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研究的方法与案例

讲演人:王鉴

(2011年5月27日)

演讲人简介

王鉴,男,1968年10月生,甘肃省通渭县人,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支持小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课程论专业委员会理事等,同时兼任兰州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藏民族学院兼职教授。

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少数民族教育研究。先后在《教育研究》《民族研究》《心理学报》等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出版专著主要有《民族教育学》《实践教学论》《多元文化比较研究》(合著)、《课堂研究概论》等,主编有《教学论研究热点问题研究》《课程论研究热点问题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体系研究》《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教师培训丛书》等。主持并完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国家青年基金项目,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研究成果多次获甘肃省社科优秀成果奖、甘肃省高校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中国教育学会优秀成果奖等。2004年获甘肃省第十届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2005年获甘肃省五四青年奖章,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7年获第八届“甘肃省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

主持人:陈晓瑞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今天下午第一位给我们做报告的是王鉴教授,大家欢迎。(掌声)我先把王鉴教授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王鉴老师是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副院长,他也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主任。王鉴老师这些年来有非常丰硕的研究成果,他在《教育研究》《心理学报》等重要的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出版了将近10部的专著,主持过多项省部级的科研课题,同时也获得过多项省部级的科研奖励,尤其是最近这些年他连续获得了一些奖励,我感觉到我们课程与教学论领域有这样一位年轻的才俊的确非常荣耀。2004年王鉴老师获得了“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2005年又获得了“甘肃省五四青年奖”,2007年又获得了“甘肃省十大杰出青年奖”。大家看他多么厉害,真是青年才俊。(掌声)今天下午王鉴老师将为我们做“课堂研究的方法与案例”这样一个学术报告,这也是他多年来一直研究和探索的一个领域,他也出版了《课堂研究概论》这样一本著作,我也将其作为我们学生的必读书目,关于课堂研究我们应该有很多要学习的,今天王鉴老师的报告一定会为我们大家带来很多的智慧和启发,会有很多的收获,现在我们就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为我们做报告。(掌声)

王鉴:非常高兴和我们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老师们、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交流和探讨的机会,非常感谢郝院长和陈老师能够邀请我来陕西师范大学学习和交流,本来一场小的报告放在这样一个大的会堂里感觉到有点不合适,没想到来了这么多同学,心里很忐忑。我今天要跟大家交流的是我最近十年重点做的一个研究,关于课堂研究的一些方法和在课堂研究中形成的案例的一些最新的研究体会,所以讲得不妥的地方希望老师和同学们多提批评意见。(向大家展示PPT)PPT:“1.专著《课堂研究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2.课堂研究引论,教育研究,2003,6;3.课堂志:回归课堂生活的研究,教育研究,2004,1;4.教学论若干问题的反思,教育研究,2005,5.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研究,宁夏大学学报,2006,1;6.论课堂的形态及其历史变革,西北师大学报,2006,2;7.教学智慧的课堂志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06,2;8.课堂教学现象及其研究方法,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6;9.课堂教学二重性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07,1;10.知识的普适性与境域性:课程的视角,教育研究,2007,8;11.合作学习的课堂志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08,6;12.学习型共同体课堂的理解与建构,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4;13.教育民族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民族研究,2008,2。”这些是近年来我做课堂研究的主要成果,主要是告诉大家一些信息,我确实在课堂研究这方面做了很多思考和探索,同时也有一些心得体会,写了关于课堂研究的文章,2007年也出版了《课堂研究概论》这本书。非常感谢陈老师厚爱我,把我这本书作为陕师大研究生的参考书,浪费大家时间了。在这本书的基础上也有一些问题做了专题性的研究,因为课堂中的研究在我们国内教学论领域中是一种比较微观的研究,作为大学的研究者要做课堂研究,除去时间和精力,到中小学的课堂中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这几年我们坚持每年每学期抽出时间去中小学,而且发展了一些和自己合作的中小学校,这对我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专业成长的道路。

第一个问题简单说一下课堂研究的意义是什么。PPT:“1.课堂研究不是研究课堂,而是在课堂中做研究,如同‘田野研究’不是研究田野而是在田野中做研究一样。2.课堂研究就是在课堂中研究课程与教学问题。因为问题是无穷的,所以研究是无止境的,体系是开放的。3.课堂研究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有利于理论发展与实践改进。”

