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结束的要求

一、课堂教学结束应遵循的原则

(一)及时性原则

教师要及时小结和复习。心理学有关记忆的研究表明,遗忘具有先快的不均衡趋势,及时地小结和复习可以防止学习之后的快速遗忘,提高学习记忆的效率。因此,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问题结束时,都应及时小结、巩固。

(二)主体性原则

学生的主体地位应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的终结,教师要立足于引导、点拨、启迪,让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共同完成结课。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三)完整性原则

在新课导入时,常常设置问题悬念,引导学生去探究、解决问题,然后开始课堂学习。因此,课的结束也应当紧扣教学内容,使其成为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到与导入新课相呼应。如果导课精心设疑布阵,而讲课和结课都无下文,则在结构或逻辑上让学生感到不完整。特别有些课的结尾实际上就是对导课设疑的总结性回答或是导课思想内容的进一步延续和升华。其次,教师的“结课”还应注意结在横断面上,即讲授内容告一段落,或讲完了某些问题时,以使这部分内容显得系统连贯,相对完整,即结课的另一含义就是阶段知识“小结”。但此“小结”也须讲究一定的艺术,使这一部分知识更显得系统有序,学生易于掌握。

(四)针对性原则

结课要依据教学内容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来进行,做到提纲挈领,突出重点,提炼概括,升华思想,并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第一,结课活动要针对学生理解的疑难处、知识的关键处、后续学习内容的连接处展开,要通过结果进一步揭示、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埋下伏笔。第二,结课要注意对学生易错易混淆的概念、法则、公式进行辨析,予以强调,引起重视,防微杜渐。第三,结课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一般来说,低中年级宜用活动式结尾,让学生在游戏、儿歌、谜语中领悟所学知识的美,感受新知识的用处;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应侧重知识的内在价值,努力在结尾时形成思维**。

(五)概括性原则

结课时要紧扣教学目的,抓住教学重点和知识结构,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以及课堂教学的情境,采用恰当方式总结。总结要精要,能有利于学生记忆,检索和使用。结课应概括本单元或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深化重要事实,概念和规律,因为这些基础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能进行广泛的迁移。在结课时,教师有意识地将所讲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概括,能使知识体系条理化、系统化,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减轻记忆的负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六)适度性原则

课堂教学时间规定为45分钟或40分钟,是有其科学依据的。有些教师常常会忽视这一规律,在结课时还意犹未尽,得寸进尺,实施“拖堂”,打疲劳战,即所谓“行于所不当行,不止于所当止”。但拖堂既不符合学生生理特点,又对学生造成思维惰性、心理疲劳等负面影响,更直接对学生下面的课堂学习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教师如非必要最好应按时结课。

(七)创新性原则

结课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站在知识的相对“制高点”上,形式多样,生动活泼,适当采用开放型的结束方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活化知识、点拨思维,鼓励学生采用发散思维,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使知识得到活化和升华。

二、结束方式方法上的基本要求

(一)水到渠成,自然妥贴

教学结束是外在客观时间与教学内容内在发展同时结束时所需要的教学行为。要根据教学时间与教学的逻辑发展而进行。做到水到渠成、自然妥帖,避免生拉硬套的结课,避免太早或太晚结课。结束的时间与导入的时间大体相仿,一般约3~5分钟。要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进程和时间,合理安排每一项活动内容。结束时,要按时下课,注意不要拖堂,否则学生失去了耐心,设计得再好的结束也不愿听。为此,教师要注意避免出现两种弊端:一是课堂教学节奏过快,较早地讲授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实施了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给结课留的时间过多,结果学生无事可做,教师只好胡讲乱扯一通,布置一些不必要的作业,搪塞过去,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结构的完整性,妨碍了课堂教学精彩结束应发挥的作用。二是课堂讲授“拖堂”。有的教师讲课爱“拖堂”,下课铃响了,还在不停地讲。其主观愿望是想使学生多学一点,但客观效果却适得其反。毕竟时间不等人,最后只好三言两语仓促结束课程,学生既无法总结课堂所学知识,更无法消化理解。不仅如此,讲解“拖堂”,还势必加重学生大脑的负担,影响良好思维效能的发挥和下节课的学习效果。

