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道德的内涵
(一)道德的定义
首先,给“道德”可以下一个定义,但这个定义不是我给的定义,是道德哲学里面比较公认的定义,即道德是美德和义务的原则和规则体系,它的重心其实是落实在原则和规则体系上的。道德表现在人们的公共生活里面,也表现在社会组织里面。我们说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其实也就是说人有义务培养美德并将其付诸实践,有义务按照道德原则来行动,有义务来遵守道德规则。我们说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说人有义务来培养美德并将其付诸实践,有义务按照道德原则行动,有义务遵守道德规则。这种义务在康德看来是人的完全责任,就是说一个人必须而且能够做到遵守义务,实现美德,遵守道德规则。
(二)道德是人类共同生活的需要
道德是人类共同生活的需要。道德如何贡献于人类的生活?主要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必须通过社会而共同生活在一起,没有道德构成的规则其实也就没有任何对承诺的一种履行,也就没有任何共同生活和共同体。道德是一种对普遍的共同义务的承诺或承担,有了这样一种承担,才对他人构成信任,才和他人构成一种关系,构成一种共同生活的关系,所以没有道德就没有共同生活,没有共同体,实际上也就是说,人类存在就面临很大的危险,它为人类之间的相互合作提供了信任的基础。
(三)道德的目的
我个人认为道德作为人的生活的重要标志有三个价值:
第一,培养一个道德的人。通过对生活的指导和对行动的道德约束,它养育一个道德的人,实际上也就是养育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使人过一种道德上可辩护的生活。也就是说,当我以一种道德原则去行动的时候,当我选择一种道德理想而生活的时候,具有共同理性的人会认为这样做是道德的,这就是道德上可辩护的生活。过一种值得过的生活,也是与个人福祉相关的,是跟个人的美好生活联系在一起的生活,这就是说一个道德的人是一个懂得过美好生活的人。
第二,建设一个道德上健康的社会,也就是一个好社会(good society)。通过对道德传统的辩护和维新,对道德风尚的一种维护,通过对人的优秀德性的一种实现,通过对道德原则的一种坚持,那么原则上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正派的、正义的和人们可以在里面生活得很惬意的社会。一个人性化的社会是如何实现的?我们要不断问这样的问题。因为在这样一个正派的、正义的、安宁的、健全的和人性的社会里面,个人的自我价值、道德理想和生活前景才能得到有效的激发和保护;道德理性、道德价值以及我们的道德理想、优秀品德和我们的正义感、我们的善良才能够得到激发。所以,我个人一直认为,我们中国教育忽略了一种很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我们忽视了制度和社会所具有的道德教育的作用。我们一直强调学校所进行的这种专门的道德教育,而忽视了制度以及社会基本结构所具有的道德教育的作用,那么学校的道德教育肯定是难以奏效的。
第三,创设一个繁荣昌盛的人类共同体,使我们人类存在的家园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性家园。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因为道德从来都不是单个社会或单个文化的,这一点我与很多的教育哲学、历史学的专家有很大的冲突。他们认为,道德就是特殊的文化、特殊的习俗,都是特殊的,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群体有自己不同的道德。但是请问:如果你有你的道德,我有我的道德,希特勒有希特勒的道德,斯大林有斯大林的道德,丘吉尔有丘吉尔的道德,罗斯福有罗斯福的道德,那么这个社会如何来判断正确或错误,如何判断善或恶?无法判断。道德一定是超社会、超文化和超民族的,尽管一个民族、一个文化的道德实践有其特殊性,但是我们所说的道德作为美德与原则的规则体系,在这个意义上讲它是普遍的。思考道德问题的视野不是说仅仅是处于我们这个国家或者处于我们这个时代,而是一定要站在全人类的视野之上。我个人在另外一篇文章上提到了两个维度:一个是天下的维度;另一个是永恒的维度。所谓天下的维度就是宇宙,必须放在这样一个公共的立场来思考道德问题及道德教育问题,这时候你才能建构道德理论,不能说人与人、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道德价值与原则完全是冲突的、相异的。在一个永恒的立场上我们思考道德问题,思考我们道德行为的选择,我们就不可能也不会把我们未来的子孙万代的利益牺牲在我们这个时代。比如说,环境保护问题,如果仅仅站在我们这个时代来思考这个问题,环境问题就无法解决,我们必须站在一个千秋万代、永恒的立场上来思考。我们必须在宇宙论的视野里来思考人的位置,通过对普遍的道德价值或道德原则的坚持,使得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这些方面都有一个稳定的、和谐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才可能使人类共同的东西得到发扬。如果我们人类社会没有对普遍理想和道德价值的追求,那么今日的社会可能比现在要糟糕得多。
