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统与课堂教学价值取向

讲演人:李森

(2009年11月23日)

演讲人简介

李森,男,汉族,1964年5月生,四川宣汉人,中共党员,教育学博士。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IUC)高级访问学者。现任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图书馆馆长,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专家组成员,国家重点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方向负责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人选。

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研究,在教学动力、课堂生态以及教学基本理论等领域有深入研究和建树。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科研课题15项。在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等出版专著、教材16部,代表作:《现代教学论纲要》《教学动力论》《中国新时期教学论的进展》《有效教学决策》等;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多家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多篇论文被权威刊物转载和引用。获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国家级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多次赴美、英、法、意、日、加、澳等国学习、研究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先后访问或考察过伊利诺伊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巴黎第十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昆士兰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与国外同行保持经常性的学术联系。

学术职务主要有:中国教育学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发明协会中小学创造教育分会常务理事,重庆市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重庆市基础教育理论研究会理事长。

主持人:陈晓瑞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请来了西南大学李森教授为我们大家做关于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学术报告。李森教授曾跟随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著名教授,也是世界上非常有名的一本课程研究杂志的主编Ian Westbury教授学习一年,应该说,无论是从学术研究还是从这样一种国际经历和背景来讲,他都非常优秀。他的教学也是非常的优秀,他的著作《现代教学论纲要》获得了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这在教材建设上来讲应该是比较高的层次了。在科研上,他还获得了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等多项成果奖。这些足以证明,李森教授在教学和科研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今天,他将基于他的课题研究,为我们带来关于文化传统与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学术报告。下面就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欢迎李森教授为我们做报告。

李森:尊敬的陈教授,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来到陕西师大,做这个交流。我首先感谢陈教授的邀请,这次能来到我们陕师大,没有陈教授给我提供的一切方便,就难以成行。过去我来过西安几次,但进到我们陕师大校园这是第一次。之前,陈教授跟我约定,跟我做了一个事先的讨论,要我做一个讲座。我就告诉陈教授,我这个讲座的题目大概就围绕着我目前承担的课题,选了这么一个问题来讲,也就是“文化传统与课堂教学价值取向”。这个题目,是我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叫做“我国中小学生态课堂建设与教学方式变革研究”。我这个课题是2007年获得的,是国家社科基金一般课题,现在正在做。我们做的过程中,涉及怎样去进行生态课堂建设,以生态课堂为契机来促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一些转变。所以之前我就想,根据陈教授的总体安排,大概会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跟大家做一个交流,然后留上二三十分钟的互动时间。

今天上午,我们大概讨论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简单说一下什么叫文化传统。因为我们现在经常提文化传统,或者说传统文化。我想在座的老师们、同学们都能够说出个一二三来,都是比较清楚,但是为了使我们这个文化传统与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讨论能够一步一步进行下去,就很有必要对文化传统做一个结论;第二个问题,简单说一下什么叫教学价值取向;第三个问题就讨论一下不同文化下的课堂价值取向。

