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识别职业兴趣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被问到“你平时有哪些爱好”或“最近在听什么音乐”之类的问题,或者在面试场合中,面试官会问你“大学中最感兴趣的活动是什么”或者“你最不喜欢的老师是谁”,其实这些问题涉及的都是本节的主题——兴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只不过有的兴趣与职业有关,有的兴趣与职业无关。本节将重点介绍职业兴趣的含义、结构、与职业发展的关系及如何探索自我的职业兴趣等内容。

一、职业兴趣的概念

(一)兴趣与职业兴趣

兴趣是指个体对人、事、物的喜好程度,以及积极主动参与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职业兴趣是个人兴趣在职业领域的具体表现,或者说当兴趣指向与职业有关的活动时,就称为职业兴趣。和其他的心理学概念一样,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职业兴趣给予了不同的界定。汉森认为,职业兴趣是喜欢且持久的一种取向,是了解一个人职业和教育行为有用的工具。霍兰德认为,职业兴趣和人格特质具有相同意义。尽管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但是关于职业兴趣基本内涵的理解是一致的:职业兴趣是个体的一种心理倾向,职业兴趣是个人兴趣在职业上的体现,职业兴趣与职业活动密切相关。

职业兴趣是驱动一个人参与具体职业活动的自发力量,如果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是自己感兴趣或喜爱的,那么他愿意进行较大的投入,在工作上会有较大的满足感,会积极追求良好的成就。反之,如果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不是自己感兴趣或喜欢的,那么他的投入就会明显减少,在工作上也很难得到满足感,对成就的追求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职业兴趣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来看,职业兴趣一般要经历有趣—乐趣—志趣的过程。有趣是兴趣过程的第一阶段,也是兴趣发展的低级水平。乐趣是兴趣过程的第二阶段,也是兴趣发展的中级水平,又称为爱好,它是在有趣的基础上定向发展形成的。在这一阶段,人们的兴趣会向专一的、深入的方向发展。志趣是兴趣过程的第三阶段,也是兴趣发展的高级水平,是在乐趣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在这一阶段,人的乐趣与理想、奋斗目标会结合起来。志趣具有社会性、自发性和方向性的特点,是一个人取得成就的根本动力。

职业兴趣与职业能力经常被同时提及,但是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职业兴趣主要说明一个人关注什么职业内容,而职业能力主要说明一个人能做什么工作。

(二)职业兴趣的特点

1.倾向性

不同的个体由于年龄、文化程度、所处环境等的不同,其感兴趣的事物也有所不同,导致兴趣的指向存在一定的差异。同为一个专业的大学生,兴趣倾向也会不同。

2.广阔性

职业兴趣的广阔性主要指职业兴趣的范围和广度。职业兴趣的范围在人与人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人兴趣广泛,有的人兴趣狭窄。一般来说,兴趣广泛的人知识面较宽,在事业上会更有作为。但也要防止兴趣太广,什么都喜欢,而什么都不深入、不专注,结果是一事无成。

3.持久性

兴趣的持久性主要指兴趣的稳定程度。兴趣的稳定性对一个人的学习、工作都很重要,只有稳定的兴趣,才能促使人系统地学习知识,深入钻研,把某一项工作坚持到底,并取得成就。但不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稳定的职业兴趣,这和年龄有一定的关系。著名的职业选择理论家吉乌茨伯格(E.Giuzberg)将职业选择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空想阶段,一般是指11岁以前,这时对将来从事什么职业的考虑不受个人能力及能否实现所限制,没有真正的职业兴趣;二是尝试阶段,即11~17岁,这个时期职业的选择主要受个人兴趣和价值观的影响;三是现实阶段,即17岁至成年,这个时期能将主客观因素一起考虑,从而决定自己选择什么职业。一般来说,到了一定的阶段,职业兴趣会逐渐趋于稳定。

