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图像社会中的儿童[16]

学习目标

分析图像社会的特点及其相应的儿童教育问题。

把思想的历史展开,我们会发现,古代的哲学图景关注的是事物,追问本质;到了近代,哲学关注思想,即我们怎样认识世界;而当代,哲学关注的是语言,出现了哲学的语言转向。然而,当哲学家在思考什么能够成为这个时代的哲学特点的时候,提出了一个新的概括,即“图像转向”。图像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一种标记。“我们大都习惯了只是以连续放出图像符号的方式来消费媒体,而且这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学到的,我们整日消费的媒体大都只是些连续不断的图像符号”[17],年轻一代就是在这样的图像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我们从早到晚受到图片的侵袭,我们已经进入了“图像将取代文字的统治地位”的视觉情境之中,我们不得不分析“图像转向”以及在图像社会生活中成长起来的儿童以及他们的教育问题。

一、世界正在进入图像时代

今天的儿童生活在一个被图像包围的时代里,不仅日常消费品与图像密切相关,学校里的教科书也是图文并茂的。“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出生的儿童,甚至于未满一岁就会熟悉显像管上发生的活动,不管他们是否懂得这些现象的含义……电子媒介在他们的生活经历中占据主导的地位。”[18]卡通漫画、电视电影、网络视频……这些对于今天的儿童来说并不陌生,儿童越来越熟悉这种图像化的信息呈现方式。可以说,当今人类的经验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视觉化和具象化了。

图像社会

也被称为图像革命或读图时代。是指在电子媒介时代,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

(一)图像化呈现方式的哲学意蕴

信息的图像化呈现方式改变了文字在知识问题上的核心地位,其结果是我们是在一个受到模型/符号控制和支配的社会里生活。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了世界图景的概念,提出“世界图景……指的并不是一幅关于世界的图画,而是作为一幅图画加以理解和把握的世界”[19],从这个意义上讲,图像化呈现方式意味着后现代社会的来临。美国学者W.J.T·米歇尔在《图像理论》中提出:“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方式的一种转换。”那就是感性地位的上升,感性呈现出的符号性、意义性、社会性的特点,日益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统治性地位。这也就意味着称得上知识的判断不一定都是客观有效的或者普遍必然的,现象背后的本质和真理可能已经淹没在图像、拟像、符号中,这些被认定为是真实的存在可能不再是真实的了。图像社会“不是回归到天真的模仿、拷贝或再现的对应理论,也不是更新的图像‘在场’的形而上学,它反倒是对图像的一种后语言学的、符号学的重新发现,将其看作是视觉、机器、制度、话语、身体和比喻之间的复杂互动”[20]。“利奥塔说,在这场与西方思想史几乎同样古老的战争中,他要站在假象、无序、混沌的一边,要捍卫眼的立场,图形世界的立场”[21]。不仅如此,图像地位的上升意味着人们给视觉以价值优先性,“观看(看、凝视、扫视、观察实践、监督以及视觉快感)可能是与各种阅读形式(破译、解码、阐释等)同样深刻的一个问题,视觉经验或‘视觉读写’可能不能完全用文本的模式来解释”[22]。可能的原因就是人们关注到了理性的缺点,理性唯本质、唯文本中心,疏离了与当下、人本的关系,正所谓科学世界侵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因此,强调图像不是为了形式,而是为了复归人本,回归生活世界,把我们的注意力集中于日常生活中的视觉经验。

(二)图像化呈现方式的政治意蕴

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难以计数的图像符号借助传媒的力量占据了人们生活最醒目的位置,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们很多政治信息的接触和获得都是通过与图像有关的传媒获得的。这种图像化的呈现方式导致了这样一个后果:对于人们印象中的历史事实或者发生在另一个地方的事件,很有可能不是事实,而只是被媒体传播形成的一种记忆。“电视已经彻底改变了政治信息的符号形式。在电视时代,政治判断从对提议的知识评判转化为对整个人物形象的直观而情绪化的反应。”[23]政治似乎不是需要人们付出理智性努力而进行判断的活动了。在中国的今天,人们对于中国历史的了解不是通过对《史记》等历史文献阅读获得的,而是通过电视剧、电影、电子游戏等途径获知的。我们对某一社会事件的认知可能就来源于某种图像或者某些图像。从积极的意义上讲,这种图像化的记忆简单明了,印象深刻,但是无法知晓图像背后的真实故事。那么在政治生活中,通过操纵社会的、集体的记忆来掌握日常政治领导权的这种权力形态就可以被称为“心脑控制社会”[24]。受众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真实的,其实看到的只是媒体精心加工的符号和意识形态。这意味着图像社会中,政治、民主更加复杂了,通过开启民智、促进民主的发展所面临的困境远比想象中要困难得多。

