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儿童与哲学家

一、儿童是个哲学家

学习目标

了解儿童在什么意义上是哲学家,如何对儿童展开哲学教育。

儿童的思考是不是哲学的思考,这个问题与对哲学的看法有关。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哲学属于反思的学问,这些说法都把哲学当成高度抽象的理论。从这个角度说,儿童的思考不是哲学的思考,但哲学思考除了具有抽象性的特征之外,也具有原始性的特征,如神话和童话中都存在着哲学的思考,儿童的思考没有经过反思,也没有经过经验和知识的洗礼,这就属于原始思考。儿童提出的问题很多都具有哲学的意味,如为什么轮子是圆的?有没有方的轮子?什么是热和冷?儿童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而对世界的好奇就是哲学的起源,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就曾经这样说过。从这个角度说,儿童的思考非常接近哲学的思考。而意大利哲学家、心理学家皮耶罗·费鲁奇有本著作叫《孩子是个哲学家》,著作的副标题就是:让儿童自由发挥自己的天性。他认真研究了儿童的哲学思考,还提出向儿童学习。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儿童是个哲学家。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一日早餐,四岁的儿子突然发问:‘爸爸,整个人生会不会是一场梦?’父亲回答:‘若有一天,突然发现爸爸、妈妈、朋友、玩具都不见了,而你躺在**,那就是在做梦。’精彩的是孩子接下来的话:‘那说不定连床也是梦’——孩子真成了哲学家。”[4]

儿童(Children)

年龄上未满12周岁的未成年人。

(一)儿童对世界的建构与成年人不同,这是儿童被称为哲学家的前提

日常生活中,成年人与儿童对话,经常会发生许多让成年人感觉有意思的对话,儿童经常会说出成年人意想不到的话语,这些话语就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蕴。而儿童之所以能够说出这些不一样的话语,在于儿童的思考具有原始性和直接性,没有经过经验的“污染”,他们对这个世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好奇体现了他们对这个世界独特的“认识”。而儿童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哲学的起源又有相似之处。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说:“惊讶,这尤其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开端。”亚里士多德也提出,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表达对自然万物的惊讶。儿童就具备哲学家们说的这个本事,儿童来到这个世界总是问非常多的“为什么”。儿童的求知欲望,他们对游戏的喜爱,还有他们的自由状态,都非常适合哲学问题的产生。儿童赤条条地来到人世间,很少沾染尘世间的世俗风气,他们是这个世界的新鲜体验者,不仅如此,儿童还在一定意义上消除了二元论世界带来的矛盾,因为他们直接地体验着这个世界,这个时候,儿童的思考就非常接近哲学的思考,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最初惊奇和哲学家对这个世界的惊奇情绪存在相同之处。

案例研究

许多月亮

美国作家瑟伯写过一个故事《许多月亮》,故事的大概意思是,小公主想要天上的月亮,希望国王把月亮摘下来给她。国王询问了很多人,但是每个人对月亮的描述不同,而且也都无法把月亮摘下来。小丑知道后,心想,既然每个人对月亮的描述不同,那何不问一下小公主的想法呢?小丑问了小公主,小公主用大拇指打量了一下月亮,说:“月亮是圆的,金色的,比我的拇指头大一点的。”三个形容词,也是她对月亮的三个感受。小丑于是请工匠用金子打造了一个圆的、比小公主拇指头大一点的金色月亮项链,挂在她的脖子上。故事接下来的发展才是真正的重点所在,也就是何以会有许多月亮。小公主开心了,可是,国王还在担心,因为,等到晚上月亮出来了,小公主就会知道月亮并没有被摘下来。没有别的办法了,小丑再度询问小公主,“月亮已经被摘下来了,可是,为什么天上还有一个月亮?”小公主笑着说:“连这个你也不知道,牙齿掉了会再长出新的。月亮被摘下来之后,原来的地方还会长出新的月亮啊!”这就是儿童对这个世界的建构。他与成年人的世界如此不同,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儿童头脑中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儿童头脑中的世界为我们成年人带来了什么样的世界观呢?更深一层说,有多少哲学的思考呢?

资料来源:蓝剑红.许多孩子许多月亮[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1~2.