这三个问题的讨论,我自己也在思考,首先我想做一个简单的比较,从这个比较入手引出这三个问题的讨论。一个什么简单比较啊,前不久,我们对中国目前的小学生守则同美国的小学生守则做了一个比较。因为现在我们总是在抱怨我们的基础教育、双基教育抓得不好,基础知识这个方面抓得好,而学生能力的培养做得还不够。那么我们看国外的课堂上,他们的能力发展是不是就一定比我们做得好。首先围绕这样一个问题,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也做了一些调整。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赞同者有之,反对者有之,商榷者也有之。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北京师范大学的王策三先生和华东师范大学的钟启泉先生,他们围绕我们的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问题展开了一些正面讨论。我认为这些正面化讨论都是有益的,都是好的,都是一种学术上的争鸣。那么在这些讨论背后究竟是什么东西,我觉得有很多原因。我今天稍微地做一些简单的比较,我把美国的小学生守则和中国的小学生守则比较是想引出后面的一些话题来。那么我们把美国的小学生守则来总体展示一下,它有多少条?美国的小学生守则我看了一下总体有十二条,那么第一条是什么呀?就是总是要臣服老师之威,就是要遵循;第二条就是要求同学要按时或提前到课堂;第三条是要求同学提问时举手;第四条是可以在你的座位上与老师讲话。这是很明确的,我们展示一下,待会儿我们会发现人家的小学生守则和我们的小学生守则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第五条是缺席的时候必须补上所缺的作业,向老师或同学请教;第六条是如果因紧急事情离开学校事先要告诉你的老师,并说清楚耽误的功课,再一个需要明确的是因紧急事情离开学校,有的时候仅仅是不上课,来不了,或者是要缺课,也有可能今天上午上了一节课可能第二节课要离开,那就很不明确,事先要告诉你的老师,并说清耽误的功课;第七条是所有的作业必须是你自己完成的。基于这条规定,我在2005年到2006年在美国的伊利诺伊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时候,我每周到美国的中学或小学去听半天的课,在那里我跟老师们交流的时候,我问他们的学生作业有没有抄袭的情况,他说还没有。我说你能确信吗?他们老师都能确信,一是他没有这个习惯,二是学生守则中规定得非常清楚;第八条规定是考试的时候不许作弊;第九条是如果你听课有困难,可以约见老师寻求帮助,老师会高兴地帮你。就是说如果学习困难了,你可以主动地约见老师,老师会主动地帮助你的;第十条是任何的缺勤或迟到需要出示家长的请假条。这里面体现了家庭对学生的责任感,自己写的请假条还不够,必须要家长出示请假条。第十一条规定是唯一可以缺勤的理由是,个人生病、家长亡故、宗教节日,其他时间待在家里不上课都是违规。那么最后一条规定是什么?他认为当老师提问并且在没有指定某一学生回答的时候,知道答案的都应该举手。这样的守则我当时看的时候发现和我们的课堂有所差异。像我们的课堂,在新课程改革之初,乃至西安这个地方可能也有这种现象,在小学课堂上老师提问后问同学们知不知道答案,大家都说知道,七嘴八舌没有秩序,整个课堂有时候出现无序的状态。

那么这是美国的小学生守则,我们来比较、对比一下中国的小学生守则。那么中国的小学生守则是什么呢?你看第一条,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大家发现有什么问题没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这个话说得太空了;第二条规定是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纪校规,遵守社会公德。所以我们大家比较一下,我们的小学生守则是十条;第三条是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有益的活动;第四条就是要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这些东西说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你可以一一加以比较;第五条是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第六条是要劳动,要积极参加劳动,要勤俭朴素,自己能够做的事情要自己做。我看这一条还比较实一点,好像学生知道怎么去做;第七条是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第八条是热爱集体、团结他人、互相帮助、关心他人;第九条是要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第十条是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美国的小学生守则是十二条,我们的小学生守则是十条。我们通过一些简单的比较,我想同学们能够发现一些问题了吧!看看美国的规定和我们的规定,有什么样的相同点和什么样的不同点?那么我把这个展示出来的目的是什么?我想比较一下中国的小学生守则和美国的小学生守则之间是一个什么情况。通过以上两个国家小学生守则的对比来看,很明显,前者,给我们的印象是什么?像一个聪明的老师正在手把手地教你做事。路该怎么走,书该怎么读,人该怎么做,都很明确、很具体,于是他们的小学生就心领神会,就知道该怎么做。而我们中国的小学生守则,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呀?我感觉是照本宣科,大谈高深的为人之道,说的东西一点也不考虑我们受教育的对象是些什么人。甚至我感觉我们的小学生守则里面,大道理说了一大堆,看起来既庄严又神圣,可是既模糊又抽象,让学生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去做,也不知道如何实施我们上面所讲的那些大道理。我想这是反思的第一点,当然仅仅是我的个人看法,也不一定对。

那么第二个要反思的情况是什么呀?这样一些事情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并不简单。我记得海尔集团的董事长叫张瑞敏,他说过两句比较深刻的话,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其实很多时候常常简单的事情做不好。上面的学生守则中的规定很简单,其实不简单。我们的学生守则给学生的规定每一条操作起来都是不简单的,都是不好操作的。它恰恰反映我们的小学生守则有些不切实际,条文过于笼统和盲目,不像我刚才讲的美国的小学生守则规定得很具体,容易实施,让学生知道他们如何按照那些规则去做,如何把规定的东西更好地贯穿于每天的学习行为中。而我们的守则就是让我们还不成熟的小学生,整天努力地揣测自己怎么做。我想这也是一个反思的情况。

