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坦率地讲,我不是一位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者,而是站在教育教学工作岗位第一线的实践者、探索者。虽然在师范学校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但也是最基础的知识,何况当初根本就不知道、不明白教育学、心理学有多大用处,只晓得师范生都要学习这两门课程。1984年毕业后,我回到自己的母校——河北省迁安市一中教高一年级物理课兼班主任,开启了一生为之追求的教育教学实践与探索。

可以说,从教书的第一天起,我一边向老教师学习,一边尝试着教育教学改革。教书的第二年,我以“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训练”为课堂教学结构,探索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这一改革在高考中结出硕果。从此,便连续担任高三毕业班及高三“把关”教师。1990年,在安守林校长支持下,我带领高二年级组,尝试年级教育教学改革,一年后,走向学校领导岗位,继续扩大改革成果。1996年,又开始了“真的让学生动起来”教学改革实验,进而全面推进“让人人都有说话的权力,用制度去提醒,用情感去管理”的管理理念,取消教师上班打卡记录制度,以此推动学校的全面改革。实践证明,上述一系列改革均取得了较好效果。

由于工作的需要,1998年,我调到家乡教育局工作,担任业务局长,分管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所有教育教学及科研工作。这又为我提供了第二个实验场所。通过近三个月的调研工作,决定在全市推进“调整学校布局,发展学前三年教育”,在全省率先实现85%以上的幼儿入园率。在小学阶段组建“主体性教育”实验班,进而推广到“主体性教育”实验年级、“主体性教育”实验校,最后在全市小学推广。实践再次证明,上述改革实验又取得了较好效果。

2004年年初,我调到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工作。让我感动的是张德庆校长办学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我不得不又一次走上学校领导岗位并兼任高三毕业班课。在张德庆校长和李永生副校长的支持下,我又开始了在首都北京一所市级示范校的改革实验,两年后,由于组织需要,我便离开学校,调整到新的工作岗位。这一轮高中三年的改革实验,虽然我没有完成一轮,但是,三年后的改革实验结果依然让我更加欣慰。

新的工作岗位,虽然还是教育系统,但相对来说还是远离了教育一线,开始了我从未想过的宣传、纪检、维稳、统战与人事等工作。这几年,由于教育的情怀,我始终没有放弃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也由于个人水平和能力有限,没有挤出业余时间梳理自己三十多年教育实践、探索与思考。直到2013年工作的再次调整,又恰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再次吹响改革的号角,教育系统开始实施“管、办、评”分离的改革。我所在的教育督导部门肩负着“评”的工作任务,而评的“标准”是关键导向,我们是在“实然教育”中找标准,还是在“应然教育”中找标准?然而,当前所谓“成功的教育”或“优质教育资源”恰是教育问题的渊薮。对此,使我迫切地意识到急需引领教育改革的理论突破,重构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文化,以便找到适合人性的、对教育评价的依据。

纵观人类教育的发展史,教育的演进随着人类对教育功能的认识与价值追求,形成人类生命个体、组织群体追求教育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反过来,人类生命个体的教育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对教育价值追求产生巨大的影响。换句话说,教育文化对人类生命个体教育的影响具有巨大的惯性。教育文化的惯性,致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改革难以改变方向。教育人或关心教育的仁人志士,如果仅从简单的课程改革、方法改革、工具改革、管理改革做起,而不改变现有的教育文化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那么,教育改革一般说来,只能是工匠式的改革、渐进式的改革,也就难以有实质性的突破。特别是,当人们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明显不足,或对教育明显不足已达成了共识,而又难以克服教育文化所形成的巨大惯性阻碍的时候,急需构建适应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等需要的教育文化。

因此,梳理、总结本人三十余年教育思考、实践与探索的经验本质,追问教育实践取得成果的真谛,力求从根本上尝试回答一系列问题:什么样的教育最有利于人类生命本质属性的需求?教育的根本目的或目标到底是什么?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文化更有利于人类的教育?基于此,怀揣教育情怀,我才大胆地尝试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教育文化的探索。

