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研究的方法与案例02

形成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研究自己的教学,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每个老师都可以形成案例;二是在别人教学的课堂观察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的学习和阅读中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这样当我们的研究者在知识库、思想和观念中积累的案例素材越来越多时,很多东西就能融会贯通了。当然案例来源于教学生活,还要高于教学生活,就需要加工,这个加工不会损伤它的真实性,我后面要讲的案例就是做过一些加工的,我相信大家听了以后还会觉得它是真实的。所以说“课堂志”通俗地讲就是在课堂里面观察、访谈、深描和形成案例,用案例去分析和解决课堂教学中的课程与教学问题,要么遵循一定的规律,要么解释这种现象就足矣。

第三个问题是“合作学习”课堂研究案例。PPT:“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的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的要素:1.分工。小组成员积极分担学习活动中不同的任务并承担相应的责任。2.同学。‘相观而善’谓之同学,在学习活动中一起进行有效的沟通的人称为同学,不同于‘同班’。小组中的同学之间建立并维护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其有效性的途径。”接下来我要讲一个案例,前面讲了课堂志要用这三种方法来做,到底怎么做呢,这也是中小学教师经常问我的问题。那我就告诉你,我是怎么做的。有一次,有一个老师,他就告诉我,他说:“王老师,新课程改革倡导合作学习,你认为怎么样?好不好?”我说:“你认为怎么样?”他说:“我认为这个合作学习一点都不好。”我说:“为什么呢?”他说:“‘合作学习’浪费时间不说,而且关键是学生什么也学不到。”我说:“据我所知,‘合作学习’不是你说的这样糟糕的一种学习方法。怎么样?有没有兴趣,我听听你的课?了解一下你在课堂上到底是怎么开展合作学习的。”当然,他是我们的教育硕士,他说“那欢迎啊,王老师”。他还没有答辩呢,我提出这个要求他肯定是要欢迎的。(哄堂大笑)“那我们抽个时间去听听你的课,到底你是怎么开展合作学习的,认为它不好。”在去之前,我们要做一些准备,比如,“合作学习”我们查了很多资料,有很多书,首先说什么是合作学习呢?别人讲了很多,我讲一句话:合作学习就是相对个体的学习,一个人学习就叫个体的学习,只要不是一个人学习,两个人,三个人在一起的学习,就是合作学习。第二个,讲合作学习时,讲了很多要素。最著名的,美国的约翰逊兄弟,讲了五大要素,大家都是引来引去,抄来抄去这五大要素。结合对理论的研究,我认为,合作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来说有两个要素就够了。一个是分工,第二个是同学。没有分工,就没有合作的必要。还谈什么合作学习,只要分工,才有合作。所以说,两个以上的人是怎么分工做的。第二是同学,同学是大家一起学习,《学记》里讲“相观而善,谓之同学”,相互观摩相互促进,那才是同学。我们今天的很多同学,见面说:“老同学你请我吃饭吧。”其实都讲错了,不是老同学,你们啥时候同学过?应该这样讲:“你说老同班,请我吃饭吧。”但是我们没有人这样讲,因为我们认为同班就是同学。错!同班不同学的现象比比皆是。我们在中小学里,同班就是同学,虽然都坐在一个班里,但是都很少同学,一起学习。比如说我问你答,这就是同学了;我读几个单词,你写,这就是同学了。我们大家做一个实验,各有分工,这个实验做成功了,这就是同学了。而现在是我讲,大家都坐在下面听,你们同学了没有,没有同学,你们只能是同班了而已。好,理论的准备做好了,我们就进入课堂。

