第二节 为什么需要社会情感学习
本节目标
1.了解社会情感学习在国内外实施的原因和背景。
2.了解社会情感学习在中国实施的重要意义。
活动 社会情感学习项目实施的背景
【活动目标】
①探讨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②扩展对社会情感学习实施的国际背景的了解。
【活动时间】
45分钟。
【活动材料】
阅读材料、大白纸、小型便笺纸。
【活动方法】
阅读、小组讨论。
【活动过程】
①参训者阅读相关材料。(10分钟)
②参训者分小组讨论当前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10分钟)
③各组陈述讨论成果并互动追问。(15分钟)
④培训者总结。(10分钟)
【讨论提示】
依据阅读材料充分讨论如下几个问题。
①应该怎样理解社会情感学习是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②当前中国基础教育存在什么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③教育应运行在什么样的社会?这样的社会的基础是什么?
④教育方式应该如何变化?教育者应当承担怎样的教育义务?
【阅读材料1-9】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随着当今中国迈入“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发展的需求,从经济增长的单一诉求转换为社会整体的全面进步,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换为“以社会建设为重心”,从数量扩张的增长模式转向质量提升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变化要求更强调从外延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未来几十年转型发展的取向,也是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
中国发展的转型要求评判中国发展的观念发生变化,不能再将GDP的增长等同于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样,教育的发展观念也需转变,我们不能再以升学率的提高作为学校全面进步的唯一标准,更不能把学生分数的获得等同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发展不再仅仅是为经济增长服务的工具,不再只追求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教育需回归自己的本真,也需出好人才。教育滋润人的灵魂,不能使人的思考与想象的能力得以提升,使人更具有人性,使教育中人际关系成为丰富的人性关系,而不是简单的互相利用与操纵的关系。
在“将发展等同于数量增长”的观念的影响下,很长时间里,教育首先是为经济增长服务的工具,教育发展的旨趣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促进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服务,教育很大程度上被演变为以获利的技能为中心的“盈利教育”,导致教育长期以来形成了以学业成绩提升为核心的质量评价机制。这种质量评价机制导致学校只重视与学业成绩相关的课程,注重测量与智商有关的能力,而不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成为有知识、有道德、有责任感的公民。这样的教育不是滋润人的灵魂,不能使人的思考与想象的能力得以提升,使人更具有人性,也无法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丰富的人性关系,而是建立简单的互相利用与操纵的关系。
在“将发展等同于数量增长”的观念影响下,教育质量的诉求也以成绩的好坏来加以衡量,从而忽视了儿童精神成长的完整性,凐灭了人格发展的意义,使人的发展呈现出狭隘化的取向。在这样的诉求下,教育被商品化、平面化,被赋予这样的一种定位:教育是一种消费品,是一种赢利的手段,教育追求的主旨是效率,人的尊严、自由、人格被视为微不足道的东西,人被拉扯成了只追求分数的平面,而在这一平面上撰写着的只有“功利”二字。人发展的多样性、人的内在品质都被简单化、被抽离掉了,在学生的生命体中“根本没有流着真正的血”。[8]
【阅读材料1-10】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偏重认知训练而忽略情感成长
应试教育过度偏重认知训练而忽略情感成长,再加上现代科技理性辖制、人文精神低迷,就容易造就一些有知识没文化、有头脑没心灵的机械化的畸形发展的人,这一问题早在10年前就已暴露出来。大学生的健康水平呈现出随年级和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现在这些问题更趋激化,一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抑郁、孤僻、自卑、胆怯、自私、冷漠、不诚实、缺乏自信等心理障碍,发展至极端并由媒体曝光引发公众高度关注的个别现象如:清华大学某学生以硫酸泼熊,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害同学,某中学生杀害亲生父母,某些少年在同伴溺死的情况下掩埋遗物若无其事地回家,不断有大学生、研究生因学习工作压力而轻生的事件发生等。这些令人震惊的现象体现出对生命的漠视,对他人的冷漠残忍,处理人际关系的粗暴冲动,在突发事件面前暴露出的无知无措、极端自私和难以理解的冷酷,对自我和他人情感的茫然和麻木,心理知识和情绪调节能力的极度缺乏。更普遍的是,在过度竞争中泯灭了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单纯知识灌输、单一评价标准造成的挫败感和人格畸形,对独生子女过度关爱所形成的由非正常生活环境诱发的心理幼稚和脆弱,心理科学发展的滞后和不够普及,心理咨询和治疗机构的缺乏,人际交往中的非理性行为等,这些现象昭示出情感教育的严重滞后。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偏低、人文素养不佳、与人交往被动、实践能力不强,在大学扩招和产业结构、社会结构调整的夹击中遭受就业困难,由“天之骄子”沦为人力资源市场中的滞销品,学生、教师、家长忧心忡忡,这更加剧了社会心理的跌宕,长此以往,这种忽略情感教育带来的问题会滞缓社会发展,成为现代人生存质量提升的障碍,也可能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隐患。[9]
【阅读材料1-11】社会的概念与如何理解现实社会
社会,本意是指特定土地上人的集合。社会在现代意义上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的最主要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微观上,社会强调同伴的依偎,并且延伸到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自愿联盟。宏观上,社会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并形成了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
我们希望的社会不仅仅是竞争,而更为重要的是合作。
1.我们希望的社会是什么?
文明、和谐、道德、秩序的社会。
2.竞争的社会还是合作的社会?
竞争的社会:防范、自私、争夺,成功者对失败者是傲慢的,失败者对成功者是怨恨的;人际交往是非和谐的;社会是冷漠的、功利的、不公正的、不人道的;竞争虽然使我们获得了效率,但因交往冲突带来的社会成本加大、社会精神状态失调和个人精神焦虑,反而让我们失去了效率。
合作的社会:社会合作意味着公民间的相互性关系。这种相互性不是利益上的相互性,而是价值上的不可分离性,不仅是天然的相互依赖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它是通过我们的积极的观念、行动和情感而构建的相互性,是作为社会主体自觉地追求合作和协助的精神与行动。
【阅读材料1-12】教育的核心、方式与义务
(一)教育的核心问题
不是基于政治和教育的善心,而是基于人性应该获得的发展——健全的人格、自由的能力、理性的精神、卓越的德行、独特的个性,以人性的本质所需要的方式尊重人的尊严、促进人的发展,这是教育应该关注的核心问题。
(二)教育的方式
教育的方式即在教育目的上以人为目的,而不是将人作为实现其他目的和利益的工具,在教育方式和手段上,也要合目的、合道德。
教育应正当地对待每一个人,表现为合道德、合价值地形成教育与人的交往关系,使人获得教益,获得精神的健全成长,这是教育正义的内涵。
教育的方式应该和儿童健康发展的机会联系在一起。这意味着国家、学校、制度、管理者、教师对待人的方式是符合道德的,受教育者必须受到道德上正当的对待,政策制度、学校文化、班级文化、教育者、同伴等对其都有义务。
(三)教育的积极义务
在教育中,教育者的义务有: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施以非善意的、不道德的态度和行为,不忽视人的基本权利,不以贬低、侮辱、排斥、歧视、伤害、漠视等行为伤害儿童的心灵与情感,这是教育的伦理底线。
在教育中,教育者要站在促进人的精神全面发展的角度,以关爱、关注、引导、帮助等积极的教育行为对待所有的儿童。
本节要点
1.掌握社会情感学习是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2.清楚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
3.明确当下中国教育发展方式应有的转变以及作为教育者应当承担的教育义务。
本节思考题
1.你如何理解当前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为什么需要社会情感学习?
2.你如何理解中国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
3.你认为教育者应当承担的教育义务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