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于“创造”的一些思考

关于创造问题的思考:

第一,要清楚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这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现在我国正在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由于我参与《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起草工作,多少还知道一些。我国教育部发布的《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反映了当前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潮流和基本精神,这些潮流和基本精神概括起来主要体现为,“一条主线”就是人文精神;另外还有“两个重点”,一个重点就是创新的问题、创造的问题,第二个重点就是实践的问题。所以,创造的问题是包括我们中国在内的当前世界各国在教育改革方面重点关注的问题,为什么如此呢?这个问题简单来讲,是因为人类到现在为止,生产方式发生了三次改变。第一次改变是人类直接从大自然获取生活的必需品,打野猪、野羊吃啊、摘果子啊,等等,发生第一次转变是人类开始向农业社会过渡,在农业社会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土地,当然也有与此相配套的河流等灌溉系统、生产工具、劳动力等。第二次大转变是在经历了漫长的一两千年的时间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以欧洲为例,欧洲中世纪以后经过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德国的宗教改革、法国的启蒙运动和英国的工业革命,从此以后世界各国人民奔走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西方有个词叫modern,我们中国人翻译起来很困难,16世纪以后就叫modern,一直到现在叫contemporary。modern的过程很明显就是工业化的过程。那么,在工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矿山、机械、知识、劳动力和人等,我觉得其中矿山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我们老讲中国地大物博,其实我们资源也不是很多,连水都不大够用,我们挖地三尺,水都挖不出来,人家科威特稍微一挖就咕嘟咕嘟冒汽油,那就是冒黄金啊(笑声)。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我们听到一些新名词,比如,后工业时代、后工业社会、信息时代、信息社会、网络时代、网络社会等,这说明什么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某种微妙的变化,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更明显了,那时我们最经常提到的一个名词叫做第三产业,标志着我们新时代的某种变化,这就是第三次转变。这个变化到1996年有了一个突变,1996年10月8号有一个国际组织叫OECD,主要由发达国家组成的一个合作组织,我们把它翻译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它出了一个年度报告。在这个年度报告中专门有一个部分叫“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个报告尤其是这一部分一经提出影响极其巨大,后来OECD就决定把这个部分单独出版,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报告从1996年的10月8号提出后,在短短的两个月内,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全国的讲演中就使用了“知识经济”这一个概念,他说知识经济已经到来了,要改革美国的教育,要让美国的孩子接受全世界最好的教育,他认为这是保证美国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条件。我们中国领导人在公开场合第一次使用“知识经济”这个概念晚了一年多,是1998年5月4号,当时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纪念会上明确使用了这个概念,目前知识经济已现端倪,要改革中国的教育,在他的讲演中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许多学校都把它作为大标语,这句话就是“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造的问题因此就被提出来了。

知识经济时代的出现说明人类正在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知识经济已经给我们提出了挑战,人类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性的事件就是比尔·盖茨创立的微软公司。微软公司到1999年时所拥有的总资产是世界第一,超过了所有的以工业经济——农业经济根本就不谈了——为依托的著名的大公司,比如,洛克菲勒石油公司、卡内基钢铁公司、福特汽车公司等所积累的财富。1999年,比尔·盖茨个人拥有的财富,相当于新加坡一个国家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那真是富可敌国。那么微软公司的巨大财富是怎么创造的呢?我们知道他没有农业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农场或工业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机械和矿山,那么他的钱从何而来?在这里创造的问题就凸显出来,整个微软公司只有五幢办公大楼,他的这些财富就是从这五幢办公大楼里办公的工作人员的脑袋里想出来的,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我们也知道微软公司主要给计算机生产配套的软件,而计算机发展有个摩尔现象即摩尔定律,就是计算机的软件每隔18个月就更新换代一次。比尔·盖茨说了一句著名的话,员工自觉地把它当作座右铭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这句话大概是这个意思:“要记住我们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也就是说如果跟不上节奏、步伐,如果落后一次马上就会失去“世界第一”这个光荣的称谓,所以这五幢办公大楼里由员工的脑袋所创造的财富就凸显了知识的重要性。那么我要强调的是在知识经济时代里,我们所提倡的知识不是指在中小学或大学里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或者从书本里拿出来的现成的知识,而是指不断创新、不断创造的知识。我再说一遍,不是现成的知识,尤其不是现成的书本知识,而是不断创新、创造的知识。所以,江泽民同志提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如果诸位有兴趣的话,你翻一翻最近几年我们国家党中央开会的相关文件,就会发现都会提出中华民族的创新问题,提出要构建中华民族创新体系的问题。