课堂研究有这样三个要点:1.课堂研究不是研究课堂,而是在课堂中做研究。“田野研究”在人类学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取向,20世纪初马林洛夫斯基做博士论文时,人类学不做田野研究,从他之后才有了“田野研究”这种说法,人类学的博士做博士论文必须要有至少三个月的时间做田野调查。“田野研究”在英文中是“field study”,按我的理解,在人类学中可以翻译成“田野研究”,在其他社会科学中更准确地讲是“现场研究”。比如说经济学的学者研究经济学现象要到企业、市场、工厂做调查、访谈和研究;社会学的学者要到家庭、社区做访谈、调查和研究;音乐美术的学者还要到现场去采风和写生,比如,王洛宾的脍炙人口的民歌就是在新疆民歌和青海民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不朽作品;搞建筑的梁思成对北京很多古建筑做了现场考察、拍摄和绘图;教育学中的现场研究一定是在学校和课堂中,所以我们经常说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这句话套在任何学科上都是一样的,如经济学、社会学。教育现象比比皆是,人类社会处处有教育现象,但是集中的教育现象发生在学校和课堂中,我们做现场研究的话,作为研究者应该深入学校和课堂。因此,不是研究课堂本身,而是研究者去课堂中做研究。它使我们过去的工作者在书斋和文献中做研究的取向发生转变,同时使实践中的很多问题进入理论研究的视野,只听中小学老师说有哪些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真正去到课堂,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就能进行合作,理论和实践就能够拉近距离。2.课堂研究就是在课堂中研究课程与教学问题。因为问题的表现是无穷无尽的,因此研究是无止境的,体系是开放的。所以要构建一个课堂教学论的体系,我认为目前在我们国内很不成熟,因为这种研究的成果积累不足,还需更多研究者深入课堂去正视去直面一些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从而去解决问题。成果积累得多了,我们就会去构建一种新的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体系,这种学科体系与我们现存的以逻辑演绎的方式、从哲学心理学理论构建起来的教学论的学科体系完全不同,这也是我理想中的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体系,虽然非常遥远,但感觉到它确实能够实现。3.课堂研究不仅是理论工作者需要做的事情,主体应该是广大教师。理论工作者只能做一种专业理论的研究,要让广大中小学教师成为专业研究人员。他们本身就是在课堂中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教师专业不仅要求教师从事专业工作,而且要从事教学的研究工作,研究是为了促进实践,改进实践,在实践中做研究也是教师工作的特点。所以我讲到教师的目标定位必须是理论工作者、实践工作者,甚至是工程工作者——三维一体的定位。虽然有的教师达不到,但这样一种定位是没有错的。有些特级教师讲理论可能比我们大学的老师讲得更好、更深入、更生动;有些教师的教学效果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同时还能够把他的教学经验和智慧与同事们分享,不断推广普及,这样的老师也很多。所以课堂研究能够改进实践,对于理论工作者来讲,就是获取第一手的研究资料,这对教学有无改进是教师的事情,如果有这种效果是最好不过了。