那么这一节课是小学六年级的数学课。我研究不了中学的,我只能研究一个小学数学的,有人说你有本事你研究中学的,研究不了,那么这一节课,就是在这个李老师的课堂里做的研究。我进入课堂以后就是坐在前面的第一桌的第一排,我就坐在这儿。我给左右两个同学每个人发一个纪念品,就是他们手里拿的这个,我就问他们,我说:“你叫什么名字?”他说我叫王帅,他还戴着帽子,扎着红领巾,看上去很机灵,名字叫王帅,确实有点帅。(左边)这个同学呢,我说你叫什么名字啊,他说我叫李连生,留着很酷的发型,看上去很厚道,有点憨态可掬。我就告诉他们说,今天我听课坐在你们前面,我主要是听说你们数学老师的课上得非常好,我坐在后面呢我这个眼睛不好我看不到黑板,我坐在前面对你们两个有没有影响啊?不会有影响吧?他们两个拍着胸口非常激动地、异口同声地说,没有影响,老师没有影响,你坐这儿吧。为什么呢?两个原因。一个呢,拿了人家的手短嘛,是吧。(老师学生笑)第二个原因呢,他是冲着我们数学老师来的啊,跟我们没有关系,你爱坐哪就坐哪。其实我说的是一个没有任何恶意的一个谎言。我这一节课就是冲着他们去的,我不观察别的,我观察的目的很明确,我就观察两个人同桌之间的,这是我认为最容易合作学习的两个人,一节课是怎么度过的。好,上课了我们来看。老师说,全世界珍奇的动物丹顶鹤有2800只,我们国家占到四分之一,问其他国家有多少只丹顶鹤。这个题目在小黑板上挂上去了,叫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做,既要图示又要计算,这是王帅同学的练习本,他画这样一个线段,把它分成四等份,标上单位一,写上2800只,下面列式计算,2800-2800×1/4=2800-700=2100只,这是一种算法。第二种算法,1-1/4=3/4,2800×3/4=2100只,这个图示都是用尺子打的,非常的规范,王帅同学做好之后呢,就坐得非常的端正,目光炯炯有神,跟踪着老师,那眼神就告诉老师,老师我这道题做好了,不用举手。而且当老师从第一组和第二组之间的过道走过的时候我看见王帅轻轻地拉了拉老师的衣角,老师也没理他。大概老师是心中有数。我们看看他的同桌李连生同学,他先画出一个线段,写上2800只,然后选了一段写上单位一,把这个单位一四等份,这是四分之一,然后画上四分之三长度的这个线段,问其他国家有多少只,没有列式计算,这是原件(略),我拿来之后扫描上去的。他图示完以后也不会计算,所以他的头就一直也没有抬起来,既不敢看老师,也不敢看我。他就在纸上乱写乱画。大家看一看,他的问题出在哪呢?我想李连生同学和我上小学一样,打死我我也不相信2800只和单位“一”是一回事。是不是,这个就是小学生学分数的难点。成人认为这个单位“一”太简单了,2800只不就是单位“一”吗,但是小学生刚接触分数的时候,这个单位“一”太抽象了,人们的智商确实是有差别的。基础也是有差别的,王帅同学能理解,李连生同学我们看恰恰不能理解。我想这样的同学不止李连生同学一个,还有很多。这就是为什么让他们做题的时候很多同学还不会做的原因。那些好学生,老师喜欢的学生,总是能够最先理解,因此他们牵着课堂教育的进度和节奏。果然,王帅同学的努力得到了老师的肯定。最后呢,老师从这里经过的时候被王帅拉住了手。老师说:“好吧,上黑板去做,给大家演示一下。”老师看都不用看就知道王帅肯定会做,因为老师知道谁是好学生。王帅上去之后很快,两种计算方法干净利落的写在了黑板上。回来的时候坐在座位上的时候目光和我的目光有一个对视。那眼神就非常的自信。就像今天我们那个博士生答辩的那个自信的目光让我很佩服,好学生总是自信的,而李连生同学就不怎么自信,不敢抬头,但是我又观察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李连生同学想转过头看看王帅的练习本,王帅同学用他的右手胳膊挡来挡去,他往前伸脖子,他就往前伸胳膊,他往后缩脖子他就往后收胳膊,总之呢,挡来挡去不让你看,这个现象我觉得非常的奇怪,我下来以后一定要访谈他们两个,我就想问李连生同学到底想看什么,王帅同学为什么不让他看呢。其实当王帅同学做完的时候有一分多钟的时间没事干,等待老师来提问。李连生同学也有两三分钟的时间干脆什么也没有干,就在这乱写乱画,我认为这恰恰是需要同学的时间段,恰恰是需要合作的这样一个时间段,如果说这两个人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合作一把,我想王帅同学和李连生同学都会有很大的收获。他会有做小先生的那种感觉,会更加的有成就感,李同学也许会解决这个单位“一”的问题,但是很让人失望,没有。而老师也没有关注李连生同学,也没有管这个同学。我也不敢正视李连生同学,我怕伤害他。我看着别人,但是关注的重点还是他,他们两个。下面还有三道题讲的都还是以这种方式来做的。下课以后,我就觉得我要做访谈了,我先把这两个同学叫来。我说李连生你想看什么啊,他说,老师你知道吗,我想看看王帅同学他会不会。我说他会不会跟你有什么关系啊。他说那太有关系啦。如果说王帅不会,那我当然不会。因为在他心目中,王帅是好学生啊。好学生不会,何况我这个差生呢,我当然不会,我就理直气壮,我这个头就可以抬起来了。这是他所期望的,当然了王帅也没有让他看到,我想看到对他也是一种刺激。而我又问王帅同学,你为什么不让他看呢,他不就看看你会不会,你就让他看一下嘛,他说我老师说了,各做各的,不能看别人的。访谈当中我就发现了问题的实质所在,不在学生,他们两个之所以没有合作学习的关键原因在于老师。我说,李老师,你过来,你怎么不允许同桌之间课堂里面合作学习呢。这个李老师很有意思,憨憨的,挠挠头,他说王老师,实在对不起,我在西北师大培训的时候,合作学习你们都是四个人六个人一组,没有人培训过两个人一组的。