当代的一些儿童研究者也提出了新的儿童观,孩子年纪越小,就越是神秘难解。而普通的成年人很少会记得自己五六岁时候是什么样子。因此,人的童年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近三十年来,我们对于婴儿与幼童的科学理解经历了一场大革命。过去我们总认为婴儿与幼童是不理性的、自我中心的、是非不分的。他们的思考是经验的、具体的、即时的,而且是有限的。事实上,心理学家与神经科学家发现,婴儿不只比我们认为的学得更多,而且还想象得更远、关心得更广、体验得更深。就某些方面而言,幼童其实比成年人更聪明、更富有想象力、更关心他人,甚至更有自觉。[5]因此,新近的研究并不把漫长的童年当成是未成年时期,儿童并不是有瑕疵的成年人或者未开化的人。“事实上,孩童与成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智人。他们的心智、大脑与意识形态形式虽然同等复杂且同样强劲有力,却是非常不同的两套系统,以符合不同的演化功能。人类发展比较像是毛毛虫蜕变为蝴蝶的质变,而不是纯粹的增长——尽管孩童在这个历程中看似是由活力十足、四处漫游的蝴蝶,转变为在成长之路上缓缓前行的毛毛虫。”[6]丰子恺作为我国著名的儿童漫画家,也提出了独特的儿童观。丰子恺从纯粹的艺术观和趋向于佛理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儿童观,他说:“你的一生只有一跳,我在一秒间干净地了结你在人世间的一生,你坠地立刻解脱”,“你是完全的天真、自然、清白、明净的生命”,“你以一跳了生死,绝不樱浮生之苦,不更好吗?在浩劫中,人生原只是一跳。我在你的一跳中,瞥见一切的人生了。”[7]所以,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并不是过分的说法。

(二)儿童在阅读过程中与哲学家对话

与哲学相关的儿童图书有许多,当儿童在阅读这些书的时候就开始了哲学的思考。例如,童话是专门写给儿童的,“童话”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适合于儿童欣赏的故事”。而童话故事中是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的,当儿童浸润在童话世界中,他们就在与哲学思想进行着交流。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小王子》[8]《汤姆·索亚历险记》[9]等被许多儿童所喜欢。只不过儿童文学中的哲学思想都是隐藏在故事当中的,很不容易被读者所察觉,但正是由于哲学思想是融入作品的日常生活世界中才更容易被儿童所感知,成为对儿童进行哲学教育的宝贵资源。除了童话外,还有许多的儿童哲学绘本,他们以图画的方式向儿童展示了哲学世界的意蕴。

案例研究

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中的哲学思想

安徒生的《海的女儿》讲述了小美人鱼和王子之间的爱情故事。海王国有一个美丽而善良的美人鱼,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爱上了陆地上英俊的王子,为了追求爱情幸福,不惜忍受巨大痛苦,脱去鱼形,换来人形。但王子最后却和人间的女子结婚了。巫婆告诉美人鱼,只要杀死王子,并使王子的血流到自己腿上,美人鱼就可回到海里,重新过无忧无虑的生活。可她却为了王子的幸福,自己投入海中,化为泡沫。故事非常凄美,但表达了对爱的境界的看法,爱是一种无悔无恨的内心自愿、不图拥有或占有对方。这也是哲学家对爱的思考。

案例研究

绘本中的哲学思想

《我一直一直朝前走》是日本的一篇幼儿图画故事。奶奶给“我”打电话,让“我”一个人到奶奶家去。“我”问奶奶怎么走,奶奶告诉我,沿着窗前的大路一直走就会走到。“我”又问:“哪座房子是奶奶家呢?”奶奶让“我”去问。于是“我”出发了,沿着窗前的大路一直走。一直走就来到了乡间的小路上,路边有一朵野花。“我”去摘下野花,然后又一直走(其实已经改变了方向,走进了田野以后,“我”每遇到一个失误,就改变一次方向)。在一直走的路上,“我”遇到了一群群蝴蝶,又摘下了野草莓(自己吃了一枚,给奶奶留了一枚),趟过小河,翻过山坡,遇到一间木屋(马厩),一间小屋(狗窝),一座养蜂棚,在探明都不是奶奶家后,又一直向前走,最后走到了一间屋前。“我”伸头探望时,奶奶迎了出来,在吃着奶奶为“我”准备的大蛋糕时,“我”将那枚草莓送给了奶奶。

这个绘本的题目是“我一直一直朝前走”,可实际上“我”走的并不是直线,而是曲折的路线。这就隐含了一种儿童教育哲学——儿童自然成长的曲线理论。儿童的成长路线图,不可能如成人所想象的那样是最短的集合路线,不可能始终在一条既定的线路上行进。适当的偏离而成一种曲折的“之”字型路线,是儿童成长的正常生态线。就像绘本故事中“我”每遇到一个事物就改变一次方向那样。我们可以把绘本故事中的“我”的行为看作是儿童成长形态的象征。

资料来源:朱国忠.绘本中的“色彩教育哲学”——像色彩学家和哲学家那样读儿童绘本[J].江苏教育,2013(7-8):62.