第二个问题是课堂研究的路径与方法。PPT:(一)课堂志的含义:教学研究者深入到学校课堂之中,直面研究的现象,搜集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全面描述课堂中的课程实施与教学活动的现象,或探究其规律,或进行合理的解释与说明,进而将自己的发现和体验用一种较微观的整体描述方法进行归纳和分析的研究方法。(二)课堂志的特点:质性的研究、直观的研究、描述的研究、微观的研究。(三)课堂志的路径与方法:1.课堂志的路径—马林洛夫斯基之路。在这里(Being here)去那里(Going there)回到这里(Coming back)。2.课堂志的方法:观察—访谈—深描—案例。观察:①课堂观察法:在真实自然的课堂情境中对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发展、变化、结果进行有目的的观看、体察、记录,进而发现其规律或对其进行合理解释的一种研究方法。②课堂观察的原则:每次只观察一种行为;所观察的行为特征应事先有明确的说明;观察时要善于捕捉和记录。采取时间取样的方式进行观察。③课堂观察的特点:课堂观察法有明确的观察目的;课堂观察有系统的计划;课堂观察是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访谈:①课堂访谈常常是一种课后的访谈,个别情况下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访谈。②访谈的内容就是课堂观察中记录下来的一些现象,这些现象的理解有两个角度,一个是研究者的角度,一个是当事人的角度,需要通过访谈知道从当事人的角度如何理解这些现象。③课堂访谈是一种深度访谈,可以不断追问当事人观念深处的东西,确认当事人观念与行为之间的关系。④课堂访谈是对课堂观察的补充,课堂访谈是描述的基础。深描:①深描就是极详细的描述,描述细节,用细节说明教育教学的现象。②课堂研究对在“深描”中的解释给予高度重视。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教学的观察和描述,坚持具体事实、材料第一和教学事实特殊性两条原则,以教学实际和事实为出发点,不仅分析具体教学形态中的教学规律,而且对于教学过程中涉及人文性的内容给予必要的、合理的解释。案例:①形成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研究自己的教学,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在别人教学的课堂观察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的学习和阅读中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②对案例进行艺术的加工和整理:一方面,案例的搜集必须来源于课堂教学的生活,是真实的,这样的案例才更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另一方面,案例的形成还应高于生活,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创造,使其具有广泛性与代表性。在这里面我提出了一个概念叫“课堂志”。这个概念不是创新的,准确地讲是移植的。我曾经在《教育研究》上写过“课堂志:回归课堂生活的研究”这样一篇文章,后来有一位研究人类学的朋友和我开玩笑说:“你这篇文章写得很好,你那文章其实就是把人类学中的‘人种志’‘民族志’搬到教学论中成为‘课堂志’,你的‘课堂志’就是‘课堂人种志’,为什么叫做‘课堂志’呢?实际上‘人种志’就够了,为什么叫‘课堂志’呢?”我觉得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引发了我很多思考,后来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我说“课堂人种志”是一种方法,“课堂志”也是一种方法,“课堂人种志”是在课堂里面用人类学的方法去研究人类学的问题,比如说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课堂,在课堂中有维吾尔族、回族、藏族和汉族,我研究这个课堂用“课堂人种志”的方法会更好,西方多元文化交流里面就是用这种方法做研究的;现在我这个课堂全部是汉族学生,用“课堂人种志”就不太合适了。我这里讲的“课堂志”就是用人类学研究的手法,但不涉及“人种”“种族”和“民族”的问题,纯粹是一种观察描述的研究方法而已。方法都是相通的,比如说“观察法”,任何一个学科都可以用,没有哪种学科很霸道地说“观察法”是我的,别人不能用,所以“人种志”的研究方法也不是人类学所特有的,这种“志”的方法比较普遍,在文学、医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研究里面都有研究者在普遍的使用,所以我概括出“课堂志”这样一种研究方法。它的含义是教学研究者深入到学校课堂之中,直面研究的现象,搜集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全面描述课堂中的课程实施与教学活动的现象,在这种描述的过程中就能够通过现象的研究发现探寻一些规律,有些现象没有规律,你发现不到规律,你只能通过对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现象进行解释,吉尔兹的文化解释学就是如此。比如说“为什么上课的时候张三要经常吃东西呢”,这是张三个体身上发生的一种现象,解释张三为什么总吃东西,通过调查访谈得知张三家离学校远,早上起来没时间吃早餐,所以上课偷着吃点东西,这个问题解释一下即可,没有规律可言。因此,用一种较微观的整体描述方法进行课堂中的课程与教学问题的研究使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和解释这种现象,从而能探寻到其中的规律,这就是“课堂志”。