(三)职业兴趣的结构

人类到底有多少种职业兴趣?各种兴趣间的关系如何?由于学术见解的不同,现在我们还很难对此类问题下结论,不过通过梳理职业兴趣分类研究的脉络,我们可以得到自己的看法。

最早对职业兴趣感兴趣并开展系统研究的人是斯特朗(Edward Kellogg Strong)和库德 (G.Frederic Kuder),前者不仅是心理学家,还是营销专家和教育学者,而后者则是检验量表信度方面著名的库德—理查森检验公式(Kuder Richardson formulas)的发明人之一。

1923年进入斯坦福大学的斯特朗对职业兴趣产生了兴趣,1927年他编制了职业兴趣调查表(Strong Vocational Interest Blank,SVIB)用于劳动力调查,其结果发表在1944年他的著名的职业兴趣研究专著——《男性和女性的职业兴趣》(Vocational Interests of Men and Women)中。经过不断的发展,该量表的兴趣领域由最初的10个发展到23个。1974年,坎贝尔(David P.Campbell)对斯特朗兴趣调查进行了改造,发展出一般职业类型(General Occupational Themes),对应霍兰德六种类型,创建了斯特朗—坎贝尔兴趣问卷(Strong-Campbell Interest Inventory,SCII),将职业兴趣类型扩展到124个。

库德于1929年获得美国密西根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导师是首任国家职业指导委员会主席麦耶斯(George E.Meyers)。1938年,库德编制成库德偏好记录表(Kuder Preference Record—Vocational),其中涉及户外、机械、计算、科学、说服、艺术、文学、音乐、社会服务、文秘10类职业兴趣,1966年修订为库德职业兴趣调查(Kuder Occupational Interest Survey,KOIS)。电子化之后,该调查已经发展成为庞大的网络数据库(the Kuder Electronic Career Portfolio),拥有独立的网站(http://www.kuder.com),这使得库德职业兴趣调查在全球职业兴趣测量工具使用率排名中名列前茅。

其他关于职业兴趣分类的理论模型还有很多,如罗伊(Roe)的圆形模型(Circular Model)、霍兰德(Holland)的六边形模型(Hexagonal Model)、普瑞迪格(Prediger)的维度模型(Dimensional Model)、盖蒂 (Gati)的层级模型理论(Hierarchical Model),以及崔丝(Tracey)和朗兹(Rounds)的球形模型(Spherical Model)。

在所有的关于兴趣的理论中,影响较大的是霍兰德提出的职业人格与工作环境理论。从结构演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霍兰德理论六边形假设(the hexagonal hypothesis)是经由简单的圆形顺序假设(the simple circular arrangement hypothesis)和微积分假设(the calculus hypothesis)发展而来的。

普瑞迪格的维度模型是通过对霍兰德理论全面的评估而产生的,系采用一种叫“主成分分析”的技术,考察了基于人物—事物和资料—观念理论的两个维度与霍氏量表的匹配程度,发现两个双极的工作任务维度构成了霍兰德的理论基础。目前,普瑞迪格的研究成果已成为美国大学考试中心(ACT)的核心。ACT把数千种职业按其涉及的两个任务维度分成六个职业类别(Job Cluster),与霍兰德六种职业兴趣类型相一致,构成职业全景图。

盖蒂从知觉的不断深化角度对职业兴趣进行了分类,认为人类对职业知觉的相似性可以用一个具有层级的树形结构来表示,而职业兴趣也是这种类似的树形结构,构成了层级模型。盖蒂并没有对职业兴趣的种类进行扩展,只是对兴趣种类按树形结构进行了分层重建。尽管一些研究支持了盖蒂的理论,但多数理论研究者认为盖蒂理论对职业兴趣结构的贡献是有限的。

职业兴趣理论最新的研究成果是崔丝和朗兹的球形模型。在对前人理论的探索过程中,他们发现职业兴趣的结构由三个维度构成,分别为人物—事物、资料—观念和名望(prestige)。其中,前两者与普瑞迪格二维度理论一致,名望维度是区别于以往理论的一个显著特征。名望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在许多文献中提到过,比如地位(status)、职业水平(occupational level)、培训水平(level of training)、困难与责任水平(level of difficulty and responsibility),这些变量间呈高度相关,通过一系列研究,他们证实名望是职业兴趣的一个必要的维度。

