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创新”问题的思考看教育研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讲演人:陆有铨

(2009年6月24日)

讲演人简介

陆有铨,男,1943年4月6日生,江苏兴化人,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担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研究会副会长、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年获“曾宪梓优秀教学奖”,2000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陆有铨先生主要从事教育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30余年来,他致力于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思潮的研究,在国内较早地翻译介绍了皮亚杰、加涅、赫钦斯等人的教育著作和教育思想,对现代西方教育哲学的研究有较深的造诣。在许多领域特别是教育哲学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为我国教育哲学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他先后承担国家重点课题“转型期西方教育哲学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等多项课题。著有《躁动的百年》《现代西方教育哲学》《皮亚杰理论与道德教育》。出版译著《西方当代教育理论》《学习的条件》《儿童的道德判断》《儿童的早期逻辑发展》《意识的把握》《民主社会中教育上的冲突》《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主编有《西方文化辞典》《20世纪教育回顾与前瞻》丛书(共9本)、《教育大辞典(教育哲学)》(副主编)、《走向研究教师之路——教育研究方法与应用》等。在《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其专著《皮亚杰理论与道德教育》获全国首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现代西方教育哲学》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躁动的百年》获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主编丛书《20世纪教育回顾与前瞻》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

主持人:司晓宏

今天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陆有铨先生来为我们做报告,大家欢迎。陆老师长期从事教育哲学和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现在担任中国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他写过很多有影响的学术著作,《皮亚杰理论与道德教育》是陆老师写的,《现代西方教育哲学》也是陆老师写的,还有一个很辉煌的著作,我印象特别深,叫做《躁动的百年》,副标题是《二十世纪的教育历程》。著作很多,发表过的文章更是不计其数,我和陆老师从1990年相识算起,已经有近20年了,在这20年的接触当中,深感陆老师学问的深厚,思想的深邃,而且我感觉到他在人格上、在言行上甚至在情感上,更像我们的一个兄长,在学问上永远是老师,所以今天我们这场教育书院讲会能够邀请到陆老师来为我们做讲座,真是为我们这个讲会增添了一篇华章,增添了一份光彩。陆老师今天讲的题目是“从我对‘创新’问题的思考看教育研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陆老师开讲。

陆有铨:

非常感谢司晓宏书记还有郝文武院长给我这次机会,让我与陕西师范大学的同行们一起交流一些问题,来了之后才知道,郝院长事先已经给我定了个范围,讲“教育哲学”和“研究方法”。我说这两样东西都很抽象,不瞒诸位说,今天早晨5点多钟我就起床了,因为这个题目要考虑到方法论的问题,就想起这个题目来。我想讲两个部分:一个部分谈谈我对创造问题的思考以及我得出的结论。就是说我是怎么思考的,我不但把鸡蛋给你们吃,还要把蛋怎么下出来这个过程、思想活动过程交代给你们,这是一个部分;还有一个部分是在对创造问题思考的基础上概括性地讲一讲关于教育研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先讲哪一个呢?我本来想先讲抽象的,再讲一般的,最后讲具体的。后来我决定先讲具体的,再讲抽象的,因为是首次讲,如果有什么问题请大家原谅。尤其让我害怕的是摄像机对着我,这还有录音笔(笑声),所以说我这辈子从来是拒绝这些东西的,吃早饭的时候还再三恳求,这些东西好人拿去能发挥好的作用,但是坏人拿这个能要我的命,(笑声)剪一剪,编一编,那就真能要我的命。所以看到这些东西对着我,我很害怕。(笑声)早晨的时候我还想了一条计策,我这样游动地走,就照不到。现在也不能游动了,因为有这个东西(有线话筒)啊,(笑声)我就把我这个心情跟诸位讲一下。

我就先讲一讲我对“创造”这个问题的思考,我把我是怎么想的,还有我思考以后有些什么结论先跟大家探讨下。然后以这个为例子,再谈在教育研究和教育方法当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接下来我就先讲对创造问题的思考,我先把这个题目解释一下,无论创造还是创新,它都有一个操作性的定义,在我讲座的过程中把创造和创新作为同义词,严格地说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讲座的核心内容,即“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