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传统 与时俱进——《月光曲》教学比较谈
沈大安(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月光曲》是霍懋征老师在20世纪80年代打造的精品课,尽管时隔二十多年,我们今天重读,还是为霍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所折服。蒋军晶老师为了教好《月光曲》,反复琢磨了霍懋征老师的教案和课堂实录,吸取了霍老师课的精华,蒋军晶老师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攀登。
今天,当我们把相隔二十年的“同一课文”的教学作比较时,我们会发现两者有很多共同之处,这一方面是因为霍老师当时的教学观念已经相当先进,至今看来还有巨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则是蒋军晶老师学习和继承了霍老师课的优秀传统。在我看来,两节课有一些共同的优点,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两节课都安排了学生质疑问难的环节,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两位老师对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难问题有所预设,教师的教学也始终不忘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历来强调读书要有“疑”,因为有“疑”才能有“进”。在真正把学生作为主题的课堂上,质疑和解疑应该成为一条主线。不过我们也发现,两位老师安排质疑的时机不同:霍老师安排在初读后,蒋老师安排在细读课文时。初读时质疑,学生会无拘无束,什么问题都问,但容易流于浅表,难于深入;细读时的质疑针对性强,但有所限制,别的地方有问题就没有机会提出来。我们是不是可以设想,一节课的质疑安排不止一次,让质疑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
第二,两节课都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对话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上,着力培养学生透过文字把握人物情感的能力。这篇课文是一个传说,文字并不艰深,但文中两处人物对话却都言外有意,需要学生透过字面才能深入人物内心,这就成为本课阅读能力培养的一个重点。两位老师通过引导,帮助学生逐步深入地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做得十分到位。但两相比较,可以看出两位老师不同的风格:霍老师的引导十分细腻,而蒋老师是一位年轻的男教师,就显得比较粗犷。一个成熟的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我们也希望老师有自己的教学个性,而如果千人一面,必将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第三,灵活运用教科书以外的资源,适度拓展,有助于学生对教学文本的理解。语文课程需要开发和利用多种资源,这虽然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但也是我国许多优秀语文教师成功教学的经验总结。霍老师的课中运用的课文以外的资源相当丰富,最可贵的是课外文本资源的利用,如用“高山流水”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盲姑娘的贝多芬的“知音”,以古诗烘托月光照耀下清幽的情景,已成为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经典片段。但由于教材不同,“知音”的故事霍老师是自己讲述,蒋老师只需要联系已学的课文,由此我们看到课程改革以来教材编写上的进步。此外,两位老师为了教好这篇课文,自己都阅读了贝多芬的有关资料,并且努力用贝多芬自己的话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霍老师引用的是“人啊,理当自助之”,蒋老师引用的是“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角度不同,但都揭示了贝多芬伟大的胸怀。
第四,读出文本的丰富性,感受贝多芬这位艺术家博大的人文情怀和人格魅力。《月光曲》这篇课文有这丰富的人文内涵,两位老师都注重引导学生逐步去品味,因此学生在阅读中得到的感受是多侧面的。霍老师着重引导学生感受的是贝多芬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对不合理社会的不平、抗议;蒋老师则引导学生走进贝多芬丰富的内心世界,去感受艺术家的情怀和创作的灵感。
毕竟霍老师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前辈,她的教学功力青年教师需要多年努力才能达到,此外,二十多年过去了,学生的基础以及教学条件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所以,两节课存在着差异也是必然的。
80年代初,《月光曲》是四年级的教材。霍老师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得扎实细致,针脚绵密。霍老师的课非常贴近学生的实际,充分估计到小学生学习的困难,步步为营,稳步推进。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采用逐段讲读的方法,从字面意义到课文情节,再到人物内心世界的感受,逐步深入。但在今天看来,教师的主导作用较多,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相对较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估计似乎低了一点。霍老师教学的另一个明显特点是重视词语意思的理解和情味的体会,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在课程改革中出现了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教学不够重视的偏向时,重温霍老师的课,会给我们很多启发。
蒋老师的课是在2006年上的,相隔二十多年,学生的基础明显有了差异,他们的知识面更广了,视野也更开阔了。再加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课本把《月光曲》安排在六年级,所以蒋老师的课可以上得大刀阔斧,简洁明快。一个明显的变化是,蒋老师的课堂结构不是直线型的,而是板块式的。在细读课文阶段,没有采用逐段推进的办法,用“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这样一个中心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细读课文,并抓住两次对话的“点”,朗读、想象、感受结合,引领学生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学生有比较大的自主感悟的空间,从实际教学来看,效果是好的。此外,教师安排了随文练笔,学生有一个充分表达自己阅读感受的机会,也有助于提高表达能力。
时代在前进,教学理念和教学艺术都在发展。比较了两位老师的课,我最深的感受是: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对于教学来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