在球形模型中,我们不妨把兴趣分布在一个地球仪上。类似普瑞迪格的二维分类实际是赤道面的横剖图,上面均匀地分布着基本兴趣,分别为社会促进、管理、商业细节、数据加工、机械、自然/户外、艺术和助人,共8种;在名望维度上分布着10种基本兴趣。5种高名望兴趣处于北半球区域,北极圈里是影响,北温带分布着社会科学、商业系统、财务分析、科学4种基本兴趣;在另一端是反映低名望维度的基本兴趣,南极圈是手工劳动的领地,南温带分布有质量控制、人事服务、建筑/修理、基础服务4种低名望兴趣。

目前,没有研究证实哪个职业兴趣的结构能够适用于所有的群体,在某种背景中有的模型可能是有效的、有意义的结构,而有的则代表性很差。有关职业兴趣结构的研究,尤其是跨文化职业兴趣结构的研究仍在进行中。

二、职业兴趣与职业发展

职业兴趣不是天生的,其形成与个体所处的历史环境、实践活动和自身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职业兴趣的发现和培养,有助于大学生在未来职业选择过程中明确方向,少走弯路,在工作中始终保持较高的积极性,不断推动职业的发展,最终实现职业成功。

(一)职业兴趣对职业发展的影响

1.影响人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定位

职业兴趣的选择作用和定位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影响职业选择。一个人对某项职业活动的兴趣会促使其对该职业投入更多的关注,给予优先的分配,寄托深厚的情感,享受从事该职业的乐趣,形成明显的职业倾向,从而显著影响其在职业行为中的表现和职业道路的选择。二是形成职业定位。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如果一个人通过不断积累关于该职业的各种知识,甚至通过实习等行为积极参与到该项活动中,享受职业带来的回报,就会在职业倾向的基础上形成职业定位,把这份职业作为自己终身热爱的职业,实现由乐趣向志趣的转变。

职业兴趣可以产生强大的职业动机,提高个体应对工作压力的坚持性和抗挫折性,甚至可以使人在某个职业上矢志不渝。但由于职业兴趣与目标和情绪的结合,故而在某些职业阶段职业兴趣也会阻碍职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兴趣过窄,过于执着于某职业,当职业环境发生突变时,不能适应环境变化,造成职业生涯断崖式跌落,或情绪长期难以自拔。二是职业目标在某个时期得以实现,兴趣得以充分满足,但新的目标没有建立或选择,产生职业发展的彷徨。由于这种情况多发生在事业有成者身上,故被称为“职业高原现象”。三是由于职业压力过大及工作生活失衡造成职业兴趣下降,表现为不愿意去工作场所、不愿意接触同事、身心失调症候等,多发生在中年职业人身上,被称为职业发展的“中年危机”。以上三种兴趣失调若得不到及时调整,势必影响职业发展的进程。

2.促进技能开发,挖掘职业潜能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不只适用于兴趣对学习能力的开发,也适用于兴趣对个人职业能力的开发。一个人对于某一事物具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就会激发他对寻求该事物相关知识的欲望以及探索热情,并促使他调动全部积极性,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学习和工作之中。这时,他的智力和体力都进入最佳状态,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发挥自身潜能,充分施展才华,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利用兴趣进行职业能力的开发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但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职业兴趣只是技能开发的引爆点,而不是全部。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我们都明白,再好的老师也不能替我们思考,替我们掌握知识。职业发展所需的技能是多种多样的,有的难,有的易,有的与我们兴趣一致,有的令我们厌烦,只学我所爱是不够的,还要靠理性和意志爱我所学、干我所需。

3.增强职业适应,促进个体的职业成功

职业兴趣可以使人更快地熟悉并适应职业环境和职业角色。有关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工作有兴趣,他便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90%,并且能够长时间、高效率地工作而不感到疲劳;相反,如果某个人对所从事的工作不感兴趣,那么他在工作中只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20%~30%,并容易感到疲劳和厌倦。