创新问题是我们国家的重要问题,原因是虽然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数量很高,但是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太少,很可能每生产一部电脑、一部手机、一台汽车就要向别的国家交钱,交专利费,因为我们使用了人家的知识产权。所以,如何扩大我国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是关系到我们国家民族兴亡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所以教育关注创新问题是题中应有之义。一谈到创新问题,我们习惯的研究方法与思路就是规律,这是受近代理想主义思维的影响,在遇到教育问题时不可克服的思路就是先找规律,然后再按照规律办事,这是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模式,它几乎统治了整个人类的思想,现在科学又成了种宗教,它统治了我们的思想。我认为,我们不能什么事情都找规律,在教育和创造相结合的过程中不能只是发现一些创造与教育的规律,发现规律其实不难,难的是我们真能够培养出创造型人才。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真有规律吗?有什么规律呢?我认为创造型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没有规律就是它最大的规律,我们的研究方法首先应该打破理性主义占统治的思维方式。

创造型人才的培养首先应该认定哪些人是创造型人才,然后考察这些人才背景,他们的家庭怎么样?五花八门,有贵族家庭出身,有贫民家庭出身,还有的创造型人才父母是文盲。从他自身的学习经验来说,所拥有的知识水平也是不一样的。固然有名牌大学毕业生,比如,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还有小学都没有毕业的创造型人才,爱迪生就是一个。比如说爱因斯坦,他中学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只要这个学生在教室里就会有麻烦”。毛泽东是个大创造型人才,在上中学时有的老师很喜欢他,有的老师不喜欢他。有什么规律呢?我就是研究生毕业,现在“沦落”为教授,(笑声)人家爱迪生虽然小学没有毕业但其一生有三百多项专利。有的创造型人才家庭和睦、其乐融融;有的创造型人才妻离子散;有的创造型人才创造进监狱了;有的还把小命创造了;当然也有的是戴了大红花、拿奖金的,这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不能够只看到吃肉的看不到受罪的。所以,我们的教育研究首先要摆脱理性思维的统治,要真正把教育研究当作人的一种活动,当作一种研究人类的活动。

从我个人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来说,我受日常生活影响大。我认为木匠和铁匠他们的生产工具不同(研究方法就是一种工具),生产劳动过程不同,铁匠需要有一个大炉子,火烧得旺旺的,木匠反而害怕炉子,他担心木柴被烧,他所使用的工具是锯子、刨子之类,这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是由木匠和铁匠的主观愿望来决定的吗?不是的。它是由木匠和铁匠活动的对象决定的,活动的对象分别是木头和铁块,由木头和铁块的性质决定了木匠和铁匠活动过程、活动方法和活动手段等。教育研究中应该首先研究活动对象,我们的教育研究对活动对象的思考太少。现在教育大辞典对教育的定义是可以重新考虑的,它主要从活动者、教师、教育者来说的,完全忽视了受教育者,比如说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这是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考虑的。我们研究对象是创造或创新,不能把教育的某些方面行之有效的东西,比如说知识,把它转移到教育所有的对象上面。如创新、道德和人文精神,等等,这是不一样的东西。

