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个《月光曲》案例看语文教学观的转变
毕小伟
《小学语文》杂志在小语界的期盼声中终于登台亮相,这是一本独具品位的专业杂志,在很多栏目上推陈出新,例如“精品课堂”栏目推出了同一课文的不同教例,旨在向读者展示不同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学的不同理念与操作范式,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母语教学不断发展变化的轨迹。该杂志第一期刊登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与新生代优秀青年教师蒋军晶执教的《月光曲》一课的两个教学案例,以及语文教育专家沈大安老师中肯而到位的评课。我个人以为这两个案例选得好,不失“经典”的意义。给我们强烈冲击的是这两堂课所折射出的语文课程教材观的转变,教学操作范式的转型,教学效度评价的转向等几个亟待更新的教学理念。
一、教材观——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教教材的显著特点就是以文本的写作思路为顺序,以理解文本的知识点为重点逐一展开教学过程。霍老师的教学案例给我们清晰地呈现了完整的文本解读过程:理解课题、理解主要内容、理解写作思路、逐段讲读课文内容,同时把文本中的一些知识点贯穿其中。例如,课文中涉及的有关“传说、谱写、断断续续、幽静、走近、走进、清秀、入神、清幽、水天相接、微波粼粼、微云、恬静、飞奔、陶醉、苏醒”等字词的教学做到“字字悟其神,词词得其意”。当然,霍懋征老师不愧为享誉教坛的语文教学大家,在传统教学中也有超越时代意义的前瞻性理念,如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融合一些课外教学资源等做法无不体现出大师的教育智慧和远见。但是,按今天的教学理念来审视,整个课堂教学都是按照教材的思路,按照教师的预设,按部就班地展开,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价值追求,以教好教材为主要目的,有一种明显的“教教材”的倾向。而蒋军晶版的《月光曲》教学案例则体现出新课程强烈的“用教材教”的理念。具体表现为基础知识组成块,字词教学寓听写、辨析、想象、整合于一体,赋予了时代新的教学意义。更为明显的是教师对教材大胆取舍,抓住文本中两个重要的对话片段,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质疑、想象,较好地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深入有效的对话,发挥教学以少胜多的功能,更好地培养阅读主体自主多元的感悟能力。
二、操作范式——从线形逻辑递进到板块网状构建的转型
正因为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是两个不同的教学理念,所以,在其指导下的操作范式也有所不同。教教材的教学内在结构是以线形逻辑顺序展开,这条线一般就是文本的叙述思路,至于那些一个个的知识点就像珍珠一样穿在这根主线上。显然,霍老师教学的主线是遵循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这一事情发展顺序来进行,教学的步骤严格按照自然段或者逻辑段的结构逐层递进。教师的教学艺术体现在段与段之间衔接过渡的艺术,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连接融合的艺术。
霍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出教学环节滴水不漏的细腻、设计问题的巧妙、教师讲解的精到、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把教学逐步推向**以及板书设计的完整美观等标志。而板块式教学的显著特点是网状式的交错结构。连点成线,连线成块。这样把语文知识组成集成块之后,寓听说读写于一体,熔语言训练与人文教育于一炉,发挥出更大的教学功能。从教学实践来看,用教材教的理念给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创造发挥的机会。这个新理念对教师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这个挑战,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语文素养,必须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必须具有较高的教育智慧。否则,我们的教师只能匍匐于教材的脚下,不能很好地体现教材的教学价值,无法实现新理念下的操作范式的彻底转型。
三、教学效能——从繁琐分析到简洁扎实的转向
新课程的理念固然十分吸引人,但是实践还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之所以常常处于摇摆不定之中,问题的症结还在于我们的专家学者往往注重理论上的演绎,植根于教学实践的太少,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学术问题。笔者始终认为评价语文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也只能是教学实践,教学理论必须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我们不妨从这个角度来考察这两堂语文课的有效性,试问孩子到底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我们先看霍老师的课。(1)知识层面:基本理解了16个词语的意思;理解了故事发展顺序的一般写法;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月光曲》这首曲子所表现的基本内容;记忆背诵了有关重点段。(2)能力层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感悟能力、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审美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懂得音乐是表现人物精神世界的,音乐是为知音创作的。再看蒋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究竟得到了什么?(1)知识层面:听写了5个词语;辨析2个生字的字形;理解“清幽”的意境和字义。(2)能力层面:运用5个词语进行说话训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对文本多元理解能力;朗读能力;质疑能力;想象写作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懂得音乐是表现人的精神世界的,音乐是为知音创作的。这样一对比,似乎看不出这两堂课孰优孰劣?但琢磨再三,研读细节,我们明显觉得有两个方面值得关注:首先从学生卷入学习的深度和享有学习的自由度来看,蒋老师的课堂上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思维的空间大,自由发挥的余地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我手写我心,我口说我意。另一方面,从教师教学的功效来看,蒋老师的课似乎更能体现低耗高效的功效。因为蒋老师的教学跨越了繁琐分析的泥潭,而相对显得简洁明快,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回归了简单与扎实。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需要得巧法,得大法。这个得法,离不开语文教材观的转变,离不开语文教学操作范式的有效转型,离不开大道至简的哲学思想的观照。唯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闯出一片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