职业兴趣还可以激发一个人的探索欲和创造力。当职业兴趣与职业环境一致时,个体更容易在具体的职业活动中充分调动整个身心的积极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进而促进个体能力的充分开发,最终实现个体的职业成功。

4.保持工作积极性,提高职业满意度

心理研究表明,当一个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着浓厚的兴趣时,即使工作很苦很累,他也会感到精神愉快,生活充满乐趣。相反,如果一个人从事了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他就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去做,甚至有时还会不自觉地表现出被动的、消极的、拖拉的工作态度。个体从事与自己兴趣相吻合的职业,意味着他的偏好能够得到满足,他在大部分的工作时间都能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情,工作的满意度会得到明显提高。

例如,一位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实习期间出现了工作失误,受到领导批评后,对所做工作感到厌烦,以致出现消极怠工和与患者言语冲突等问题。实习单位对此十分不满,要求解除实习协议。学校辅导员及时了解学生情况,与其交谈,发现他不喜欢枯燥的工作,认为这些工作浪费了自己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才能。辅导员帮助其加深对工作的认识,并对其进行了批评教育。事后,辅导员又与实习单位进行沟通,单位同意给予一个月观察期,将其重新安排至信息室工作。接受批评并转换工种后的这名学生像变了一个人,在信息室协助完善管理系统,经常加班加点,向带教老师请教,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赞扬,并于毕业时与该单位签了约。这个例子提示我们,职业兴趣确实对提高工作积极性和职业满意度有帮助,但对于职业兴趣,也存在一个认识与发现的过程。

(二)在职业发展中培养职业兴趣

既然职业兴趣如此重要,我们便不能任凭职业兴趣自生自灭,而是要以职业目标为导向,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使它成为职业发展的助推力。一个人的职业兴趣受多个方面的影响,有的是父母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影响,有的影响来自榜样的崇拜,有的来自偶发事件的启示,有的则来自不断的认识与实践。我们认为,稳定的可以成为志趣的职业兴趣来自不断的认识与实践。

1.勤求博采

具有广泛兴趣的人往往视野开阔,能有效解决各种问题,在职业上也具有多样化的选择,容易获得较大的发展。大量的教育实践也证明,培养大学生广泛的兴趣是大学生全面成长的需要。其实,不仅是大学生,新时期所有的青年人都应该培养广泛的兴趣,因为不同领域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是当今社会的基本特点,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建立起对多个领域的广泛兴趣有助于快速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实现个体的全面成长。

目前有些大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兴趣过于狭窄,除了对本专业感兴趣之外,对其他学科知之甚少。这些行为都有可能阻碍其职业发展。实际上,随着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融通,大学生培养自身对多个学科的兴趣和对新知识的开放心态,是有助于未来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的。

2.趣有专守

前面已经谈到,一个人应该培养广泛的兴趣,但要注意的是,兴趣也不能太广泛,要有重点,要有中心兴趣,否则就可能导致一个人在职业选择时没有确定的职业规划方向,同样不利于职业的发展。另外,虽然职业兴趣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可以改变,但是一个人的职业兴趣往往会经历从可塑逐步走向稳定的过程。保持稳定的职业兴趣是职业发展的基础,只有这样个体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不断地钻研,在职业上也容易取得成功。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职业兴趣不稳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一无所获。

3.立足专业

对于大学生而言,对未来职业的选择与现在所学的专业紧密相关,因此,对专业的兴趣直接影响未来职业发展。然而,有资料显示,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同度不高。许多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荒废了大部分时间。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了解不深入、不全面,对该专业未来的职业领域和范围也缺乏足够的认识。

专业兴趣的培养包括自我培养和学校培养两个方面,主要方面是自我培养,即通过了解和学习,培养起对专业的浓厚兴趣。

三、职业兴趣的识别

作为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对于专业发展和职业道路的选择是十分有益的。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的成长阶段,对于职业尚缺少全面的了解,可能对各类职业都有一定的兴趣,广泛而不稳定的兴趣为职业兴趣的识别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大学生的职业兴趣探索主要集中于基本兴趣的探索,对职业兴趣探索的结果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只能作为职业设计的参考指标之一,在职业决策时要综合多种自我认知结果而定。