这个访谈又回到我们西北师大,幸亏我说不是我培训的,我跟这个老师说我们有个理论叫做家庭理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合作就是个人的合作。从谈恋爱到结婚,白头偕老的最好的关系就是合作关系,要有分工,不是同学,要共同生活,所以家庭里面夫妻两个是最好的合作关系。是吧,古代男耕女织不是分工和合作吗?如果说没有分工,分工不明确,所有的事情让女的干了,男的在那儿当大老爷,这个家庭可能会有点问题。当然我们西北这种家庭还是比较多的。现在好像越来越少了。有一种家庭,比如说男的把活儿全部干了,女的什么都不干,关系也是不会怎么和谐的,所以说中国人离婚率越来越高了嘛,高的原因不是中国人的观念问题,而是合作精神差了。一个家庭内夫妻之间不善于合作,其子女也不善于合作,这就是单亲家庭,独生子女的家庭,我们知道这是合作精神差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两个人之间的合作最重要老师居然不知道,那我就跟老师两个人之间就合作一把,我说我们两个之间合作一把,我是搞理论的,你是搞实践的。就在你的课堂上教会学生学会合作学习。首先老师要鼓励当学生不会的时候,有问题的时候同桌之间可以畅所欲言,可以交流,随时交流,不受限制。我说做两节课我们试试。后面就做了两节课,效果很好,就这几节课,我们才试试,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我说这样,李连生同学他对单位“一”不理解,老师你给他讲一讲,这个老师说算了算了,不讲了。这个李连生是个笨蛋,你怎么讲,他也不懂。我曾经给他讲过,讲三遍他也听不懂啊。我说这样吧,李老师你先忙去,我让王帅给他讲一讲。我让王帅给李连生讲,王帅同学怎么讲的呢,确实非常的智慧,他说李连生你看,这是什么,这是一只手,我又不傻,一只手嘛,我们切菜的时候不小心切掉一个手指头,用分数说少了多少,李连生看了半天,好像有点傻,开玩笑,说五分之一。不小心切菜又切掉一只手指头,用分数说少了多少,这下他开窍了,说五分之二,不小心又切菜又切掉一只手指头,用分数说少了多少,五分之三,还是不小心切菜又切掉一只手指头,这时候李连生就不耐烦了,说五分之四。如果不小心把五个手指头切完了呢,这下难点出现了,李连生想了一会说五分之五,王帅说,对了,五分之五你约分是多少啊,就是一,五分之五,五个手指头都没有了那哪里还有手啊。那就不能叫做手了,手都没有了吗。五分之五就是一,这个李连生就挠挠头说这还挺有意思的啊,王帅同学用类推法说,世界上珍奇的动物丹顶鹤,得了禽流感死了一只,用分数说死了多少,李连生想了半天说1/2800,又死了一只,用分数说是多少,2/2800,我心里想,这下麻烦了,这要一直死下去,这2800只要死到啥时候了啊。没有,王帅同学很聪明,第三次提问就直奔主题,如果2800只丹顶鹤全部死了,这个世界上还有没有丹顶鹤啊,没有,用分数说,就是2800/2800,就是单位一。哦,原来2800和单位一是这样一个整体和部分,分数就是这样进行转化的,如果这道题他还不能够理解的话,再尝试一道,通过两次以后,李连生理解了,再让他用图示法的时候他就能图示出来了。这个时候老师他也没有事,他也挺感兴趣的,他在旁边看,他说,咦,这家伙不笨啊。在这里我就得出一个结论:凡是认为学生笨的老师,必然是笨老师。还没有完,我还在思考,我说为什么王帅讲的时候他就能够听懂,老师讲的时候他就听不懂,我还要深度访谈。我就把李连生叫来叫到旁边,我说我想不通,老师讲得那么好,讲三遍你都听不懂,王帅讲一遍你就懂了,这时候李连生笑了,他说王老师你不知道,我们这个李老师脾气暴躁,讲一遍不会的时候就一巴掌,讲两遍不会当然就是两巴掌。所以他在讲时我就在想,他是打我的左脸呢还是打我的右脸呢。你说我们这个老师,李老师多坏啊,他既不打我左脸,又不打我右脸,他打我脑壳,从上往下打。有一次我书里夹的是不锈钢的尺子,夹什么老师不知道,拿起来就劈头盖脸打过来,差点把我打死了,所以他讲的时候我哪还有心思听啊。看来,这是关键所在。他根本没有听,你讲十遍都没用,这就是我想的。后来我分析还有一个原因,成人的思维方式和儿童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还是同龄人的思维方式最接近。成人认为单位“一”很简单,因此他不知道怎么去化解这样一个难点而变得容易让儿童接受。而儿童有自己的办法,像王帅,他这个手的这个办法我就觉得非常的准确,非常的好。所以他用这种方式我就觉得合作学习在同桌之间是最便利的,也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我在李老师的课堂里面做了好几节课的,就是同桌之间的合作学习。比如说自愿选择同桌,还有男女性别搭配同桌,各种方式,还有就是差学生,老师认为学习差的,自己认为学习差的,反正各种方式选择自己的同桌。有老师安排的,有自己选择的,就是鼓励他们合作,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效果也是比较好的。那么这种情况合作学习就是同桌的你,显然就是那个老师讲的,我们在西北师大培训的时候就是大概这样培训的,四个人一组,但是这两个人转过来不就是两个人一组了,就是同桌吗。