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课堂常规,培养良好习惯
张淑艳 北京市平谷区东高村镇第二学区
今年我带的是新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由于学生年龄小,入学时间短,自我约束能力差,很多孩子对学校生活还很不适应,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刻地体会到: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训练良好的课堂常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下面就在教学中如何训练一年级小学生的课堂常规,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严格要求,耐心指导
刚入学的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对于小学生活感到既新奇又陌生,他们往往不知道怎么做,上课了还不知道该干什么,怎么听讲,怎么动手操作……所有的一切无不需要老师进行及时的引导、耐心的指导和反复训练。因此对于常规要求,教师要苦口婆心地反复讲,耐心细致地做好示范,同时还要反复训练,严格执行。比如课前书本、铅笔盒、学具袋的摆放,站立的姿势、举手发言的要求、读书写字的姿势等。从开学的第一天起,我就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坐、立、举、答、握笔、读书写字姿势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严格地进行训练,而且经常督促检查,并开展小组竞赛比一比哪组同学做得最好。这样,通过反复的训练,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诵读儿歌,规范行为
开学初,上课铃声响后,很多孩子不知道上课,有的嚷,有的叫,有的做自己的事,甚至老师来到教室后,他们还跑到老师身边说这说那,手舞足蹈。看到这种情形,我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结合课堂需要编了小儿歌:“脚放平,手放好,眼睛向前看。”教给全班同学朗诵,一边说一边做动作,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现在每当铃声响后,小干部就会带领全班同学边做边说。课上有的同学注意力不集中,老师喊一二三,学生立刻就会诵读小儿歌,并马上坐好,注意力也集中了。通过这样的训练,孩子们很快就知道上课铃声响,就要端正坐好等老师上课,并已经形成了习惯。又如在训练学生读书写字姿势时,编成小儿歌:“读书写字要做到,脚放平,身板直,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边一拳,手离笔尖一寸。”把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要求编成儿歌,符合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适时地让学生诵读,可以让他们明白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让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读,不知不觉中行为就得到了规范和强化。
三、树立榜样,表扬鼓励
一年级小学生的上进心是很强的,老师的一句表扬或鼓励的话都会让他们喜形于色。因此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应多为学生树立榜样,多表扬和鼓励,比批评训斥的效果要好得多。例如,上课了,有的同学还在叫嚷说话,没有做好上课的准备,这时我会找个坐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好的同学进行表扬:“看,××同学听到铃声,立刻坐端正了,他可真是个守纪律的好孩子!”短短的一句话,既满足了学生的个人荣誉感,又为其他学生树立了一个鲜活的榜样,其他学生便会马上效仿齐刷刷地坐好,秩序井然。我还充分发挥师友互助的作用,让表现好的学生当小老师,小老师时刻检查提醒自己的学友,并设立奖励机制,为表现好的师友组发五星、红旗、笑脸或者红花奖励。在这种情况下,会有好多孩子不断提醒自己身边没有坐好的小伙伴,课堂纪律也不用老师再反复强调。
四、训练倾听,坚持不懈
专心倾听是学习习惯中的关键之一,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在一年级课堂上,经常是老师问题一提出,学生个个举手,有把手举得高高的,有站起来的,有嗷嗷直叫的。而最终被叫到回答问题的学生一脸高兴,急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没被叫到的学生则垂头丧气,不认真听同伴的发言。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大部分学生喜欢发表各自的见解,而不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为了让学生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故事、谜语或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倾听的兴趣,要求学生认真听讲,不走神,不做小动作;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时,要做到边听边思考他的发言是否正确,和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不同,还想补充什么。但是要想一年级学生整节课都能认真听讲真的很难,所以老师必须要做到眼观六路,察言观色,做到眼中有每个孩子。例如,当你发现个别孩子走神了,可以用眼神或走到他面前轻声提醒他,也可以表扬坐得端正的,还要做到运用艺术的语言组织教学。如师生对答:“谁的眼睛看老师?”“我的眼睛看老师。”“谁的小手放得好?”“我的小手放得好。”又如:“成功的孩子冲老师笑笑。”“小眼睛看屏幕。”“你真棒,老师与你握握手。”……轻松的互动,真诚的表扬,话语虽然简短,但孩子们心领神会。只要随时有教育,坚持不懈,良好的课堂常规就能自然养成。
实践证明,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严格训练课堂常规,培养良好习惯,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迈出人生第一步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