(四)道德与人
刚才我提到,道德作为人的生活的标志,道德与人之为人的价值联系在一起,道德的目的与人的目的是一致的,共通的,这些问题可能一直在大家的头脑里回**,大家肯定也觉得金老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讲的这些问题与我们的现实有很大的距离。关于道德与人我从三个方面来讲:
1.人的三种状况
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人要是一种道德存在呢?我个人认为人有三种存在状况:第一,我们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的状态(being with others)。我们是相互依靠、共同生活的,我们不仅在生命上相互依存,而且在价值上也共有。除了和他人一起生活,我们个人无法生活得更好,这就叫做相互依存状态。第二,叫做相为状态(being for others)。我们在生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他人共生,因此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到他人,我们要考虑到他人就涉及了道德的事项了。第三,叫做向他的状态(being toward others)。我们生活,我们对他人开放,我们有爱,我们有恨,爱与恨是一种典型的开放状态。生活本质是一种共同生活,这是生活道德的维度,他人作为熟悉者或者陌生者向我们开放,我们也向他们开放,所以生活是向他的一种存在,这三种状态其实决定了人为什么要有道德。
2.人的超越性
如果我们再问:道德带给人们的效应是什么?它对人的价值是什么?我们说人有超越性。因为我们每个人不仅希望生活得好,而且希望在生活中更优秀。我们有一种向更高的“善”超越的倾向,这种“善”可以叫做“构成性的善”,就是它构成了我们的生活。如果没有这种“善”,我们的生活就不能称得上是生活,所以叫做“构成性的善”。这种生活中的“善”提升了我们的生活,不但使我们的生活走向更好,而且也使我们人性内在的种种的卓越和优秀的品质得以实现。我记得我在纽约的一个大学和一位研究亚里士多德的教授讨论过这个问题。因为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定义是“灵魂合于德性的生活是幸福的生活”,我就问他,是不是这样亚里士多德就把道德作为实现生活的一种条件呢?他说绝对不是。他说生活本来就是道德的构成,一个人要在自己的生活中实现自己优秀的品质,包括能力、知性、德性的品质,而这些本性的实现只有在道德的生活中才能实现,这些东西的实现实际上也是幸福生活的本身。所以希腊语中的“幸福”与英语当中的“幸福”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英语中“happiness”更多的具有一种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快感,而希腊语中的“幸福”指的是人生价值实现的一种精神愉悦的责任或目的。“幸福”在希腊的道德哲学里面是人生的义务,就是我们有义务去实现我们的幸福,而实现这种幸福就是要把我们内在的种种优秀品质激发,实现这些优秀品质是我们的义务,实现了这些义务我们就会幸福,这就是对人的超越。
3.人共同生活的危险
另外,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如果没有道德,我们人的危险就不可避免。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人的这种社会性的存在,它即是意味着人是具有危险性的存在。我个人认为这种危险不仅仅是针对他人的危险,即用各种方式伤害他人,也是对自我的危险,即各种方式的自我堕落和毁灭。道德虽然是由人类共同生活的共在所规定的,但是,道德的另外一个很重大的意义就在于遏制人的危险,遏制恶的行动发生的危险,这就是一种向善的取向。实际上,我们人作为社会性的存在,恶的行动以及恶的生活是经常会发生的,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可能会产生。那什么是恶呢?我的定义就是恶是道德卑劣的一种表现,比如说,腐败、软弱、自私、怯懦、愚蠢,等等。恶可能也还以另外的面貌出现,比如,残忍、没有理性的本能冲动、暴力、霸权,等等,它们也是恶。所以,恶可以被称为是人性中的道德卑劣的一种力量,那么人的危险就来自于人性中有这种道德卑劣可能性的力量存在,人因为有这种道德卑劣的可能性,所以就可能存在对他人或者对自我的一种危险。人也可能是没有危险的,但在什么条件下才这样呢?也就是说,只有人在追求道德崇高、遵循道德原则、抑制种种道德上的恶的倾向时,人可能才是善的,可能才是一种不危险的存在。我个人认为,这恰恰就是道德、政治、教育存在的一种理由,也是它们的一种取向。
