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德教育的问题与道德哲学问题的相通性

我个人认为,如果不研究道德哲学的问题,那么我们就无法回答“道德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实际上,道德与其他的社会内容有很大的不同。为什么呢?一个社会所具有的道德实践,它往往是跟这个社会的教化实践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如果要看道德教育,它的任务是如何在人的心中建起一个高贵的品质,它如何培养人的一种道德习惯和能力,培养人的道德判断力,培养人的道德意识和品格,引导人过值得过的生活。如果我们分析道德的话,一个社会道德的设置,它的目的其实并不是来控制人,也不仅仅是建构一个有秩序的社会,更重要的是如何来树立起一个有德性的人,也就是说如何树立起一个人心中高尚的品质。

(一)道德关心的是个人的品格以及社会的风尚或者说是精神气质

道德关心的其实是个人的品格以及社会的风尚或者是一种精神气质。道德哲学所关心的是个人的品格以及社会的精神风尚的一种建构原理。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来,它与道德教育是密切相关的,与道德教育哲学是一致的,道德与道德教育的目的是相通的。那么从个人来说,我们可以看到个人的道德。比如个人道德理想、道德情操、道德信念、道德情感以及美德,等等,这是一个人精神品格的组成内容。

如果从社会道德的角度来看,一个社会的道德风俗、道德风尚、道德信念和道德价值观,也就是说一个社会推崇什么、向往什么、信仰什么,等等,这两方面都是面向人的一种精神生活的建构。所以我刚才说的道德,它与道德教育的目的是相通的。为什么说道德哲学或道德教育要建立在对一个人的精神品格的关心上呢?为什么要建立在对社会的道德风尚的关心上呢?因为伦理学和道德哲学最关心人的生活。我们知道有个哲学家叫加缪,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里面提到一句话:“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为什么是谈自杀呢?加缪是哲学家不是心理学家,这是因为自杀面临着一个严重的生活意义和价值的问题。因为哲学家关心的生活不是生活是否富足,他关心的是生活是不是值得过的问题。有一部分自杀的人,是因为觉得他的生活不值得过了,所以自杀了。我们知道,诗人海子,还有很多人,他们绝对不是生活中面对了什么样的困难或障碍而自杀的,而是因为他们生活的意义在他们看来无从寻找。像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余虹,他在自杀之前,我看到过他在《南方周末》发表的一篇文章,说人有两种庇护,一种是精神庇护,是在人的灵魂领域里面去寻找的;另外一种庇护是人的现实生活的庇护,是要在人与国家的关系中去寻找的。他分析说我们中国人,两种庇护都是缺乏的。我们一方面在国家与我们的关系里面,国家没有为我们提供一种健康生活、健全生活或自由生活的庇护;在精神生活领域里面,我们缺乏像西方那样一种宗教的支持。我当时还真的以为余虹教授解决了他生活的问题,因为我与他有过一段交往,但是没过多长时间就得到了他自杀的消息,这是非常令人悲伤的事情。所以说,哲学家关心道德问题,关心道德哲学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关心生活问题。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过的生活?这是一个很根本的问题。

(二)道德哲学寻求真理,目的是指导我们的生活

道德哲学寻求道德真理,它的目的是指导我们的生活,这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基本问题。生活是不是值得过,它依赖于我们追求什么样的生活以及我们对自己生活的一种道德评价。我们追求什么样的生活,那是我们的道德理想,就是我们具备什么样的道德理想。那么对我们过怎么样的生活的道德评价,就是说对我们所过的生活是不是符合我的道德理想,是不是符合我所信仰的道德原则做一个评价。如果不符合,那么我的内心就会充满痛苦,也许严重到某种程度有可能就会自杀。前段时间,江苏省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小学校长也自杀了,他也是我的好朋友。所以道德哲学和道德教育哲学反思我们的道德状况,而追寻道德真理的目的是指导我们的生活,这是对人的生活自身的一种审视。

那么大家可能要问:我们真的需要道德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吗?我们真的需要一种理由或者说是一种道德理由,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来生活吗?我们目前的这种生活不是很惬意嘛,还有什么值得不值得?大家可能会问这些问题。但是,如果我们有一种哲学的态度,我们可能就要问:我过的生活真的是一种美好生活吗?或者说,在更普遍意义上问,没有道德指引的生活是好的生活吗?道德对我们的生活行动提出要求一定是必然的吗?我们是不是可以不要道德要求而去生活呢?大家可能在面对道德冲突和价值冲突的时候,面对生活中的选择的时候可能会问这些问题。我在这里并不回答这些问题,也许后面的内容会回答一部分,但是在这里不回答这些问题,因为这是方法论。我只是说明,这些问题是我们在生活中难以避免的。