那么现在我们经常在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一定要从娃娃抓起。这样的一些话我们说是没有什么错的,是对的。错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我们不应该对一个理解力有限的学生,特别是我们的小学生,规定出这样宏观、有时甚至缺乏实际意义的行为规则,我个人觉得还是应该实际一点好。就像我刚才展示的美国小学生守则,不一定它就很好,但是它注重实在,它规定的一些实在的东西,看起来也许比较琐碎,比如,你耽误了功课,你要主动向老师去寻求帮助等。但是每一条都非常的实在,就不像我们刚才做对比的中国的小学生守则,经常把话说得比天大,甚至有的时候把话说到上一代头上去了。那么通过这么一个简单的比较,我的感觉是什么?我觉得我们中国的小学生大事很多,而愿意把小事做完美的人还是不多,或者说还是不太多。那么针对这个我们怎么办?所以我自己通过这么一个比较做一个引子,引出个什么问题?我在想,并不是说美国的小学生守则、美国的做法就一定好,都是好的,也不是,他们有些规定也未必就好。那么我们的一些规定,比方说我们刚才说的小学生守则,只是举个例子加以说明。也未必我们的都不好,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想我们的规定和美国的规定背后必然有某个东西在支撑它。为什么他们把那些东西规定得那么细?为什么我们的规定得那么笼统?我只举了一个小学生守则的例子,类似还有中学生守则、大学生守则,甚至我们还有很多的一些制度,制度的预设,在我们看来很多制度安排,怎样与我们课程与教学创生很好地契合起来,所以说这背后有某种东西在支撑它。我们说这个东西是什么?内容有很多的,有我们的文化传统,也有政治、经济等方面对我们教育的影响。那么我想政治、经济的因素太远了,离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是远了点,我想从文化传统的角度来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现在我就要谈一谈第一个问题,就是文化传统。关于文化传统,我想对大家习以为常的几个概念做一个简单的界定。文化传统里的关键词就是文化的界定,就是什么叫文化。“文化”这个词,我们天天都在接触,文化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文化的概念是非常非常大的。现在我们经常评价某个人,或者评价某个地方,或者评价某个城市,一说哎呀这个地方经济搞得好,就是文化太差了一点。比如,我们重庆是直辖市,我们在重庆生活,大致感觉直辖市从制度上是确立了,但是文化上差了一点。这个谈文化谈得是比较大的东西,这里包括我们重庆人的素质,或者包括我们的行为方式,包括我们的一些习惯。再一个我想文化的界定是什么呢?我想做这么一个简单的界定,什么叫文化?文化就是由“文”和“化”组成的。那么“文”呢,它的本义是什么呢?它是指在胸前刻的花纹。我们国家上古人有这样的习惯,就是在胸前刻一个花纹,这就是“文”的本义。所以说胸前刻上花纹,在今天我们的一些民族地区,他们非常讲究自己的穿戴。我听说我们国家某个民族,他的所有东西都是在穿着上、服饰上展现出来的。也许家里并不富裕,但穿得很漂亮。至于这种习惯,是古已有之了。所以我们有的时候,谈文化特指一种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大概这样一些东西就是我们的精神财富所具有的东西,比如说文学作品、文学创作,等等;比方说我们的艺术、音乐、美术、教育、科学,教育存在有意义,那么教育就得有意义。