不言而喻,人类是可以教育的。但是,正如前面说到的,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有利于人性的教育呢?由此来反思历史的、现实的教育,以寻找最有利于人性的教育规律,以此作为指导与评价现实与未来的教育标准。要找到这样的标准或标准特征,至少要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人类的本质属性;第二,教育的职能及教育最关心的要素;第三,教育发生的时空;第四,影响人类生命个体教育的社会因素。

对此,这本书以探索生命的本质属性为切入点,寻找人类生命的本质属性。在人类生命本质属性基础上,明确教育发生的时空关系、追求的目标、人类优化社会必备的社会素养、自身优化以及教育最需要关注的要件。通过历史地考察与对比,梳理出东西方教育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锁定聚焦影响教育的关键因素。从教育的产生开始,归纳人类教育价值追求的演变过程,寻找教育成为推进人类社会化文明进步的主要因素,构建趋近于人类生命本质属性、有利于人类社会化文明进步的理想的教育文化,让人类生命个体在依靠教育追求生命最优化或实现幸福生活的过程中有所遵循。

从方法论的角度,本书围绕生命本质属性的产生及其需求,抽象出贯穿生命全过程的“活力”与“关系”概念,力求遵循大统一的思维方法,追寻人类教育发生、发展过程的演进,进行一种全新的教育哲学思考。借鉴“质的研究方法”[1],通过对人类教育历史性地考证与对比,结合逻辑的、实践的、科学猜想的方法,筛选确定适合人类生命个体本质属性及人类历史实践证明了的、赋予教育价值追求的理想教育文化范畴中的标准特征——建构理想教育文化模型。其用意,旨在让教育者包括社会、家庭组织每一个成员以及受教育者自身,对受教育者在契合人类生命个体本质属性需要的全时空关照下,有总的、明确的教育及自我教育价值追求的方向。在这“总的、明确的教育价值追求方向”框定下,为充满灵性且千差万别的教育者提供了广阔的教育艺术实践,为受教育者自身追求指明了方向。为教育史上“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教学设计理念提供了依据和标准,从而使教育在不偏离人类本质属性的前提下,追求人类生命个体理想的发展。

为把握不偏离人类本质属性的教育,在读此书的过程中,读者朋友最好深刻理解此书涉及的几个概念。一是“生命活力”的概念。“生命活力”是生命个体从生命行为世界,宏观表达生命个体“关系”机制的现象。二是“关系”的概念。人类生命个体从诞生开始,直到生命个体结束,始终进行着“关系”的构建。三是第一结构系统与第二结构系统概念的划分。“第一结构系统”是生命个体存在的呈现,也是生命个体自身内在关系的和谐构建。“第二结构系统”是生命个体赖以存在与发展的条件,即生命个体第一结构系统要素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在建立关系的过程中,获取生命个体内在关系构建的物质与精神需要。四是生命的灵性。生命的灵性是从精神世界表述生命个体在第一结构系统要素之间,第一结构系统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之间建立关系态的机制现象。五是“历史经验关系记忆累积”和“现实经验关系记忆累积”的概念。两个概念强调了生命个体及其种群在形成过程中,“经验关系”构建的历史性与现实性。因此,历史经验关系记忆与现实经验关系记忆存在着必然的关系,是相对的划分。“经验关系”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在“现实”中体现着“历史”,在“历史”中体现着“现实”。六是理想教育文化模型。理想教育文化的理想程度是“三大范畴”集合{社会范畴 学校范畴 个体范畴}中元素的函数;社会范畴,是理想教育文化的基础,“最佳公民”的最佳程度是最佳公民特征要素集合(尊重 民主 责任 科学)中元素的函数;学校范畴,理想教育文化的教育方法理想化程度是理想教育方法特征要素集合(扰启 内省 质疑 实践)中元素的函数;个体范畴,理想教育文化的个体素养,是理想教育文化中最核心的要素,个体素养理想化程度是理想个体素养特征要素集合(独立 追求 养控 审美)中元素的函数。只要读者深刻理解作者借用数学集合思想建立范畴——彰显集体内涵与个体作用的关系;理解用数学函数的思维建立动态的理想教育文化,就可能更深刻地把握理想教育文化模型的精髓——动态且可测量。七是后记部分。后记部分是作者理想教育文化背景下的理想学校、理想政府、理想社会的素描。因此,只要读者从整体把握了理想教育文化,就可以在理想学校素描中建立读者心目中理想的学校。反过来,读者也可以通过后记部分理想学校的素描,来理解作者构建的理想教育文化。

其实,这本书我只想表达教育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一思想,从而,努力寻找适合人类生命个体理想的教育文化。如果人类社会,抑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生命个体,都能趋近于理想教育文化的要求,那么,我们的人类社会就是和谐的社会,我们国家的每个公民都是优秀的公民;每个公民都是趋近于幸福的,优秀的公民社会是和谐的、可持续的。

理想教育文化,就是追求公民幸福,实现公民优化教育,或优化国民教育!