(二)结构完整,首尾照应

结束语要和前面的教学内容保持脉络贯通,保证教学结构的完整性。要注意前后联系、首尾照应。使结束好似一条金线,引领学生将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结束过程与导入过程首尾呼应,前后一致,使整节课浑然一体。导入时提出的问题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明确回答,就应该在结束时讨论,使之明确。切忌乱设悬念,搅乱学生的思维。

(三)语言精练,紧扣中心

教学结束要简洁明快,干净利落。结束的语言不可冗长,拖泥带水,要少而精,高度浓缩、概括性极强。起到画龙点睛、提炼主题、提升认识、升华情感的作用。总结归纳部分要紧扣教学目标,提示知识结构和重点。结束的过程在一节课中所占时间较短,因此要求归纳总结简明扼要。不是简单地重复一遍黑板上的大小标题,而是对重点、要点的升华。

(四)内外沟通,立意开拓

结束时对有些内容要拓展延伸,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本身,把课内外沟通,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把学生引导到更广阔的生活世界、知识世界里去学习。指导学生进行开拓,引导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拓宽知识面、增强各种能力,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与活动的空间。结束既成为课堂学习的指导,也成为课外学习的指导,成为推动学生走向更广阔天地的推动力。

本章技能训练

技能训练一

[训练内容] 分析以下课堂教学结束示例有何特点。

[训练目标] 通过应用所学包容对教学示例特点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几种结课的方式与技巧。

[训练程序] 提供范例,小组讨论。

教学示例

教学示例1:教学《春》的结束

师: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春光无限好的景色。请同学们回去背诵。要把全文背出来,仔细地体会朱自清先生文章的用词造句的妙处。他写的这篇文章,很清新,就好像小河里水流淌下来一样。这些词句都从他的笔端流淌出来,我们要好好地学习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他是笔笔扣住春天的景物特点来写的。我们学完以后,要写一篇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的文章。今天课后没有书面作业,全文要朗读背诵。

教学示例2: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结束

师:今天的作业一是背诵第二自然段,整理段落大意。二是写一段话,关于课外活动的一个场面。

同学们,百草园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这样的句式,抓住泥墙根一带来写的。我们可以模仿这种写法,并尽可能注意选择确切的词语。要完成这个要求,就要仔细观察。我校有风雨操场、大操场、小操场;参加活动的有男同学、女同学,还有教师;我们活动的器具和用品是多种多样的;活动的内容又是丰富多采的。你们要写好这个片段该注意什么?

生(集体):仔细观察,抓住重点。

师:对,要仔细观察,抓住重点。

教学示例3:教学《我的叔叔于勒》的结束

师:这个作品在当时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今天我们隔了一百多年以后来看,有利于我们理解现在的社会……我们的社会,是由旧社会脱胎出来的,我们的思想,也会受到一些不健康思想的影响。从这一点来讲,这个作品对我们今天来说,还是有一定教育意义的。

……我想再问当你读完了课文以后……你觉得作品思想内容的深度……还有没有不够满足的地方……我们不少同学看了《流浪者》,看了香港的或者是外国的好电影,似乎感觉到是十全十美的,简直是大大超过我们社会主义的电影。是这样吗?我看不见得!读了这篇作品,我就感觉到还有不满足的地方……莫泊桑的这些著作,都是在1880年到1890年(板书1880-1890)期间写出来的……在1872年,已经发生了“巴黎公社”的革命。对吗?在这个时候之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写了《共产党宣言》。但是,莫泊桑的作品,不仅是这一篇,其他所有的,他都没有能够为我们指出一个方向,指出一个前途!特别到他后期,更加被悲观思想笼罩着。这就是我所感觉到的——大大不能够满足的。我想同学们也会有跟我同样的心情。无产阶级的作品,那就是有明确的方向,使人读了以后,能感觉到很振奋,应该引导人们怎样去奋斗。而资产阶级作家莫泊桑的作品,虽然对我们仍有教育意义,但是就不可能激励我们奋斗。这是作品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作者:于漪)

技能训练二

[训练内容] 观看几段课堂教学结束的教学录像,指出它们的类型、特点及作用。在此基础上进行重新设计结束语。

[训练目标] 1.进一步熟悉几种结课的方式与技巧。2.能够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束方案。

