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关于成长

(引言)

成长是什么?成长不仅仅是年岁慢慢增长,更重要的是内心所积累的一个又一个问题慢慢地得到答案。

成长,必然要经历苦旅,任何艰苦与困难,都是砥砺性格和信念的机会。当我们把经历过的各种“难”变成一条条岁月的纹理时,你便可微笑着继续前行。

阳光是如此的明亮,我依旧是那么的执着!我们永远都不能辜负自己的心。

校长也要有工匠精神

踌躇满志上路,但现实并不轻松。

岸,在哪里呢?

记得慎独教育实施了一年之后,我给自己当时的状况总结了两个字:孤独。

很多时候,我常常会有一种在人海中形单影只的感觉,不仅仅是孤单,更多的是孤独。

慎独教育的提出,在全国是首创,没有有可参考的资料,也找不到任何可以借鉴的模板。

面对老师们的不理解,家长们的不接受,还有来自社会各界的质疑声,以及兄弟学校不断创新的办学之举……这一切,对于当时刚刚做校长的我来讲,真的是“压力山大”。

茫然、困惑甚至无助,那时候的我常常会为“要不要做,还要不要做”这样的问题而纠结。

但是,脚下的这条路,不仅仅是一种压力,它更意味着一种责任,一位年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想。

所以,又怎能不走,不前行呢?

更何况,这条路上还有太多的梦想没有实现。

十年行走,且行且思,且思且行,当我们逐步把眼光从外在的世界转向我们内在的世界时,我们会发现校长也是要有“工匠精神”的。

什么是“工匠精神”? 按照百度百科的词条解释就是,手工生产者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有人总结为“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精致精细、执着专一”。

在我看来,“工匠精神”就是一种信仰、一份责任、一种态度、一种执着,当然,还有一份坚守。

二十多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欲速则不达”,无论是学校的发展还是人的发展,急于求成,一定会根基不稳,风过无痕。

教育是有其自身规律的,我们必须遵循它。美国教育家杜威讲“教育即生长”,叶圣陶先生也曾说“教育是农业”,那么生长必是要经过四季的,不仅仅需要播种、施肥、除草,更需要等待。

今天的我们身处一个事事“求快”的时代。新闻要上“头条”,邮寄要“快递”,拍照要“立等可取”,出门要“打的乘机”……这似乎就是一个个客观且真实的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写照,人们也总是被一种求快的心理裹挟着前行。但是,所谓“路需要一步步走,饭要一口口吃”,人生很长,特别是作为校长,在当下快速变化的节奏中,我们不仅仅需要目标、规划、行动力,更需要克服心浮气躁,拥有安静的耐心。在踏踏实实方面下功夫:不贪多求快,不好高骛远,不轻言放弃,用一步一个脚印的精神,不断攀越,走向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这也是校长应该具有的一个很重要的品质。我至今信奉它们,并且用它们来约束、要求自己。

所以,我一直都非常欣赏那种当理想和现实激烈碰撞的时候仍然坚守理想的校长。

摒弃浮躁、宁静致远,这也就是所谓的职业心境的从容淡泊。当下的教育圈很是热闹,各种教育理念层出不穷,各地各校的做法也可以说是异彩纷呈,让人眼花缭乱,心动不已。我们做校长的一不留神就会迷失其中,“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甚至不假思辨,以拿来主义的思想把别人的东西“组装”起来为我所用,至于是不是适用、管用,教育的价值在哪里,似乎并不重要。

佛家语:“灵台清静,静能生慧,慧能生智。”道家说:“静能生定,定能生慧。”儒家亦认为:“静能生慧。”《昭德新编》说:“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延乎答问录》也这样讲:“盖心下热闹,如何看得道路出?须是静,方看得出。所谓静坐,只是打叠得心下无事,则道理始出。道理即出则心下愈明静矣。”

所以,校长要坚守“初心”,坚持“走心”,坚定“恒心”。就像人们都熟知的“大国工匠”毛腊生——给导弹制造衣服的人,据说在现实生活中,他“很无趣”,连个爱好都没有,甚至有时连表达都成问题。39年,他只做了一件事——读懂沙子,铸好导弹。他将“木讷”当作淡定,将“无趣”当作安静,浮躁少了,当然就能造就技术的辉煌。

其实,成长是什么呢?