关于“课堂志”的特点有四个方面:1.是一种质的研究;2.是一种直观的研究,需要用我们的眼睛、耳朵等;3.是一种描述的研究,这种描述可以是语言性的描述,也可以是图像文本式的描述;4.是一种微观的研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切科学的研究都应该从微观的研究做起”,西方学者关于课程与教学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微观研究,所以我也非常喜欢这种研究,因为这种研究是真实的,是来自于课堂教学的这样一种研究。我过去和大部分研究生一样在学院里面接受训练,我的本科、硕士和博士都是在西北师大读的,本科是教育学专业,硕士和博士是教学论专业。博士毕业后参加一次教育部教学专业知识小组活动,就是去中小学校听课进行新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在课堂里面,所以在听课中要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我听课后发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老师们对我发表过的文章都不了解,从来都不关注。我也曾经把我的文章复印后给我的教育硕士看,过一段时间后他们都还没看,说明他们根本不感兴趣,我想不是我的文章写得不好,而是我写的文章与他们没多大关系,一个研究教学的人的研究成果就是对教学的研究,而从事教学工作的人根本不感兴趣,这对我是一种抨击。我们的教学理论离教学实践真的那么遥远吗?每次我和中小学老师交流时,他们都说王老师讲的理论就像天上的云,我们是地下干涸的禾苗,我们需要雨水,而天上的云太遥远,飘来飘去,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降雨。作为理论工作者,我们也在思考天上的云什么时候能够和地上禾苗的需求相结合,鉴于此,我们就要做一些质性的、直观的、描述的、微观的、让教师可以接受和理解的研究。我就开始尝试做这种研究,我和我的导师曾经开玩笑说你和我都是不熟悉教学生活的所谓教学论专家,不熟悉教学生活、一线教学和中小学老师就妄称教学论专家,所以我的“课堂志”研究就基于这样一种思路进行探寻,并且做了这样一个总结:第一个是课堂志的路径,我从马林洛夫斯基之路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这里”(Being here)。在这里就要系统学习理论,掌握这个学科最前沿、最有价值的知识体系和我们专业的研究方法,所以我们上研究生的原因就是在研究之路,在大学里面,在学术团体当中发展我们的专业水平,这是必需的。如果没有“在这里”的专业训练,你就无法完成第二个阶段“去那里”(Going there)。“去那里”就是去现场,去中小学,去课堂,收集第一手的研究资料,这些资料和我们“在这里”学习的理论方法就要对接起来,收集完一些资料以后就到了第三个阶段“回到这里”(Coming back)。回到我们的研究机构里面去写作,把研究过程和结果表述出来,所以我和我的研究生经常开玩笑说写文章和做研究是两回事,写文章很简单,我看一些文献经过思考就可以表达一种观点,就可以尝试去发表,而做研究是很难的事,它包含的东西很丰富,比如说去中小学去就要调课,联系校长和老师,还要和老师建立朋友的关系,进入课堂还要通过观察记录、和老师探讨、访谈学生等事情才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回去以后剩下的事情才是写作,做博士论文就是如此。马林洛夫斯基之路就是马林洛夫斯基在人类学中建立的一种“田野研究”的路径,1914年他30岁时做博士论文,他不满足于人类学中道听途说对那种异域的野蛮的民族进行的描述,他要去现场去看一看,因此他坐轮船去了澳大利亚做调查研究,原本计划三个月,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航线被切断,他不得不待上一年,航线畅通后他在回去的路上站在轮船甲板上浮想联翩,心中产生了一个理想:我要做20世纪最伟大的人类学家。回去后,他在五年之内出版了7本有影响力的著作,创立了文化功能主义学派,成为20世纪后半叶至今在人类学中有很大影响的流派。他在总结自己研究历程中就提到这样一种线路,我把它称之为“归去来兮”。我们去课堂不是去听听就回来做课堂研究,我们给博士论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的一个博士做“藏族迸发式知识的研究”,我要求他在藏族自治州待了一个学期,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收集资料并且写出来的论文就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关键是我们愿不愿意走这样一条路,很多研究者不愿意走,愿意待在家写文章,但这两种途径的价值也不一样,我也通过这样一些研究写成论文发表以后,一些南方的中小学老师来信告诉我说:“这些文章就是我们想写的,但是我们写不出来,你是怎么样写出来的?”我没有回答他们,但心里想我在大学里有十年的“在这里”的专业训练,而他们是有几十年“在这里”的感受和体验,试想如果他们有专业的训练,一定会成为很好的研究者。因此,“归去来兮”不仅是大学的研究者要走的一条路,也是中小学老师目前的必经之路,只不过对于中小学老师来讲,三个阶段的空间和场域发生了变化,“在这里”就是在第一线,“去那里”就是去研究机构深造,现在的教育硕士和博士就是一种趋势,“回到这里”就是回到中小学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方向不一样,但线路是相同的,我们在“归去来兮”的道路上相遇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相遇,我们从他们那里收集到了第一手资料,他们从我们这里也受到了启发,这是相辅相成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就有这样一种相互补充和相互吸引的力量。

