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着蜗牛去散步

赵轶慧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

在孩子生命的历程中,会经历许多次转折,每一次转折都会给生命留下不同的印记。“成为一年级小学生”是孩子们人生的第一次转折,就像登山,沿路有很多美丽的风景,同时也布满荆棘,如果没有引领者,他们也许会迷失方向,中途放弃。在这个关键时期,老师和家长要携手用博爱精心构筑一条健康成长的阶梯,领着孩子们扎实地迈上每一级台阶,护送他们快乐前行。

一、悉心陪伴,帮“小蜗牛”融入新集体

进入小学之初,孩子们所面临的困难主要是学习适应困难和社会性适应困难。影响社会适应性的重要因素包括是否具有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是否具有规则意识与遵守规则的能力、是否具有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是否具有人际交往能力等。

我遵从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像扶着初学走路的孩子一样,一步一步悉心指导,陪伴孩子顺利成长。刚入学的孩子来到一个陌生环境,往往会出现焦虑、少语、情绪失控、不想上学等现象,这都是没有安全感的表现。我会耐心地帮助孩子,及时地表扬和鼓励他们,尽快消除他们心里的不安全感,使他们喜欢学校,接纳老师和同学。天浩是一个行为特殊的孩子,患有艾斯伯格综合症(自闭症)。最初,他无法与人交往,不能正常交流。我想,对于这样的孩子最有效的治疗方式是理解、支持、同情和宽容。一次,我和学生们玩“拔萝卜”的游戏,他意外地主动要求我“拔”他,于是之后每次玩这个游戏时我总要和他多玩几次。初步的亲近和信任感建立之后,我开始向他提出一些小要求,比如上课不下座位,不坐在座位上大喊大叫。虽然这些对别的孩子而言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对天浩来说却都是巨大的转变。渐渐地,他不下座位了,和我单独在一起时能开口说些他感兴趣的话题了,孩子的变化也让家长渐渐消除了顾虑。天浩在班级中越来越快乐,他让我和学生认识了另外一个不同的群体,与他的相处、对他的帮助让我们的心更纯净,更美好。

面对刚刚组建的班集体,面对一年级新入学的孩子,我想,营造一个美好的班级生态环境尤为重要。虽然孩子刚刚一年级,但我还是在班级中开展了轮流写《美丽日记》的活动。刚学完汉语拼音的孩子,用稚气的音节和汉字,用清澈的眼睛观察生活,我发现了《美丽日记》的内容在慢慢地变化:由开始只记录自己的生活,到对同学的赞美,对给予自己帮助的同学的感谢,孩子们在读写间受到感染和浸润:劼收拾书包越来越快,他告诉我,他会想办法,下午提前把书装在书包里;源成和悦文合作得特别默契,一个把纸篓倒掉,另一个就会套上新的垃圾袋;出操时,我站在子傲后面,我的动作都是向他学的;青锋课间忙着为同学发本,小小年纪能认识那么多字,真棒;爱君和雨琦为了把黑板擦干净,连蹦带跳的可努力了……

《美丽日记》已成为每天早上孩子们期待的早间故事,孩子总是在不经意间变化着,让我们感动。在班级营造向上、向善的氛围很重要,希望我们的《美丽日记》继续,更希望孩子们的美丽继续,陪伴他们成长、成才。

二、耐心指导,帮“小蜗牛”建立规则意识

一年级培养孩子们有序做事和专时专用的能力很重要,因为能够自我管理是今后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认真倾听,善于思考,大胆表达,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向往,使之乐学、爱学,这些对于孩子们同样是很大的挑战。

第一学期,我制订了详细的学生养成与培养计划,具体到每一天、每一周的一个动作、一个细节,具体实施计划如下表所示:

目标清楚了,及时有效的反馈很重要。在学生入学的第一月,每一天我都会给予学生反馈,给做到的学生发小喜报,每周颁发小奖状,每月收获一个硕果,形成了“天天小喜报、周周小奖状、月月结硕果”的阶段培养方案,帮助学生建立秩序感,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三、家校携手,帮“小蜗牛”开阔视野

现在的家长大多只有一个孩子,在教育问题上有的是理想化的好高骛远,有的是面对现实的手足无措,存在很多困惑,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家长。以往的家校沟通比较单一,或是面对家长的家长会、单独谈话,或是面对孩子的班队会、实践活动,总是将家长和孩子割裂开。我认为家长和学生需要一种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家校活动,一种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进行的家校活动,一种在自然状态下的、亲近的家校活动。

新接一年级,我面向家长开展了“家长意向调查”,家长反映了孩子对新集体和新同学能否适应的不安,同时也表达了很迫切的交往需要。我和热心的家长朋友设计了“七彩蝶园”拓展活动,第一次活动时有的学生胆小一直不敢参与,有的学生半天时间和同学打了两场架,弄得家长非常难堪。低年级的学生不会和他人交往,我们将“学会合作”作为重点,连续组织了几次内容不同的亲子和拓展活动。而后,我们又开展了“天漠植树”“太阳村捐赠”“与革命老区建立友谊班”“去聋哑学校做义工”等公益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爱心;还开展了“曹氏传统风筝”“太阳能”“南极知识”“护齿”“儿童急救知识”“英文戏剧表演”等讲座,这些有意义的家校活动对学生的性格塑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参加家委会活动,能够近距离接触家长和孩子,看到最真实的家庭教育状况,发现家长在教育上的某些问题,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我所提出的建议家长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家委会活动成了我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新平台。参观麋鹿苑,我忙前跑后地为孩子们拍照;去太阳村,我也带上了自己的孩子,抱着书籍和衣服一起捐赠;孩子们邀请我到海淀公园进行艺术节排练;看到拓展活动中家长们几次违规进入场地帮忙,我婉转地提示家长们的行为破坏了活动秩序,给孩子做了错误的示范,也使拓展的效果大打折扣;看到有的家长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好,对孩子的鼓励很少,我将活动中孩子收拾杂物、热心帮助同学的表现与她交流,引导她要多发现孩子的优点。

虽然我们班的家校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但是我想有生命力和持久力的家校活动不应仅仅靠家长的热情来推动。我在班级中成立了家委会,但社会舆论和评价对家委会大多贬多于褒,我也有不小的压力。为了让家校活动更加规范,我草拟了班级《家委会工作章程》,明确要求家委会是由热心家长自愿报名,通过全班家长认可评选出的,家委会有五位成员,分管组织策划、活动保障、信息整理工作。在家委会的带动下,很多家长为班级活动献计献策。上学期,我组织家长进行家委会改选,目的是让更多的家长参与其中。每学期初,我都会指导家委会调查家长的需求,围绕学校、班级的教育主题制订一个学期的活动计划,力求每学期一个特色活动贯穿始终。

公开透明的程序、真心实意的工作,使家长消除了家委会只是听老师指挥的误解,把家委会当成是家长自己的组织,得到了全班家长的认可。家委会坚持以“献爱心,有责任心,保持公益心和平常心”为宗旨,形成了“人人都是家委会成员,人人都愿出一份力”的特色,家校活动也形成了“每个学期有计划,每次活动有方案”的完整、规范的工作流程。

我和家长在一次次近距离的接触、交流和沟通中互相支持、彼此信任,我们成了教育上的伙伴,共同陪伴在孩子们身边。老师、家长、学校就像互相支撑的三个点,构成了最稳固的三角形,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在孩子第一次人生转折的关键期,班主任是领着孩子向前走的,而家长则是推着孩子向前走的,我们的方向和目标是一致的,但是用力的位置不同。班主任的工作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