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合作学习效果不好的原因,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都不了解合作学习的方法,比如说分工,就不知道怎么去分工,比如说同学,怎么样的情况下能同学(指一起学),比如说这四个人一个小组,当老师说一个问题,什么是天堂,什么是鸟的天堂啊,讨论一下,小组讨论,这四个人就开始讨论,叽叽喳喳,讨论了三分钟,老师说好了,这个小组合作学习很热烈,现在你们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合作情况。他说目前我们小组就认为,天堂就是人死了之后灵魂居住的地方,我在旁边听了,好像没有人说过这样的观点,就他自己想的,他还认为是小组认为,这个分工不明确,大家都不知道干什么,然后这个小组就叽叽喳喳,吵来吵去,乱成一团啊,好像很热闹,其实没有效果。大概那个老师给我讲了一个问题就是这样一个问题。比如说分工与合作,小组内部怎么分工。比如说你当小组长,下次他当小组长,这就是一种简单的分工啊。你来记录和汇报,等等,分工的方法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还有,有的说小组合作学习,小班可以,我这个大班不行,大班六七十个人,不可能合作学习,不行。不对,大班也可以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不一定要坐到一起,老师问什么是鸟的天堂,这个同学说鸟的天堂就是,鸟死了之后鸟的灵魂要居住的地方。而这位同学说天堂就是非常美好富饶的地方。然后这位同学说,天堂嘛,在我们上面就是天堂。我们是地上,还有地下和天堂。好,老师说,同学们说得很好,什么是天堂了,老师说同学们都记,老师说的天堂同学们赶紧都记下来。下课之后我专门找了三位同学,我说老师问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天堂。你们班分别有三位同学回答了,他们是怎么回答的,这三位同学没有一位同学知道这三位同学说的是什么,都不知道,一点印象也没有。我说你仔细想想他们说了什么。他们说好像说的是死了之后怎么办,其他就没有任何印象,我们是同班同学,他说的天堂就是非常美好富饶的地方。你听了以后你想他讲的对不对啊,有没有道理吗。你思考了,你听了他的,你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同学了。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是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大家都在等待。等待什么呢,等待老师给我们标准答案。这个答案我们拿过去,装在口袋里,考试的时候就能用上。所以我上课的时候讲教育的起源,讲了教育的三种起源,研究生就很迷茫,就说老师,问个问题怎么样,我说好,请问,他说你讲教育的起源有三种观点,如果考试我写哪一种观点你才给我满分呢。你看,我们把学生从小学教到研究生就教成这样了,活着就是为了考试,你讲的那些东西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考试我怎么办。没有想,这三种观点哪一种更有道理,没有思考一下这三种观点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不做过多的思考,只是一个接收,然后拿来以后去考试。所以,我用观察、访谈、描述最后形成案例这样一种方式来做研究。然后,我不仅让老师改变了对合作学习的态度看法,同时也促进了课堂里面,他的数学课堂里面,合作学习的形式的多样化。效果上我就抠两个要素:分工和同学。这个老师说,这样看,合作与学习还是可以提倡的。虽然要一点时间,但是发现学生还是很喜欢的。同时呢,老师发现这样一种教学,对自己也是一种挑战。没有人告诉他合作学习怎么做。只有他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只有他自己探索,只有提前探索了形成经验了,他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所以后来呢,这个学校因为检查评估的时候要搞一个公开教学,说合作教学还做了公开的教学,做得非常成功。有一次广西师大罗新凯搞了一个科学教育,是一个法国的动手做的项目,提供一个名额和经费,管吃管住还有补助,到那边去参加一个为期十天的一个培训。我给这个老师打电话,我说愿意不愿意去,他非常高兴,他去了桂林参加了一个培训,这就是专业的发展啊,机会也来了,后来他还写了一篇合作学习的文章,让我给指导指导,显然对他教学有一种作用,而且对教师的教学的研究也是一种带动。当然,我的收获更大了,我回去了以后就写了一篇文章,叫做“合作学习的形式、实质与问题反思——关于合作学习的课堂去研究”,就发表在《课程·教材·教法》上了,在我的专业领域里面,我写完以后就认为能发表,为什么呢,我觉得用的都是鲜活的材料,说明的方法也是切实可行的,不仅对我们研究生老师,还有对中小学老师都是可以做的。通过这种案例,通过课堂做的这种方法,使我们真实地看到了课堂教学中的各种现象,对这种现象做的解释,对这种现象做的分析,这对教学,对研究都是一种非常好的促进作用。所以我在《课堂研究概论》这本书里面,有好多这样的案例,但那种案例是写出来的,案例写出来的你去看就是不生动,如果案例是讲出来的,用讲故事的方式讲给大家的时候,大家就是觉得还是有兴趣的,因为我观察到大家,很多同学还是听得非常认真,我想对案例研究还是很感兴趣的。好,我讲的就是这些内容,谢谢大家!(鼓掌)当然我们还有一些时间,我们可以交流交流,陈老师也来了。剩下的一点时间我们和大家交流。