文化需要去传承、需要去创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化的传递与变迁,需要靠我们的教育去延续、去进行。所以我自己就有一种感受,我们陈教授和我们的同学都是从事关于教育学研究的,我们教育学一级学科下有不同的二级学科,我们从事课程与教学研究,或者从事教育学原理研究,我们同学们正在这个专业学习,当你从事专业的研究和学习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后,我自己现在常常在想和沉思,我们的教育究竟有没有必要存在?我们的教育学是不是显学?为什么那么多人都重视政治,那么多人愿意去学经济学,愿意去学经济管理专业,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去搞金融,为什么?我常常在想,我们思考的结果,我自己对自己的回答是什么?我觉得我们教育学肯定是显学。显学就是很明显的,教育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教育是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活动。如果没有教育,我们要从一个自然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就难以实现。就每一个个体从我们的母体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叫做自然人。最初我们什么都不知道,我们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啼哭。来到这个世界以后慢慢地通过环境的作用,特别是通过我们学校教育的作用,使我们逐步了解了周围世界,感受到我与他人的关系,逐步形成了以我为中心,以我到他人利益为半径的一个交集的圆。那么这个社会化的过程,一方面是环境的作用;另一方面就是教育的作用。教育给文化以生存依据和生机活力,二者缺一不可。就文化与教育的“亲缘”关系来讲,文化是教育的“近亲”,属于“直系亲属”行列,它对教育的影响和作用要比政治和经济来得更直接,并且它也是社会政治、经济对教育作用的中介环节。所以有的时候讲,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会对教育起促进作用或者制约作用,但教育也会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起反作用。像我们的课程改革,我觉得应该是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新的课程文化。它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营造了新的课程文化,有了这种新的课程文化,所以广大中小学教师才愿意去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和课标的规定、教材提供的一些内容去实践,把这些观念转化成一种行为,所以说文化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这是我们谈的文化,简单说这么一点。

第二个问题讲讲传统文化。与此相关的一个概念是文化传统。因为我们在谈传统文化的时候,很多时候存在一个假设的前提,即传统文化里边糟粕是很多的,其实不尽然。传统文化未必就是糟粕多于精华,我们的传统文化可谓精华多于糟粕。那么这就有一个态度问题,对待文化传统、传统文化的一个态度问题。那么什么是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指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通过千百年来形成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凝聚在一个民族和一个个体身上的一些成果,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经过千百年形成起来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折射或者沉淀在我们个体或一个民族的身上,这就叫做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文化的传统”(cultural tradition)的简称,落脚在传统,也就是说它强调的是“传统”,简单地说,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那么传统文化是什么?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古已有之的一些东西,一直延续下来,更多的是继承,在创新这方面做得还不够。传统文化是“传统的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的简称,落脚在文化,即是说它强调的是“文化”,简单地说,传统文化就是文化遗产。所以说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古已有之形成起来的一些东西,在我们个体身上沉淀下来了,不管你怎样去改变它,你都改不掉的。比方说,我们中国人喜欢吃中餐,美国人喜欢吃西餐,你要让我们中国人改掉这么一种习惯,去吃西餐,我们的胃是不会适应的,我们的胃要跟我们对抗。那么西方人也一样,他到中国来吃中餐不习惯,这个就是文化传统的东西。我们的文化传统包括很多,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等。对于文化传统的东西,我个人认为,不应该用一种好和坏去评价它。文化传统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过千百年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沉淀在个体或者一个民族身上的一些成果。在谈文化传统时,它通常是和现代化、现代文化这些相对来讲的。在谈传统文化时常常有一个自觉不自觉的假设,就是传统文化离我们今天的生活远了,好像它过时的东西多了,所以现在才会一直谈传统和现代的关系问题以及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关系问题。我的态度是文化传统并非都是过时的,现代文化并非都是新鲜的。

第三个问题,我想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把文化传统做一个简单的展示。这里从英美文化圈、欧洲大陆文化圈和东方文化圈三个文化圈分析介绍一下主要国家的文化传统。英美文化圈选取英国和美国为代表,欧洲大陆文化圈以德国和苏联为代表,东方文化圈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首先看看英美文化圈中的美国的文化传统是什么?不同的学者、不同的研究者,对美国文化传统都做了不同的解释、概括和分析。如果把美国的文化传统进行高度概括,可用三个词六个字来形容,即:务实、民主、自由。为什么是这样呢?我觉得有的学者做了很好的思考。对美国文化传统可以从几个视角去思考它,一种是从哲学的角度去思考、看待美国文化;第二种是从社会学视角去概括、分析美国文化;还有一种是从政治学视角去分析、概括美国文化。

我更认同的是一种生活视角,从生活的视角去理解、去分析美国的文化传统。为什么从生活的视角呢?因为美国这个国家,我们说每一年的诺贝尔获得者里面总是有他们的人。他整个国家的人比我们少得多,三亿左右的人口,我们中国是十三亿人口,为什么诺贝尔奖就没有我们中国人的份?前不久网上、报纸上也在宣传,有个问题叫“钱学森之问”。有一次温家宝总理去看钱学森先生,钱老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是钱学森先生一直关注的,特别在晚年非常关注,所以将其命名为“钱学森之问”。那么谁能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温总理没有给出答案,我们今天在座的各位包括我自己也不能给出答案,我们一时半会儿也给不出答案。你说难道我们中国人不聪明吗?不是的!中国人也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只是没有在中国大地上获得诺贝尔奖。今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就有一个华人,更准确地说是华裔吧!所以在这背后是什么东西?我觉得是文化在起作用。

