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福——减轻新生入学陌生感策略
孙凤娜 北京市海淀区七一小学
刚入学的小孩子对新学校的新同学、新老师、新环境普遍存在着一种陌生感,如何让孩子们快速适应学校环境,我经过翻阅各种书籍和请教有经验的教师,决定采用照片安抚法。
首先,在入学辅导家长会上,我建议家长回家为孩子准备一张“全家福”,让孩子回到学校贴到自己的小椅背上。这样在陌生的教室、陌生的人中可以看到自己熟悉的人,给孩子幼小的心一丝安慰与寄托。这样孩子们会渐渐感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不再陌生,甚至感觉这就是他们的另一个小家了。
家长们很配合我的工作。他们有的利用周末重新照了一张“全家福”,一位妈妈想用自己最漂亮的样子来陪儿子,就与自己的先生重新穿了一次婚纱和儿子一起拍了一张“全家福”。还有的爷爷奶奶、哥哥姐姐都跟着一起照了。开学第一周的周一,孩子们都拿来了“全家福”,我感觉他们的小眼睛里还是藏着一丝丝胆怯,但也时不时地流露出一丝丝兴奋。
第一节课我没有让他们坐得笔直笔直地接受常规教育,而是开展了热热闹闹的贴“全家福”活动。我请了两名小助手协助我剪胶带,其他孩子则拿着他们的“全家福”坐在座位上等着我给他们贴。这时我没有给这些第一天刚入学的小孩子提任何条条框框,但是我蹲下给他们贴时,班里非常的安静。我一边给他们贴,一边不停地跟他们聊天,如:“呀!你这是在哪照的?真美呀!”“看,你来上学,有这么多人来陪你,你好幸福呀!”这时那些小孩子也会怯生生地回应我,但是这次他们的眼神里更多的是兴奋。特别是到了那个扎在爸爸怀里不敢看我的小姑娘那儿时,她带来一张特别大的照片,几乎得贴满整个椅背,我就和她开起了玩笑,小姑娘被逗笑了,她突然用手摸了摸我的脸,我停下来看着她,说:“看看王老师不是大老虎吧,也不会吃人吧,还很漂亮吧!愿不愿意叫我一声?”她羞涩地笑着,趴到我耳边叫了一声“王老师”,我高兴地应了她。真是意外的收获。可以看出来这些小东西对他们椅背上的“全家福”很是爱惜,我在给他们粘贴时他们都会小心翼翼地扶着,生怕粘歪了,粘好后又左摸摸右摸摸,看个没完。用了一节课的时间,34个孩子的椅背上都有了自己的“全家福”。
第二节课,我也没让孩子一个个地进行自我介绍,而是说起了我们都很感兴趣的“全家福”。我问他们:“看到椅背上的‘全家福’,你们有什么感受?”孩子们奶声奶气地说着自己的感受,一个小男孩支支吾吾地说到了两个字“幸福”。他们虽然表达的不是很清楚,但是我可以感受到他们此时的感受——兴奋、安全、幸福。我最后说道:“孩子们,那这里就是你们的小家,里面有爸爸、妈妈等家人陪着你们,当你们在学校里遇到什么困难不想和老师或是同学说时,就可以回到自己的这个小家和爸爸妈妈说一说,可不要委屈自己。这个教室就是你们的大家,王老师就是你们的家人,有事找我来说呀!我在贴照片的时候发现很多同学的照片很有意思,你们愿不愿意互相看看呀?”“愿意!”“那就下座位自由地看看吧!”孩子们就热火朝天地看了起来,聊了起来。
开学第一天,我们就这样开心地度过了,我们彼此的交流是那么的默契与流畅。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孩子的自我介绍和语文第一课时的表达练习,而且孩子们完成得是那么优秀,他们彼此成了好朋友,还了解了不少人家里的情况。看来“全家福”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他们对自己的小家无比的爱惜。那天,我看到一个小姑娘利用课间在扫自己座位的地面,我一问,她认真地说:“老师您说这是我的小家,妈妈说家里要干干净净的,刚才我的小纸片掉地上弄脏了我的家,我得扫干净。”我听后表扬了她,并帮她挪桌椅。
在这个过程中,“全家福”潜移默化地拉近了孩子与同学、老师、教室和学校的距离,同时为他们找到了一个心灵的避风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