提问互动:

陈晓端:非常感谢王老师非常精彩的报告,我刚才听到掌声,我想是王老师可能要结束了。我在想什么呢?上个星期台北教育大学的庄明贞教授也就是在这个礼堂做的报告,她通过大手和小手的关系为我们解读了她的课程探究之旅。我想听过这个讲座的同学都知道大手和小手的故事吧,如果有没听讲座的同学我就说一下。大手指的是大学研究者,就像我们,小手就指的是中小学老师。也就是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伙伴关系。今天王老师又通过白云与黑土,从白云与黑土开始为我们解读了人种志的课堂研究,的确非常的精彩,非常的丰富,也很生动。我就在想我自己就在这,没到那,所以也没法回来。一直就在这,就是be here,没有go there,所以就更没有coming back。王老师呢,是既在这,又到那,然后还coming back。所以他的报告既有理论,又有实践,非常的生动。王老师刚才讲了一个例子啊,说是孩子们的学习,如果效果不好,或者说老师认为没有达到好的效果,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举了一个例子非常生动,我也突然想起一个例子,我记得20世纪80年代我的教学论老师给我们举过一个农村小学教师的例子,说我们农村小学老师教完“天花板”,领学生读“天花板”,读完以后试图让学生强化一下“天花板”,他就叫小东起来问“小东你头上是什么”,小东不假思索,“头发”。他说你再想一想,头发上是什么。小东说“帽子”,老师说你再好好想一想,帽子上到底是什么?这小东就很纳闷,头发也不是,帽子也不是,他就用手就摸,摸到自己的帽子上,一摸,他发现了结论,马上告诉老师是老鼠咬的一个洞。这个故事我不想讲得太多太具体,我不想深描,因为耽误时间,我只想回应一下王老师的故事。1997年我们搞自考,在淳化县的一个小学,8月份,艳阳天,艳阳高照,我就想验证一下孩子们的回答。我就问一个小男孩,我就说,小朋友,说说你头上是什么。小男孩怎么回答,我估计大家都猜不出来,小男孩说,你管得着吗?你又不是我家人,你又不是我老师,你干吗问我?就跑了。还有一个男孩,我就说,哎,小朋友你来,说说你头上是什么,小朋友说啥也没有。因为是8月份那个小男孩他爸或者他妈妈给他剃了个光头,我把它俗称为“佩斯头”,或者“葛优头”。我一看男孩不行,因为那个时候我们正在上小学语文教学法,我就想男孩不行我来问问女孩子。女孩子还是比较乖巧的,我就问,小朋友说说你头的上方是什么,这个女孩就停了一下,她发现我刚才在那和男孩在交流,她就在想,头的上方是什么呢?她手往上一伸,说空气,对吗?我说对。我又问另外一个女孩子,说,小朋友你头的上方是什么呢?她停了一下,我估计大概有五秒,我还想她不会给我回答呢,她突然说,天,对吗?我说对,为啥呢?这个女孩说,她的小朋友刚才说空气,我还在问,那说明不是。也就是说她觉得是有王老师刚才说的标准答案的。她就说天,我说很好,我说谢谢你。我问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验证一下这个提问。提问的效果好与坏,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与老师的提问口气与艺术有关吗?大家可以想一想。好吧,耽误大家的时间了。下面我们还有一些时间和王老师互动。大家有什么想问的,想进一步请教的,请提问。

