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案例

“教书匠”与“教师”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画家。初学画时,唐伯虎拜周臣为师,后来唐伯虎的画名渐渐超过老师周臣,姜绍书《无声诗史》记:“及六如以画名世,或懒于酬应,每请东村为之。”意思是说唐伯虎后来作画,常常让老师周臣代笔。那么为什么唐伯虎的画比老师周臣的强?周臣自己认为:“惟少唐生胸中万卷书耳。”这说明,技术技巧层面的功夫可以通过勤奋练习来提高,但是修养层面的功夫却需要理论上的激烈与反思。

同样的道理,一个老师既要有熟练的教育教学技能,更要有科学教育观念的引领。如果只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只能充为一个“教书匠”,两方面并重,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教育活动和每个人息息相关,一个人只有经由教育,才能由一个自然人发展为一个具有社会性的人,每个人都应自觉参与到这一过程之中,学习教育学,可以增强自身发展的自觉性;并且,绝大多数人也将为人父母,成为自己子女的教育者,学习教育学攸关下一代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一部分人会以教师为职业,成为专门的教育者,这就更需要学好教育学。所以,教育学不仅是一门专业知识,更应当成为一门公共知识。学习教育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承担者。掌握教育理论是教师的必备素质,而教育学也应该发挥其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功能。对教师来说,学习教育学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学习教育学有助于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教师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在教育观指导下进行的。对教育社会作用的认识,对教育塑造人的信心的认识,来自于科学的教育观。教师在教育观的基础上形成的人才观、学生观,是理解与贯彻教育方针政策的思想基础。因此,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重要条件。

其次,学习教育学能够帮助教师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要遵循教育规律,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而教育学这门学科的目的就是揭示教育规律。只有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教师才能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分清轻重缓急,确定一段时期内的教学进度和教学侧重点;根据人的成才规律,从道德认识、能力等方面确定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

最后,学习教育学可以帮助教师选择优化的教学过程与教育方法。良好的教育,必须优化教学过程,优化学科教学,减轻学生负担。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精心备课,认真设计并优化教学方案,选择优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构建优化的教学结构,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由学生通过学习活动,独立地获取知识,得到发展。同样也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通过设置解决教学问题的情境,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安排必要的实践活动,从而在指导学生独立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使学生做到既“学会”又“会学”“善学”。而这些都是必须以教育理论的学习为基础才能够给予教师的。

(二)提高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教育决策的科学性

教育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决策的成功与否。现实的教育决策大致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教育决策所依据的教育理念;二是具体的决策模式。在这两个层次中,前者是灵魂,它规定着教育决策的性质和各个环节的选定。后者则是力图使教育决策形式化、程序化和规范化,是可操作性的范畴。而这两个层次都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导,表现在:在教育决策领域,教育学可以指导国家行政部门借助理性规范,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去做出各种正确的决策,使决策过程按照教育规律办事,而不是按照主观愿望、长官意志办事,从而避免决策的失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对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来说,也应该从理性上知道教育是什么,在实践中能够领会上一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决策,并能够很好地传达决策、实施决策,保持各地的教育特色。对于学校的教育管理来说,教育理论可以提高校长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指导校长和学校其他管理者协调学校各方面的力量,以人为本,确定制度,加强监督,提高管理的科学化和效率化水平。

(三)促进教育改革健康可持续发展

教育改革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地变革现存教育的活动,它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教育改革是教育领域里的创新。进行教育改革必须要有相应的教育理论作为理性的指导。没有教育理论指导的教育实践是盲目的,而盲目的教育实践必定是要失败的。教育理论作为教育实践的研究结果,既来自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是若干教育实践和教育经验经过理性的抽象概括而总结出来的带有普遍意义的理性精华,因此可以对教育改革起到指导的作用,提出教育改革的理论框架,并对教育改革的背景、动因、目的、条件、过程、模式、策略、方法等给予系统化的说明,从而使得教育能够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避免摸石头过河、跟着感觉走带来的种种失误。