第二个是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把课堂志的方法概括成这样八个字:观察—访谈—深描—案例。我跟中小学老师也讲过,这个你也会做,但做得好不好很难说,我也跟研究生讲过你们进入课堂也会做,但不一定能做好。下面我把这八个字做一个具体的说明,第一个是观察,大家都很熟悉,上了研究生没有一个人不知道观察法,但是我讲课堂观察讲这样几点:第一个课堂观察的意识非常重要,我把研究生派下去做课堂观察,有的研究生回来以后收获很大,有的研究生什么收获也没有。我打个比方,我们把转动的皮球给猫,猫就非常好奇,瞪着一双大眼睛并且思考这个皮球为什么会转动,它还尝试用爪子去动一动;如果把这个皮球给狗、鸡、羊看,可能情况就有所不同,给羊看的话它转身离去,没有那种好奇心,对现象不敏感不探究。作为一名专业的研究者就要有猫眼,对课堂教学中发生的各种现象要非常敏锐和感兴趣,那么小问题后面会有大的研究价值,我曾经在课堂中做研究遇到过这种问题:中小学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要举手,举手这个现象很简单,但是我研究后发现举手这个现象背后大有学问,如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课堂志”,小学生全部举手,如果用照相机照下来的话举手没什么差别,只是有的人举得高点,有的人举得低点,有的人举着左手,有的人举着右手,举手现象告诉我们学生想回答问题,如果老师这样认为就错了,其实每个学生举手背后的心理活动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举手确实想回答问题,并且伴随着拍桌子的动作,有的学生举手但不想回答问题,并且伴随着低着头、目光闪烁,甚至把手举得很低,还有的学生不举手但想回答问题,看见大家都举手自己反而不举,以此引起老师的注意。老师对举手这种现象处理的方法也不同,有的老师采用抢答的方式,谁举手快谁回答问题,有的老师总是叫自己喜欢的学生,比如,学习好的、长得漂亮的、讲卫生、听话懂事的学生,有的老师是惩罚性的,认为那些不举手的学生没有预习和思考,就让这些学生来回答。所以我们认真研究小现象会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作用,如我们大学生在上公共课喜欢吃东西,不好好听课,后来我做了一些研究发现上课是可以吃东西的,但不意味着同学上课都吃东西,这样的话课堂就变成食堂了,但是如果张三上课偷偷地吃了点东西,我可以视而不见,因为张三家离学校远,早上来不及吃早点,你不让他吃,就太不人道了,如果他不吃点东西就听不进去,只要他不干扰别的同学就可以,但有的老师就很生气,让张三滚出教室,可以看出教学的态度和方法截然不同。所以研究了问题之后就可以解决问题,一个需要好奇心;另外一个就是视角,我称为“猫眼”。我们城市的防盗门就有猫眼,通过猫眼能看到客人,但客人看不到我,在我们课堂观察中有非参与式观察,研究者进入课堂基本上是非参与式观察,非参与式观察的视角可以坐在教室的最后面观察教师的教,我也可以坐在最前面观察学生的学,刚开始可能学生不适应,但两三节课后学生也不以为然了。对中小学老师来讲,课堂教学的观察是参与式观察,我在大学里面上课可以一边教学一边做研究,我在这里讲就可以观察到有的学生不感兴趣睡觉了或者走了,我都心中有数,所以古德和布罗菲曾经就讲到专业的教学工作者既是一个教学实践工作者,也是教学研究者,这是对我们教学技能的挑战。所以从“猫眼”这个角度讲,我们大学的研究者更多是客观的研究,这两种研究各有利弊,一个是旁观者清,当局者就迷了,我上课做观察有时有些问题确实观察不到,所以作为中小学教师做研究一方面要去听课观课;另一方面在自己的教学里面要去观察和分析。观察有这么几个要点要注意,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要有系统的计划;观察是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这个讲起来比较抽象,后面有个案例专门来讲怎么在真实自然的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去观察。