(三)生活是不是值得过,是哲学的一个严肃的问题

实际上我们一旦问:“别人都不道德我为什么要道德?别人把垃圾都丢到楼道里面,为什么我就不可以丢?”一旦问起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道德思考的层面,我们已经开始对自己是不是要有道德进行辩护了。

在日常的生活道德方面,我们已经存在着一种对自己的行动是不是追求道德这样的一种理由的寻找。道德哲学是始于对我们生活以及生活家园的一种关心,试图对我们自己的生活以及我们生活的世界有一个整体的、清醒的认识,试图通过寻求道德智慧和道德真理来指导我们的生活。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的生活”(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所以,哲学和道德所关心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生活。这是一个大问题,就是莎士比亚的戏剧里面所说的“to be or not to be”这样一个问题,所以我们看到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大家可能会觉得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太严肃了?是不是太沉重了?我这里要说的是,生活本身就是沉重的、严肃的。

在苏格拉底看来,如果我们不去问我们的生活追寻什么样的价值,不去问我们的生活是不是值得过,不去问正义在我们生活中的价值是什么,那么我们这辈子就白活了。因为这样的问题就决定了你这一辈子要干什么事,不干什么事,决定你在面对各种**的时候你可以拒绝什么,可以接受什么,决定你的人生取向。在你的面前,有无限多的可能性,你可以选择这里,也可以选择那里。你只有根据你的价值判断来选择你所向往的生活。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你真正向往的美好生活?因为我们的人生是一去不复返的,如果你随随便便,碰到什么就是什么,就这样无所谓,那么,你这一辈子就等于是被自己给出卖了。所以,没有经过审视的生活是一种不值得过的生活,实际上就是一种无意义的生活,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生活,是把自己的未来、自己的生活前程一笔勾销的生活。所以,道德哲学关心生活问题,它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我们要学会如何生活,我们就要学会如何渴望,如何感受,如何行动,如何成为一个人。

什么是我所渴望的生活?我所渴望的生活的道德内涵是什么?一个道德的人或者说是一个好人是什么样的人?这其实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道德和人的教化是联系在一起的,道德和教育是相通的,道德问题和道德哲学问题是相通的。这也是我为什么要把这个问题作为第一个问题来讲的原因。

(四)道德哲学研究的问题

我们下面再来看看道德哲学研究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看到它与道德教育哲学问题以及与道德教育问题的相通性。什么是“道德”?我们现在的道德教育不问什么是“道德”,但是,它想教给学生道德,结果教给学生的是党派的道德。什么是“好的生活”?我们从来都不问“什么是好的生活”,却想把生活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础。“好的生活”在英文中、在哲学里的概念叫“the good life”,我把它翻译成“美善生活”。这个问题其实是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直到霍普斯、康德、黑格尔再到今天的道德哲学家们像麦金泰尔、查斯·泰勒等都在问的一个问题。今年3月份,我正好在哥伦比亚大学听查斯·泰勒的一个讲座,他虽然讲的是“世俗时代我们生活的选择”,但是他根本的理论基调还是“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值得过的真正好生活”。我们为什么应当是道德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道德是很脆弱的。我们知道在一个社会中,我们遇到很多不道德的现象,在中国社会中尤其如此。看到不道德现象我们会问,为什么我必须是道德的?什么样的道德准则才是道德准则?我个人记得,有人认为我们原来的道德教育是知性道德,主要进行的是道德原则或道德准则的学习,现在我们要转向德育,走向生活,现在我们不再去询问什么是道德准则,什么是道德原则,这样的话,走向生活的道德教育可能吗?那是不可能的(为什么不可能?我等会儿会讲这个问题)。

道德其实包含着一种必然性的命令,这个问题我跟很多人是有过交锋的。道德义务的正当理由是什么?什么是道德的本质和根据?一个道德的行动者是什么样子的?道德原则是普遍的、绝对的吗?这些问题是道德哲学研究的根本问题,也是我前面所说的是需要不断去问、不断去回答和解释的问题,而不是一回答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问题。这些问题其实与教育学或者道德教育关注人的精神成长的问题是一致的,只不过我们说有些问题的询问方式和回答焦点是不一样的。如果说道德哲学是关于人如何正确地生活和行动的问题,那么道德教育就是教人们如何正确生活和行动的问题。所以,我们应当怎样生活的问题是道德哲学的核心问题,也是道德教育哲学的核心问题,只不过我们在道德教育研究里面,要把它转化为教育问题。比如说儿童应当怎样生活?什么是符合儿童nature的good life?教育如何引导儿童过一种道德的生活?等等。这些问题可以转化成为特殊的教育问题。

下面转向第二个方面,即道德的内涵。为什么要转向这个方面,因为不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能就会对道德教育的一些问题不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