第二,创造或创新是人的创造和人的创新。

教育活动和医生的活动是一样的,活动主体是人、活动对象是人。医生的目的是把不健康的人转变为健康的人,我们教育的目的是把健康的但不成熟的人转变为成熟的人,所以人是教育的对象。我们要对人有一个很好地理解,那么人是什么呢?在教育大词典中笔画最少的是“人”这个词,词条解释内容最长的也是“人”这个词。“人”字一撇一捺很好写,但是要讲起来却是一言难尽,至少我们可以勾勒出人的一些基本特性。马克思说过,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人类的活动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人有各种各样潜在的能力,它与受人支配的物不一样,跟动物也不一样。现在看来我们还没有充分看到人的潜力,人有无穷的潜力,另外,人还有主观能动性。

那么教育有哪些特征呢?在研究创造创新的问题上有哪些特征呢?我认为至少有这么几个特征:教育是被决定的,被社会和人类内在的自然所决定,不是随心所欲的。一讲到教育我们首先想到要做些什么,这是教育研究工作者和教师根深蒂固的习惯性思维,那么教育是不是可以意味着不做呢?这是我对教育概念的一个思考。文学作品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对我们有启发吗?在我国古代庄子曾经讲到“不言而教”,强调无为,为什么非要做些什么呢?由此我想到环境的问题,人是一个小自然,人以外的大自然是个有活力的、有机的整体。到了近代哲学上有一个说法是人类中心主义,人类学家张扬人类是世界上唯一的,宣扬人类居住的地方是宇宙的中心,一切都围绕人类而转,总是觉得人了不得,后来天文学打破了人类中心主义,“日心说”弄得人很没面子。(笑声)达尔文的进化论说人是由猴子变来的。20世纪初强调理性主义,但是弗洛伊德说人的真正本质是性欲连接的脐下七寸的东西。所以人类的尊严、人的权威在自然面前一步一步被剥得精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人类还自作多情,提出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人类实质上是在欺负环境不会说话,如果环境会说话,它不会接受人类的这种做法,我们现在在代替环境说话,如果环境会说话,它会对人类说:“我不需要你的保护,你只要不破坏我就行。”(笑声)也就是说人类作为大自然的有机整体,不是去做一些额外的事情,保护大自然,它的真正内涵不是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即不破坏环境,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也即“此时不做有做”。恩格斯曾经讲过,“人类每每对自然取得的成功,大自然迟早会对人类做出报复”。他还说:“人类在征服自然界的第一步往往会取得人类预想的结果,但是第二步、第三步谁也无法预料会发生什么情况”。恩格斯在一百年前讲的话现在全部被事实证明了。我们自认为对自然界做了许多好事,其实到最后其害无穷。关于生态平衡这方面的实例数不胜数,最后越弄越糟糕,所以对待环境真正的态度不是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教育的对象是人,人就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我们是否应该从中吸取教训?

教育和创造、创新有什么关系?所谓创新强调的是第一次,而教育是什么东西呢?我们的学校教育最大的功能和最大的缺陷集于一身,即传授可重复的知识,除了传授知识以外还有什么本事呢?我们在知识领域内取得的成功鼓励我们把这种理性主义的方法扩大使用到非知识里面。创造强调的是第一次,是不能重复的,作为发明只能是第一次,不能重复的。而教育是传授可以重复的知识,比如说“人”、比如说“1+1=2”,这是人所共知的,几百年后数学老师在讲到1+1时还要重复等于2。所以创造的问题或创新的问题就是那16个字,应该重新加以思考,教育不能够重复在取得巨大成功的知识领域内相同的做法,那么我思考的结果有4点,这4点是统一整体。希望老师们、同学们不要拿其中一个攻击另一个,或者颠覆另一个,这4个意思在逻辑上是并列的,但不等于我要用相等的时间去讲,我可能第一个讲的时间长一点,后面的简单讲一下。

