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系统的有效性论纲
讲演人:朱德全
(2010年6月14)
演讲人简介
朱德全,男,四川南充人,1966年生,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部长、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精品课程《数学教育学》主讲教师、国家精品课程《课程与教学论》主讲教师,重庆市人民政府“322重点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重庆市师德先进个人、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市高校教师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中学教师研究员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青年部副部长)、重庆市教育评价研究会理事长、中国教师教育学会理事、重庆市教师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现主要教学和研究方向:教学理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主持国家教育部以及重庆市人文社科等项目近10项,主研国家、省部级课题多项。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主编《教育学概论》《处方教学设计原理》等专著和教材10余部,参编专著和教材10余部。主研《中小学生心理教育实验》获教育部全国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新课程改革在西南地区的适应性研究》(咨询报告)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教育实验研究》获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教育实验研究》《国家新课程改革在西南地区的适应性研究》《西部农村双证式六连结构教育扶贫模式研究》三项成果分别获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重庆市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现代教育统计与测评技术》《教学心理研究》《教育心理科研方法》三项成果分别获第一届、第二届重庆市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教育实验课题研究成果》获中共重庆市委首届科研课题优秀成果奖(“奖中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获重庆市人民政府中小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主持人:陈晓端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朱德全教授为我们做学术报告。朱德全教授的科研成果和职业荣誉非常多,我没有在网上下载他的详细介绍,这里,我只简单地说一些。虽然朱德全教授现在还非常年轻,但是他的获奖成果非常多。他是我们国家“新世纪千百万人才”的候选者,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享受者,是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的多次获得者,他还是重庆市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获得者,另外他主持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的课题,出版了十几部著作,包括教材,发表了一百多篇论文,还有很多其他的一些职业性荣誉,重庆市的师德标兵,还有国家级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等等,这些足以表明,朱德全教授在科研上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果。同时,他的教学研究也非常规范、细致、深入。那么,今天呢,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课堂教学系统有效性的学术报告,下面就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朱德全教授为我们做报告。(鼓掌)
朱德全:我这五年一直在研究课堂的有效性,我侧重于两个层面,一个是实践层面。这五年我做了十多所学校的教学改革实验,到上个月,实践层面已经告一段落。你们可以看我发表在上一期的《教育研究》中的一个实验报告,就是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验报告。我通过五年的教学实验提升了几个中学、小学的教学质量,让他们的升学率这一个质量指标之一,能够在去年跃居第一名,原来处于中上水平的跃居第一名,这是你们可以看到的实践层面的实验报告,第一个层面是针对某一学校的实验报告,五年以来的实践探索;第二个层面是理论层面的,这个层面是针对五年的实验来提升理论。今天跟老师们和同学们要交流的内容也是我下一步要做的理论层面的有效课堂。我做有效性给自己定的指标是,我就做两篇文章就可以了,一个是实验报告,一个是理论报告。今天和老师同学们交流的是理论层面的。