成长不仅仅是年岁慢慢增长,更重要的是内心所积累的一个又一个问题慢慢地得到答案。生命的成长,一定经历过迷茫、挣扎甚至绝望,正是无数个“为什么”,帮助我们学会了思考,打开一扇又一扇通往智者的大门。

当然,成长,必然要经历苦旅,任何艰苦与困难,都是砥砺性格和信念的机会。当我们把经历过的各种“难”变成一条条岁月的纹理时,你便可微笑着继续前行。而在前进的过程中有很多时候,我们是会忘记或是丢掉最初梦想的。有些人之所以成功,不是因为他们多么超人化,而是因为他们在追寻的过程中坚持了最初的梦想,这便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走进北师大

命运总是垂怜心怀理想、仰望星空的人。

2007年11月,我意外地被通知去北京师范大学参加校长培训班的学习。

记得开班的第一天,时任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副院长陈锁明,开场就引用了儒家思想的“慎独”,强调校长们在培训班的学习过程中要自律、自觉。

直到现在,我都不知道该怎样准确地表达当听到陈院长说出“慎独”两个字那一刻的感受。

反观一年来黯淡的日子,瞬间,像是有一束阳光照在了我的脸上。

是的,阳光,总是为执着者照亮前行的道路。

后来,我把学校一年来做慎独教育的思考、困惑像竹筒倒豆子般讲给陈院长听。陈院长当时非常肯定的态度让我如释重负,陈院长还非常热情地对我进行了指导,这使得我的慎独教育之路走得更加坚定。

在接下来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我有幸走近顾明远、陈锁明、褚宏启、石中英、楚江亭、钱志亮、李烈等教育专家、大师。《学校发展与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评价方案》《校本课程的开发与领导》《学校管理决策分析》等,让我醍醐灌顶,启发着我这个刚刚走上校长岗位的新人。

我如饥似渴。

记得当我作为学员代表做结业发言时,我说,能够置身于北师大这座百年学府,能够受到专家、学者、教育大师的耳提面命、口传心授,对我们来讲,不仅仅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幸福。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上的丰富,更多的是思想、心灵上的启迪。

这次培训帮助我打开了校长如何办学的思想大门。

而在近几年当中,我也有计划地分批次让学校教师走进北师大,让他们同我一样,享受大师们思想的滋养,从而燃起教育热情与**。当然,成果丰硕。

一次教育实践考察

我的确是幸运的。

2008年10月,我有机会参加了教育厅组织的对呼市玉泉区申报“学校管理先进县(区)”的前期考察指导。

带队的领导是当时教育厅基教处的张鹏宇副处长。

那次的检查经历对于我的成长来讲,是一次强烈的助推。

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问题,对于学校的办学思想、管理思想、治学治校的具体措施等,其实校长都是有所思考的。但是,当检查者刨根问底的时候,校长们却往往讲不清楚、讲不透彻、讲不具体。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反思自己,我想是因为平时思考得还不够深入,因为没有想清楚、想明白,所以我们就很难把学校的办学思想转化成教师的意志和行为,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墙上张贴、资料室存档而已。

比如我们的课程改革,十多年来,对于直接参与者来讲,每一位教师都会有很多的感受,也会有很多的思考。那么“我们的课改现在怎么样?”“我们的课改应该是什么样?”既然我们讲“双主体”育人,那么“如何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发挥上求得平衡?”再比如,我们追求“有效教学、高效课堂”,那么“怎样才是有效的,又何为高效?”等等,对于一些操作策略我们思考得是不是很细致?我们常常讲“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怎么要?

