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课堂组织教学的类型
根据功能的不同,课堂组织教学一般被划分为三种类型:管理性组织、指导性组织和诱导性组织。
一、管理性组织及其主要方式
管理性组织是指教师对课堂纪律的管理,其目的在于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性。管理性组织的方式有三种:预防性管理、支持性管理和矫正性管理。
(一)预防性管理是指要求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行为,防止课堂问题行为的出现。有效的课堂管理主张预防胜于矫正,预防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和发展可以从改进教师教学,指导学生制订班级管理规章制度,以及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等方面入手。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就应该做好充分准备,其中最重要的准备工作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效地控制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选择教学方法,设计多样性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应针对全班大部分同学而并非个别,让每一位同学都能获得展示自己的机会,增强反馈与强化,同时还要注意做好对学生的课前指导工作。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时间,把对教学内容的讲解,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回应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等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课堂教学的进程始终保持适当的进度与节奏。
课堂环境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创设良好的教室环境可以引导或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良好的课堂环境的创设可从以下方面入手:合理安排学生的座位,教学用具的摆放与适时呈现及回收,适当地布置教室,避免学生交作业或等待分发学习用品的时间太长,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二)支持性管理是当学生出现问题行为的预兆时,教师及时应用技巧将学生导入正轨,避免学生的问题行为进一步发展。教师进行支持性管理的主要技巧如下:熟记学生姓名,必要时可以直呼其名,发出预警指令;对于那些会对个别学生自身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而并不会波及更多学生地可能出现的问题行为,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走动、身体的趋近以及眼神或各种肢体语言的配合运用传达警示之意,也可以通过声音变化对学生进行提醒;教师还要学会机敏豁达、善用幽默并真诚地赞赏每一位学生,在学生正确的学习行为持续一段时间后,教师可给予称赞或提供给学生所喜欢的活动以示奖励。
(三)矫正性管理是在学生出现问题行为后设法禁止、矫正。如果学生在某些时候出现干扰学习的行为,就必须使用一定的方法予以矫正。教师可以提出合理的解释,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某些行为是得到允许的,某些行为是被禁止的。说理要心平静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避免直截了当的警告和出现威胁性的语言和行为,针对学生行为的差异,可以使用不同的说理方式。教师的身体力行对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榜样的作用不容忽视。在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时,还可以使用强化的手段,适当的奖励和惩罚对于学生矫正问题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指导性组织及其主要内容
指导性组织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指导,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主要包括对学生阅读、观察、讨论、练习的指导。
(一)对于中小学生而言,阅读是一种国际化的、重要的学习和交流方式,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动机,增强阅读的趣味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发创造性,引导学生在阅读材料和自身的生活实际之间建立有机联系。
(二)观察能力的发展在中小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观察活动过程的有效进行需要学生具有稳定的注意力,积极的思维活动,并借助过去经验来组织知觉。教师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制订观察计划和步骤,学习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调动多种感官获取信息并及时进行记录。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敏锐的观察能力,善于利用观察所获得的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讨论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学生与教师之间通过交谈来分享信息、观念或观点,或是通过共同的工作来解决某个问题。对于学生比较感兴趣而又存在争议的问题,或是具有多个答案的开放性问题,都比较适合使用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一般而言,在促进知识的保持与进行较高水平的思考时,讨论比教师的讲解更富有成效。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时,首先必须确定是否应该采用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其次还要考虑学生是否明确并理解讨论的主题与目的,并为参与讨论做好了相关的准备,然后是分组、座位安排、明确角色与职责、时间管理、确定讨论规则等问题。在讨论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无论是作为组织者、促进者、调控者、观察者还是参与者,这些角色的有效表现对讨论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适当的时候要结束讨论,作为教师,此时需要对讨论作一个简要的评述,与学生一起来总结讨论目标的达成程度,并帮助学生把在讨论中所获得的经验与将来的学习任务建立联系。
(四)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习知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练习时,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对练习内容的兴趣与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练习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练习的内容和基本要求。教师布置练习内容时,注意选择那些富有变化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让学生进行练习,同时注意练习的层次性和类型,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作业的层次和类型进行选择。在学生投入练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保持积极关注,为学生提供可利用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多样性的需求。练习结束后,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评价,并把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
三、诱导性组织及其主要方式
诱导性组织是教师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化,其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确保学习任务的完成。诱导性组织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情感诱导;另一种是创造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情境。
教师走进教室走上讲台时,表情要亲切、庄重,站定后用目光扫视整个课堂,预示课堂教学活动即将开始,以安定学生的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做好投入教学活动的准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促使学生产生努力学习以达到教学目标的强烈欲望和兴趣,增强教学活动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个紧张而又愉快的过程。教师要提高教学语言的准确性和艺术性,表达清楚,语言准确、精练、鲜明、生动,具有内在的逻辑力量,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要善于运用声调的变化,包括语音的高低、强弱、速度和停顿等来组织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的动作和表情等因素也会对组织教学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