关于认识有效课堂,我有个观点不一定正确,我认为谈及有效课堂的重心是两个字“心态”。我发现我们现在老师们的心态不正,这个心态有三种,首先是教学心态。那么很多老师上课惧怕有效性是因为教学心态的问题,为什么教学心态有问题?它是基于上一个层面的教育心态问题,因为很多老师教育心态不纯、不正,所以教学心态带有问题,带有偏差。那为什么现在很多老师的教育心态不纯呢?因为有上位心态等社会心态的问题。我认为要研究有效课堂,要使课堂教学真的达到有效,关键是要纯化我们的心态。三种心态是指下位的教学心态、中位的教育心态、上位的社会心态。微观的下位教学心态,是讲良心。我今天给你们讲课,我一定要带着一种道德良心来给你们讲,为什么,因为今天是端午节,如果讲得不好,我讲得不认真,我认为我会受到良心的谴责。我也跟中小学的老师们讲,你们站在讲台上讲得每一堂课一定要讲良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要站在家长的角度来讲这个课,所以上课的心态,良心很重要。
教育心态,我认为教育心态要讲事业心,要把教书、教育当作一种事业来追求。我认为我们现在的教师从教育心态的角度讲可以分为五种类型,我们现在的老师队伍,包括中小学老师、大学老师,我认为有五种类型,第一种:混世型。有没有?有但是少。中小学里面,大学里面,我认为真的有混世的人,包括我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我在大会上经常讲,我说在我们80多位老师中肯定真的有混世的人,我在我们院里分管科研,我上任的时候说,科研这一块一定让你们没有办法混世。我们院里老师科研压力大,因为压力生成动力。我们院里面从院长到科里,只做科研工作。我们一上任,就做了一个科研工程,物流系工程。老师们可以申报五个纲,申报成功以后,给你人民币十八万现金,三年之后请你出成果,出不来,请你把十八万人民币退回来,还要倒扣人民币两万。你有本事就拿吧,我们有老师们真的申报了,最后仅仅五个人,这五个人把十八万人民币拿回家以后交给老婆,老婆多么高兴哇!(笑声)我拿给我老婆,我老婆真的很高兴,那种拿到十八万人民币的感觉真好。我们给老婆钱的时候,我们尤其要负责任,我们说三年之后有可能要退回的。我老婆怎么说的?“反正我拿到了就不会退,你看着办吧!”所以我们五个老师压力很大。六个人十二万人民币,如果认为五个人申报A纲不行,也可以申报B纲。大家都去申报了怎么办?那就评嘛,如果前期有成果、有本事、有基础,符合条件你就可以申报。六个人十二万人民币,七个人六万人民币,我们拿了两百多万人民币,一个任务拿两百多万人民币来做这项工作。今年年底,我们就有相当一部分人来退钱,退回来,还要倒扣两万人民币,这个是压力。没有这个压力不会生成动力的,所以没办法混世。这是第一种“混世型”。第二种:任务型。比混世型好一点的是任务型,他晓得完成任务,这种好一点。但是还是不太好,一个人仅仅为了完成任务而工作,是相当于混世,当然比混世要好一点。比任务型再好一点的是什么型呢?是第三种:功利型。功利,名利,追求名,追求利,功利型,这个好一点。在座的老师们、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功利啊?人人都有功利。一旦一个人连功利之心都没有,那么你在这个社会上真的可怕,没追求。但是我们不要“为”(声调上扬)功利,我们可以“为”(读为降调)功利,“为”(读为降调)功利,是有追求,但是不要“为”(声调上扬)功利。这是功利型。再比功利型好一点的是什么型呢?很简单,把教书、把教育当作什么?当作事业。就是第四种:事业型。有人认为这是最高境界的类型,我认为不是。比事业型好一点的更高境界的,我认为是第五种:生活型。生活,把教育、把教师、把学习当作生活本身的一部分,那就是最高境界。我告诉你们,老师们、同学们,我真的是把学习、教学、管理,我把所有的事情都当作人生生活的一部分。我为什么要认真地学习啊?因为我是为了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我为什么要认真地科研,认真地教学啊?因为这是生活的需要,我要享受生活。在座的老师们、同学们,人的一生就是为了两个字:生活。享受生活,高质量地生活。尤其是在座的同学们,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因为今天好好学习,是为了明天生活的享受,学习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说了五种类型:“混世型”“任务型”“功利型”“事业型”“生活型”。“生活型”是一种境界。因此教育心态就是三个字:事业心。
那么社会心态要讲什么?讲责任心。我们生活在这个浮躁的、复杂的社会里面,我们一定要讲责任心,我这个人,你们可以到西南大学去问,我自己认为自己不是一个相当有责任感的男人。我在我们院里有一次大会上讲到,我说这个社会一个人没有责任感,男人不是男人,女人不是女人。如果说“这个男人真的是个男人啊”,那是最高境界的夸奖,说“这个人啊,真的是个女人”,那是最高境界的褒扬。一旦骂一个人 “这个人啊,男人不像男人”,这个是最低境界的,你看贬低到什么程度啊?那是最低端的程度了。
好,同学们、老师们,我刚才讲了我的观点。有效课堂,真的达到课堂有效,一定注重两个字“心态”。下位心态的教学心态,追求一个字“实”,实实在在的“实”;中位心态的教育心态追求一个字“纯”。我前段时间在一个实验学校提出了我认为很重要的五句话,我说现在的老师们,你一定要记住五句话。第一句:纯化教育心态;第二句话:催生教育**。我们老师现在职业倦怠感比较强嘛,我们一定要催生教育**;第三句话:规范教育行为。我们现在的老师,我们的教育行为,包括我们的科研行为,都不是很“端”啊,我们一定要规范教育行为;第四句话:提升教育思想。我发现现在很多老师,缺乏的是什么?是思想,思想很重要;第五句话:养成教育风格。我认为这五句话总结得很好。这里面是有顺序的,第一句,纯化教育心态,这是前提,我们老师的心态一定要纯啊;第二句,催生教育**,我们的教育教学管理一定要有**,我们老师们一定要有**;第三句,规范教育行为;第四句,提升教育思想,年轻人没有思想是绝对不行的,教学没有思想也是绝对不行的,思想很重要。最后是什么?养成教育风格,要有个性,要有自身的风格。所以我说教育心态要追求一个字,什么字?“纯”。社会心态,上位的社会心态要追求一个字 “静”,平静的“静”,要静心啊,平静,安静。三个字:“实、纯、静”。所以心态很重要。这是我所说的心态很重要。