其一,创造或者创新是人固有的本质力量,人有巨大的甚至无穷的潜力。对于学校教育来说,重要的不是“教”学生如何创造,而是“让”学生去创造。作为一个人,人的内涵里意味着人有许多巨大的潜在能力。一头刚生下的小牛崽,它在经历3次站起来倒下去后,第二天就能跪跟在母牛的跟前吃奶、下地。而人不一样,人在十七八岁的时候才能自己独立。没有一个生物像人一样要经历漫长的发展时期,这个漫长时期看似消极却是有意义的,在这个时期它有助于充分开发人的潜在能力。所以,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教育过程中须注意有许多东西是不教而能的,学生本身就会;还有许多东西是教了也没用,教了也白教,这就是人。什么不教而能?比如说婴儿在出生一两个小时以后,只要刺激一下他的嘴唇,他的嘴巴马上就张开,只要再给他塞一个奶嘴他就会吸奶,但让博士生、硕士生写一下吸奶的动作要领,一般是写不全的。吸奶是全身运动,腹部动、腮帮动、舌头动,甚至能吸出汗来,吸奶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它不需要人教。人类用两条腿走路、男孩子看到美女会主动搭讪等,这都说明人本身的潜能。有些东西教了也没用。以前我做大学生的时候,有规定“大学生不许谈恋爱”,三令五申,大学入学教育第一条就教的是这个,但是我敢保证,中国没有一所大学校园,有一天是停止了谈恋爱的,现在制度演变得更加人性了,允许结婚了。为什么教了也没用啊?因为他不符合人性啊。你想一想20多岁的男女在一块能不擦出点火花来?如果男孩子看见差不多年龄的女孩子一点想法没有,像老和尚一样心如止水。而看到头发掉了,牙齿掉了的老太太却心潮澎湃,这我看就要完蛋了。谈恋爱的麻烦比不谈恋爱的麻烦还要大,你们说对不对?(笑声)马克思说,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和自己的利益相关,利益包括个体的繁衍、种的个体的生存和种的繁衍。比如,野草的生存能力很强,只要有一点阳光和雨水就会生生不息,这是整个大自然界所共同遵循的规律。

人作为人的一个潜在力量就是创新,为什么这么说?如果不承认这一点马上就会陷入哲学上的一个悖论,如果坚持认为创造只是旁人教才具有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那么请问世界上第一个人创造第一样东西的时候是谁教的?是求助于超自然的力量如上帝的启示、神灵的安排等吗?在欧洲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第一个提出了“创造是人的力量”。所以,我得出一个结论,所有人创造的都不是这类人造成的。就比如说世界上第一个博士肯定是非博士教出来的。那么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创造是人的力量呢?创造是一种什么力量?它有什么性质呢?创造活动需要遵循什么基本的东西呢?创造的对象是什么呢?这是教育研究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我们首先要对对象的性质有一个界定。我的界定是这样的:创造从本质来说它是人对现实的批判,是解决人对现实批判中所产生的问题的过程。比如,空调完全是人造物,不是来自于自然界,我们以此为例来说明人是怎么样在批判自然界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我们就从很久以前人们为了纳凉发明了蒲扇讲起,但在使用的过程中如果只是一味地对蒲扇歌功颂德,那么结果是什么?我们现在可能还在扇蒲扇,也正是有人发现了不足,对其进行批判,才会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批判的过程是:蒲扇(摇蒲扇的过程太热了)——电扇(电扇吹出来的风是热风)——空调(室内室外的空气不交换)。

人创造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那么人批判的能力和动力是从哪来的?这是人与生俱来的另一个本领。比如,婴儿的哭泣说明他不舒服,旁人去抱他不解决问题,说不定哭得更厉害,最灵的一剂药是谁呢?妈妈出现了,妈妈一抱,他的哭泣马上就缓解了,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批判能力与生俱来。为什么呢?婴儿只要不舒服,只要妈妈的脸一来,我替婴儿来说话,就好像我刚才替大自然说话一样,他本来饿,现在不饿了;本来冷,现在不冷了;本来皮肤底下潮得不舒服,现在马上换了尿布。为什么妈妈抱不哭呢?就说明他已经把母亲的脸与其他人的脸区分开来,同时把母亲的脸和自己的舒服联系在一起。什么是批判?批判的本质就是对事物之间的比较进行鉴别并做出判断。