提问互动:

问1:王老师好!想和您交流一下,因为离开西北师大这么多年了,不管是在哪种场合读您的文章,还是听您的报告,总是深有同感。记得刚进西北师大读硕士的时候,我们在老李先生、小李先生的课堂上,所有课程与教学论的老师和学生,都一直围绕着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就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其实这么多年来,不管是坚守在西北师大,还是走出来的人,都一直想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找出一条适合的道路,或者再摸索出一些东西。后来我自己也带着这个困惑在不断地寻求,就是因博士期间开始转向教育社会学,所以对后期引起的东西关注得比较多,能用人类学的方法来做,其实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方法很多也是通用的。今天通过听您的报告,包括读过您的几篇文章,想问几个问题。第一个就是:您谈到的“深描”。“深描”在人类学研究中,是由格尔兹提出来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但是深描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对地方性的知识,我们怎么样在一定的层面上把它做得有相对的普遍性,可能也是很多人类学家自己用这个方法的一个困惑。我不知道在您的这个研究当中是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因为您的很多案例选的也是汉语课堂,不是多民族的,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个就是访谈,访谈中很多是被访的对象给您说出来的东西,但是可能还有很多没有说出来的东西。那么对于这些没有说出来的东西,您在您的课程研究之中是怎么处理的?这是第二个问题;第三个就是您刚才举的例子我觉得很生动,也是一个很典型的田野研究的例子,那么就有一个问题,就是说为什么老师讲的时候李连生没有办法准确或者相对明了的去理解。但是他的同学王帅用那样的语言讲的他就能够理解。而且很有意思,就是说王帅给李连生讲的时候您是作为第三者在场,我们想象一下假如您不在场,王帅会不会给李连生讲,这个可能也是我们做田野研究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比方说:这里面的语言可能会涉及书面语言和生活语言,那么在研究当中我们通常把他们称作精致型语言编码和局限性语言编码。那么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在做课堂志研究的时候,应该怎么去处理。三个问题,谢谢!