那么美国的文化传统为什么从生活视角去分析呢?因为这个国家的历史比较短暂,不到四百年,但是它现在在世界高科技领域中占的份额是比较大的,非常大。我们在书上看到,在哥伦布之前有很多西方的航海家都在探索新大陆。为什么航海家探索新大陆呢?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大利一个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马可·波罗撰写的游记,介绍中国是多么富裕,介绍中国到处都是黄金。这本书里边也不单单是讲中国,还讲印度,包括我们中国和当时的印度,所以引起了西方人极大的兴趣,一批又一批的欧洲航海家前仆后继向东游。那时候的交通工具是非常落后的,只有漂洋过海才能到达目的地。那时候没有飞机,不像今天这么方便。哥伦布之前的一些航海家没有到达印度就葬身大海了。后来哥伦布探索新大陆的时候,他就认识到地球是圆的,既然地球是圆的,在他之前的航海家都是从西方出发想到东方,我从东方出发照样可以到达东方,他反方向行驶,跟以前的人不一样。以前葡萄牙、西班牙的航海家从西方出发朝着东方,他就反方向行驶,结果浩浩****一支船队一百二十个人,这支船队上的人大都是在欧洲遭到迫害,是地位比较低下的人,囚犯、奴隶,这样一批人是向往自由、渴望自由的,一百二十个人随哥伦布就上路了。结果走到加勒比海,也就是今天的古巴,哥伦布认为这就是新大陆——印度。后来他们又发现不对劲,为什么不对劲呢?因为在欧洲时候那些贵族们宣扬的是在新大陆有盖好的房屋供居住,到处都有黄金,有做好的饭菜供他们吃,结果到了古巴以后发现不是那么回事,没有盖好的房屋供居住,没有做好的饭菜供吃。于是他们就再往前走,这一支船队就走到了今天美国的马萨诸塞州,到那以后远远看见有房子,有人,于是船队停下之后一直不敢下船。船上出发的时候一百二十个人,途中一人死掉了,但幸运的是,到了马萨诸塞州的时候一个新生命诞生了,所以刚好还是一百二十个人,没有减少。在船上待了三天不敢下船,因为他们不知道陆地上是些什么人,会不会遭遇更痛苦的事情。但是船上带的食物已经吃完了,没办法,于是派船上六个勇士下去探险,结果探险到波士顿附近,一看有几个村庄,有房屋但是没有人。为什么?因为刚好他们去的前几个月,那几个村庄的人都死掉了,因为得了天花,即麻疹。他们一下船就引起了邻近村庄人们的注意,于是一些人赶过来,你看我,我看你,大家都不敢去跟对方打招呼,为什么?语言不通,也不知道对方是什么人,是朋友还是敌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对视,六个勇士主动地去跟这些人比比画画,彼此慢慢地亲热起来。原来陆地上的人是美洲的土著人。土著人是什么人呢?是我们中国人。美洲土著人是很多年以前我们中国的蒙古人,一支蒙古人到哪里去了,所以美国人的祖先是我们中国人。(笑声)我们知道蒙古人的习惯是什么?蒙古人的习惯是跟着动物的屁股走,动物跑到哪里,他们就追到哪里。在很久很久以前,白令海峡是没有断开的,所以蒙古人就跟着动物追,追到今天的西伯利亚,再往前走就是白令海峡,蹚过白令海峡后一支蒙古人留下来在加拿大定居;另一支蒙古人继续往前走,到了美国;剩下的一支蒙古人继续往前走到了墨西哥。所以当时的土著人实际上是中国人。那么哥伦布他们把这些人叫什么人呢?他们到了新大陆了,又看到房屋了,看到希望了,以为他们这里就是印度,所以把这些人叫印度人,今天我们把这个翻译成印第安人。他们互相揣摩一段时间后觉得互相友好,印第安人就教他们怎么去种庄稼,怎样去盖房屋,怎样去解决饥饿和住宿问题。于是,最早到达美国大陆的这些人,留在船上的其他一百多人全部下船,就开始放弃了欧洲的高谈阔论(因为在欧洲的时候的大家都喜欢哲学,喜欢艺术,喜欢高谈阔论)。那么到了美国以后怎么办?首先解决饥饿问题,要解决怎样去种庄稼,怎样去通过种庄稼而填饱肚皮,怎样去盖房屋圈占土地,所以就形成了美国人第一个务实的传统。它就不像在中国这样,不像在欧洲那样,坐在教堂里边,大家坐在一起高谈阔论,只说不做。

