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课堂组织教学技能概述
一、课堂组织教学技能的概念
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充满着生成性、开放性和不确定性,任何课堂教学活动的目标都是通过一定的“组织”行为来实现的,这就要求教师具有高超的课堂组织教学技能。课堂组织教学技能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课堂教学目标,有意识地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组织学生的注意,及时调控教学过程,保证教学形式和教学环节的顺利运转和承接,以完善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行为方式,它是课堂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课堂组织教学技能的目的
课堂组织教学的目的在于: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与学生的经验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
(二)组织和维持学生的注意。中小学生注意发展的主要特点是,随着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有意注意逐渐发展起来,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其他因素仍会引起学生注意的分散,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了解学生注意的状态,并根据学习活动的需要来组织和维持学生的注意。
(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进取心。在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法会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体验等方面产生不同的影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势利导,为学生搭建展示自身优势的平台,创造成功的机会,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课堂组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不仅可以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五)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仅仅取决于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还取决于一定的教学环境。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某种稳定而积极的情感体验及对待教学活动的态度和行为的综合反映,它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积极投入学习活动,牢固掌握知识并发展技能。
三、良好课堂组织教学的特征
良好的课堂组织教学应具备以下特征。
(一)学生主体地位突出
课堂心理气氛作为学生实施课堂学习活动的心理背景,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人格发展以及社会化进程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一些特定的行为来向学生传达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信息,教师对学生始终保持适度的高期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教学活动的组织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经验,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增强与学生的心理合作,合理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活动空间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自由、全面地发展。
(二)教学活动形式多样
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在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特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内容的性质等因素采用多种形式和灵活多变的方法组织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情境,优化教学过程,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
(三)信息反馈渠道畅通
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增强教学信息反馈的意识,善于通过学生的情绪和态度的变化、师生对话与交流、学生作业、日记或网络等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建立畅通的反馈渠道,判断并预测教学发展的趋势,根据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行为,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四)课堂教学活动高效
教学效率是教学活动的付出与教学效果之间的比值。教师课堂组织教学技能的高低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要实现课堂教学活动的优质高效,必须改变重“教”轻“学”、重“知识”轻“过程与方法”、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鸦雀无声的课堂未必就是好的组织,热热闹闹未必就是有效的组织,关键看是否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发展,如何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发展。为了使教学活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教师组织教学的行为要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