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课堂教学结束技能
课堂教学的结尾,我们叫做结束。它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表面看,结束是课堂教学的终结;从本质上看它是本堂课的总结、升华和延伸,是该课程的后续内容的基础和准备。
古人论述写文章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意思是说:开头要美丽,中间要浩**,结尾要响亮。这种说法也可以移到课堂教学上来。一堂课的“开场白”要新奇,中间的教学过程要充实,而这收尾尤其要收好;要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要让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愉悦的审美感受。
我们来看下面的案例。
【案例一】 《嫦娥奔月》结课
师:学到这里,谁还有问题要问?
生:我想问王母娘娘为什么只送一丸仙药给后羿?她为什么不多送一丸呢?
生:逢蒙最后的下场是怎样的?
生:嫦娥与后羿后来见面了吗?他们后来的生活是怎样的?
生:课文中乡亲们失去了嫦娥,那乡亲们的生活再遇到困难又该怎么办呢?
……
师:看来,《嫦娥奔月》这则民间故事,深深地抓住了同学们的心。刚才你们提出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课文中是找不到的,但在《中国民间神话传说》这本书中(师出示这本书)你们可能会找到答案,你们愿意读一读吗?
生:愿意。
师:好,课后你们认真读一读,从书中找出你们想要的答案吧。(作者:张晓华)
【案例二】 《山谷中的谜底》结课
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当面对难以克服的困难时,当面对巨大的挑战时,我们可以像雪松一样选择弯曲,这也许能创造更大的成功。
师:谁能告诉我,楚霸王项羽是怎么死的?
生:自刎在乌江畔,因为他无颜见江东父老。
师:对,所以唐代诗人杜牧写过一首《乌江亭》。
生: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师:从诗中可以看出杜牧为项羽惋惜什么?
生:惋惜他没能卷土重来。
生:惋惜他没有学会弯曲,以便更好地弹起。
师:看来,项羽没有读过我们今天学的课文,才让人心生遗憾。可是,宋代的诗人李清照却写了另一首诗——
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师:诗人又在赞叹什么?
生:赞叹项羽没有过江东。
生:赞叹他没有弯曲。
师:同一件事,究竟是弯曲,还是宁死不屈呢?看来,所有的事情都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我们好好思考。好,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作者:张晓华)
综观这两节课的结课,有以下三个亮点。
亮点一:再起波澜。在课的结尾,一般课堂就是总结课文,布置作业等,但这两节课的结尾却匠心独运。教师在课尾通过激发学生的思维,唤醒学生继续探究和深入学习的愿望,拓展学习的空间,增加教学厚度,让教学再起波澜。
亮点二:余音袅袅。教学不因下课铃声响起而结束,也不因课文学完而停止。这两节课的结课带给了学生内心的思索和继续学习的动力,也让教学拥有了更多的回味和期待。
亮点三:润物无声。这两节课的教师凭借对文本内容的深刻把握和理解,潜移默化地将“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