下面我们专门来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对课堂教学有效性认识有三个前提假设。第一个前提假设: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我们要探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一定基于把课堂当作一个系统。所以在座的同学们,你们要真的理解课堂,把握课堂的有效性,请你一定要去读系统科学的有关专著。我这第一个前提假设是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认识课堂。它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动态的自组织系统。这是从什么角度啊?这是从复杂科学的角度来认识课堂。课堂一定要开放,才能保证广度和深度。在课堂有诸多序参量,使其课堂有序或无序,平衡或不平衡,所以是个复杂的系统。不平衡增加,平衡减少,所以是动态的,是个自组织系统。这是第二个结论,从复杂科学的角度。它是一个有输入,更需要有输出的流通系统。这是从什么角度啊?这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我们国家的公开课,有很多老师讲四十分钟的课,提前了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准备啊,效果都很好,可惜啊,效率不高。在座的研究生同学们,你们一天多么刻苦,效率高不高?效率很重要。所以第三个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效率至上。它是一个既要有教师行为发生,又要有学生行为发生,更要有两种行为协同发生的互动系统。我认为教学是一个教育学发展的共同体。那这是什么角度啊?这是从社会行为科学的角度来认识课堂。它是一个焕发生命活力的生态系统。我们的教师、我们的教学环境、我们的情境,是创造生命的奇迹,所以是一种教学的生机。这是什么角度啊?这是生态学、生命科学的角度。所以老师们、同学们第一个前提就是多种视角来认识课堂。这里面我涉及系统科学、复杂科学、经济学、社会行为科学、生命科学,从这些角度来认识课堂,这是第一个假设。第二个假设前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整体系统的有效性。我们不能因为某一个方面有效,就认为这个课有效。因为基于第一个假设,课堂是一个全系统,那么第二个假设,课堂的有效性就应该是课堂整体系统方方面面的有效性。所以课堂教学有效性一定是基于课堂全系统中每个子系统功能的全面发挥。我后面要专门讲,我把课堂分解为六个子系统,只有六个,不是五个,不是七个,我后面分析的只有六个子系统。有效课堂是对每一个子系统中教学诸多观测点的全面观照。我这里涉及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宏观系统,就是课堂全系统;第二,中观系统,就是课堂全系统中的每一个子系统;第三,微观系统,每一个子系统下面有一个什么?具体的观测点。我们的课堂真地达到有效,一定有三个层面要体现。我专门构建了十六个观测点,我后面要展示。我认为把握课堂六个系统,把握课堂每一个系统,还有下面有具体的观测点。每一个观测点一定要体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全面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全面体现来表现它的有效性。我这一段话就是宏观的整体系统、中观的子系统、微观的子系统下面的观测点。观测点要体现两个特性:科学性与艺术性。所以结论是课堂教学局部的有效性绝不代表课堂系统全系统的有效性。所以,我们应当以系统性去观照有效性,这是我讲的第二个前提假设。这个前提假设是基于第一个前提假设,它们是一个系统。那么,基于第二个假设,引发第三个前提假设:我认为,教学既是科学更是艺术。假定我问同学们,教学到底是科学还是艺术啊?智商正常的,按照辩证法逻辑一般都会说,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但是这个话是正确的废话。那你告诉我,什么方面是科学?什么方面是艺术?你要有自己的主张,你的主张只要有道理未必追求科学。我的主张,我认为就内容而言教学一定是科学。我们到底教什么,学什么内容?一定是科学,我们一定追求科学。就过程而言教学一定是艺术。我说就过程而言教学一定是艺术,这个艺术已经涵盖了科学,已经把科学的内容含在里面了,动态化了,过程化了。我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是着眼的,过程是着手的。我们现在很多老师上课,特别注重过程,而且同学们一定注意,过程永远是为了内容服务的。教学总是通过艺术性的构成去传授与掌握,“传授”是针对教师的行为,而“掌握”是针对学生的行为,掌握科学性内容。教学的艺术性永远是为了教学的科学性。我为什么提这个观点?因为中国的课堂,老师追求的是艺术性,我认为这个价值取向是有问题的。我们要追求科学性,但是一定需要艺术性,一个是手段、过程,一个是目的,最终还是为了教什么、学什么内容。所以教学科学性是最重要的着眼点,我们说艺术性永远是为了科学性。教学科学性它强调的是什么?共性。教学的艺术性强调的是什么?个性。所以,老师们、同学们,最后结论就是教学有效性就是教学共性与教学个性的统一,这是我的观点。