教育理论对于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用理性尺度评价现实,揭露现实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使人们认清现实教育中的种种不合理因素;第二,对未来教育进行预测、设计和规划,从对现存教育的评价中和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中提出未来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方法、制度、形式等,指明教育改革的方向;第三,依靠理论创造的社会舆论力量来呼唤社会,尤其是使教育工作者参与教育改革,并提高其自觉性、积极性和必胜的信心。

(四)有助于发挥教育的整体影响,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现代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进行的,教育日益成为学校、家长、社会的共同事业。学校需要加强同家长之间的联系,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才能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和谐统一的教育氛围。

首先,可以帮助家长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做出正确的教育行为和教育选择。学生受什么样的教育,家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长期望理论表明,家长期望对儿童青少年成长及其一生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基础教育要适应21世纪挑战与教育发展的趋势,有必要从观念和方法上对家长期望进行变革,开展提高家长期望教育价值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探索,帮助家长克服期望值过高或过低的偏向,防止长期存在的由于家长期望过高而给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就需要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发挥教育理论的价值。

其次,可以帮助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共同促进教育的发展。现代教育作为学校、家长、社会的共同事业,要求家长参与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由于各个家长自身教育理论情况的不同,导致他们参与情况也不同,受教育水平高的家长一般参与的程度就大,水平就高。因此,就需要在理论的引导下,在实践中进行各种探索,逐步提高家长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形成家校合作,凝聚家庭和学校两股重要的办学力量,最后形成全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局面。

最后,可以给予学生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文化教育情况与孩子的学习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教育能够促进孩子的学习;反之,不良的家庭环境和形同虚设的家庭文化教育则阻碍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因此,家长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本章小结

总结

关键术语

教育学

pedagogy

《学记》

Record on the Subject of Education

章节链接

本章是本教材的首章。作为绪论,是对整个教材内容的初步梳理与概括,与本教材的后续章节都有密切联系。

应用

体验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的提出者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曾子

2.《爱弥儿》的作者是( )。

A.柏拉图 B.卢梭 C.斯宾塞 D.洛克

3.教育学的研究目的是揭示( )。

A.教育现象 B.教育目的 C.教育规律 D.教育事实

4.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是( )。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福禄贝尔 D.亚里士多德

5.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 )。

A.赞科夫 B.布鲁纳 C.孟禄 D.杜威

二、简答题

1.什么事教育学?教育学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2.《学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是什么?三、论述题

1.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谈谈一个教师应具有怎样的教育观念。

2.结合教育学的学科发展历程,对你最感兴趣的教育家的思想进行评述。

3.结合教育学学科发展的现状,谈谈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拓展

补充读物

1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本书为教育学经典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多次再版。内容翔实,体例完整,线索清晰,基本上包括了教育领域的重要问题。

2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本书为教育学经典教材,其主要特点是理论性较强。

3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第2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本书是当前较有影响的比较权威的教育学教材,作者集中了教育理论界比较有影响的专家学者,有较强的理论性,贴近学术前沿。

在线学习资源

1.中国教育新闻网.http://www.jyb.cn/

2.教育学在线.http://epc.swu.edu.cn/index_eduol.php

[1] 季诚钧.《教育学》学科名称刍议.课程·教材·教法,1995(5)

[2] [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李其龙,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207

[3] [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李其龙,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3

[4] 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20

[5] 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08

[6]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1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6

[7]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简编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32

[8] 陈桂生.教育学辨——“元教育学”的探索.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5

[9] 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9

[10] 王坤庆.20世纪西方教育学科的发展与反思.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21

[11] 王坤庆.教育学史论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224

[12] 毛礼锐.中国教育史简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

[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68

[14] [英]洛克.教育漫话.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24

[15] [英]洛克.教育漫话.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97

[16] [英]洛克.教育漫话.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24

[17]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9

[18] 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73

[19] 王坤庆.教育学史论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317

[20] 孙俊三.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与教育学逻辑体系的建构.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