批判的动力是什么?它来自于人,来自于人性的特点即“好吃懒做”的本性。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利益其实也可以说是好吃懒做,包括所有的科学技术发明也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好吃懒做这一本性。比如说摄像机一开,我的一举一动都被录下来了。录音机一开,大家也不用记,我说的话都被记下来了。是满足你勤劳勇敢还是满足你好吃懒做?恩格斯曾经讲过,“就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说与其说是人性善不如说是人性恶”,正是人的恶性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现在的新技术革命直接发源于战争,每打一次仗都是科学发展的一次动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技术革命有三个标志,分别是原子能利用、空间科学和计算机。原子能的利用直接发源于更大规模的杀人武器原子弹的研究,原子能利用的突飞猛进发展就是根源于战争的需要;空间科学最主要的是要摆脱地心引力的影响,火箭来源于战争中对远距离打炮的研制;计算机是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让远程炮弹打得更准一点,来解决、方便一部分人的计算问题,发明了手摇计算机,后来发展到电子管、半导体,现在发展到集成线路、芯片,越做越小,所有这些都说明动力来源于“恶”。我们现在的人懒到什么程度呢?做吃的都嫌麻烦,身边的这种现象很多,那些谈恋爱的为了方便,去超市买一些袋装食品、矿泉水、餐巾纸,一撕、一吃、一拧、一喝、一扯、一擦。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高科技的产品其实都来自于满足人类好吃懒做的本性。所以,创造是人固有的本质力量,是在批判现实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引申到教育中,所以只要压制批判,压制提问题,压制解决问题的活动就是压制创造。由此,我就想到,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我们教育不是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而是如何不压制人的问题,就像对待环境一样,不是如何保护的问题而是如何不破坏的问题。那么,我们有没有破坏、压制甚至摧残学生的创造能力呢?我可以肯定地说这是有的。中国不是没有创造人才,而是往往被中国的教育文化和社会文化压制了。有许多学校要开创造课,那简直就是胡扯,我认为不压制就是培养!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我下面想引用国外大学的一个研究,这个研究就是比较中、美两国的家长和教师在教育观念、教育活动上有什么差别。我记得有16个差别,其中的一个差别就是中国的家长、教师不像美国的家长、教师那样鼓励孩子提问题,甚至压制、打击孩子提问题,实际上我们中国人的创造力在孩童时代就受到压制。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部人类发展史,一部科学技术发展史,实际上也就是一部人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历史。所以,研究生写论文的第一步就是要有好的问题,可以3天不看书,但不可以脑袋里一天没有问题。我们的研究生不会做研究,不会忙,看见人家都在看书,自己不看书好像有点过意不去,看什么书呢?他漫无目的地从书架上拿到这本书看了不到半个小时又放回去,一上午能换个七八本书,其实他等于什么也没看。他是在外界的压力下看书,而真正的读书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去读的。