基于我前面的三大前提假设,我下面就来讲专门的研究课堂教学系统的有效性。我这里只讲纲要,因为时间关系,我这个课件是可以讲两天的,至少要一天,现在只有两个小时,一个半小时、九点半一定结束,所以我把纲要拿出来讲,相当于后面的说课或者讲课。围绕四个方面,刚才前提假设里面第一个假设,课堂是一个系统,那么第一,这个系统是怎么构成的?我们要讲的,基于课堂的系统构成;第二,到底什么是有效?基于什么是有效;第三,什么样的教学才称得上有效教学?标准的建构,标准建构明确以后;第四,怎么让我们的教学达到有效,就是我刚才讲的,过程一定要彰显它的艺术性,艺术表达科学,这个是我的纲要,框架体系。
首先,关键是第一个:系统构成。刚才讲了,我说我把课堂分解为六个系统,这六个系统里面涉及十六个观测点、看点。这六个系统、十六个看点,是基于对课堂的定位。前面第一个假设我就提出课堂教学是一个自组织的、发展的、动态的、复杂的系统,一句话,课堂是动态的。老师们、同学们,遇到一个系统是动态的,那么你们认为我们首先应该关心它的第一个要点是什么?汽车现在发动,发动的第一要点是关心它动的什么?方向。随便哪个系统,只要是动态的,我们第一就要关心它的方向。所以第一个子系统:方向动力系统。在我们课程与教学的领域,它属于教学的动力的范畴。我们有很多教授,无论是国际的、国内的,有的人一辈子专门研究教学动力。总的来讲,我们国家大陆的教授们研究教学动力的不多,国外的教授特别注重教学动力的研究。我们学校有个李森教授,他的博士论文,晓端教授知道,李教授的博士论文就是做的教学动力。教学动力很重要。那么方向动力学怎么体现啊?方向动力一定要体现过程。课堂教学一定是一种过程性的教学,所以我们关注过程,关注过程的前提是什么?是阶段。动力学的保障要过程,过程的保障要阶段。阶段,有几个阶段呢?前、中、后,所以我们一定要保障课堂的前、中、后三个阶段,那是三个观测点、三个看点。课前一定要形成教学动机。我们郝院长若干天之前就让我一定要做个报告,我当时同意了以后我就已经有动机了,而不是今天早上,不是昨天,我接受命令的时候我已经有动机了,这个动机很重要。一个老师要把课讲好,一定要提前形成动机,提前找感觉,提前欣赏。我今天早上,在接受命令之后,我就在构思我讲座的内容,我已经在慢慢地找感觉。我告诉你们,今天上午我的课件,我真的是有感觉的,我是充满底气的,因为我自己已经提前欣赏我的课件,提前欣赏我的作品。作为一个老师一定要、务必要做到这一点,提前欣赏,提前找感觉,这一点很重要,这是课前。因为提前欣赏,提前找感觉,有底气,所以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有教学**,**要靠前面的准备。好,课中要有教学的**,那么课后又到了什么境界?要延伸。一堂课真地要讲好,我们要把课内的内容、信息,延伸到走廊,延伸到厕所,延伸到现实,这才是最大的功效。一堂真正有效的课应该达到:完而未完,余味无穷。这就是方向动力系统的保障,前、中、后,这三个看点来保障。这是第一个子系统:方向动力系统。
诸位,我这个汽车,方向明确了,就是往这个方向跑,要能够往这个方向跑,那么还需要什么?要有内容啊。所以第二个系统:条件输入系统。条件输入系统属于我们教学投入这个范畴,这点很重要。这个条件保障,我们一定要输入啊。同学们,你们今天读硕士读博士是为了你的明天课堂输入。我今天的讲课,昨天晚上在准备,它也是一种输入,所以有两大输入:近期和远期。明天的课今晚上准备,这叫什么?近期投入。我们为了今后的课,天天都在准备,天天都在输入,天天都在投入,这是天天投入,远期投入。所以,我们要把一堂四十分钟或者五十分钟的课讲好,投入重不重要?很重要!既要近期投入,更要远期投入。远期投入,那就是功底。假定郝院长说让我今天做报告,昨天晚上我就喝醉了,实在没有时间准备,难道我今天就不讲课了?如果一个人啊,明天的课非得要头天晚上备,这是缺乏功底的表现。你们一定注意,你们今天读硕士,读博士,是为了练你自身的教学功底,是为了提升你今后的教学效率的。但是,我并不是说,你的功底深你就可以不准备。明天有课,今晚上没有办法备课,我还是讲了课。但是如果我备课了,可能会讲得更好,所以还是要近期投入,这是一种态度体现。近期投入是态度,远期投入是功底,所以这是两个看点。我们功底不深,水平不高,完全靠包装一堂课来参加评课,这是骗不了人的。我听老师的课,我既要听这个老师讲的课怎么样,我更要看这个老师怎么样。优质课堂应该是“双优”:第一,课优;第二,人优。课堂优秀,人愿意听,你听我们晓端教授讲课,你说晓端教授讲得真好啊,其实还不是对他最高境界的褒扬,最高境界的褒扬是什么?是晓端教授水平真高,功底真深。你们在座的研究生,你们今后讲课,千万注意,不仅要展示好你的课,更要展示好你这个人。课的水平支撑人的水平,两个功底都要体现。
刚才我讲到,从经济学的角度投入了,下面该有什么了?输出啊!高质量的输出。所以,第三个系统是质量输出系统。在座的有硕士,有博士,在座的有研究课程与教学论的,那么我问你一个问题:你的教学质量观是什么?你们要有自己的主张。我的教学质量观,我的主张就是两个字:生活。我的质量观就是生活观。你这个老师讲课,讲的有没有质量,你应该站在学生听课的角度,听了你的课到底有没有收获。收获表现在几个方面啊?收获表现在三个方面,你们听老师的课有没有收获,第一个维度,横向,一定要有广度啊!你听老师的课讲得多么生动啊,讲得多么夸张啊,但是内容只有那么一点,你有收获吗?收获不大。所以收获多少是前提,要做到有广度。一个老师讲课一定要联想,讲一个知识,讲到一个知识点,一定要联想到相关的知识点;讲一个题,讲一个问题,一定要联想到其他的问题。你要讲杜威的思想,杜威的观点,也不能就杜威的观点来讲杜威的观点,你还要联想到赫尔巴特的观点。你讲到某一个教育家的观点,你要想到相同的、相关的、其他教育家的观点,这个是功底,这个是水平。好,广度有了,这是横向。纵向还应该有什么?深度。对于知识的理解,对于问题的理解,深刻程度,这是纵向的深度。横向广度,纵向深度,只有两维,它只是平面。我们说课堂教学,一定要创造一种立体、厚重之感,立体厚重之感,所以还应该怎么做?厚度,厚度是什么?思想。所以刚才我讲了五句话,一个老师的五句话,我说第四句话是提升教育思想。一个老师一定要有教育思想,没思想的老师,他最多是工程师,说得不好听,他就是工匠。教师,他能称得上教师的“师”,那都是靠的什么?思想。因为老师讲课的思想可以引发学生去思考,思想和思考,思维就能扩展空间了,这就是厚度。所以我的质量观就是生活观。讲课要站在听课的角度,听课有没有收获的角度。收获多少?广度;收获深刻程度,深度;收获有没有味道?思想,厚度。这个是质量输出系统的三个观测点、看点。
