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课堂提问的一般程序及基本要求

一、提问的一般程序

课堂提问一般包括引入、陈述、介入、评价等几个环节。

(一)引入。这是起始环节。目的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为提问做好铺垫。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圆”这个概念时,一开头就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同学们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便笑着回答:“圆形。”就是通过提问迅速集中了学生注意,引入了圆的概念。

(二)陈述。这是正式提出问题的环节,教师向学生陈述谈话过程中研究的中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疑问和思考。例如上例中,教师又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做成三角形、四边形等?”这实际上是“什么是圆形?”提问的变式。教师从车轮这个具体材料入手,巧妙地陈述了这个问题。

(三)介入。这是提问教学的实质性环节,通过补充提问、师生交谈、教师讲解、演示等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关键,切入要害。又如上例中同学被教师的提问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能!”“它们无法滚动!”教师再问:“那就做成这个形状吧!(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行吗?”同学们开始茫然,继而大笑起来:“这样一来,车子前进时就会一忽儿高,一忽儿低。”教师再进一步发问:“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会一忽儿高,一忽儿低呢?”通过这些具体材料和情境的提问,引导学生介入“圆的实质”讨论。

(四)评价。这是提问教学的中止环节,可能是师生片段的、某一个问题谈话的中止,也可能是某一阶段、一系列问题谈话的结束,师生共同对论证的方法、得出的结论进行判断。接上例。同学们议论纷纷,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因为圆形的车轮上任何一点到轴心上的距离都相等。”至此,教师肯定了学生结论的正确,并自然引出了圆的定义。教师对学生的论证逻辑方式和结论都作了肯定的评价,顺畅地形成了“圆”这个概念。

二、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

(一)精心设计问题。利用提问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前一定要精心做好准备,处理好问题的“预设”与“创生”的关系。“预设”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等方面的实际,预先设计好要提出的问题。“创生”是对学生的回答和提问如何引向深入做出客观估计,做好充分准备。问题的设计要做到如下几点:第一,要整体设计问题,保证问题与问题之间具有逻辑关系,体现知识的层次性,有利于指导学生学习。第二,问题要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提高教学的效率,不浪费有效的教学时间。第三,问题要具有适当的难度,使学生“跳一跳,摘得到”。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经验和知识水平,过于简单和过于难的问题,提问的价值性就可能较低,没有启发性。第四,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使问题富有启发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的实质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问题情境,要让学生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既懂又不懂,让学生出现“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的矛盾状态,使之欲罢不能,欲止不休,具有趣味性,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提问要讲究艺术性。课堂提问是一门高超的教学艺术,需要教师的睿智。质量高的课堂提问,往往用“一石激起千层浪”“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茅塞顿开”等意境来形容,这说明了教师提问的艺术性。我们初学者,要把握提问艺术的几个基本要领:第一,提问要态度和蔼、问题的表述简明扼要、言简意赅。教师的提问要让学生明白问题是什么,要回答什么,要做到让学生一听就清楚问题的主旨。避免问题含混不清,不知所云。在学生没有听清楚问题时,老师要重复问题。当学生不理解问题时,教师要进行一定的解释。第二,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指名回答。这样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思考和回答的积极性,否则,如先指名,被指名的学生积极思考,未被指名的学生就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第三,提问后,要有合理的停顿,留有一定时间,给学生思考的余地。问题提出后,学生要对回答的内容进行思考,对回答的方式方法进行语言组织,才能回答。必要时,还要进行讨论然后才回答,鼓励学生有创见的回答。第四,提问要抓住时机,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随时随处都可以提问,但有一个发问的最佳时机问题,教师要善于观察、捕捉和把握最佳时机。最佳时机往往就是当学生出现“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的时候。第五,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和水平,提出不同的问题。教师对提问的对象应心中有数,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如知识经验、能力水平、思维方式、个性特长、学习程度等的不同,用不同的方式提出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要求不同的学生回答,才能根据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否则不仅不利于诱导学生,还易造成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隔阂,影响师生关系的融洽。第六,要在积极宽松的课堂心理气氛中提问,打消学生的顾虑,鼓励学生大胆回答,勇于创新,畅所欲言。

(三)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的回应。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决定了提问的价值。第一,教师要集中注意力,耐心倾听学生的回答,而且要引导其他同学注意听。第二,对学生的回答以面部表情、身体姿势、与学生的距离、在教室内的位置等方式,给予积极回应,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鼓励大胆创新。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能轻易打断学生发言,学生稍有停顿,要让学生思考继续回答,学生回答有困难,老师要鼓励学生想,必要时才适当引导和暗示。回答有错尽量让学生自己纠正或另外请同学纠正,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才发表看法。第三,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中肯的评价,及时反馈。对学生的回答要热情鼓励,即使回答错了,也要表扬他积极参与答问的精神。对于回答不全面的学生,要着眼表扬他对的部分,然后再提醒他今后要注意的不足之处。对优等生回答问题很“精彩”时,当然要鼓励,但也要在更高层次上要求,促进他“更上一层楼”,防止骄傲自满情绪,不能“故步自封”。第四,师生平等,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当学生提出出乎教师意料的问题,要灵活机智,与学生一起研究,不可妄作评判。教师一时回答不出学生的问题,向学生说明,待思考清楚后再告诉学生。当学生指出教师的错误,要虚心接受。第五,要把握教学的进度,及时把学生的争论引导到教学主题上来,提高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