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一年级新班——感悟一年级班集体建设
李晨光 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中心小学
一个新的班集体,就像白纸上的一滴墨滴,看似单纯却有极大的空间等待挖掘。那么,我们打算怎样设计这个墨滴呢?我想,这将决定这幅画面是否丰富多彩。所以,在一年级新班建立之初,班集体的建设就开始了。
一、抓住第一次,给孩子传递正能量,促进学生养成好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养成习惯。”所以让孩子们养成习惯就是教育。是教育就得从头抓起,从小抓起。万事开头难,头开好了,以后就顺了。习惯养成更是如此,必须抓好头,抓好第一次、第一天、第一周、第一月,一项一项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一)学前教育,树立遵守秩序和规则的意识
开学第一天,对于学生们的任何行为,我都会先明确学校的规定,如在楼道行走,要轻声、慢步、靠右行。然后为孩子们演示,怎样做才是正确的。最后让学生跟我一起走了几次。课间时,我会在楼道巡视,没有按照规定行走的要么重新走,要么在评比中进行惩罚,而做到的学生也会受到表扬或奖励。
(二)抓好第一周的习惯养成教育
1.“儿歌”辅助
说儿歌,是一年级新生喜欢的活动。我就用儿歌代替枯燥乏味的说教,让学生在说儿歌的过程中,记住要求,以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为让学生记住听到上课音乐声响了,马上坐好,等待上课的要求,养成习惯,可教说儿歌:“铃声响,静伏案。”让学生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可教说儿歌:“上课认真听讲,老师讲话不插嘴,同学讲话不打断。”通过儿歌,寓教于乐,既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又使孩子很快掌握了学校常规和课堂常规,在一周的强化训练中,使孩子们从“小园生”逐步地向“小学生”转化。
2.慢工细活,精心雕琢
孩子在进入小学前,虽然在幼儿园有了一些行为要求,但是要求不具体,行为不规范。所以,抓住幼升小后全新的环境,让孩子从思想到行动有一个彻底的改变,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指导。
开学第二天,我就意识到要排的队伍实在太多了,怎样让学生做到快、静、齐呢?我是这样做的。先按高矮分男女生排好两队,然后给每一位学生编一个号码,怕他们忘记,又用彩笔在他们的手心写上号码,并且告诉他们,排队时要安静,不能讲话。经过几次练习,在学校升旗和早操时,基本上就能同其他年级一样做到快、静、齐。可是,几次后发现孩子们快和静都做到了,但是整齐方面确实让人头疼,不是挨得近,就是离得远,不是向左看,就是向右望。于是,我专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进行手把手教练。我先请了一组同学的第一个站到讲台上,然后,我请同学观察,第二个同学——老师是怎样站到队伍里使队伍整齐的。接着我让学生发言,总结出几步骤:第一步,走到队里伸出胳膊测出一臂距离;第二步,眼睛看前面同学的后脑勺迅速调整位置;第三步,队直了后脚跟并拢,膝盖绷直,手放裤子两侧。最后,我们就一个组一个组地练习。教室里练完后,再到楼道练习全班的队伍。眨眼间一节课过去了,经过慢慢雕琢,孩子们的队伍排得很整齐。
俗话说:“慢工出细活。”在孩子养成习惯的关键期,要舍得拿出时间,慢慢地去磨,慢慢地去琢,孩子们才会从一块石头变成璞玉。
3.持之以恒、严而又严地训练
俗话说:“学好三年,学坏三天。”孩子年龄小,自制力不强,养成一个好习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需要长期抓。比如,要培养学生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每节课我都提前到班上检查学生课前是否按照各学科老师的要求准备好了学习用品,每一节都不放松。为了培养学生举手发言的习惯,不论问题是难是易,我都要求学生知道答案要先举手,老师请到的再说。为了培养学生及时整理书包的习惯,每天放学前都要求学生整理一遍,直至养成习惯后再放手。
孩子进入一个崭新的环境,首先就是对新环境的人、事、物进行了解,而孩子们的天性是善于先去了解人、事、物的底线,从而建立自己安全的堡垒。老师在明确要求后,让学生按照要求反复练习,不仅是在强化过程,更是在捍卫自己的立场。就像过马路要看红绿灯、走斑马线一样,一旦让孩子知道不看红绿灯、不走斑马线也没什么,那么危险迟早会发生。所以,持之以恒、严而又严的训练是学生习惯养成的重要环节。
4.表扬鼓励,激励行为
我班黑板的一侧有一个建议的评比栏,鲜红的五角星上有孩子期盼的笑脸。学生的点滴成绩都是他获取五角星的基石:上课专心听讲,大胆发言;出操又静又齐;写字端正美观;吃饭不挑食等琐碎的事情,只要表现不凡都可以从老师那儿得到一颗或几颗小星星,一个星期后,进行总结评比。