王鉴:好,谢谢亚慧啊,这个很难啊,因为三两句话也说不清楚,但是我感觉你也是思考到了一些非常关键的一些环节。比如说深描,深描本身它就是一种再现,用主观的方式把客观的方式给呈现出来。这里面有两种呈现,一种就是主位的呈现,一种是客位的呈现。比如说我是藏族,我去研究藏族文化,我观察描述,那种情况可能更是一种主位的呈现,我是汉族,我去了西藏,我研究藏族,我这种描述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客位的呈现。深描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洞察事件的真相所在,而真相往往隐藏在细节当中,生活当中。所以深描的目的不是语言多么的丰富、多么的优美,深描的目的在于能够完美的或者能够真实的、客观的呈现事件的真相。所以深描在文学里面可能是一种表现手法,但在研究当中,它更是一种研究成果的表述、表达方法。还有你讲的这个访谈的时候,有些可能没有谈,尤其像民族啊,很多问题不便于谈他也不谈,所以我们针对观察的问题,实际上是一种追踪的补充性的访谈。因此这种访谈和观察始终是结合在一起的。我们要补充的材料,比如说在我们的论文里面只是把我们问到的,他回答的,能反映这种现象的能够结合的素材用进去。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一些主观臆想,主观臆断,或者杜撰的细节可能会出现在访谈中,这在人类学里也是比较普遍的也是很多的。这是一种学术伦理,学术良知。最后一个,我想我们经常到中小学去也是不可能的。最近两年我自己去得少而且也不愿意去。不愿意去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我们是一个理论工作者。我只是这么尝试去做了,因为我觉得教学论啊,尤其是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的应用性很强,应该是理论和实践有一种联系,只要我们愿意,就能走出一条路来。但是我的重点肯定是在理论。如果我这样做下去就成了教学工程师了。我愿意做一个理论工作者,我也非常敬重、敬佩那些在大学在高校做纯理论研究的这样的一些人,我自己也有志于成为这样的人。同时我觉得,如果我们去了现场,去了田野以后,对我们成为这样的人是有帮助的。同时最近我写了三篇文章,是系列的。一篇是《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践性》,就是在《教育研究》上,去年发表的。另外有一篇是《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解释性》,还有一篇是《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创性》。这三篇文章都是谈方法的,而且没有从教学论,也没有从教育学的角度去谈方法,是从人文社会科学的角度去谈方法。就是针对我们人文社会科学里关于这种量的研究,或者自然实证研究的取向来谈的,所以我刚才讲的深描、访谈、案例这些都是质的研究,都是适合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特点的这样一种研究方法。所以我想这样两种之间也是一种相互推进相互补充的。谢谢。有些问题我可能不好回答。

陈晓端:请这位男同学提问。

问2:王老师,你好,我是陕西师范大学化学材料与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一年级的硕士研究生,研究的方向是化学教学论。刚才听您的讲座,使我得到了很大的收获。我也有两个问题想问您,第一个问题,您提到的课堂志的研究,这个“志”字是怎么理解的,它与质性研究之间有深描关系,您的课堂志研究当中是不是有量化研究的东西?第二个问题就是您的课堂志的研究在自然科学的这种课堂当中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当中有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两者有什么差别,谢谢!

王鉴:好,谢谢,问的也是非常好。就是课堂志的志就是记录的意思,很简单,就是一种记录,观察,访谈,描述,这些东西和案例都是要记录下来的,比如说我们最后要表述出来,表达成我们的研究成果,讲成一个故事,就是这个意思。比如说我们的县志、地方志,“志”它就是一个记录的意思。第二个呢,就是你问到了课堂志这样一种研究它是质性的,要不要量的研究,我觉得是,这两者之间不矛盾。我自己也更喜欢做一些质的研究,但是我不排斥量化研究,我前面讲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我不排斥实证主义的研究,我觉得它也是一种取向,作为方法是可以的。但是呢,我认为,这种方法,量的研究,只是一种手段,是为了获取数据以及建立数据关系,主要是解释数据关系背后的意思。如果只是停留在数据方的表层,不解释数据背后的意义,那我认为这个量的研究还是没有直达这个事物的本质。你像我讲的大家非常熟悉的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他把教师课堂教学的行为分为十种编码,十种类型之后进行观察统计分析,那就是获取了大量的数据,这个数据能说明什么呢?就说明这个教师教学的风格,教师的教学结构,还有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情况,最后还是要进行一个质的分析。所以首都师范大学宁虹教授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就是讲数据背后的意义是什么。发表在《教育研究》上,就是针对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来讲的。所以我觉得这些研究方法之间是不会冲突的,就是根据研究的需求、特长和兴趣以及研究问题的需要去选择哪一种方法做相应的研究。

陈晓端:我们谢谢王老师对问题的回答。下面我们继续,这边……我看这位同学手不断地摇着,给你个机会吧。

问3:王老师,感谢今天能听到您的报告,我是原理的博士研究生,因为我最近也在做一个课堂的观察,遇到一些困惑,特别是您举的一些例子啊,就是说学生不思考别人的答案,就是在期待老师给出一个标准答案,我们用来考试就可以了,我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而且有时候老师在提问的时候,他也在期待着学生能够一下回答出他期待的答案,就是学生的这种期待与老师的这种期待,从期待到期待。我们的课堂,我们的传统课堂似乎都是这样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走着。那您怎么看待从教师出发的,或者从学生出发的,这种从期待到期待的课堂生成?还有一个是相对的问题,既然我们有期待的答案,我们期待这种期待的答案,那么肯定有非期待的答案,而且我们的课堂当中不可回避这样一种非期待的答案,教师你要是不刻意地去掌控的话,这种非期待的答案还是必然存在的,那么我们怎么去理解这种期待的答案与非期待的答案之间的关系,谢谢王老师。