我在美国学习生活了一年,可能在座的很多老师也到美国去过。在美国的节日里边,我们过去一直认为最重要的节日是什么?是圣诞节,Christmas。我在美国的一个朋友告诉我最重要的节日不是圣诞节,而是感恩节,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是个宗教节日,但是在今天的美国人看来为什么是最重要的节日呢?我一些美国朋友告诉我可以跟你们的春节对应的节日就是感恩节。他说因为在美国百分之二十左右的人不信基督教,他们有的是信伊斯兰教,有的是信东正教,圣诞节只是信基督教的人过的节日,那不信基督教的人不过圣诞节,但感恩节是要过的。过感恩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要感谢上帝,更重要的是最早到达美国的这一批先驱们要感谢印第安人,感谢印第安人教给了他们生活的技能,赋予了他们生存的基本条件,这就形成了务实这样的一种传统。那么务实传统通过最早到达美国的先驱们的探索引起了世界各个国家的兴趣,很多人就觉得那个地方真是新大陆,真正的是到处都有黄金,只要你勤劳都能够有收获。于是欧洲其他国家的人蜂拥而至,亚洲人去了,中国人也去了。大家想想,这些不同国家的人去了以后,怎么交流?不同国家的人去了以后带去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带去了不同的价值观念,带去了不同的风俗习惯,特别是操着不同的语言,操着不同的语言怎样交流?这就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所以在美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个人,他对形成美国的精神和美国的文化传统起了很好的作用,他的名字叫做韦伯斯特。韦伯斯特编著了一部词典,这部词典现在叫韦氏大词典,编著这部词典就是让操着不同语言、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学习同样一种语言,我们说只有操同样的语言才能进行交流,才能互相读懂对方的想法。所以韦伯斯特对美国文化传统、美国精神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的韦氏大词典的编纂就使英语由“国王英语”走向了“人民英语”。过去欧洲英语是“国王英语”,美国英语是“人民英语”,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之间是有差别的。你比如说“劳动”这个词叫labor,英国英语总是要多一个u,美国人就简单了,他就觉得不要这个u也是可以的。这样操着同一种语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去到美国的那些人,他们的文化都要受到尊重,于是就形成了一种民主的传统。现在我们都知道,美国这个社会是由很多民族组成的社会,不同的人到哪里去了吗,你看今天我们还有很多很多人移民美国,但是去了以后很快就被美国的这个熔炉融化了,把他融进去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在美国的时候,我们中国人很多时候不太讲秩序,我们在银行或商店取款,或者取包裹的时候,或者是买票的时候,要排队。过去我们不太排队的,看谁的力气大,力气大就可以先弄到票,但在美国就不一样,美国就算是只有两个人都要排队的,所以我跟美国朋友开玩笑说美国人吃饱了撑着没事就喜欢排队,两个人都排队。排队就能保证你的权益,你就有机会,只要每个人都排队,你就有机会了,他们互相尊重,民主平等。那么这是什么,不同文化到了美国以后,受到尊重了,在美国操同样一种语言,但不同的语言仍然得到保留。实质上,文化也罢、思想也罢是自由的,所以在美国文化里面个人主义是一个褒义词。他们非常强调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文化传统的形成有两个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是美国著名作家艾默生,艾默生这个人非常强调个人主义;另外一个是科学家富兰克林,富兰克林以自己自学成才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怎样通过自学成才,怎样让自己保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品质。正因为务实、民主、自由的传统,所以美国中小学的教学方式和价值取向就不一样。正是因为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不同,美国中小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也就跟我们有所不同。由于这些不同培养出的人也不同,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走向社会,他的创新、创造就不一样。这是第一个主要国家美国的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