(三)儿童的某些思考天生具有哲学的意味

马修斯在《童年哲学》一书中说:“我的意思并不是小孩子或者某些小孩子做起哲学来比所有的大人都强——但是,孩子的哲学所拥有的清新、迫切、自然天成,既值得我们为他喝彩,又有助于领略成人哲学或哲学本身的特质或意蕴。”所以,儿童的思考更接近人类的思考,哲学是研究人类存在的学问,儿童不经意间就提出了人类存在必须思考的问题。马修斯在《哲学与幼童》中对蒂姆的困惑给予了进一步的分析。

“蒂姆(大约6岁)正在忙着添锅子时问他的爸爸:‘爸爸,我们怎么知道这不是在做梦呢?’蒂姆的父亲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他不知道。同时问蒂姆他对这个无法回答的问题是怎么想的?他又添了几下锅子,回答说:‘噢,我并不认为一切都是梦,因为人在梦里,不会追问这是不是梦’。”[10]

儿童自身的解释与哲学家的解释有异曲同工之处。马修斯说:“在伯特兰·罗素的近代经典著作《哲学的问题》里,他讲到关于蒂姆的梦时是这么说的:说整个生命是一场梦,这种假定在逻辑上并不是没有可能性,但在我们梦中出现的所有事物,虽然不是没有逻辑的可能性,却没有理由假定说那是真的。实际上,以我们拿生活里的事实做假设,较之常识做假设更为简单,常识是独立于我们的客体,作用于我们是产生感觉的原因。”[11]

案例研究

儿童提出的功利主义问题(桑德尔)

马修斯还在《哲学与幼童》一书里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事例:“伊恩(6岁)感到懊恼的是他父母朋友的三个孩子霸占了电视;他们不让他看他喜欢的电视节目。‘妈妈,’他用沮丧的口气问道,‘为什么三个人的自私比一个人的自私好?’”马修斯的这个例子让我联想到哈佛大学哲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在哲学课上所举的一个例子。一辆电车刹车失灵,如果直行,尽头有五个工人在工作,如果拐到另一个岔道,尽头只有一个工人在工作。桑德尔教授问道:“如果是你,会怎么做?”结果多数学生选择了把电车开向岔道。6岁的伊恩和哲学教授桑德尔提出的问题,都与功利主义哲学相关。在桑德尔教授的课堂上,那些大学生所思考的问题,未必比伊恩的思考更切中功利主义哲学的要害、更有论辩力。

资料来源:朱自强.解密儿童书中的儿童哲学[N].中国教育报,2012-04-12(10).

二、对儿童的哲学教育何以可能

儿童可以被认为是哲学家,为什么儿童长大以后没有成为真正的哲学家,或是说他们为什么丧失了成为哲学家的那些品质?当然这个世界有分工,哲学家只是少数人,社会不需要那么多的哲学家。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由于来自成人世界各种各样的影响,大多数儿童个体的哲学思维逐渐地消失了。

教育家语录

儿童哲学课程是教育探究法的范例。即不再让学生去死记课文中的现成结论,而是鼓励他们自己去探索和思考每一学科领域的重点知识。要成为一个探究者就得成为一个知识的主动的追求者,一个坚持不懈的提问者,不断去注意那些迄今为止仍被忽视的关联及差异,去准备比较和对照,分析和假设,实验和观察,测量和考察等。这样,作为探究者的学生就为自己的教育担负了某些责任。他们学着去遵循自己探索的思路,而这种探索将导致他们学会独立思考。

——李普曼.儿童哲学与批判性思考[J],教育评论,1989(6):63.

如果儿童是个哲学家,那么对儿童个体进行哲学教育是否可能呢?儿童比成年人更容易接近世界的真相,“一如儿童洞穿‘皇帝新装’的把戏,尽管儿童的哲学表达比成人稚嫩,但他触及的哲学问题深度很可能是不亚于成人的。所以,对儿童开展哲学启蒙教育并非不可思议,恰恰是根植于儿童的哲学天性”。[12]因此,儿童学习哲学是可能的,通过哲学学习可以培养儿童思考的兴趣,引导儿童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进行探究。研究对儿童的哲学教育不得不提到美国著名的儿童哲学教育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李普曼(Matthew Lipman)教授,1974年,他创立了“儿童哲学促进中心”(Institute for the Advancement of Philosophy for Children,IAPC)开展儿童哲学的教材出版、教师、训练等工作,儿童哲学课程就这样诞生了。李普曼在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逻辑课程的时候发现大学生的思考技巧非常薄弱,于是开始着手发展适合学龄儿童的思考技巧的教材与教学方法,以弥补在教育过程中常被忽略的思考训练。他带领他的团队编写了儿童阅读的课本,包括以日常语言进行对话的、有角色、有剧情的小说,还编写了教师手册,每一本教材都配备一份巨大的教师手册,手册中标示教材内所蕴含的主要概念,并设计了各种活动、游戏和讨论计划,用来练习操作所获得的概念和思考技巧,供教师在引导讨论时使用。李普曼教授认为,儿童哲学课程进行的方式是由教师带领团体讨论,让孩子以合作的方式一起思考他们所关心或有兴趣的问题,形成探究团体。儿童哲学期望透过成员间的合作及互相帮助,培养儿童推理、判断与创造的能力,同时教导儿童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合理地评断他人的意见。儿童哲学更希望能让儿童养成随时反省以及检视自己思想的习惯,为自己的思考寻求意义。

