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人类本性观
第一章 生命的本性
第一节 生命的活力与关系的建立
(要点)“生命活力”是生命个体从生命行为世界,宏观表达生命个体“关系”机制的现象。
人类生命个体从诞生开始,直到生命个体结束,始终进行着“关系”的构建。
我们知道,世界是由生命系统和非生命系统构成的。生命是生命系统特有的现象,并以生命个体的形式存在。诸如花草树木,鱼虫鸟兽,即便是细菌、单细胞的藻类甚至是由核酸及蛋白质外壳组成的病毒等都是生命。非生命系统,大家更熟悉。山水石块,桌椅板凳,即便是具有自动功能的电器甚至是最近媒体报道的人机智能对话的机器,也都是非生命。将世界划分成生命系统与非生命系统,更有利于生命本身特质的显露。生命,相对非生命而言具有活力。
生命个体的活力
(观点)生命与活力同时诞生,同时生长,同时减弱,同时终结。生命及其活力是一个过程。
生命个体从诞生时刻起,就具备了生命的活力。在讨论生命个体活力之前,首先界定两个系统。大家知道:生命活力伴随着生命个体的生长而生长,伴随生命个体的生命结束而结束,而生命个体的生长与结束,均取决于生命个体本身及其周边综合的环境因素。对此,我们把生命个体结构系统称为第一结构系统;生命个体之外,所有能够与生命个体直接或间接发生作用的各种要素组成的系统,称为第二结构系统。这些要素是指构成生命个体结构的要件或要件再分的物质构成,以及能够独立地与生命个体发生作用的有生命的、无生命的物质整体或部分,包括有生命、无生命物质呈现给生命个体的物质、精神、经验关系与情感要素。如空气、水、阳光、山川、土地、平原、植物、动物、人类生命个体等;甚至极小的要素包括分子、原子,如构成第一结构系统所需要的元素等;精神层面的喜怒哀乐及知识等。
其次,讨论生命个体的活力。所谓生命个体的活力,是指生命个体在呈现生命本质属性过程中,第一结构系统各要素之间、第一结构系统要素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之间能动关系的相互作用。活力,有强有弱。生命的活力,可分为生长的活力和成熟的活力。
生命生长的活力。个体生命生长的活力又可分为幼体生长的活力及生殖生长的活力两个阶段。
首先从生物学视角,讨论幼体生长的活力。当生命个体处在幼体生长阶段时,幼体的生命活力主要体现在个体细胞与细胞处在自身之外的环境进行相互作用,在作用的过程中有选择地进行信息、能量与物质的交换,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幼体细胞通过分裂实现细胞的增殖,完成幼体器官的生长发育;通过细胞的分化产生不同细胞类型,形成各种组织器官,在此基础上,器官再经过细胞分裂、增值,实现不同器官的生长发育。
此阶段的生命活力是旺盛的,幼体在旺盛的生命活力的过程中实现了幼体生长发育,直至生命幼体发育完成,进入生殖生长的活力阶段。当然,当幼体不具备生物学生长活力时,幼体或进入成体时期或生命即将结束,幼体生长的活力也随之结束。
再从生物行为学的视角,考察一下幼体的活力。以植物幼体生长活力为例。一粒种子在土壤中,当温度、湿度比较适宜时发芽、生根长成幼苗,幼苗与空气、水和阳光、大地相互作用,进行信息、能量与物质的交换,获取生长的活力。幼苗生长活力使得幼苗透着鲜嫩,充满着自信,满身迸发着生长的信息向世界宣示自己的存在,特别是幼苗经过一天的阳光普照,在充足的空气、水及肥沃土地作用下,夜晚可在田间发出咔、哧等植物的生长声,如果记下标记,早晨就会发现幼苗的生长。此时幼苗的生长,不仅是长高、长壮,而且储存了与外界积极作用获得的诸多信息。幼苗的生长活力体现在幼苗与水、空气、土地等积极主动的作用之中,幼苗的积极主动作用实现了幼苗的生长、信息的储存。因此,幼苗的积极主动作用就是幼苗的活力。比如常说的雨后春笋,其拔节长高速度之快、成长痕迹之明显,都足以证明幼体生长活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幼苗活力的真实写照。