(三)图像化呈现方式的心理意蕴

医学上认为人的大脑神经系统中有1/3的神经用于视觉,所以视觉是人获得大量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图像的呈现方式意味着观看,用视觉去感知事物。从人的心理机制来看,图像的呈现方式对于人来讲,并不是被动的全部接收,它始终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选择,“感受和其他知觉一样具有认知性”[25]。而图像时代,在人的中央神经系统的视觉化特征越加明显的情况下,心理学提出了新的观点,即人的神经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也许不再承担理性的生活基础。似乎不得不对“人的本质是理性”这个命题加以重新审视,人的神经系统开始对客观对象的形式结构及其视觉影像产生强烈的反应,不再善于把杂乱无章的感觉形象上升为明晰的理性形式,而是善于把理性化的主体结构还原为感觉与幻象,视觉可以始终呈现出一个清晰、稳定的视觉图像。[26]而“电视上播出的所有事件完全缺乏历史背景或其他相关的背景知识,并且以如此支离破碎和连篇累牍的方式播映,结果是这些新闻缺乏明显特征的溪流从我们的头脑中洗刷过去。这是电视的催眠作用,它使人们的理智和情感变得迟钝了。”[27]

图像已经深深地嵌入了我们的生活,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有必要把图像社会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加以清晰化,以做出应对。

二、图像社会对儿童的影响

图像社会中,图像对人的生活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各种各样的图像侵入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儿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一)图像产品成为年轻一代的消费产品中的主要类别

人要实现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离不开经济产品的生产与交换。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指出,在后工业社会里,人类社会面临的基本矛盾发生了变化。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人类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与自然的矛盾,物质生产是人类主要的活动。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中对技术的应用和更新提高了生产能力,促进了经济增长,进而引起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变化。新技术的应用降低了商品的成本,使下层社会成员也能享受低价高质的生活用品,从而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活资料匮乏的状态。所以在后工业社会里,服务业居于经济发展的主要地位,人们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上升,与图像有关的经济产业日益成为重要产业。工业化进程时期,温饱的需求更高,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的产品市场很小,与图像密切相关的感性也就无法上升到较高的位置上,图像只能处于形式和附属的地位。然而在理性工业化完成后,感性日益成为支配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思想主流,感性并不仅仅是纯粹的自然性、生物性存在,也是一种社会性存在,图像变得越来越重要。现代社会中,与感性有关的产业越来越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来。韩国的电视剧、日本的动漫产业、美国的电影大片等这些图像产品都是举感性大旗获胜的。图像产品成为当代重要的经济产业,而年轻一代就是消费这些产品的主力军。文化衫、电影电视剧、娱乐节目、选秀参与、电子游戏这些与图像有关的产品都是年轻一代在消费。而且这种消费并没有停留在人们需要这个层次上,也就是说不仅仅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而且让受众在视觉享受中形成对物形象的崇拜,从而激发他们的消费欲与购买欲。图像消费并不仅仅是消费品的改变,而是意味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即成为消费社会的一分子,也许“图像社会造就了对简单刺激做出反应的消费者”[28]。

案例分析

儿童对动画片的看法

记者R与同学S之间关于动画片的对话

R:你了解过《喜洋洋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吗?你对它的评价如何?看了此新闻后,你又有什么感想?