把中、美两国的人分为三个阶段:学前教育阶段、学校教育阶段和大学毕业后的工作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简单对比,中、美两国家长的共同点是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好孩子,不同点是对于好孩子的评价不同,而且差异很大。中国家长认为的好孩子,美国家长可能会带这样的孩子去医院里做检查,而美国家长认为的好孩子,中国家长可能都非常讨厌这种孩子;美国家长注重自己的孩子是否活泼以及强调孩子主观性、主体性的东西,这个主观性表现在能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能不能提出自己的问题,所以他们提问题是百无禁忌的,而且家长很尊重孩子,他们经常会用一个词“discuss”,经常与孩子讨论问题,而不是我来教你。为了了解美国文化,我在美国住在美国人家里,看到这些后我感到很惭愧,深深地感到我对不起自己的孩子,我还不是专制的家长,我们家还是有一点民主氛围的,但是比较起来,我对待孩子提问的态度等方面确实不如他们。中国家长认为的好孩子是听话,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工作了以后还要听领导的话,听党的话,结婚后听老婆的话,(笑声)一辈子都活在听话当中。所以,我们如果有客人来了,家长认为孩子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拿个小板凳坐在角落里,像傻瓜一样谁说话就看着谁,不吱声,两个多小时,客人走了之后,家长会说两个多小时这孩子一句话没说,你怎么教育得这么听话。(笑声)这要是美国家长的话会带孩子到医院检查听力有没有问题,听力没有问题,再去问问心理医生,为什么我这孩子人越多越不说话。我们的家长怎么做呢?要不然就是给孩子一点钱,让跟小朋友出去玩,不到时间不要回来,更有甚者当着客人的面说,大人说话你插什么嘴。最好玩的就是,中、美两国孩子经常会问自己的父母同样一个问题:我是从哪来的?中国家长说是从垃圾桶捡来的,还有这样一种情况,我们的家长一听到这样的问题,马上一巴掌上去,骂其没出息,从小关心这个问题,小孩就滚到外面去了,他就想不通怎么问问题还有挨打的?我经常很悲愤地说,我们家长经常动不动给孩子瞪眼睛,一年不知道要瞪掉未来的多少个创造型人才。(笑声)

第二个阶段为学校教育阶段。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再到大学四年级,随着年级的不断提高,学生举手问问题的积极性在降低,特别到大学四年级就更低。比如说今天的讲座中,我如果问,我今天讲座的内容听懂的请举手,没有举手的一副漠然的神情看着你。然后再问第二个问题,不懂的同学请举手,一看也没有举手的。最后剩下唯一的可能对讲座内容部分懂、部分不懂的,这应该是大多数吧,请举手,也还是漠然地看着你。(笑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的教师有没有责任?肯定有责任,教师要求民主、自由,其实我们的教师在工作中有“专制主义”倾向,我说至少有一部分老师是这样的。班主任是我国权力机构中最基层、最小一级的主任,即便这个小主任的这一点权力也在几十个学生面前用得淋漓尽致,即便是任课教师也不欢迎学生提问题,为什么呢?他有一个非常合法的理由就是不要影响我的教学进度。提问题就像鲁迅先生讲过的,一个人长得胖好还是瘦好呢?答案是不胖不瘦最好。但在现实中没有一个人认为自己不胖不瘦,从这个角度来说什么叫理想呢?理想是有追求的价值,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追求的对象物,所以永远找不到。就好像我们十八九岁的男孩子找女朋友时,不是嫌这个胖,就是嫌那个高,永远找不到合适的对象。所以对于教师来说,上课学生提问,问什么问题最好?不难不易的问题最好,这不难不易就相当于生活中不胖不瘦一样,这只是一个理想的状态。老师自己提问也未必就是不难不易的问题,学生更谈不上了。如果学生问问题浅了一点,我们老师往往会说:“啊?我讲了半天你居然连这个还不知道!”然后下一步就挑动群众同学了,他会说:“同学们,这个同学问的问题我讲过没讲过?”老师就会拿着粉笔点着黑板说:“看见了吗?我板书还没擦掉”。接下来老师就一顿批评学生“上课不听讲”等。其实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一两句话就回答掉了,这样一来浪费了两分钟,问题得不到回答,最后老师说:“好好听讲,同学们我们继续进行”。下课以后同学们就有意见了,“你真是个傻×,问了老师这么个问题”。(笑声)问得浅不好,问得难呢?问得难了,一下把老师难住了,老师脸一红,“下一节课就会讲到了,现在先别问”。这样就结下梁子了,老师心里想:小子看你老实,你还真不大老实,还想考核我。以后上课凡是同学回答不了的问题,就让你回答。考试卷子重点“照顾”,旁人可过可不过的,你不是能吗?一个叉下去恨不得把纸都划破。最后弄得这个学生不敢跟老师目光交流,低着个头,老师大获全胜。老师想,早这么老实,哪有今天啊。(笑声)教育就是开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打击的虽然是一个同学但影响的是全班学生。这样一来,大家都知道了不问最好。都知道还有成绩比我差的同学,他就是不开口,从来不挨训。