观察用了我们的眼睛,现在我们用摄像机来代替眼睛把它再现出来,观察时眼睛会欺骗我们,甚至有时候我们也不能理解某些现象,所以要做进一步的访谈,也就是第二个,当然上课时不能马上跑过去问学生和老师,这种现场访谈是不可以的,因此课堂研究的访谈更多是课后的补充访谈,前面看了怎么样,再听听当事人的观点,如我问张三上课为什么吃东西,我问老师为什么看见张三吃东西就火冒三丈呢,了解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之后,再对应我们看到的现象去做解释,所以访谈也是一种深度的访谈,可以不断追问当事人观念深处的东西,确证当事人观念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第三个就是深描,即详细的描述,深描和轻描淡写是相反的,“轻描淡写”的英文表达是“seen description”,深描就是不厌其烦,详细地针对细节来描述,要让细节来呈现真实的情景。在文学作品里面有很多深描,比如说《红楼梦》,对林黛玉进贾府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写了整整三页,林黛玉进贾府前对贾府和表哥的想象,她自己的担忧、多虑,把她的性格都呈现出来了,如果对《红楼梦》不感兴趣,可能觉得写得乱七八糟的,还没进贾府的章节就略过,直接看进了贾府的章节。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擅长讲故事,讲得非常吸引人;有的人讲笑话,别人不笑自己哈哈大笑,问题在于他不会自己描述细节,不会深描,只会轻描淡写。“深描”来自于格尔兹的《文化的解释》的第一章:迈向深描的解释学说,在这里他解释什么是“深描”,比如说“挤眼睛”是人的生理现象,我们用照相机拍下来的“挤眼睛”都是眼帘的上下张合,但是“挤眼睛”在日常生活中差别非常大:一个演员对着镜子挤眼睛是在练习面部表情;两个人在议论曹操,说曹操曹操就到了,这时就会互相挤个眼睛,我们就会说李白不说曹操了,这叫心领神会;我在这里做报告,下面有两个学生本来是恋人,但今天没坐在一起,也会挤个眼睛传达“我们出去”的意思,只有他们两个人能读得懂,所以使用照相机的话现象都差不多,但是深描就是要描述现象背后的文化意义。格尔兹在这本书中讲到巴厘岛人喜欢斗鸡,斗鸡是赌博事件,警察不允许斗鸡,但这个风俗历史非常悠久,最能代表巴厘岛人的风俗,因此格尔兹带着夫人去做这项研究,去了以后听当地人说今天不斗鸡,便问什么时候才斗鸡,当地人说不知道,所以他根本进不到斗鸡的现场,有一天房东问格尔兹待了十几天来干什么,他说想看看斗鸡,房东给他提供了一个信息说今晚哪个地方有斗鸡,但他看斗鸡时正好碰上警察抓赌,格尔兹带着夫人就和当地人一起逃,钻进了一只狗窝,等警察走后,便从狗窝里面钻出来,当地人就带着格尔兹又去了斗鸡现场,由此格尔兹就开始研究巴厘岛人的斗鸡事件,他在作品里面描述当时在狗窝里面的面部表情、心理活动不厌其烦,这就是“深描”。深描最后就形成了一个故事,一个案例,所以我们讲“叙事研究”就是指这样的研究,教师把自己的教学故事讲出来,就是教师的叙事研究,同时也是一种案例研究。通过我们的观察、访谈、深描,最后形成了案例,也就是第四个。“案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案例研究在法学、医学、教育学中都是一种很古老的研究方法,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今日说法”,老百姓不喜欢枯燥的法律条例,但是“今日说法”做得非常好,先是记者的报道,有观察、访谈、描述的呈现,然后专家结合法律条文来点评和解释,主持人再串起来让老百姓知道故事和法律有什么样的关系,比如,今天播出的是重婚罪的案例,老百姓一看觉得自己也好像犯了重婚罪了,如果只是发放《新婚姻法》让老百姓免费读,没人读,所以案例研究在解决问题上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教育学上也是很多的,具体不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