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

学习目标

掌握关于教育起源的不同学说,了解不同学说的代表人物及主要主张;学会批判性地理解各种教育起源论的合理性及局限性,能够发现不同学说背后的理论视角。

古今中外许多学者对于教育的起源做出过不同的诠释,产生了关于教育起源的多元认识,体现了不同时代的人们对教育起源的不同理解。通过这些不同的视角,人们可以透视它们各自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并站在新的时代角度思考教育产生发展的基础。

一、生物起源论

教育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沛西·能等。

法国的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最早提出教育的生物起源学说,他在《教育之演化》一书中认为,教育是一种在人类社会范围以外,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产生的社会现象中。按照他的观点,动物界的生存竞争和天性本能是教育的基础,动物正是基于生存与繁衍的天性本能才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小动物的,这种行为是教育的最初形式与发端,后来出现的人类教育不过是继承了动物界业已存在的教育形式,使其获得了新的性质而已。

名家语录

从观察得到的互相有联系的许多事实已无可争辩地向我证实:兽类教育和人类教育在根本上有同样的基础,由人强加的人为的教育,可以动摇甚至改变动物的,被称为本能的倾向,并反复教它们具有一些新的倾向,为取得这一结果,通常只要让年幼动物反复地练习并恰当地利用奖励也就够了。由此不难看出,人类教育的进行与动物的教育差别不大,在低等人种中进行的教育,与许多动物对其孩子进行的教育甚至相差无几。

——利托尔诺

利托尔诺的观点被后来英国教育家沛西·能推向了高峰。他指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应的、天生的”,教育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教育的生物起源学说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的起源问题的学说,也是较早地把教育的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的学说。生物起源学说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其他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相似性,但它把教育的起源归于动物的本能行为,把教育过程看成是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这就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因而是错误的。

二、心理起源论

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

在《教育史教科书》一书中,孟禄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提出原始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原始社会共同体中儿童对老年成员的无意识的模仿就是最初的教育。

教育的心理起源论使教育从动物界回到了人类社会,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说,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种观点把全部教育都归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范行为,而忽略了人的包括教育活动在内的一切活动都是由意识支配的有目的的行为,这就未免夸大了模仿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否定了教育的目的性和意识性,因而也是错误的。

三、劳动起源论

劳动起源论认为,原始社会早期便产生了教育,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劳动起源论主要以苏联的一些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为代表。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对上述两种观点的错误之处进行了批判,并通过科学的分析提出了教育的劳动起源论。劳动起源论重点在于强调:

首先,人类的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一道产生的,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而且,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和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

其次,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年青一代在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过程中成为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人,并使得人类世代积累的知识、经验、技能等精神文明得以延续。同时,从直接结果看,教育促进了儿童的身心发展和精神成长,使人趋于社会化与文明化。

在儿童成为具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之前,他们在长者以及其他有经验的人的言传身授下,习得各种生活生产知识经验和社会规范,并发展自身运用这些经验的本领和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儿童首先完成了个体身心的发展,并最终适应于社会要求,满足于社会需要。此后,满足社会生活需要与实现个体身心的发展密切相连,同步进行,所以说教育起源于人的社会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此外,关于教育起源问题还存在许多其他的观点,例如教育的需要起源说、交往起源说、前身起源说、家庭起源说、社会化影响起源说、超生物经验的传递和交流说等,这些观点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教育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