[训练程序] 提供教学录像范例,小组分析讨论。各自根据教学录像设计新的课堂教学结束方案。

技能训练三

[训练内容] 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束类型的设计。

[训练目标] 能够依据课堂教学结束所要完成的特定的学习任务,设计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束类型。

[训练程序] 提供课堂教学实例,学生应用所学内容,写出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束方案。

《木兰诗》课堂教学实例

(作者:石伶俐 文章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教学目的]

1.通过朗读感知诗歌的美。

2.了解木兰诗这一文学形象,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教学设想]

1.教学重难点

①通过朗读体味诗歌的语言美、人物美。

②品味诗情,有感情地朗读。

2.课时安排:一课时(40分钟)。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导语(见“教学实录”)。

二、把握情节

1.学生散读、概括主要内容。(明确: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2.学生再读,理清情节结构。(明确:决定从军—踏上征程—沙场征战—荣归故里)

三、赏析诵读

1.教师范读,学生揣摩教师用了哪四种不同的感情朗读全诗。(明确:决定从军——忧愁、苦闷、犹豫;踏上征战——凄婉又坚定;沙场征战——悲壮豪迈;荣归故里——欢快喜悦)

2.学生揣摩体会,并阐述教师这样朗读的原因。

3.学生模仿,试读,互评。

四、选点品析

木兰荣归故里部分。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揣摩如何读出欢快之情。(明确:语速稍快,音调稍高,表情宜喜)

3.学生试读。思考:作者如何表达欢快的气氛和情感?(明确:动词的连续使用和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造成一气呵成、**的语势)

4.师生共读。

五、创造性思维训练

1.诗歌讲究文字的简练,讲究读者的再创造,因而留下了空白处。

①请想象木兰进屋换妆前后的不同神态变化。

②请想象伙伴们面对木兰进屋换妆前后的不同模样,他们复杂的心理活动。

2.学生想象,回答。

教学实录

师:一提起花木兰这个人物,我们心中都有既亲切又遥远的感觉。因为对于木兰,我们中国人真的太熟悉了,但她毕竟生活在千百年前,距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又实在太遥远了一些。我们还是先来观看一段木兰的影片。(播放动画片《花木兰》)

师:这是外国人眼中的木兰形象。原汁原味的木兰诞生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南北朝一首民歌《木兰诗》中。(板书)

(播放木兰英姿的幻灯片)

师:在我国文学史上有民间叙事诗“双壁”的美誉,一首是汉代的《孔雀东南飞》,另一首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木兰诗》,它们都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同学们现在带着对木兰诗这个人物的理解和倾注的感情,放声地、自由地读这首诗,然后争取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学生自由读书)

师:现在请哪位同学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木兰诗》的主要内容。

生:这首诗讲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师:用替父从军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完整吗?木兰是一位女性,她是怎样完成替父从军的任务的?

生:女扮男装。

师:你从诗中何处知道木兰曾经女扮男装?

生: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对,《木兰诗》就是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板书)现在请同学再思考一个问题:围绕中心内容,这首诗叙述了哪些情节?也就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有哪些经历?(生速读,思考,纷纷举手)

生:木兰先是离开家,然后……

师:木兰是怎样离开家的?

生:木兰是叹息着……

师:同学们很聪明。木兰是怀着复杂的、矛盾的心情,最后下定决心从军的。

生:然后,木兰勇敢地在战场打仗,胜利以后不愿做官,最后回到她的家里。

师:这位同学说得相当简洁,语言组织也好。木兰先是决定从军,然后踏上征程,在沙场多年征战,最后荣归故里。(边讲边板书)同学们现在看黑板上我写的这四段情节,有没有漏掉诗中的内容?

生:漏掉了最后一段。

师:请你为大家读一遍,好吗?

生:(朗读)“雄兔……雌雄。”

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一段叫做什么?古时候的民歌在结尾的时候,作者常常要写一段表示赞美的话,叫赞词。它是民歌的特点之一。同学们,对于诗歌,朗读是走进诗歌世界的捷径。只有认真去读,反复吟诵,我们才能把握像《木兰诗》这样的叙事诗的情节,领会诗歌创造的意境,体味诗中包蕴的情感,理解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边讲边板书)下面,我来朗读这首诗,同学们要边听边想,仔细地揣摩老师在朗读这四个部分的时候分别运用了怎样不同的感情。(教师有感情地范读)

师:(读毕,停顿片刻)我觉得这首诗很美。现在请同学们发言说说你刚才听出老师运用了怎样的感情。

生:老师读木兰决定从军的时候用了一种很忧愁的感情。

师:你觉得用很忧愁的感情读木兰决定从军这一部分合适不合适?