S:我了解过。我认为这部动画片的作者应该是想通过一些搞笑无厘头的台词及人物形象来吸引心智还没有成熟的儿童。让心智尚未成熟又富于想象的孩子联系生活,从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悲剧。对于这部动画片,我的评价是差。当中带有红太狼对灰太狼的暴力,灰太狼的阴险狡诈,懒羊羊的懒惰……这些是孩子应该学的吗?这些情节无疑让孩子们深刻记住并尝试。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不利。看到这个新闻心是颤了一下。这无疑是低俗的国产动画片导致孩子形成的念头——模仿情节。我认为动画片应该针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及日后习惯来出台,让儿童在娱乐中学习美丽的品德、习惯、为人处世的态度等。

R:你觉得这部动画片应该从此禁播吗?为什么?

S:不用禁播吧。我个人觉得在国产动画里面,《喜羊羊与灰太狼》是题材最新颖的动画片,没有抄袭日本动画片的感觉。当中也有村长的乐于助人、喜洋洋的机智等值得儿童学习。只要稍微改动里面的暴力情节及低俗台词就ok。

R:你还有什么比较好的动画片介绍给大家吗?请从孩子的年龄阶段和动画片的意义入手。

S:嗯,我比较喜欢日本的《樱桃小丸子》,它把和小丸子同龄的孩子有的烦恼都表现出来,是可以重温童年的悠闲自在的动画片。还有《名侦探柯南》,这可以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及增长许多课外知识。还有里面的插曲、主题曲都好好听。还有美国的《猫和老鼠》《查理与巧克力工厂》等。

R:最后,你觉得中国的动画缺少些什么?和其他国家对比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S:缺少内涵。区别在于其他国家的动画片多数富含哲理,比如美国的。即使日本的动画也有些暴力恐怖,但也不会造成让孩子受到伤害的事件,因为那些动画片有固定的含义,永远的围绕让孩子走向成熟、面对危险不惧怕的主题。

资料来源:http://kid.qq.com/a/20131016/009506.htm.

(二)图像社会影响了年轻一代的认知方式

传统的生活方式、习惯等正在被图像解构,而新的生活方式正在悄悄地走进我们。图像对年轻一代改变的重要表现就是喜欢通过图像阅读获得知识、感知事物。通过图像呈现知识的方式不是没有道理的,图像环境不仅契合了人的视觉思维,而且也契合了人的神经系统。与图像有关的感性因素是人体自然的因素,人类生活的本质和基础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本能冲动、感性意识、习惯行为。在图像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习惯图像化的叙事方式,讨厌纯本文阅读。中小学的课内外读物都是图文并茂,经典文献也图像化。图像化叙事方式的优点在于图像是经过形象的简化过的信息,便于记忆、不容易混淆,而且其中充满乐趣。对于儿童来说,图像会比排列在一起的信息链更能够让他记忆深刻。有些人担心,伴随大众文化的传播,图像产品让人越来越沉迷其中,会变得过分追求趣味的通俗,从而滋生出人的浮浅俗气的娱乐需要。然而,通过观看获得信息、并对信息做出判断,“并不是在眼睛观看完毕之后由理智能力做出来的,它是与‘观看’同时发生的,而且是观看活动本身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29]所以,儿童的“观看”不是完全被动的,也是需要儿童调动很多感官功能的。例如,儿童玩的游戏不是傻瓜游戏,而是需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猜测、去假设,必须花心思去谋略,需要人的速度、胆识、谋略、智慧,他培养了使用者自己寻找和发现规则、通盘规划的管理技能。与游戏相比,通过阅读获取知识是一种被动的状态,只能按照作者已经设定的叙述路线进行理解,不能脱离作者的叙述安排。但是游戏不一样,儿童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未知领域,需要他不断地摸索和发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游戏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或许我们可以这样假设,一个阅读童话的儿童就一定比一个通过操作实现游戏通关的人想象力更差吗?大众文化充斥的这个社会里,即使是纯粹的娱乐,也需要人付出思考力,电视电影都不再采取线性的叙事方式,可能是多条线非线性展现,不具备相应思考能力的人可能是看不懂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一方面大众文化容易让人沉迷、缺乏崇高的理想追求;但另一方面,它也提高了年轻一代的智力水平。[30]

