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陶行知03

(1)陶行知生平

(2)陶行知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3)陶行知基本理论的系统概述

(4)陶行知的教育实践

(5)其作用与影响的历史

(6)总结

该文旨在引导读者了解陶行知的思想和实践。论文从中文原始资料出发进行概述,既梳理出理论的基本特征,又评述各种实际运作。此外还附录了5篇德译和3篇英译陶行知的文章。译文有一部分是丁本人所译,一部分是源于别人的译文(如:内克曼),经他稍加变动后收录。赖希教授在序言里称:“该文是通过中国著名的经典作品作者来介绍该国改革教育潮流的一个开端……它为西方研究者探讨研究这位中国改革教育学经典作品的作者奠定了基石。”[199]

赖希还以教育学学者的眼光指出了今后开展陶行知比较研究的必要性和重点范畴:

——更确切地界定陶行知独特的中国教育理论与杜威教育学的关联;

——评价陶行知对杜威批判的依据;

——对陶行知的社会教育与改革教育学中其他流派,尤其是与当时的苏联模式进行比较;

——陶行知教育学在中国的历史作用与影响;

——发现其他的中国改革教育学家并与陶行知进行比较,等等。

马堡大学汉学系女教授余蓓荷(Monika übelh?r)是一位中国古代思想史和教育史专家,对王阳明颇有研究,曾发表过不少有关王阳明哲学的专著和文章。其中,1980年刊登在德国学术杂志《亚洲研究》上的论文《王阳明与儒家教育观念的解体》[200]有不少独到的见解。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欧美汉学界出现了一股“民国研究热”,她也将部分研究转向民国人物。曾先信奉后背弃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陶行知自然引起了她极大的兴趣。在她的动议下,近年来马堡大学汉学系购置了上百册陶行知著作和有关书籍资料。自1992年以来,余蓓荷教授经常在为学生开设的阅读课上选用陶行知撰写的文章。她还在1992年为庆贺她的博士导师,著名德国汉学家傅吾康(Wolfgang Franke)教授八十寿辰而出版的纪念文集中,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为新中国担起半边责任——妇女在20年代初中国合作运动中的作用》,文中提到了陶行知,并称其为“独特的教育家”。[201]此外,她还作为鉴定人之一对本论文进行指导。

(二)法国

法国国立科研中心的主任研究员玛丽安·巴斯蒂(Marianne Bastid)以研究19至20世纪之交的中国教育改革和清末中国社会变革而闻名。[202]1987年她与加拿大安大略教育研究所的副教授许美德(Ruth Hayhoe)共同编辑出版了论文集《中国教育与工业化世界——文化传递研究》,[203]共包括14篇不同国度的中国研究者的论文,其中就有她本人写的《是奴役还是解放?记1840年以来外国教育实践及制度引入中国的进程》。[204]她联系当年中国为收复教育主权和摆脱西方教育模式所做出的努力,指出了陶行知所发挥的作用:“到这时受到批评的就是美国的教育制度了,这与以前的日本制度一样,而批评它的正是那些最了解它、也曾帮助它在中国得到广泛承认的人,陶行知就是一例。……陶行知、梁漱溟和晏阳初在农村地区的教育活动则是中国教育家在根据教育的需要活动时能够独立自主的又一证明。”[205]

据笔者所知,除上述这则提示外,在法国迄今尚无其他针对陶行知的出版物。

四、归纳与评价

通过以上的陈述可归纳小结如下:

(1)日本是最早接触到陶行知教育学说的国家。我们却发现了一个不寻常的现象: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在经济、军事和科技方面都占有压倒优势,迫使中国不得不向日本学习,或通过日本向西方学习,然而,日本的教育家们却渴望从一个中国教育家那里学习到有益东西。地缘上和文化上的相近使得日本的陶行知研究得天独厚,在战后得到持续的发展。日本学者将社会和文化土壤和根基视为陶行知人生经历的要件,因而特别注重研究陶行知对儒学传统和西方思想的扬弃。

(2)台湾的陶行知研究似乎比香港活跃。不过在为数不多的一些研究中,仍可明显地感觉到作者的党派立场倾向。

(3)美国和欧洲的陶行知研究课题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并从历史、政治、社会和教育多层面进行探讨:

① 王阳明的哲学对陶行知的影响;

② 陶行知对杜威教育理论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的接受;

③ 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

(4)从上述对国际上陶行知研究的报道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所有提到的国家中,学者们的研究兴趣无不与该国面临的现实问题紧密相连。

(5)本论文的“附录一”收录了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中国大陆之外出现的168件有关陶行知的文字作品,分别有4件出自香港;10件出自台湾;120件出自日本;16件出自美国;4件出自加拿大;1件出自法国;13件出自德国。其中93件(占55%)是在中国“文革”结束后的近二十年出版的。很明显,20世纪50年代对陶行知的批判,特别是十年“文革”动乱不仅招致了中国大陆对其教育学说的科研工作的停顿,而且还因此导致了原始资料和研究文献的匮乏,既而也使海外的陶行知研究受到了极大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据来自中国大陆的报道,近来一些来自日本、法国、比利时、俄罗斯的大学生或教育工作者,在中国留学或者执教期间显示出对陶行知浓厚的兴趣。他们前往晓庄师范学校和陶行知纪念馆以及其他陶氏奋斗过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积极参加各种有关陶行知的会议和活动,钻研陶行知的教育理论。[206]在1991年陶行知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上,一位俄罗斯的女教育学者做了关于陶行知对教育现代贡献的报告,会后还被译为中文发表。[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