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儿童的创造性及其教育

学习目标

了解什么是儿童的创造性,掌握培养儿童创造性的基本原则。

儿童是个哲学家,如果用实践中的案例来支撑这个命题的成立,我们会发现,大多数案例来源于学龄前儿童,似乎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的儿童更加容易提出哲学的问题。当儿童进入到学校以后,人们关注的不再是作为哲学家的儿童,而是关注儿童的创造性。

在中国基础教育实践中,关于创造力贫弱的评论是比较多的。基础教育工作者经常抱怨是大学的入学考试即高考制约了他们的教育教学,而大学教师则抱怨中小学没有培养出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没有培养出学生应具备的好奇心、质疑能力、探究能力等。对基础教育的诸多批判可以集中在一个问题上,即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性。

一、如何理解儿童的创造性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从结构的角度看,创造力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分析儿童的创造性要面临的问题是,儿童的创造性是怎么来的呢?

创造性(Creativity)

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也称为创造力。

第一种观点认为,创造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力量。即创造是人的本能,是与生俱来的本领。“创造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每个人都有创造的能力,就像小孩子生下来就会吸奶,就会走路一样。”[13]创造的本质是对现实的批判,对现实的不满让个体去寻找改变的途径,去思考用新的事物代替原来的事物,即产生了创造。创新、创造活动开始于在批判中产生的问题,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问题,就有了新的创造。

案例研究

儿童对自己的作品的描述——天生的创造力

三岁之前的儿童绘画都是在涂鸦,涂鸦的作品不能用眼睛去看,而是要用耳朵去听,

一个小朋友画画,问:“你画的是年糕吗?”回答:“不,不是,是屁股。”问:“那么从哪里尿尿呢?”孩子把纸翻过来,从什么都没有画的背面指着正面的两个圆圈之间说:“从这里,就这样。”说着还摆出尿尿的样子。没有被成年人灌输过的儿童进行如此有意思的解释。

资料来源:[日]鸟居昭美.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M].于群,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10.

第二种观点认为创造力是先天与后天的合体。美国著名的华人教育学者黄全愈的儿子黄矿岩曾经做过一个比喻。他说,创造力是一个先天的礼物,有的人的礼物大些,有的人的礼物小些。但这并不意味着创造力不在后天的生命中发展。打个比喻,先天的创造力就好像是个盒子。天生的能力有大有小,好像盒子有大有小。当你有意识地去培养、发展你的创造才能,你的创造能力就会装进更多的东西。当你能够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并发挥到极致,你的创造力的盒子就是满的。可能有的人天生就带了个比你的大得多的盒子,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后天的努力,努力培养自己的创造力,你的创造力盒子就会装得更满。一个装满了的小盒子,要比一个空****、轻飘飘的大盒子更有分量。这个比喻非常的恰当,后天的教育对创造力的获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案例研究

美术教学中的创造力

美术教师怎么教儿童绘画呢?达·芬奇和凡·高的画有什么区别?达·芬奇的画是写实,讲究技巧,而凡·高的画技巧很少,表现的是创造力。不发挥学生创造力,美术教学就是照着画,发挥创造力,就是给学生情境,让学生去画。黄矿岩的美术老师给学生一个情境,让学生进行绘画创造。美术老师的要求是:你放学回到家,到了厨房,发现家里来了一个外星人,你的作品要表现外星人在干什么,为什么去厨房。黄矿岩的作品的主人公是自己的美术老师,图片的基本含义是:美术老师喝醉了,进了厨房,发现镜子里的自己以为是一个外星人。这就是创意,也是创造力的表现。

资料来源:[美]黄矿岩.我的七个美国老师——我在美国的中学课堂[M].[美]黄全愈,陈彤,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73.

无论如何,后天的教育与创造力的形成密切相关。现实生活关于创造力的普遍说法是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创造力逐步降低。这是非常值得分析的问题。儿童天生就喜欢提问,但在中国普遍的现象是小学阶段许多学生上课会举手回答问题或者提出问题,随着年级的增长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少,为什么儿童长大了都不问问题了呢?为什么儿童天生的潜能和学习框架在长大之后好像都消失了呢?教育实践中一些老师抱怨:“启发式,启发式,为什么学生干启不发?”其实有些教师的启发就是引导学生说出老师自己心目中的答案,教师一步一步地对学生引导,答对了给个糖球,然后学生就被这些糖衣炮弹击中了,掉进了老师的陷阱,就不能说出自己心目中最真实的想法,也就没有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以至于因为教师越来越倾向于认为学生无知,所以要接受来自教师的灌输。启发的前提是耐心,需要学生自己思考、探究、找到答案,但老师们苦于受课堂时间的限制或者考试的桎梏,没有时间和耐心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而急于给出答案。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必然导致学生思维的惰性,缺乏了积极地思考,也就没有了创造性。

二、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性

教育家语录

儿童的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的才能之精华。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这创造力的是环境。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和未来。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主编.陶行知全集(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7):522.