(三)图像的传播方式改变了人与时空之间的关系。

视觉与听觉、触觉不同的地方在于时间的连续性,在眼睛张开或瞥视的瞬间,也就“展现了空间中共同存在、在深度上排列有序、在不确定性的距离中连续存在的物质世界”[31]。传统的图像遵循的原则是独立于外部现实、尊重外部现实,因此,图像是内在一致的。然而,视觉图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与外部现实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变动的。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当时播图像凌驾于其他再现的事物时,就产生了一种荒谬的、虚拟的形象,结果,真实的时间凌驾于真实的空间之上,虚拟性凌驾于现实之上,并进而改变了关于真实的概念”。[32]人与时空不再是同步的。传统上,由于人与时空之间的线性关系,人无法对时空实现逆转。图像社会就不一样了。“后现代图像的虚拟性似乎在不断地逃脱我们的掌控,制造了一种视觉危机,而这种危机远不只是一个地方性的问题,与此相反,后现代主义标志着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里,视觉图像以及那些并不必然具有视觉性的事物的视觉化在戏剧化的加速发展,以致图像的全球流通已经达到了其自身的极致,通过互联网在我们讨论图像社会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的时候,图像已经成为一种资源高速运转。”[33]人与时空之间的关系不再像传统那样有序,而是愈加的复杂多变。图像“向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全面渗透,视觉中心主义的全视机器已变成了日常生存中的一种梦魇式的存在。无所不在的看与无所不在的被看相互交织在一起,主体在无所遁形的可见性下成为异形的傀儡”[34]。不仅如此,图像社会导致成年人与儿童之间的区别消失。在文字时代,儿童和成年人之间的区别在于是否会阅读,因为儿童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掌握读、写、算的基本技能,才具备阅读文字的能力,但图像社会所提供的恰恰是各种各样的图片,在阅读图片方面,儿童和成年人的能力差异就不那么明显了。“在文字世界里,做成人意味着有机会了解用非自然符号整理和记录下来的文化秘密。在文字世界里,儿童必须变成成人。但是,在没有文字的世界里,儿童和成人之间就没有必要明确区分,因为不存在什么秘密,文化不需要提供训练就能被人理解。”[35]这也就是为什么尼尔·波兹曼说的童年消逝的原因。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到过,阅读是童年的祸害,因为书本教我们谈论那些我们一无所知的东西。如卢梭认为,儿童学会了阅读就意味着童年的结束,那么在现今这个图像社会,儿童的阅读不是阅读文字,而是读图,甚至这种读图已经延伸到3岁以前的婴幼儿时期。

三、图像社会的儿童教育

图像社会的教学和它以前的学校教育在方式上存在不同之处,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比较。

表3-1 图像社会前后的教学方式比较

续表

“人们不再认为教育应该建立在缓慢发展的铅字上,一种建立在快速变化的电子图像之上的新型教育已经出现在我们面前。”[36]虽然学校教育已经把图像当成重要的教学资源纳入了学校教育体系,但学校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表面运用资源的层次上。无论是精华的哲学思想还是庸俗的大众媒体的产生,都让我们无法逃避图像社会的变化,简单的对图像潜入采取抑制的策略是不会起作用了,我们有必要做出深度应对。

(一)培养儿童感性能力,应对图像产业的经济挑战

曾几何时,瑞典教育家爱伦·凯(Ellen key)对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新教育运动的意义曾经做出一番估计,认为新教育运动将是“儿童世纪”的开始。然而,在20世纪行将结束的时候,我们回顾已经过去的百年的教育历程,却得出这样的结论:20世纪不是儿童的世纪。不仅如此,20世纪末的所有教育改革都毫不例外的和国家的政治、经济目标密切的联系在一起,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教育发展作为新世纪发展的战略重点,颁布了教育改革的计划[37],把教育作为富国强民、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中国在全球化的今天,学校教育也必须满足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发展需要。感性并不仅仅是纯粹的自然性、生物性存在,也是一种社会性存在。基于图像时代的种种变化,学校教育目标有必要给予回应,那就是注重感性能力的发展,培养具有感性能力的人才。今天的经济发展中,感性产业成为新的产业,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从经济上讲,感性产业输出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等。从教育要促进社会的发展、满足国家的需要来看,学校教育有必要调整一下教育目标,不是任由儿童在感**中放任自流,而是把感性上升到能力的角度加以审视,把儿童的先天的感性状态转变为一种感性能力,以应对后现代社会中巨大的图像产业发展的挑战。人的认识的发展,从层次上是从感觉到知觉,然后会有记忆和思维。感性开始于感觉,但终点不会是感觉,而是形成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不是肤浅的、片面的,只能认识现象、不能指导人行为的,而是理性的,担负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任务。学校教育要恰当引导儿童的感性,形成他们的感性能力。