王鉴:期待教学,期待答案。学生期待老师给出标准答案,老师期待学生回答出他心目中的那个答案,就像陈老师刚才讲的,头上是什么,老师期待的就是天花板,但是不同的学生,不同个性的学生不同特点的回答确实出人意料。就是不说天花板,特别有意思。就是我们的教学过去更多的是预设性的。强**学的预设性,因为教学有规律可循,我们抓住了规律,就可以按照规律来办事,来设计预设教学。因此教学就是一个按部就班、教师走教案的这样一个过程。但是这只看到了教学的一个方面,教学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生成性,我们经常说教学既是一种科学又是一种艺术,教学既需要方法,又需要智慧。那么它的生成性要求学生教师在参与,在体验交往的过程当中有创新,而不仅仅是唯理的东西,所以这种期待教学更多的是弗莱雷斯讲的被压迫教育学,它只是被知识束缚了的老师和同学的课堂教学,那么如果要解放教师和学生,就是教师首先要解放自己,不要受答案的限制,在教学里面,除了可预设的一个方面以外,更多的是生成。比如说合作与学习,探究式学习,他都应给时间与机会让学生来生成。生成他的观点,生成他的思想,生成他的方法,生成他的情感。所以说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不要把教学单一的看成仅仅是一个预设的过程。我也曾经专门写过一篇这方面的文章,就是教学的二重性。我们过去只是预设,这个强调得太多了,因此达到的境界是什么境界呢。我说下课,果然铃声响了,这就是非常完满的一个预设。如果下课铃声响了,我还讲着,我说我的内容马上完了,铃声响完了我说下课。这是第二境界。然后还有呢,40分钟的课,我讲30分钟讲完了,说大家看书吧,或者说要讲40分钟的课一半内容还没有讲,说那就下节课再讲吧。教学它是有弹性的,它是有创造性的,它是很复杂的。如果按部就班去做,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思维的僵化。这就是我讲的那些研究生,哪个观点考试要写的,研究生是这样,何况中小学生,这是一种教学惯性。长此以往,老师认为是这样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学生认为教学就是这样。所以台湾作家龙应台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幼稚园大学》,就是说不要看大学生人高马大的,其实跟幼儿园的孩子差不多,嘴里面含着一个看不见的奶嘴,这是一种依赖,对老师的依赖,对家长对成人的依赖,这就是预设教学导致的一个最大的后果。但是怎么办呢,怎么去解决呢?确实很难,课程改革,我们课堂教学就是冲着这个去做的,怎么生成啊,怎么合作探究啊。表面上热热闹闹,最后又回去了,所以做起来确实还是很难。大概这种启智啊,这种课堂教学文化,等等,都是密切相关的。所以三言两语,以我的水平,我也说不清楚。但你这个问题很好,我们大家可以一起去思考,去讨论。

陈晓端:谢谢王老师。今天因为时间关系,提问先到这里。王老师今天就课堂研究的意义、课堂研究的价值、研究的方法以及包括他亲自参与研究的课堂案例展示,为我们大家做了一个非常好的关于课堂教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报告,如果说过去我们大家很多人还不是特别喜欢,或者还畏惧去进行课堂研究,我想通过王老师这样一个报告,我们会喜欢上课堂研究的。课堂研究的确是很有魅力的一种研究。如果大家在今天这个报告的基础之上,还想更进一步地深入的了解有关课堂研究的一些东西。我想除了看王老师的论文以外,还有刚刚我说过的,王老师还有一本课堂研究专著《课堂研究概论》,我希望大家下去尽量去阅读。通过阅读这本专著,大家能够了解更深入的关于课堂研究的一些理论、方法以及它的一些行动。让我们大家最后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来感谢王老师给我们做的精彩的报告。(鼓掌)由于我们还有另外一场报告,我们休息20分钟,四点半我们准时开始第二场报告。希望大家能继续参加,谢谢。

(参加本文整理的有博士生:陈泊蓉 硕士生:张正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