我在美国的时候,从幼儿园的课到博士生的课我都听过。我一有空就到中小学去旁听,即便是博士生的课,有的博士生问的问题,我讲句难听的话,真正是极愚蠢的问题,但老师也是耐心地解释,直到问题确认被解决了,我们中国的老师做得到吗?实际上,没有问题的学生是问题最大的学生,好学生是经常主动问老师问题的。比如说研究生经常和老师交流的就是好学生,那些不好的学生都是躲着老师走的。他们永远只有一个问题:“我不懂,”一旦问他哪里不懂他说不出来。老师从头到尾给他讲完,还没走出门,他又说:“老师这个题我还是不会。”老师问:“你到底哪里不会呢?”“我不知道。”而优秀的学生他的问题特别突出,“老师就是这一步到这一步我非常想不通”,老师提醒两句他就会恍然大悟,这叫一通百通。我们带研究生也不测验,也不考试,怎么知道他学习怎么样呢?我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看他问出什么问题,问出的这个问题就是这个人程度的反映。当然我们的问题必须是“problem”而不是“question”。可以说,我们的老师从备课到作业成绩评定都存在着压制学生创造性的行为。

中国教师的悲剧是什么呢?抱着一颗赤诚的心,辛辛苦苦、老老实实地在做坏事,(笑声)他不鼓励学生创造甚至把学生的创造能力扼杀在萌芽状态。比如说,学业成绩评定,我们的课无论是英语课也好,理化课也好,数学课也好,往往每节课都学一个新内容,英语学一个句式——特殊疑问句或者一般疑问句,先讲一讲一般疑问句是个什么样子,然后有一个一般疑问句的句式,老师把这个一般疑问句的句式讲清楚了,或者数学也是,配合一道例题,然后再布置作业。稍微研究一下我们的教科书就会发现,老师今天布置的作业往往是今天所讲内容的翻版,跟例题的题型基本上是一致的,当然他会加一些迷惑条件,比如说把北京改成西安,约翰改成老王,而我们老师期望学生如何来完成这个作业呢?就是按照我上课讲的思路或者按照例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模仿老师再来做一遍,很快地就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老师看到这样的结论就像六月天里吃了西瓜那样舒服,马上一个“优”就上去了。

而美国的教师跟我们就有差别了。美国老师认为,如果你按照我讲的或者按照教科书的例题做下来的话,可以给你及格,但是你的成绩是一个中等的成绩。优秀不给你,优秀给谁呢?优秀给不按照我的思路,不按照例题,特别是数学课,你另外想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尽管按照例题只有五步就可以解决,你另外想出一个方法得十五步、十六步,很繁杂,甚至是最后一步做错了,同样可以给你优秀。而我们的老师又是好心做坏事,如果学生不按照你说的做,不按照例题做,做对了就没什么说的,万一做错了,老师可能就说:“某同学你过来,你人很聪明,程度也不错,就是不听讲,你看你这个题,回去再重做一遍,把书本好好看一看,真弄懂了例题再来做这个题,好不好?”还问好不好?学生当然说“好”了,“不好”意味着什么,他心里明白。(笑声)我们的教师好为人师是一个可爱的大缺点,然而这正好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实际上教师应该向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并且为他们创造条件同时以平等的身份鼓励他们自己提出问题。重要的不是“教”学生创造而是“让”学生创造,不能教的,教不会的,教师的教在他自身来说是创造,而学生学会的只是模仿。我们的教学就是一种模仿的机制,是一个重复的机制。