二、渗透健康积极的风气,为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打基础
孩子再小,也需要集体的影响。年级再低,也需要老师去建设。从发展的角度看,一个具有良好文化氛围的班集体会越来越健康,越来越完善,在这个集体中生活的学生才会越来越幸福。
(一)树立小组合作的意识
《托马斯和他的朋友们》是小朋友们耳熟能详的动画片。托马斯和几个伙伴每天都要奔跑在各条铁路线上,他们虽然有蒸汽火车,有电动火车,他们也先后发生了很多快乐和不快乐的事情,但他们互相感染,互相帮助,最终,都成功地完成了胖总管的任务,成为大家喜爱的小火车。这个动画片给孩子们传递了团结、正直、宽容、乐观等好的品质。我便把托马斯等6列小火车的名字作为小组的名字。在习惯培养的重要阶段,我用不掉队的小火车激励每个小组的组员不掉队,团结互助,成为优秀的小火车。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个小组内,每个组员都能为小组增添荣誉,而每个小组集体的荣誉是每一个组员一起分享的,恰有一分荣辱与共的味道。不仅如此,结合学校开展的课程改革的活动,考虑到每班班额不小,老师包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势在必行,因此,一年级的简单小组制,目的是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为组建学习小组服务。
(二)建立奖罚分明的评比制度
1.丰富奖励措施,调动积极性
丰富的奖励措施,满足了现代小学生的心理需求。获胜的前三个小组的学生可以在以下的奖励中进行选择:
坐在老师的座位上看着同学吃午饭;
做一天老师的小助手;
老师专门给自己的家长打一次表扬电话;
组织同学们站路队回家;
午饭时放自己带的音乐和大家分享;
一(9)班特制奖状。
2.自主选择,享受成功的喜悦
以上奖励都是可以自己选择的,避免了统一颁发、固定的奖励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3.专时专用,周周总结
评比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所以它的连续性很强,不能让学生感觉有没有都无所谓,所以,班会的时间非常重要,不能随便被占用。而没有获胜的小组也需要点评,开学至今的两次班会,我都会以“让老师感动的一幕”为话题,点评每个小组的亮点,能覆盖绝大多数同学,肯定他们的同时再次激发他们的斗志。
(三)班级活动中发掘有潜力的小干部
小干部的选拔应该是有梯队、有目的地开展的。因此,我在小组评比和奖励中,会观察孩子隐藏起来的品质,避免了凭直觉随便委以重任,当孩子能力有限不能达到时又临时换将,对孩子的心理感受不负责任。
三、抓住第一次,与家长达成共识、建立信任
家长是班级建设的主力军,因此,我抓住和家长的几个第一次,有层次、有目的地将我的想法和家长们进行沟通,获取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一)抓住与家长的第一次相遇
由于父母十分重视孩子入学的第一天,所以报名那天,一般都会陪同孩子来到学校。我抓住时机,和每一位家长进行亲切谈话。在谈话中,我及时了解了一些孩子的信息,哪些孩子是顽皮的,哪些孩子是胆小的,哪些孩子是好学的,以后该怎样开展教育,心里就有了数。同时我也使家长们明白了以后该从哪几方面来配合学校开展家庭教育。
(二)抓住第一次的家长会
学校安排的第一次家长会只有20分钟,为了很好地展现我组教师的想法和风采,我特意跟主任要了半小时。家长会前,我们组员间一起备课,将此次家长会的目标确定为认识老师,了解老师的风格,确定老师的带班思路,知道老师的一些要求。然后我们写了详细的发言稿,试图通过主次分明的内容、严谨的语言,传达出我们的想法。简单的课件,突出了重点内容,受到了家长们的好评。
(三)抓住第一次的家委会会议
开学三天,我以工作十年的经验迅速地捕捉着每一个孩子的特点。第二天,所有孩子的名字我能脱口而出。结合我对孩子们的了解,我在开学第一周便开始了对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周三的下午,我便召开了第一次家长委员会会议。整个会议是严肃认真的。议程历时一个半小时,我重点发言的内容就是结合班级情况和学生年龄特点对展开班级建设的一些想法。具体内容包括精神层面的建设:班规班训、班级公约、班徽班歌的制定;物质层面的建设:后板报,五块阵地(收纳柜上面作为不同方面的作用),环境布置等。听了我的想法,家长们也产生了很多想法,当即对家委会的委员进行了分组,产生了会长、财务小组、文娱小组、班建小组、活动小组。其中一位家长对家委会职责进行了宣讲,对其他家长的职责也进行了明确。开学第二周,家委会各组便开始了行动。
本届一年级班级建设,是对我十多年工作的梳理和考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班级建设之路上,我将如同那满墙绿得苍郁的爬山虎,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上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