以幼体动物的生长活力为例。看一看身边的宠物——小狗。人们喜欢宠物,本质上更多喜欢宠物充满活力的灵性。小狗从胚胎发育起就具备了生长活力,为更好地感受小狗生长的活力,我们重点讨论小狗出生之后的生长活力。小狗带着储存的信息活力从母腹中降生,就开始试图离开母亲呈现自己的活力所在。虽然它还站不起来,不能睁开双眼,不能通过视力判断周围事物的存在及其关系,但它仍能用柔弱的身体匍匐、试探着与周边进行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在新的空间展示自己的存在。为自己更好地生存,小狗应用自身储存的信息,判断自身在空间的位置及其与周边的位置关系,进而找到母亲的**,从此,建立起新型的母子关系。小狗在母亲奶水滋养及舔舐呵护下,信息储存一天天的增多,器官一天天的长大:睁开眼睛,站立行走,探究周边的一切。凭借专属功能的器官,闻、嗅、舔、咬、撕感受事物存在,储存新的信息,增强自己的感知记忆:对周边事物形象的记忆,声音的记忆,颜色的记忆,味道的记忆等。通过声音、动作向伙伴、母亲、周围的人与物表达情感。此时,主人可给小狗起一个好听的名字,经常叫它,奖赏它,狗与名字就建立了联系。在主人训导(主人对小狗奖赏与惩罚的运用)下,小狗可学会坐、卧、摇头、握手、叼送食物等动作,小狗与主人逐渐建立起牢固的关系,语言的信息指令与狗行为高度契合。从此,小狗幼年的生长、动作的学习给予了人与其情感的建立,这就是小狗活灵活现地呈现了自己的生长活力。这生长活力,是综合性的、多方面的,而不仅仅是身体的生长。
生殖生长活力。综上讨论,不管是植物幼体,还是动物幼体,当幼体生命个体生长结束之后,生命个体就开始了生殖生长阶段,从而体现生殖生长活力。
依然先考察植物的生殖生长活力。植物的生殖生长活力是在植物幼体进行营养生长,形成根、茎、叶等营养器官之后,以分化出花、芽等**为标志,实现**的发育与生殖细胞的形成,从此实现开花、传粉与受精。植物进行生殖生长时,相对抑制了茎叶的营养生长,从而保证了果实和种子的发育。此阶段的植物,从外形上就给人以成熟健壮之感,透着一种力量、以一种自信和内在的美与周围环境建立起关系。植物的花外形漂亮、鲜嫩,有的还散发着幽幽的香味,更是昆虫收获与栖息之地。植物之间借助空气通过花粉作用实现生殖活力,通过动物的媒介作用实现植物生殖活力。植物的生殖生长活力是植物生命延续的关键,是植物进入成体的标志。关于无性生殖涉及的裂殖、出芽生殖、孢子生殖、营养生殖的生殖活力,依然体现在生殖生长的过程中,在此不多作介绍。
再考察动物的生殖生长活力。仍以宠物狗为例。幼体狗完成幼体生长进入生殖生长时期,**加速生长,生殖系统发育成熟,具备生育能力。此时,狗的行为表现,对异性更加表现友好,经常以嗅的方式来表达,对同性经常以狂吠进行交流。结束幼体生长,即除狗的**生长之外,其他器官结束生长,只是重量增加。进一步说,生殖生长期的狗,充满活力,喜欢挑战自己,不知疲倦,即使很疲劳,休息后也能够很快恢复。生殖生长期及其成体之后的一段时期,是狗的活力黄金时期:有精力、有体力、机灵、敏捷、讨人喜欢。
生命个体成熟活力。生命个体完成生长之后进入成熟期,典型特征就是性成熟。刚进入成体的生命个体,新陈代谢依然保持旺盛,与周边环境交流活跃,抗干扰及生存能力进一步增强。
首先,考察植物成熟期的生长活力。“植物在种子萌发后,先进行营养生长,形成根、茎、叶等营养器官,以后进行生殖生长,分化出花芽等**。”[1]许多植物伴随进入生殖生长过程的同时进入成体生长时期,即生殖生长结束,成体也进入衰老期。如一年生长的玉米、小麦、大豆、稻谷等植物。木本类植物的成体生长总是伴随着周期性的生殖生长,即成体生长过程总是以生殖生长为其显著特征:开花结果。如桃树、杏树、梨树等,每一年生长都以开花结果为一生长周期。即使是无性生殖也是成熟个体通过裂殖、出芽生殖、孢子生殖、营养生殖等方式繁衍后代,生殖活力是成熟个体的重要特征。此时,成体个体的生命系统是完备的、健康的,生命力旺盛。细胞与细胞,组织与组织,器官与器官之间作用效率处在整个生命过程中的较高水平,不管是信息吸收、能量转化,还是成体抗击外在微观或宏观影响生命个体生长的能力都显著增强。以树木生长为例,此时成体个体的外在表现是:成体树根相对较深,根须相对较多;树干明显粗壮;枝叶繁茂,树的整体感觉有力量,抗风及病虫害能力强。但是,随着成体个体的生长发育,个体器官与周围环境作用功能由强盛时期开始逐渐减弱直至消失,即“植物的细胞、器官或整个植株生理功能衰退,最终自然死亡”[2],生命活力也由强变弱直至停止,成体生命活力结束。由此,生命个体生存周期结束,代之以生殖的后代沿袭生命及种群的存在。
