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本章概述

本章主要介绍了几种影响较大的教育起源论: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和劳动起源论;阐述了教育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总结了不同时期教育发展的特点;总结了当代我国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教育发展与改革所取得的成绩与主要发展趋势。

结构图

学习目标

学完本章,你应该能够做到:

1.掌握关于教育起源的不同学说,了解不同学说的代表人物、理论主张及理论本身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2.了解不同时期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

3.了解当代中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主要趋势,了解当代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重要成绩及发展任务。

4.能够结合我国教育的发展现状,了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趋势。

读前反思

学习本章之前,请思考以下问题:

1.教育活动是在什么时候,如何产生的?

2.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教育活动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3.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引导案例

世界上最早的学校——“泥版书屋”

世界上最早的学校诞生在苏美尔,这就是“泥版书屋”。20世纪30年代,法国考古学家安德烈·帕罗特在两河流域上游的名城马里发掘出了一所房舍,被认为是现今发掘的世界上最早的学校。这所房舍包括一条通道和两间房屋,大间房屋长44英尺、宽25英尺;小间面积为大间的1/3。大间排列着4排石凳,可坐45人左右;小间排列着3排石凳,可坐20人左右,很像一所学校的教室。房中没有讲课用的讲台,但发现了很多泥版,像是学生的作业。这所房舍靠近王宫,附近还有泥版文书的储存地,因此,考古学家推断,这是一所学校,建造时间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是人类最早的学校。如果这一推断正确,那么美索不达米亚的学校要比古埃及于公元前2500年出现的宫廷学校早1000年左右!

其实,早在20世纪初,考古学家在苏美尔的重要城市舒路帕克就发掘出了许多学校的“教科书”。这些泥版“教科书”的时间确定为公元前2500年左右。这也说明这一时期学校已经存在于苏美尔了。

迄今为止,考古学家所发掘的学校遗址,大致包括三种类型:一是王宫附近的学校,包括在拉尔萨、乌鲁克和马里等地发掘的学校遗址,这类学校可能由王宫设立;二是靠近神庙的学校,它们可能是由神庙建立的;三是临近书吏居住区的学校,这类学校遗址主要在尼普尔和基什(今阿尔海米尔)。这三类学校究竟谁占据主要地位,就现有材料来说还无法得出结论。有的学者认为神庙学校可能居于主导地位,但缺乏有力证据。

苏美尔的学校称“埃杜巴”,意思是“泥版书屋”,又可称“书吏学校”。其办学目的主要是为王室和神庙培养书吏或书记员,为统治阶级服务。与此相适应,在课程设置上大体分为三类:语言、科技知识和文学创作。语言是最基础的课程,首先要学苏美尔语,以满足神庙祭祀和宗教活动的需要。苏美尔语是显贵阶层的语言,在古巴比伦时期,懂得苏美尔语被视为有学识、有教养的标志。除此之外,学生还要学习计算、几何以及其他科学知识,以满足管理土地和商业贸易活动的需要。在苏美尔出土的一些教科书的内容涉及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以及天文、地理等多种学科。

在组织和管理上,“泥版书屋”已经与现代学校有些类似了。在苏美尔,学校最高领导叫“乌米亚”,意思是专家、教授,因其学识渊博而受到学生们顶礼膜拜,被称颂为“你是我敬仰的神”。教师在苏美尔语中叫“泥版书屋的书写者”,每个教师负责一门学科。助教称“大师兄”,负责给学生准备泥版、检查作业等。学校还有一些教辅人员,叫“泥版书屋的管理者”,负责图书馆和其他后勤工作。对学生,则实行奖惩分明的制度来管理。表现好的给予表扬,对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则实施处罚,一般是用鞭子抽打或用铜链锁住双脚关禁闭,严重的开除学籍。

资料来源:陈晓红,毛锐.失落的文明:巴比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由上可见,教育活动历史悠久,但教育活动缘何产生,不同历史阶段的教育呈现出何种时代特点,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在当代社会呈现出何种样貌,这是每一个学习教育或者关心教育的人不得不认真考量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如此根本,以至于如果对它们缺失了解,将无从认识“教育之源”,更无法理解教育发生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因此,本章围绕“教育的产生”“教育的发展”和“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三个板块的内容展开论述,以期对上述问题做出简明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