好,老师们、同学们,我说要保证投入,就能够输出,什么重要啊?过程。所以,第四个系统:组织运行系统。教学组织很重要。教学组织要组织什么?要组织哪些方面?我认为三大组织:第一个,对内容的组织。我们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很重要。我听你的课,我要看你的课讲得是否有效,我特别关注你对内容的加工、处理、组织。课堂教学有几大内容啊?有三大内容:宏观层面:教学内容;中观层面:教材内容;微观层面:知识点的内容。同学们,教学内容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应该是无限的,教学内容应该是无限的。中观层面呢,是教材内容,你们认为教材内容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应该是有限的。因为它毕竟是文本,静态的、死的文本。教学内容是活的,教材内容是文本,外部语言。教学内容是情景化的,是情意化的,已经是无限的了。如果一个老师讲课,教材内容是有限的,教学内容也是有限的,这就是典型的照本宣科。那就这一点,这个老师讲课没有达到有效。所以,要把一堂课讲得有效,有那么几个逻辑点:第一,教学时间是有限的;第二教学内容也是有限的;第三,教学内容应该是什么?无限的。那应该是种什么逻辑体系啊?一个优秀的、有功底的老师,一定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要把有限的教材内容转化成无限的教学内容,这是教学的逻辑性。我专门研究过教学逻辑,我有篇文章叫《论教学逻辑》,好像就是去年吧,在《教育研究》发表的。我认为要使课堂教学有效,教学逻辑也很重要。怎么达到有限向无限转化?转化,那“化”靠的是什么?功底。好,刚才讲了,宏观层面,教学内容;中观层面,教材内容,那么微观层面是什么?知识点。听老师的课,或者老师讲课,你把每一个知识点处理得怎么样?我听中小学老师讲课,讲下来后要和她交流,我首先要问第一个问题,我说:“老师,请问,你今天这堂课要讲的知识点有几个?”很多老师说不出来。我们当老师的,尤其是中小学的课,连一堂课的知识点都说不出来,真的是可悲啊。在座的同学们,你们今后有的要教重点高中、重点小学,请你们千万注意,这堂课的知识点是相当的重要,一定要保证它的知识点。我们一堂课要达到什么境界?随心所欲不逾矩,形散而神不散。随心所欲不逾矩,那个“矩”是什么?知识点。形散而神不散,“神”是什么?也是知识点。
所以我通过八年对中小学的研究,我比中小学老师听的课还多,我长期到中小学听课,因为我给我自己的定位就是“草根教授”,我也是“扎根教授”,我长期到中小学里面。因为我们搞教学论,这跟搞课程论还不一样,那教学论真的是要到课堂。像医生一样,要临床诊断,开处方,一定要走这条路线。我听中小学老师的课,我认为现在最差的是什么?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后,最差的就是教学知识。所以,我有一段时间有感而发,我专门呼吁我们老师们要重视教学知识。所以,就是去年吧,我在《教育研究》上发表了《论教学知识》,前面有《论教学逻辑》,这个就是关于有效课堂的,我就是要为有效课堂做支撑。所以,我说知识点一定要把握,这是内容层面的。内容组织分三个层面,宏观、中观、微观,都要能够把握住。结构的组织就是课堂环节。一堂课分几大环节?结构要分开。广义层面的组织我们看课堂管理意识。为什么刚毕业的年轻老师,上课眼神看外面,窗外,眼神看天花板,眼神看门外,眼神看地上,为什么?缺乏管理意识。在座的同学们,你们今后上课,一定注意上课还要有管理意识。眼神是管理,你的眼神是管理,眼神很重要。有时间的管理、内容的管理、结构的管理、知识的管理,很多管理。这是讲了课堂教学系统构成的四个子系统。因为这四个系统,无论是哪一个系统,只要有这四个系统,它就可以动了。可以动,而且还有动的方向。
老师们、同学们,我这个车已经朝这个方向跑了,为什么一定要往这个方向跑?决定方向的是什么?你们可能背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止于至善”那个“止”是什么意思?止,就是停止,要到那里停止,那里就是我追求的目标。“止而后有定”的“定”是定力,是方向,所以同学们,决定方向的一定是目标。第五个就是目标定位系统,也就是教学目标。中国式的备课本,中国式的教案,前面都是教学目的:一、二、三……但是我认为中国式的备课本,中国式的教案,前面的目的、目标只是行政性的需要,它不是学术性的需要。我认为我讲得课堂教学的目的、目标是不清晰的,我们老师们是不清晰的,要真的达到清晰,一定注意静态和动态。先说动态,动态一定要有两个转化。我自己专门到一所农村的中学,我去教了一年的高一数学,我去做实验,老师不配合,我就给他们说,我给你免费教一年高一数学。我教了一年高一数学,我特别注重动态的转化。两化,哪两化?第一,我要把这堂课的抽象的教学目的转化为具体的教学任务。所以第一化,目标任务化。我把这堂课的教学任务一个一个完成了,就等于达到了目标。所以,目标一定要任务化。把这堂课具体的任务一二三,还要转化成这堂课最核心的具体问题;第二,任务问题化。两化,这堂课一定要目标任务化,任务问题化。我这堂课核心是讲什么问题?我把最核心的问题、最基本的问题、最具体的问题解决了,就等于完成了这堂课的任务。完成这些任务,最终就等于达到目标,所以务必两化。所以我的观点,一堂课的魂和心脏就是问题。所以我呼吁有问题要教,有问题要学,离开问题,这堂课可以不上。我们的收获还是解决问题。所以有段时间我听了很多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课,我特别难受,我发现现在的中小学课堂缺问题,后来又发现缺知识。