(二)培养儿童的整体分析能力和辨别能力,应对图像社会的政治挑战

图像之所以能构成社会的标志,在很大程度上与人类传播技术以及媒体发展有很大的关系,信息技术使得图像的传播成本降低,人们可以从互联网的各个角落里搜寻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而图像社会带给人的信息具有虚拟性,时空顺序的非线性排列则让人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如广告“不是向人们传递信息、阐释事实,而是故意隐蔽一些东西、歪曲一些事实、捏造一些假象以此来混淆视听,达到其诓世愚民的目的,这样,我们现在经常提起的‘大众媒体墙’就形成了。”[38]所以现在“眼见为实”也不一定是正确的。不仅如此,从政治上讲,输出的图像产品从来不是单纯的产品,这些图像都有价值观输出。有很多人惧怕图像,图像的力量很有可能“最终毁掉创造者和操作者”[39]。有研究者指出:“日本对图像学的规律,尤其是动漫等高科技视觉产品的规律,认识得很透彻。他们已经明白,图像产品的威力比原子弹大,拿它对付别国,不需要亡国,就可以灭种。比如,他们可以通过游戏,故意把关公设计成可以用钱收买的,把西游记篡改得不伦不类,诸如此类,改写中国的文化基因,让中国文化串种……麻生太郎外相在‘文化外交的新构想’演讲中明确提出,日本应大力开展‘动漫外交’……‘你们所做的事情已经抓住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年轻人的心,这是我们外务省永远也做不到的事情’……”[40]因此,我们必须警惕这种图像输出中的价值观输出,年轻一代是这些图像产品的主要消费者,我们必须重视这种价值观输出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因此,学校教育必须引导年轻一代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图像保持一种警醒,培养年轻一代对图像的整体分析能力,而不是盲目的接受。在感受图像的时候,能够做出恰当的分析、辨别、判断、选择,不是成为一个图像面前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者。这也就意味着,感性不能只是一种状态,应体现为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同样需要人的理智性的思考。

(三)培养儿童的视觉思维能力,应对图像社会的思维变革

实际上,与图像密切相关的视觉也是有思维过程的,离不开抽象、推理、分析、综合等。有许多人有这样一种看法,认为在**性的电视文化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长于图像感知而拙于线性逻辑推理,其理性思维能力已经很薄弱[41]。或许这个判断在某种意义上是恰当的,但是与图像有关的视觉过程不应该被认为是没有思维的。阿恩海姆提出了“视觉思维”的概念,“知觉活动在感觉水平上,也能取得理性思维领域中被称为‘理解’的东西,任何一个人的眼力,都能以一种朴素的方式展示出艺术家所具有的那种令人羡慕的能力,这就是那种通过组织的方式创造出能够有效解释经验的图式能力。因此,眼力也就是悟解能力。”[42]读图也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儿童有必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学校教育有必要运用与视觉有关的手段,以视觉作为突破口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参与到图像的产生、使用、理解与解释的过程中去,以此激发儿童的想象力、领悟力、分析力、判断力等。

尼尔·波兹曼说:“400年来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印刷术利大于弊。我们现代人对于智力的理解大多来自印刷文字,我们对于教育、知识、真理和信息的看法也一样。随着印刷术退至我们文化的边缘以及电视占据了文化的中心,公众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价值都出现了退步,这就是我希望说清楚的。但是,对于同种情况下可能出现的好处,我们也应该保持坦诚的态度。”[43]这可能是面对图像时代我们持有的恰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