李普曼的儿童哲学教育思想也传入了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内有很多学校亦展开儿童哲学教育的实践。

宁波滨海教育集团的李庆明为学生开设了哲学课程,他说:

“有人说,哲学是‘科学加诗歌。’哲学固然要遵循类似科学的理性逻辑,但他本身又是充满诗意的,而且可以通过‘诗意之思’通达人生智慧。包括通话、语言等在内的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不乏哲理内涵,用文学作品进行哲学启蒙其实更合乎儿童的天性。孩子诗歌常常不仅是杰作,而且不乏哲学元素。‘小朋友的地球应该成为超级游乐场,汽车都去钻地道吧,马路给我们踢足球,轮船全都改成飞艇,大海给我们开碰碰船。在南极和北极之间,再造一列空中飞车,转眼间,就完成环球旅行’。这首《地球游乐场》是美国八岁小孩玛丽的诗作,充满对自由游戏的渴望。我就从这些童诗入手,和孩子们研究起‘童年的秘密’来。”

资料来源:李庆明.儿童如何学哲学[N].光明日报,2014-03-18(14).

2012年3月底,为期三天的第八届“亲近母语”教育研讨会在杭州举行,论坛主题为教育界前沿领域“儿童与哲学”,研讨形式包括现场授课、说课、评课以及演讲。其中,语文教师郭初阳上了一次公开课。

郭老师一直在努力让课堂变得更加自由、开放,尝试将中国当下教育缺失的成分,如公民教育、性教育、爱的教育、死亡教育等纳入自己的课堂,以一己之力探索实践,改变着人们对语文课的理解与期待。

在儿童与哲学论坛上,他当场执教的内容为《申辩:从苏格拉底说起》,文章选自《苏格拉底最后的日子》一书,是苏格拉底申辩的一部分。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哲学史上的核心事件,一位勇于探索真理的思考者,最后被人们以毒害青年和不敬神之罪,民主表决处死。他临死前在五百人组成的陪审团前为自己申辩之文,亦是哲学研究的重要文本。

郭初阳的课堂自由流畅,对课堂教学技术的运用炉火纯青,以至于大家不再注意课堂,而将注意力集中于课堂议题。在他的引导下,学生非常顺畅地将思考推进至这一观念:“自知无知”,认识自己的局限,认识自己的无知。

郭初阳说,这节课的设计过程中,他念念不忘当年的法国教育部长阿尔贝·雅卡尔《睡莲的方程式》中的名言:“即使是最微妙的概念也可以很早就介绍给青少年,不一定非要让他们完全理解这些概念的所有细节,但目的是要激发他们的兴趣,进一步探索。不是要详细地探索一个新领域,而是在这个领域里转一转,激发他们的渴望。”

资料来源:http://www.bjnews.com.cn/book/2012/04/14/193815.html.

案例研究

儿童哲学课程之练习题

练习:给故事开头

下面是一个故事的结尾。它缺少的是开端。请你给它补充一个开端。

突然,飞机驾驶员说:“请诸位注意,一切都正常了。我们已经放下了着陆架,现在我们可以安全着陆了!”

几分钟之后,巨大的飞机已经停在飞机场的跑道上。不一会儿,卢诗和王铁已经在向他们的父母讲述这次离奇的飞行了。

“我的天啦!”史美丽夫人说,“我简直都以为你们要机毁人亡了!”

“哦,妈妈,”卢诗笑着说,“只有坐雪橇时,我们才会肚皮朝天,摔个人仰马翻呢!”

从上述练习题可以看出,教师让儿童自己去编写故事,在解放了儿童的同时,激发了儿童的想象力、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这样的练习题既能促进儿童的发展,又为儿童所乐意接受。

资料来源:[美]M.李普曼,A.M.夏波.寻找意义[M].李尚武,译.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22.

思考:儿童是个哲学家的心理学支撑

当代儿童心理学理论认为:“孩子与成人间的分工反映在心智、大脑、日常活动,甚至是意识经验中。婴儿大脑似乎具有特殊本领,使他们格外适合想象与学习。相较于成人大脑,婴儿大脑的确有更加高度的联结,也有更多可资利用的神经通络。当年纪渐长、经验日增后,我们的大脑会‘剪除’不太有效、较少使用的神经通路,并强化经常使用的那些。假如你浏览一张婴儿大脑图,它看起来会像是古老的巴黎,充满许多蜿蜒曲折、四通八达的小路,无法运作得和成人大脑一样快速、一样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