原来我发现缺问题,回来又难受了几天,我专门一下子写了五篇文章,我不投杂志,我投报纸,目的是让我们中小学老师们来看。我投《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报》一天全版发了我几篇文章,编辑部主任还是编者讲 “将问题解决进行到底”。我是呼吁了,我们课程是真的有问题。在座的硕士们、博士们,要做研究,什么最重要?问题。你的博士论文,你的硕士论文选题的前提是什么?课题的逻辑起点就是问题。你们是“做”博士论文,而不是“写”,做博士论文就一定要有问题假设,有了问题假设你要去调查,要去查文献。调查和查文献都是查证,为什么查证?因为你提出假设了。为什么去做实验验证、调查查证?因为提出了假设。一定要有问题假设,所以问题很重要。同学们,博士、硕士是做学问的,你不会问,我认为你还没入门。那“问”怎么写呢?一个门,一个口,你入了门了,你就可以问了。你学教育,都没有入门,听两节课、三节课要让你提问题是提不出来的。入了门才会张口提问,这是学问的“问”。那我们做学问也好,上课也好,都有三大境界。第一:是“迷”,是什么都不懂,思维冻结了的“迷”;第二:是“惑”,上面一个“或”,下面一个“心”。“惑”比“迷”要好一点吧。“迷”是什么都不知道,思维冻结了。这个时候你听我们晓端教授的课程论、教学论,你还没有入门的话,你听第一堂课应该处于“迷”的阶段,至少第一堂课的前半段前三个自然段,你是“迷”的,什么都不晓得。他讲到知识背景了,你就处于第二个阶段“惑”,“惑”是什么?摇摆不定,上面一个“或”下面一个“心”,好像是这样,好像也可以是那样,到底怎么样?要解惑呀。“惑”比“迷”好一点,“迷”你连方向都不知道,“惑”你还知道方向。我现在要问“我说陕西师大田家炳教育书院往哪里走”?我知道往这个方向走,但是到了那个地方,有个交叉路口,三条路线,到底走哪条路线?我不晓得,我只知道这个方向,这属于什么阶段?——“惑”。所以得问,你不问的话,你走错了路线就麻烦了,所以一定要问。一旦入了门,那就属于第三个阶段“问”。所以做学问也好,上课也好,就是这三个阶段:“迷”“惑”和“问”。所以老师们、同学们,目标一定要“两化”。我们三维目标有哪三维?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有七个目标逻辑点。七个目标逻辑点怎么转化为行为?有三句话,时间关系我只说三句话:课堂教学学会的一定是知识与方法;感受的一定是、永远是过程与情感;形成的永远是、一定是态度、技能价值观。这样把七个目标点涵盖进去了,学会的是什么,感受的是什么,形成的是什么。态度是学不来的,价值观是学不来的,是要靠自己形成的。过程、情感是感受的,它不是学的,不是学会的,不是形成的而是感受的。要学会的永远是知识与方法。这是目标定位系统。
老师们、同学们,决定方向的一定是目标,那么决定目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有的人为了达到目标会不择手段?为什么有的人为了达到目标,连自己的命都不顾及?为什么啊?支撑一个人达到目标是靠一种理想的信念,理想的信念简称“理念”。所以决定目标的是第六个理念追求系统,就是教学的期望。这里面三个看点,一个老师,你教学的理念境界是否高:第一,要有自己的教学主张,不管把这个课讲得多好,下来以后,你要说这个课好,把你的教学主张拿出来;第二,你应该有一种教学的期望,你这门课的期望是什么,你的价值取向是什么;第三,你这门课追求的教学理想是什么,你有没有一种教学的情怀。一个老师要当好老师,情怀最重要。
我总结了老师要具备“四有”:第一要有智慧;第二要有情怀;第三有耐心;第四有艺术。“四有”不是“五有”、不是“三有”,为什么是“四有”?我是针对心理发展的知、情、意、行四个系统分别总结的。我这个“四有”是有顺序的,第一不是情怀,第一是智慧,一个好老师的先决条件是智慧。三大智慧:精湛的专业智慧、广博的文化智慧、必备的教育智慧。我们说教师的文化涵养要丰富、广博。必备的教育智慧,你的教育智慧中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这些知识都应该具备。这是我说的一个好老师要有智慧,智慧有三大智慧。有情怀,对课堂的情怀,对学生的情怀,对学科的情怀,对当老师的情怀。同学们、老师们,你们认为当老师的感觉好不好?我告诉你们,我终身得到了一句话——当老师的感觉真好!我如果不想当老师,我去当个厅级干部,随时可以去,现在还给我做工作,我都没有去,因为什么?因为我认为这个社会当官的感觉糟糕得很,我当副院长的感觉真好,因为院长和副院长的和谐性,我当个副院长纯粹是为了我的院长,基于对院长负责任,我们关系好,我愿意当个副院长。我们院里的老师说,你副院长当得好,我们要感谢你。我说你们应该感谢院长,我是为他当的副院长,不是为你们当副院长。我今天跟你讲,群众不高兴,跟我没关系,跟你没关系。院长不高兴,那就是跟我有关系,这就是副院长服从于院长,院长服从于群众,这个逻辑关系要搞清楚。我副院长就是为院长负责任,这是我的主张,我认为这种主张至少是有道理的。这就是情怀,所以我希望在座的研究生同学们一定要对研究有情怀,对今后的教学有情怀。这是课堂教学的六个系统、十六个看点。要真的建构有效性,一定要基于这个系统性。
我把刚才的六个系统、十六个看点分别总结一句话归纳一下:基于六个系统我们应该有六个抓手,我总结了六句话,要把课堂大量引向六个系统,每个系统一句话。第一句话,提前找感觉。在座的研究生同学们,今后如果去找工作,你找工作,或者你留在郝院长这个院,留校,要面试,要让你讲课,请你在讲课之前一定要记住一句话:提前找感觉;第二句话,先行练内功。这是第二个系统输入,先行练内功;第三句话,形式与实质并重。这是第三个质量,我们课堂形式注重实质;第四句话,预设与生成并进。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千万不要为设计课而讲课,预设与生成并进;第五句话,问题跟进目标。无论怎么样,问题毕竟不等于目标,你就要把问题构建好,问题构建得越好,它越靠近目标任务;最后一句话,理念要跟上境界。一个优秀的人才,一个优秀的教育人才,我的观点,境界向上,眼睛朝下,顶天立地。境界要高,要向上;眼睛要低,要向下。我很欣赏前段时间出的一道考题,不是考博士、考硕士,是考官,是重庆市教委考处级干部,要重新调整处级干部。让我出题,我就出了一道大题:试论教育管理者要境界向上,眼睛朝下的教育理念?这道题出得好吧,这是我一生最欣赏的一道考题。我还欣赏一道去年、前年考博士的一道大题,博士招生的一道大题,到处讲我出得好:请你把你硕士论文的题目和摘要写出来。我这个出得好吧,请你把你硕士论文的题目和摘要写出来。我看你选题怎么样,我看你文笔怎么样,我看你的思想怎么样,这道题真的好啊。这是第一个系统构成。