生:我觉得是合适的。因为木兰很想帮助她的父亲,可她又是一个女孩子,所以她很为难。

师:这位同学体会得很准确。木兰在想啊,我到底替不替父亲去打仗呢?她左思右想,所以很犹豫,很发愁。那么木兰最后去了没有呢?

生:去了。

师:所以木兰下定决心的这两句“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应该读得坚决一些。你试着为大家读一遍,好吗?(生读)

师:读得很有味道。请大家像刚才一样继续发言。

生①:我觉得第二部分“登程”,老师读得很悲伤。

师:怎么会悲伤呢?

生①:因为木兰想念亲人。

师:想念亲人就悲伤吗?“悲伤”这个词用得准不准确?

生②:我觉得这一段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因为木兰要走上战场,但又舍不得与亲人分开。

师:说得很细腻。木兰是英雄,但又是位年轻的姑娘,她的感受是多方面的,有豪情万丈,也有柔情万点。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木兰心中悬挂着家人,同学们一块儿朗读出来。

生齐:“不闻……鸣啾啾。”

师:这些诗句写得情感多么丰富啊!我们要反复诵读,才能品味出来。这首诗还有两个部分,同学们刚才听老师是用什么感情读的?

生:老师读“征战”这一部分是很豪迈的感情,木兰荣归则很高兴。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真准确。战争的场面我们从电影电视上见过一些,千军万马,气势磅礴。这一部分最适合集体朗读,请同学一齐朗读一遍。(生读)

师:我为大家描绘一个画面,大家闭着眼睛想象:木兰骑着战马驰骋边关,浴血奋战。北方的寒夜里传来更鼓声声,军营中将士们披挂着冰冷的铠甲,枕戈待旦,木兰又经历一个不眠之夜。同学们想想这组画面,用我们的声音和情感将它们传递出来。(生读)

师:很有进步。同学们,刚才大家各展其能。现在,我们将注意力投注到木兰荣归这一部分,刚才有个同学说他听出了高兴的感情,我再读一遍。(师配乐配幻灯朗读)

师:这一部分的确是欢快的。同学们,老师是用什么节奏和语调表达欢快之情呢?

生:节奏较快,语调很尖。(众笑)

师:说得对。节奏明快,音调稍高,表情呢,也应该带着喜悦。同学们也这样试着读读。(生配乐朗读)

师:的确,我能够听出欢快之情。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把这种喜悦欢快表达出来的呢?我们先看看用词。

生:有很多动词。

师:是啊,“开”“坐”“脱”“著”“理”“帖”,一连串的动词,(板书),一气呵成,干脆利落。还有修辞手法……

生:对偶、排比……

师:对。对偶、排比(板书)的修辞手法,都很整齐,有气势,所以我们读起来仿佛就有“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感觉,所以呢,木兰荣归故里的喜悦欢快就表达出来了。我们一齐读一次。(师生共读)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体会了“木兰荣归”这一部分的感情,我们可以很明显听出有两句诗在朗读时,语调有些不一样,这两句诗是……

生齐:“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对。木兰是以一名壮士的身份回来的,当进屋换妆后,一个女郎却款款走到了同行多年的战友面前。这时,伙伴们自然又是惊奇,又是迷惑,他们想,同行这么多年,居然还不知道木兰是个女的,他们再一思索,当然还有不少难以言表的复杂情感。诗歌在这时留下了空白,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伙伴们的表情自然取决于木兰换妆前后截然不同的言谈举止、神情。

请同学们开动脑筋,设想木兰进屋前与出来后判若两人的样子,然后争取表演一下。(生讨论,气氛活跃)(男、女生分别表演)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感受是丰富的,但《木兰诗》还有很大的魅力等待大家去品味,希望我们进一步努力,提高我们的素养,丰富我们的知识,然后将从这首诗以及无数首和《木兰诗》一样优美的诗篇中采撷更多的美。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