职业兴趣的识别一般采用心理测量的方式,但由于测量常模的限制,并且大多需要专业职业指导人员的分析与指导,因此运用结果时要十分谨慎。另外,我们可以通过自我探索团体活动寻找职业兴趣领域,这样的活动趣味性强、个人指导意义较好但信效度较低,同样只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识别职业兴趣的关键是全面了解职业领域,获得职业兴趣的体验,因此,在初步选出的若干符合职业兴趣的工作中获得实习经验是求证个人兴趣的最好方法,但也是最费时间的方法。

(一)活动探索法

活动探索法是指一些定性的测量,常见于大学生职业生涯团队活动中,如兴趣回顾、白日梦、旅游岛。前两种都是运用举例法进行归纳和探索,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个体曾尝试的兴趣活动,而后者是个体想从事的职业。兴趣回顾是指采用纸笔活动形式,先由被试自由举例,然后对每个举例运用普瑞迪格的理论进行二维度主观评分,一般是以中心为原点,每个维度从-5~5分,把这些点在二维十字坐标中标示出来,把被试认为最重要的兴趣和兴趣相对集中的区域圈出来,对照职业全景图进行分析与讨论,帮助被试了解其职业领域与特点。由于二维模型可以转化为霍兰德六边形形式,所以也可以用六种兴趣模型加以解释。

旅游岛活动是根据霍兰德模型原理设计的一种探索活动,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完成下面的活动:

如果有机会让你到以下六个岛屿旅游,不用考虑费用等问题,你最想去的是哪个?可以按照喜欢程度选出三个。

A岛:美丽浪漫的岛屿。岛上布满了美术馆、音乐厅,弥漫着浓厚的艺术文化气息。当地的原住民还保留着传统的舞蹈、音乐与绘画,许多文艺界的朋友喜欢来这里寻找灵感。

I岛:深思冥想的岛屿。岛上人迹较少,建筑物多僻处一隅,平畴绿野,适合夜观星象。岛上有多处天文馆、科博馆以及科学图书馆等。岛上居民喜好沉思、追求真知,喜欢和来自各地的哲学家、科学家、心理学家等交换心得。

C岛:现代、井然的岛屿。岛上建筑十分现代化,是进步的都市形态,以完善的户政管理、地政管理、金融管理见长。岛民个性冷静保守,处事有条不紊,善于组织规划。

R岛:自然原始的岛屿。岛上保留有热带的原始植物,自然生态保持得很好,也有相当规模的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岛上居民以手工见长,自己种植花果蔬菜、修缮房屋、打造器物、制作工具。

S岛:温暖友善的岛屿。岛上居民个性温和、十分友善、乐于助人,社区均自成一个密切互动的服务网络,人们多互助合作,重视教育,弦歌不辍,充满人文气息。

E岛:显赫富庶的岛屿。岛上的居民热情豪爽,善于企业经营和贸易。岛上的经济高度发展,处处是高级饭店、俱乐部、高尔夫球场。来往者多是企业家、经理人、政治家、律师等,衣香鬓影,夜夜笙歌。

请选择者按第一选择分组,讨论为何选择这个岛旅游,想在岛上参加什么活动等内容,以发现彼此兴趣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进而讨论未来理想的工作等内容。最后,组织者宣布旅游岛名字中的字母是霍兰德六种职业兴趣的缩写,并解释六种兴趣类型的意义,加深活动参加者对自我职业兴趣的认知。

(二)职业兴趣测试

在本节的职业兴趣结构部分涉及的国外职业兴趣测试,均是常用的职业兴趣测试工具。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学者白利刚、凌文辁、方俐洛以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为依据,结合我国国情和职业分类体系特点,编制了霍氏中国职业兴趣量表,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