下面到底什么是有效?我后面讲得就很快了,一堂课要达到有效,什么是有效?第一,“效果”。你问我什么是效果?效果就是结果,什么是有效的结果,想干的事情干成了,想达到的目标你达到了,那就是“效果”。我说我现在打靶,我一枪打中了一环,效果好不好?我说好啊。我是想打中一环的。我是想打中一环,最后打中了,效果好不好?我这个话的意思是说,“效果”一定是针对什么而言的?预设的目标而言的,这就是效果。这堂课目标达到了,任务达到了,可惜准备了三个月,所以效率不高,要看效率。有效课堂我们提出“效率”,刚才一个前提假设,从经济学的角度,要有“效率”?光有“效果”和“效率”还是不行的,是不是很多老师帮你包装的、中小学的课有很多老师是包装的,你说靠我自己的本事、水平,这是说明你的课有效。因为“效能”,是“能”,是你的功底、水平的体现。有效果还不完全有效,但是一定要效果好,才能效率高。效果好,效率高,还要有“效能”,是你自己的“能”。三个“效”还不行,关键是还要有“效益”。什么是“效益”?“益”,什么是“益”?“益”就是好处。什么是好处?想要,给了,那就是好处。我说我这里有瓶茅台,五十年的茅台,我请郝院长喝五十年茅台,郝院长很兴奋。我说请我们晓端教授喝五十年茅台,他没感觉,对他没好处,但对郝院长有。因为郝院长想要,有期望,我们满足他了,这就是“效益”。如果你说听郝院长的课,感觉真好,听郝院长的课真是享受,那就是“效益”。听了还想听,那就是“效益”。
这“四效”还达不到境界,最高境界要达到“效应”。“光环效应”“名片效应”这种心理效应达到以后,郝院长的课就是郝院长的课,他随便怎么样讲,就是讲得好,哪怕哪一天真的讲得不好了,你还是认为他讲得好。为什么,因为形成了“效应”。先入为主,他已经是“大众情人”了,他的教学已经形成魅力了,这就是“效应”化。我认为在座的各位你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达到名师、名课“效应”。那么同学们就会认为,反正你的课好,你随便就能够讲得好,这个本身要长谈的,但现在没时间长谈只抛出来就可以了。
为什么是“五效”而不是“六效”“四效”?我这个是有逻辑关系的,刚才讲六个系统,现在讲“五效”,不是“六效”只有 “五效”,因为只有六个系统。这里是效果,质量输出,预设目标,质量的耦合就是效果;什么是效率?低投入,高产出,这就是效率;什么是“效能”?一个人能不能在课堂教学中来体现,这个是效能;什么是“效益”?你的追求,你的主张,你的期望实现了,满足了就是效益;什么是“效应”?我的想法和你们的想法,教师的想法和学生的想法,达成共识,形成共鸣,那就达到同步共振效应。如果我上课,我的想法是这样,你们的想法是那样,能共识吗?能共鸣吗?不能共识,不能共鸣,你和老师的步调不一致,绝对不会形成效应的。一堂课要真的有效应,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心。像物理学中力量同步才能共振,美国两个高音歌唱家在音乐厅里高歌,音乐大厅瞬间倒塌了,为什么?共振。美国一个步兵团,在桥梁上原地踏步走,桥梁倒塌了,为什么?共振。我们教学要是达到真的共振,那才是真的有效。好,这是第二什么是有效。
什么样的教学真的称得上是有效教学?第一,信度要高。听了这堂课,还想听,信度要高;第二,内在效度要高。这个课目标、结果实现的好,达成的好;第三,外在效度还要高。你说你今天这堂课讲得好,你换了时间,换了对象,换了教室,换了场合、条件,内容换了你还是讲得好吗?如果你还是讲得好,那就是外在效度高;第四,难度。为什么有的跳水运动员跳得很优美,可是得分不高。为什么有的跳水运动员,动作看起来不怎么优美得分很高,你们说是为什么?因为难度系数不一样。我这里说的教学难度,就是刚才讲的三度,教学一定要注意这三度:广度、深度和厚度,才能体现难度系数;第五,区分度。我们应该从教学个性来看,晓端教授的课就是他的课,郝院长的课就是他的课,两个人都有风格,都有个性,这两个人可没有办法比,都是优。如果一个老师讲课,没有个性,只有共性,他的课随便怎样讲,最后的等级就是良好。你们千万注意,教学的优,学校的优,先决条件是个性。高校评估,七个一级指标,十九个二级指标,四十四个观察点。假定陕西师大四十四个观察点都是优,但是办学没特色,最后结论只能是良好。假定陕西师大四十四个观察点绝大多数是优,没有特别差的,只要办学有特色,特色鲜明,最后结论优。懂我的意思吗?就是前面第三个假设,共性加个性决定有效性。所以标准构建的四大原则:重规范,更要重质量;重共性,更要重个性;重细节,更要重印象。我听你的课,你的课怎么样,没有标准。这个多少分,那个多少分,首先是印象分很重要,总的印象是模糊性加精确性结合;重课堂,更要重老师,我听某个老师讲这个课,我既要看重这个课,又要看重这个人,双优才是优。最后,刚才讲到“五效”“五度”其实是关联的,“信度”就是“效益”,“内在效度”就是“效果”,“外在效度”就是“效能”,“难度”就是“效率”,“区分度”就是“效应”。