学校教育在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方面,以下措施可以被借鉴。

第一,要鼓励学生提问。

进行创造首先就是要发现问题,因此,学校教育首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我们看一堂课是不是很好,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学生是否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能为课堂增色不少。因为学生的问题使得课堂有了生成性。因生成意味着无限的可能,是未知的,有挑战性,生成意味着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而糟糕的教学方式就是把学生教得都没有问题了。其实,如果老师真能像先知一样能回答所有的问题,那他就是好老师。现实问题是,教师不能解答所有的问题,但却实实在在扼杀了学生问问题的欲望。

案例研究

教师上课《三顾茅庐》

教师在最后的课程中让学生提问,其中有一个问题特别有意思,为什么只有刘备请诸葛亮?诸葛亮是个人才,为什么当时曹操和江东没有请诸葛亮呢?这个问得好。学生自己的答案,说诸葛亮相当于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本科生没有什么卓越的成绩,曹操手下人才济济,谋士众多,不会相中诸葛亮这样的毛头小子,而江东呢,人才都是自产的,不引进人才,所以诸葛亮只好设好了局(有同学认为前几次刘备没见到诸葛亮而碰到了他的朋友,都是为他的出场造势的,是“托儿”!)等着刘备三顾茅庐了。谁也无法想到一个初中生居然问出了如此有意思的问题。这就是创造力的体现。

案例来源:东北师大附中胡欣老师讲课记录.

第二,要鼓励学生尝试新的方法。

杜威的教学方法被称为问题解决法,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之一。在杜威的理论中,所谓创造,就是用别人没有想到的方法,应用于日常所见的事物。新奇的是操作,而不是所用的材料。教师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学习和寻求问题的答案。新的方法的尝试是对结果的另一种达成途径的探索,新的方法要求学生投入更多的思考,同时也能促进学生更大程度地参与创造的过程。

案例研究

胡老师的教学创造性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丑小鸭》《皇帝的新装》这样的篇章,然而学生们都是从小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课文本身的内容也非常容易理解,于是胡老师采取了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排课本剧,让学生制作DV,拍微电影。这样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还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学生们以新的方式实现了语文学习。这既是教师教学的创造性,也是学生们学习的创造性。

资料来源:东北师大附中胡欣老师提供.

案例研究

气压计的故事

这是华盛顿大学物理系教授卡兰德拉讲述的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位物理系学生寻找新奇的方法用气压计测量一幢建筑物的高度。故事如下。

一位学生被判不及格,因为他拒绝使用班上老师所教的方法回答问题。当这名学生提出抗议时,学校指定我担任仲裁人。我来到教授的办公室,阅读了考试题:“怎样在气压计的帮助下测量一幢高楼的高度?”这位学生是这样回答的:“把气压计带到楼顶,用一个长绳系住,把气压计放低直到触及地面,然后再提起来,测量绳子的长度。绳子的长度就是建筑物的高度。”高分的回答应该是充分运用物理学原理,但这个回答显然没有说明这一点。我提议给这位学生另一次机会回答这个问题。我给了这个学生六分钟的时间让他重新回答这个问题,答案必须与物理学的知识有关。结果这个学生只用了一分钟就交上了答案:“把气压计带到楼顶,倚在屋顶的边缘上,然后放开气压计,并用秒表开始计时。然后运用物体下坠公式S=1/2gt 2计算建筑物的高度。”我毫不犹豫地给了这个学生满分。这位学生继续说出了3种运用气压计测量建筑物的高度的方法:①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测量气压计的高度、气压计影子的高度以及建筑物影子的高度,然后运用简单的比例原理,计算出建筑物的高度。②带着气压计走上建筑物的楼梯,当爬楼梯时,用气压计的高度在墙上做标记,到达楼顶后,数一下做的标记的数量,就可以得到以气压计高度为单位的建筑物的高度。③最后一种方法(也许最不可行)是把气压计送给建筑物的管理员,让他告诉你建筑物的高度。

资料来源:http://hi.baidu.com/junglylee/item/32387d1cb92dcb751009b575.

第三,要培养健全人格。

“创造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就是培养创造性人才。”[14]从结构的角度上看,创造力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是一种综合性本领,那么,拥有健全的人格也即拥有了进行创造的品质潜力,要培养创造性就要从形成具有创造性的良好人格品质入手。健全人格的培养不仅需要理性因素,还需要非理性因素,在创造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即便创造成功也未必得到社会承认,是一项充满风险的事业。创造首先是一个想创造、敢创造,然后才是能不能创造的问题,所以非理性因素在创造过程中非常重要,想着创造、敢于创造,最后才有付诸创造的可能,所以兴趣、意志力等优良的个性品质对培养创造性人才有着重要作用。

教育家语录

真正地学习,就是儿童个人的创造性活动。只有当学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触及了学生的情感,只有当真理的获得使他感到是他个人努力的结果时,学生才会感到自己是一个能进行创造的人。

——B.A.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王义高,蔡兴文,纪强,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61.

第四,要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任何创造都不是凭空形成的,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批判而来的,后天的教育与创造力的养成密切相关,任何发明除了始于自身兴趣之外还要有其发明的价值意义。在今天,想要进行创造就要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充分利用前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才会有新的有价值的突破。

第五,要有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

反人类、反社会进步、反科学的任何发明创造都必须加以制止。人的创造力往往是想不想、敢不敢的问题,然后才是能不能的问题。“创造必须以符合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共同价值观为前提。创造的过程其实就是价值选择的过程。在正确的动机下产生正确的东西,正确的东西在使用的过程中也要有正确价值的引导。”[15]每个个体都是社会中的一员,如果没有价值约束,那么,有不良动机的人就会毫无顾忌,在他们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之后危及社会的公共安全和利益,这种创造性是必须加以遏制的,学校教育要给学生以价值引导,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合理地发挥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