其次,考察动物成熟期的生长活力。成体动物个体和植物个体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不同。仍以宠物狗为例:狗从受精卵开始,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进行胚胎生命发育,实现器官分化,胚胎初具狗的形象。胎儿血液经毛细血管壁与母亲子宫壁中的血液进行气体和物质交换,实现胎儿生长直至出生。通过日常经验可知,狗出生之后的生长是已有器官体积与重量增长、功能加强的过程,不会产生新的器官。但是,狗长到十个月左右时,即到一定的年龄之后,狗的身体停止全面生长。虽然狗的身体停止生长,但是狗通过饮食吸收的物质能量提供狗与外界活动、交流所需要的能量,比如狗与主人的游戏以及跑、跳、吠等各种活动。此时,狗更有力量、反应迅速,记忆力好,能判断生人与熟人。狗,通过嗅来判断与辨别;通过声音,传递信号;通过凝眸观望,保持警觉。这是狗成熟活力之所在。狗吸收的物质能量除用来完成上述各项活动所需能量之外,过多的能量,则通过脂肪储存起来,外在表现为“胖”。从微观的角度看,狗虽然从外界获取能量,其生长细胞受到狗自身机制程序性调控,实现细胞程序化凋亡。狗在“清除多余无用细胞,清除发育不正常或有害细胞,清除完成正常使命的衰老细胞,控制组织器官各部分的细胞总数,以维持整体的正常发育和健康生长所不可或缺的正常生理机能。”[3]但是,成熟狗个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体各部分器官的功能逐渐衰退——代谢效率降低、器官功能减退。宏观表现反应速度慢,动作迟缓,不爱运动——活力减弱,最终衰老死亡,生命个体结束,代之以繁殖的后代延续生命。
综上所述,生命个体的活力,是生命个体特有的由生长活力和成熟活力构成完整的生命周期。生命活力伴随着生命个体生长活力的逐步完成,生命个体进入成熟活力期。需要强调的是,这里讨论的生命个体生长活力和成熟活力,不仅是生命个体身体的生长与维持,而且包括生命个体在身体生长与维持的同时通过与外界的作用,实现生命个体信息接纳与吸收,信息判断与应用,信息整合与创造,实现生命个体之间、生命个体与非生命个体之间信息交流与共享,生命个体自身信息生成与储存,最终实现生命个体生存与发展,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完成种群进化。当然,生命个体的综合活力,也随着生命系统的衰老而减弱,随着生命个体生命结束而结束。由此可断定:生命个体活力存在高峰期。生命与活力同时诞生,同时生长,同时减弱,同时终结。生命及其活力是一个过程。
生命个体关系的建立
(观点)关系,是生命个体活力生长的关键因素。
同一个生命个体在不同结构系统,即不同关系态的建构过程中,得到不同生长。
从生命诞生之时起,生命个体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就建立了关系。一个受精卵,在输卵管的环境中与其建立关系,使其提供卵裂环境、搭建移入子宫通道。受精卵进入子宫并与子宫建立关系,形成囊胚实现着床,从此,受精卵与母亲建立亲密的关系——从母亲的血液中获取营养。由此可以断定——关系,是生命个体活力生长的关键因素。下面,主要讨论生命个体关系的建立与生命个体的生长。