现在社会中有两种职业是要求你不能有创造性的,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医生,医生需要严格遵循固有的手术操作方法,不得随便“创造”,否则将会带来不可想象的严重后果,生命不可重复。教师面对的不是人的生命,面对的是人的前途,它也不可重复。我们现在要搞教学实验、教学改革,你在幼儿园没问题的,到小学也没多大问题,高中是万万不让你进的,高中老师说:“你说我这个不行,你那个就行了?万一考不上大学,算谁的呢?我这个不行,每一年各大名校送去那么多,你的教育改革万一一个都弄不进去,谁负得起这个责任?”他的职业就限制了他的创造性的发挥,所以我说,我自己是“沦落”为教授的。有的学校开设了“创造课”,创造课能教什么呢?我再强调一遍,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教学形式,它的功劳和问题集于一身,就是围绕着知识。所以所谓的创造课能教的只是知识,而知识又能有什么用呢?我们的语文老师语文知识很丰富,掌握记叙文写作方法、小说创作要领、诗歌创作秘诀,讲授得那么完备、那么系统,就算叫鲁迅、矛盾、巴金来讲都没有我们语文老师讲得这么全面,但是你让他自己写一篇文章试试看。而真正能写出很好的文章的,你问问他,这些知识他甚至都不懂。现在开设的创造课,讲到的头脑风暴法、原型启发法等,比如,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以及瓦特发明的蒸汽机,都是原型启发法这种创造性思维的结果。你相信吗?我从小看到这个我就不相信,一个基本事实是,在牛顿和瓦特看到的现象之前,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到过多少遍,但是问题是,为什么只有牛顿和瓦特就受到启发而旁人看到就启而不发呢?

其二,对于创造来说非理性因素是第一位的,而理性知识是第二位的。为什么非理性因素是第一位的呢?因为创造需要胆量。中世纪被迫害的科学家都是创造型人才,在社会科学里面更危险。只有关切人类命运,热爱真理,有百折不挠的毅力的人才能坚持创造。从创造的过程来说,创造需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要想创造;其次要敢创造;最后才是能创造。前两步做不好,你本事再大也不可能成为创造型人才。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好人斗不过坏人?坏人什么都不顾,他敢,他的“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使用,而好人就会综合考虑,顾忌各种因素,所以就会受到束缚和制约。所有这些都说明非理性因素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世纪哲学发展的一个巨大转折点是从叔本华、尼采到存在主义再到后现代哲学思维这一非理性主义的张扬。后现代思维实际上是一种非理性思维,后现代主义张扬非理性因素,后现代是一个非理性时代。

其三,还要给学生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比如说学生要研究永动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老师不可能给他提供必要的知识。还比如说,有些学生憎恶美国人总是欺负我们中国人,就大胆地提出要发明一个东西以便把太阳固定在我们中国境内,然后让美国人照不到阳光,这是一种极端的例子。我们的教师是没办法让他们创造的,只要知道一点天文学知识就知道这种想法根本就是不现实的,怎么能进行创造呢?为什么博士生、硕士生要有个开题报告呢?这个开题报告是老师审核你的选题有没有问题,这个选题有没有新意,你的研究方法是否足以完成这个选题?

其四,创造人才的培养要有正确的价值引导。创造自始至终都离不开价值问题。具体来说,对于反人类、反社会进步、反科学进步的任何发明创造都必须加以制止,这是科学的要求。我们创造的动机要纯洁,即使在正确的动机下,对于创造成果的运用也还是要有正确价值的指导。比如说“**”的创造者李洪志,我们也得承认他具有“创造能力”,但是他创造出来的东西不可用,必须严格加以制止,因为他是反人类的。在政治上的创造尤其要小心谨慎。希特勒也有创造性,但我们必须从他的身上吸取教训。社会上有许多骗子学历不高但极有创造性,他们把政府官员、工厂厂长骗得一愣一愣的。他们的骗术相当巧妙,各种各样,所以说人的创造力是无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