一系列具体的问题,在追问教师的同时,作为校长,我们是不是更要追问自己呢?

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彼得·德鲁克曾经讲过,作为管理者一定要经常问自己这样三个问题:“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受其启发,我总结出作为校长,必须思考清楚三个主要问题。

一是思考办学思想是否有理论支撑,是否符合当地实际,是否符合学校的培养目标和任务。

现代社会正处于一个创新的时代,责任教育、赏识教育、品质教育……各种教育思想可以说是层出不穷。

但是正如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各个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不同,气候特点也会不同,而气候特点的不同会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的不同。

那么,哪种教育思想更符合我们学校的实情,更符合学校培养的目标和任务呢?

二是思考管理措施是否抓住了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否涵盖了应该有的管理途径和手段,是否相对容易操作并且有效。

三是思考学校是否有特点,这些特点能否形成特色,已有的特色是否符合学校实际,有没有可持续性。

秉持这样的思路,我对将慎独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又有了深入的思考,慎独教育体系的建构也有了基本的框架。

应该说,这次教育考察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过程,使得我前期的理论学习和平时的实践融会贯通。

这又是一次跨越性的成长。

我常常想,在我们的人生当中,并不是每个人都会遇到好运气、好机会的。机遇这个备受人们青睐的东西,有时是可遇不可求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触到一个大平台或者遇到一个大的发展机遇。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在普普通通的日子里还是要脚踏实地,去做一点点思考,再尝试着去做一点点改变,在自己最平凡的每一天生活当中找到一点快乐,找到一点成就感,找到一点满足感,这样才是比较实际的。

“校儿”的一封信

2007年的最后一天,我收到了这样一封信。

尊敬的校长:

您好!您的胳膊疼不疼了?我内心感到非常疼痛,我想对您说一声:“对不起。”

昨天,我去永盛成购物,在回来的路上,看见几个无业游民把六年级四班的两个学生的钱抢了,我当时非常害怕,四周看了看,发现您正在打电话,当时我以试探的心情对您讲了那件事,没想到您听了毫不犹豫地和我去追他们。一路上您一直在问“他们在哪?”可想您多么着急,走了一会儿,在一个小区里我们发现了那几个无业游民正在抢钱,您大步地冲到那些人面前,一把抓住其中一个说“哪个学校的”,可是他们对您不理不睬,还把您的手扭了一下。当时我心里想:您是个女教师,您的勇气却抵得上彪形大汉,我佩服您。您用实际行动教育了我。您的正直勇敢、善良的品质将伴我一生。我以您为荣,我要克服一切困难,好好学习,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祝:开心每一天,元旦节快乐!

您的“校儿”赵越

2007年12月28日

读到最后,我不禁落泪了。直到现在,每每想起这件事、这封信,我的内心仍会油然而生出一种暖暖的幸福感。

记得我在回信中用了四个“谢谢你”:

第一句就是“亲爱的赵越同学,你好!看到你问候的信笺,老师真的好感动,虽然今天是今年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但是,老师心里却温暖极了。谢谢你!”

“作为校长,能受到学生的表扬,心里充满了快乐,谢谢你!”

“其实你何尝不是一个勇敢的小伙子呢,是我的榜样,谢谢你!”

“学校有你这样一位‘校儿’,我很骄傲,谢谢你!”

真的是要谢谢的。

其实,人的生命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江水,总有许多分支不断地给你注入新的成长能量,有的是关乎知识丰富的,有的是关于能力再提高的,还有的是对思想的启迪,而这次成长是来自心灵的,是触动灵魂的成长,是一种爱的滋养与升华,是值得铭记一生的。

从学校的校长到学生们的妈妈,角色的转变再一次提高了我对“为人师”的认知。

我想,真正的美不只是春风秋月、夏花冬雪,还有放在心里的真心,感受到的真爱。这是倾心做教育才可以享受到的一种幸福。

守土有责。

有爱便能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