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课堂结束的程序和常用类型

一、课堂结束的程序

在结束一个课题的时候,大体需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1.简单回忆。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简单回顾,整理认识的思路。

2.提示要点。说出内容的重点、关键是什么,必要时可作进一步的具体说明,进行巩固和强化。

3.巩固和应用。把所学知道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去,解决新的问题,在应用中巩固知识,并进一步激发思维。

4.拓展延伸。有时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或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而把课题内容扩展开来。

二、课堂结束的常用类型

不同类型的课具有不同的教学结尾。依据课堂教学结束所要完成的特定的学习任务,我们将课堂教学结束技艺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一)总结归纳式

教学结束时,教师、学生或师生共同用准确简练、总结性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难点、知识结构、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等进行梳理和概括,从而结束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

【课例】

教师在讲授初中地理《南亚概述》后,对本章的内容进行了归纳、概括,结束设计为:

三类国家——北部内陆山国、中部临海国、南部岛国

三类宗教——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

三大地形——北部山地、中部平原、南部高原

三类主要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三条大河——恒河、印度河、布拉马普特拉河

各国历史发展三个过程——古文明中心英国殖民地民族独立(作者:刘英玲)

教师通过浓缩、简练的语言将本节的内容进行梳理,将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通过一定的线索连接起来,理清了整个章节的主线,收到较好的效果。

总结归纳式结束条理清晰、中心突出,可以收到言简意赅、明晰爽朗的效果,可以给学生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其综合概括能力。

(二)分析对比式

分析对比是在一个教学内容结束时,教师把教学中容易混淆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通过简洁明了的区分和对比来结束课堂教学的方式。这种结束方式,实际上是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比较法,它可以引导学生在同中探异,既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又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

【课例】

程红兵老师在讲宗璞的《西湖漫笔》时,结尾将《西湖漫笔》与峻青的《雄关赋》进行比较:“这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是不同的,同学们回去还可以进一步深入比较,这里仅作一个简单提示。如果把西湖比作婀娜多姿、温柔秀美的少女,那山海关就是威武雄壮、高大勇猛的武士;如果把《西湖漫笔》比作一支柔美、清新的小夜曲,那么《雄关赋》则是一声声激越昂扬的战鼓。”(作者:程红兵)

经过这样对比,学生既能温故,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前后照应式

教师用精练的语言对教学导入或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回应,从而结束课堂教学的方式。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运用照应式结束,不仅要回答、照应前边提出的问题,而且要在已学习的基础上升华学生对问题的认识。

【课例】

有位教师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下课铃响了。教师说:“同学们,下课铃响了,先请学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离开教室。”当学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离开教室后,教师又说:“请学号是3或5的倍数的同学离开教室。”最后教师问道:“同学们,老师应该说哪一个数的倍数都可以离开教室?”学生齐答:“1”。“大家说得对,请学号是1的倍数的同学离开教室。”余下的同学都开心地离开教室。(作者:邵振兴 河南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四)巩固练习式

通过书面练习、问题讨论、口答或板演等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各种练习去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与知识间的联系,为学生自主能动地学习提供了较为充分的机会。

【课例】

在学习《分解质因数》的结课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1)请举出几个互质数的例子。

(2)把下列合数表示成几个质数相加的形式。

20=( )+( )+( ) 35=( )+( )+( )

(3)把下列和数分解为质因数。

12=( )×( )×( )

18=( )×( )×( )

54=( )×( )×( )×( )

143=( )×( )×( )(作者:于凌)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能够调动学生参与总结的积极性,使结束阶段成为教学全过程的**。首要的功能是落实教学目标规定应掌握的知识和应达到的学习水平。可以先对所学知识的要点进行简明的概括与巩固,也可以有序地给出若干练习,有针对性地使练习内容对应各知识要点,组织学生边练习、边归纳小结,以达到巩固知识和提高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

(五)悬念存疑式

教师通过设置疑问、留下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启发学生思考的一种承上启下的结束课堂教学的方式。

【课例】

讲完“叶的光合作用”,还剩一点时间,教师给学生讲了如下的故事:从前有一个人去菜窖里取白菜,一下去就没有上来。后来又下去一个人,同样也没有上来。第三个人拿着点着的蜡烛顺着梯子下窖,才下到一半时,他大喊大叫道:“有鬼!”同学们想想这是怎么回事?到下节课就知道了。你们回家预习一下“叶的呼吸作用”。(引自作者:袁文祥 文章来源:《新课程学习》·中 2011年1期)

运用悬念式结束要注意,设置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以疑促思,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下两节课的内容有密切联系时,更适用于悬念式结束。要使设置的悬念能有机地联系新旧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六)问题激趣式

问题激趣式结束是教师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激励以结束课堂教学的方式。

【课例】

物候学是多么有趣的一门科学啊!大自然以它生动优美的语言——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向人们倾吐深处的秘密。这些秘密带来了农业的大丰收。大自然倾吐的秘密,好像《斯芬克斯之谜》,只有辛勤的人才能找到谜底。你看,为了能解开这个谜,科学工作者研究了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以高度的热情、严谨的态度,为洞悉大自然的奥秘付出毕生的精力。我国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84岁临终的前一天,还坚持用颤动的手写下当天的情况,并注上“局报”两个字,多么可贵的科学热情,多么可贵的严谨作风啊!物候学与我们同学一样,正处在青年时期,风华正茂。有志于此者,真是大有作为。

点评:这样的结语能够收到言已止而情又发的效果。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少的时期,他们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密切结合教学内容对他们进行激励,可以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引自《大自然的语言》(作者:陈仲梁 文章来源:张定远编:《中学语文教学论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