生命个体第一结构系统要素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发生作用,实现生命个体自身的生长。生命个体在建构自身生命的同时,已经将生命个体生存的世界划分为两大结构系统——生命个体自身结构系统和生命个体外结构系统,即第一结构系统和第二结构系统。构成生命个体结构、或物质或情感、或思想等的所有成分,都可以看成是生命个体自身结构系统的要素;构成第二结构系统的要素是指与生命个体第一结构系统要素发生作用的或物质、或能量、或信息等的对象。由此可以说:生命个体既是自身结构系统要素的整体呈现,也是第二结构系统要素的核心。也就是说,第一结构系统是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分布的中心,第二结构系统是以中心为核心的球体结构模型。从生命个体第一结构系统要素构建的过程,可以断定:两大结构系统,是关系密切而开放的系统——没有第二结构系统要素的提供,第一结构系统要素就缺少物质、能量、信息等的来源,生命个体就不可能存在。因此,构成两大系统的要素必然始终发生某种作用,以确保两大结构系统的存在。生命个体自身结构系统,即第一结构系统要素是开放的,必然要求第二结构系统要素也具有开放性,以确保生命个体生长的需要。为此,两大系统要素必将实现某种作用的即时建立。
第一结构系统要素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发生作用,把这种作用称为两大结构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立。为方便,这里只讨论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对第一结构系统要素的作用,暂时不讨论第一结构系统要素对第二结构系统要素的作用。当然,当第一结构系统要素没有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发生作用,或暂时没有发生作用,或发生作用结束或告一段落时,第一结构系统要素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均不建立关系。但是,这些要素依然存在于两大结构系统之内,把两大结构系统要素之间没有建立关系的状态称为暂态。把生命个体两大结构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即建立关系的状态称为关系态。因此,处于暂态的两大结构系统要素之间不建立关系。两大结构系统要素之间由处于暂态转化为关系态时,也就是两系统要素恢复作用即建立关系态。
所谓作用,从内容上是指两大结构系统要素之间进行或物质、或能量、或信息的交流,给两大结构系统要素带来影响。从双方结构系统要素本身状态上,由于生命个体活力的存在,其作用可能是双向也可能是单一,可能一方主动一方被动,也可能双方都主动或都被动。比如:外在因素就可导致双方要素都是被动作用。但是,双方不管是什么条件导致的作用——建立关系,对第一结构系统要素就会产生影响。据此可进一步证实,第一结构系统要素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系统内要素的数与量是变化的,其增减取决于两大结构系统要素关系建立及其作用程度。因此,生命个体两大结构系统要素之间的状态也是变化的:暂态或关系态;关系的数与量决定于结构系统要素的数与量。生命个体两大结构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综合的,可能是某时刻的也可能是过程的。但是,不管是单一还是综合,不管是时刻还是过程,我们都把第一结构系统各要素某一时刻的状态称为基态。因此可以说,基态只存在两种状态——暂态或关系态。暂态是关系态的基础,关系态是生命个体活力的体现。更准确地说,生命个体的某一个基态,是生命个体结构系统各要素某一关系态的宏观表现。但是,生命个体的每一个基态,都是从上一个基态通过生命个体两大结构系统要素作用后发展而来的,因此,生命个体在两大结构系统要素的相互作用中,通过一个个关系态的建立呈现生命个体的活力,实现生命个体的生长。由此,我们进一步得出结论:同一个生命个体在不同结构系统,即不同关系态的建构过程中,得到不同生长;不同关系态的建立,带来不同的生命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