实际上,我在这里为什么把人看成一种危险性的存在呢?这里其实有一种很重要的指向,也就是说生活本身是很严肃的,是一个很严峻的、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生活也是很困难的,我们看现在的生活,我们试图把现在的生活娱乐化、轻松化、潇洒化,把严肃的问题给削减掉,我们以为减少了生活中的困难、减少了生活中的危险,实际上这是加大了我们生活的危险。如果大家感兴趣,我在《规训与教化》里的道德部分对此有比较详细的叙述。所以,把生活、政治、教育娱乐化,实际上是掩盖了危险性,减轻生活中价值存在的困难的一种虚假方式。这种虚假方式实际上造成了我们生活中的种种困难,生活不能承受之轻,我们把生活变轻了,灵魂就变轻了,不知道飞到哪儿去了,那一个人的存在就成问题了。
在现代生活中道德风险增加了。在前面我已讲到,因为现在的社会分工其实是建立在人与人相互依赖、信誉不断增强的基础上,人与人生活在一种“无知之幕”里面,信息不对称,信息不明,相互交流不充分,使本来应该建立在人们相互信任基础上的社会交往、社会交换关系就变得使人要面对更多的危险。我们喝的牛奶是奶牛厂生产的,我们吃的药是制药厂生产的,可是三鹿提供的是毒奶粉,工厂提供的是假药,但我们不知道,这难道不是一种道德危险吗?所以在现代社会里面,这种道德风险的增加,一方面使得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社会交往变得异常困难;另一方面也解构了现代生活的道德取向。我们进入了一种在精神上、在现实中对他人严重道德防范的状态,这一点在中国社会的生活与在西方社会的生活中是有很大不同的。原来我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的时候,我就看到了这样的一种现象:英国的火车从来是没有人查票的,很多车站就是一个自动售票机,买了票没人检票就可以上火车,一般没人查票,偶尔才会有查票的,但是,人们都是很自觉地买票。可我也看到有些中国人或者亚洲人是不买票的;还有一些私人的花园,如果它是对外开放的话,门口有个箱子,你可以往里面投两英镑,完全凭自觉,没有人看你,也没有任何监控录像之类的,都是凭每个人自己的道德感。在我们中国社会,这样的道德心理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道德风险的增加。另外一种道德生活风险的提高,就是因为我们生活本身的审美化和快感化使得生活脱离了道德。生活的欲望化与道德产生了分离,人们不是通过德性实现对自己生活的治理,而是怎么样把自己的生活营造得越浪漫、越潇洒、与他人相比更具有快感。所以,我个人认为,我们中国的教育在进行的改革里面有一个非常严重的现象,就是浪漫主义化。我们通过煽情和浪漫化把生活和教育中的一些严重的问题给消解掉了,把人引入一种浪漫主义的、情绪发泄的、不断寻求新颖刺激的生活中,而忘记了生活中人性内在价值的实现需要道德支撑这样一个很重要的内容,结果是把人引诱到不断追寻快感的生活状态和途径上去。所以,我在写《消费主义道德教育困境》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引用了庄子的一句话:“沉于物而溺于德”。我们恰恰是处在“沉于物”这样一种社会生活中。我们的政治也是一种饲养政治,它是期望把人喂饱喂好,但是不要有独立思想、自由思想的这样一种政治生活,这种生活其实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早已对其进行了批判,这是一种“猪的城邦”。这种“猪的城邦”里面没有善与恶的区分,猪生活得非常圆满,有吃有喝有觉睡,但是没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和更高的内在价值。人们不再为自己的或陌生人的道德过失感到内疚,这样一种现代生活中的道德危险,会给社会和个人的美善生活带来严重麻烦。
我个人认为,我们生活中的道德危险不仅表现在个体自身,而且也表现在个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之间以及国家之间冲突的加剧。实际上,我们现在的现实交往建立在道德的不信任之上,道德问题已经成为一种存在性的焦虑:普遍的缺乏诚信,缺乏正义感,缺乏对正当性的尊重,是不是这样?也许我说得太严重了?我在美国的时候看到奥运会开幕式上那个女孩子的假唱,成为奥运会的十大丑闻之一!当然,在我们国内不会有报纸说这种事,这件事在西方是一个不可思议的问题,但在我们的社会可能会被认为是一个非常正常的事情。
人的这种道德危险是存在的,我们对生活的种种焦虑与担心与这种道德危险是有关的。道德生活以及道德教育不仅建立了个人内在的道德秩序,而且也重建了社会道德秩序,使我们能够抵御道德的危险,过一种道德可能的生活。这个问题其实也就是说为什么道德在我们的生活中很重要,道德是美德与义务组成的准则与规则体系,道德是普遍的,道德对一个人的道德超越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第二个问题讲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