最后用艺术表达归纳,送大家“六动”境界,“‘十’字”思想,十个字。“六动”:第一,教学一定要“动情”;第二,一定要“动心”,良心式的教学。我的课我觉得是用我的心在讲课,每时每刻,只要我在讲课,我就感觉是用我的心在讲课。我真的是达到一种什么境界?“用心良苦”啊!刚才我讲的我今天上午没有认真地给你们讲,我会受到良心的谴责。今天是端午节,让你们老师们和院长听我的课,同学们听我的课,我讲得不行,我会受到良心的谴责,而且还是一种道德良心,所以我一定要用我的心来讲这个课;第三,“动口”,口才式的教学,如果听那个老师讲课,下来后发现那个老师口才不怎么样,那就不行;第四,“动手”,手语式的教学,你们以后讲课时手语要生动,手语可以减轻话语的负担,你不信做个试验,你把手放下,请你讲五分钟的话,你讲不讲得下来?真的讲不下来,一定要用手语来减轻话语的负担。希特勒、拿破仑手语很生动啊,很有感召力啊,你一听,是感,声音之感一定要用手感;第五,“动耳”,倾听式的教学,给中小学学生上课,你提问下面的学生回答,你可以将耳朵朝向他,身体倾向他,同学一起听他,在乎他的回答,倾听式的;第六,“动腿”,跑动式的教学。中小学的课一定要跑动,跑到上、下、左、右、前、后,跑动式的教学。最后送大家十八个字:今后你要上好一堂课,请一定注意提前“欣赏”,提前找感觉了,提前欣赏了,你就充满底气,你的底气显得“潇洒”。因为我的课我欣赏了,我已经提前欣赏了,提前找感觉了,我就能充满底气,我能潇洒地走上讲台,因为我潇洒,所以我显得有“**”。我们教学一定要有**,如果你教学没**,学生听课也没**。但是有**一定要保持“稳重”。你们以后一旦面对下面的领导、老师们紧张了怎么办?请你把你刚才的话随便抽一个关键词,转身过去板书,边板书边说三遍:“稳重,稳重,稳重”,你一定就稳重了,这叫心理暗示法。一堂课最高境界是两个字“清楚”。一定要把这堂课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给学生的感觉这堂课这个老师真的是把问题、把知识讲清楚了。
我不知道我今天上午讲清楚了没有,这个课是两天的课,至少要一天,现在两个小时不到,水平有限是主观因素,当然水平有限也是客观因素,时间有限我只能讲到这个样子,如果讲得不好,我会受到良心谴责,讲得不好还是真诚地请老师们、学生们谅解。(鼓掌)
提问互动:
陈晓端:朱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非常精彩的课堂教学系统有效性的报告,听完他的报告我有深刻的感受,他不愧是“师德标兵”和“教学名师”,他整个报告可以说是体现了他的敬业精神、他的责任感、他的教学**。报告内容非常丰富而且富有逻辑性,更重要的是他研究的深度,细致入微。非常细致,六个子系统,十六个观测点,而且每一点都有他很多的思考。同时他的报告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就是非常有技术含量。看到他的PPT,我回忆了一下,可能只有一次,我在伦敦大学参加国际会议的时候,好像有一个印度的教授,他的PPT给我留下的就是这样一种印象,就是在一张底板上,他能不断地做出各种各样的花样来,就是很多的东西在重复地、不断地展示。我个人在教育学院很少看到这样一种PPT的技术,反正是我没有看到过,我自己也从来没有用过,这是我第二次看到这样一种技术。当然就像朱老师刚才讲的技术,主要是为内容服务的,因为内容和技术来比较,内容永远是第一性的,所以朱老师他的技术很好,他的内容更好!让我们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感谢朱老师的报告。(鼓掌)那么,现在还有一点时间,大家关于朱老师的报告还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当然也可能是已经请教了。有没有向朱教授请教的?好的,龙宝新老师,这是我们课程与教学系的主任。
龙宝新:首先感谢朱教授非常有深度、有内涵地给我们做的这个讲座。我第一感觉是我过了一个比较充实的端午节,谢谢朱教授!有效教学这个问题我接触好几年了,我自身认为朱教授从系统论的角度对有效教学做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阐释。当然,我自身还是强调一个观点,我感觉有效教学应该有两个研究维度,一个是从静态系统论的角度来研究,一个从动态整合的角度。我们的教材就是《有效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我们是从动态整合的角度来讲的,我想朱老师已经在对课堂教学结构的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比如说从教学的细节,从教学的机制,从教学系统各要素内在整合的角度也做出了一些非常深刻的思考。我希望朱教授从动态整合这个角度、从整个教学的生态化系统、从内在的循环系统来对有效教学这方面的研究能不能再做进一步的分析。
陈晓端: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可能太大。
陈晓端: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下面还有一个教授做报告,提问环节就到这里了。那么,刚才朱教授谈到教学的共性和个性,我深深感受到,不同的教学具有不同的特性,我们的研究也具有共同的特性。刚才朱教授在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也在回顾我个人的一点体会,我感觉到我们对有效教学的关注应该说也还是有一些共同的地方,比如说,我们都是从责任切入的。刚才朱教授也谈到心态,谈到责任,谈到敬业。最后呢,落脚点,他的课堂教学的标准建构有五个方面,最后一个方面是“分”,区分度,是吧?平常都讲到教师的教学风格,那么我研究有效教学、思考有效教学,基本上好像也是这样一个起点,就是从教学的责任开始,然后体现教师的这种个性和风格。从整体的过程来说,我今天从朱老师的报告中还是有很多很多的启发和收获,可以说他在整体的有效教学的研究方面,从方法论方面、从技术方法、从实践的关注投入方面,我是自愧不如的,我会向他学习。我相信,他的报告一定会给我们大家带来很多的启发。最后,让我们再一次用热烈的掌声感谢朱教授的精彩报告。(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