这本书的读者范围应该是广泛的。既适合教育学理论研究者,师范类或非师范类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各类学校教师、教育工作者,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工作者,也适合所有孩子的家长及热爱教育相关方面研究的有关人士。因为——

这本书,给教育学理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教育学研究“靶子”。从教育学科诞生以来,涌现出了众多思想家、学者孜孜以求教育本质问题,从不同研究领域,进行了教育学的研究,提出了众多广义或狭义的教育学概念。如教育艺术、教育科学、心理教育学、经验教育学、社会教育学、唯心主义教育学、解释学教育学、现象学教育学、单数的教育科学、复数的教育科学等。虽然都圈定了教育本质的某个范围,并就此范围给予了描述,但依然没有明晰教育本质的具体方向。

尽管,我们也难以确切地告诉读者我们找到了教育本质的方向,但我们坚定地认为,从文化的视角探究教育的本质,不失为趋近于教育本质的新途径。我们给出的理想教育文化模型,有利于追问教育本质,有利于探索并推进教育研究与教育改革。相信,在探究教育文化与教育关系的过程中,一路将呈现多姿多彩而有意蕴的迷人风景!

这本书,给教师及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教育方法研究方向。作为教育工作者及教师,要牢牢把握自己是一位最佳公民,在最佳公民素养的基础上,践行理想教育文化规定了的教育方法。要深刻领会理想教育方法是集合(扰启 内省 质疑、实践)中元素的函数的意义。教育工作者及教师对集合{扰启 内省 质疑 实践}中的元素设计的技术与艺术存在巨大空间,为教师及教育工作者“教育有法,教无定法”提供了可能。

这本书,给有选择从事教育工作的在校大学生、研究生指明了专业发展方向。在校大学生一方面在践行最佳公民要素的基础上,尽可能提升个体素养;另一方面按照未来从事的教育专业,着重加强课堂教育教学关注的关键要素内涵的积淀。除要深刻理解课堂教学中有关表述、实践、问题、方法、工具、技术等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的设计外,还要兼顾或突出对学生生命灵动能力、生命修为、情志追求、合作要件、意志品性、批判与创新思维等需要相关知识的累积。对此,要尽可能扩展相关领域的学习,如心理学、工程学、机械、艺术及科学史等,以此尽可能提升自己专业知识、艺术修养与能力。

这本书,给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工作者提供了最基础的测量与评价指标。教育测量与评价工作者,根据理想教育文化三大范畴中的集合要素,作为该范畴中测量的一级指标,以此设计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等。通过对指标要素分数的处理,可以考察学校教育文化,考察教师及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方法,可以横向比较不同类别、不同阶段学校的办学情况;可以比较教育工作者及教师之间教育教学情况。在比较中,为学校管理者、教师及教育工作者,提供改进的方向。

这本书,给家庭教育指明了方向。家长要负责建设家庭组织:青年人结婚成家,首要任务就是建设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组织,既要管理好小家庭组织,又要履行最佳公民职责,参与好大家庭组织建设;在小家庭或大家庭组织成员之间,要履行最佳公民素质要求,提升自身个体素养,同时要像理想学校教师那样,肩负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

这本书,给学校规划者、设计者、建设者甚至社会管理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在城市(村镇)规划、城市(村镇)建设、学校建筑学、城市美学、城市文化等方面,如何更好地发挥各级各类学校场所及文化作用,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总之,理想教育文化,是我们的教育理想,是我们的教育情怀。总结、研究、表达、著述,都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真正目的,是实验、探索、实践,最终把理想教育文化变成美好的现实!

相信这本书能够给所有耐心的读者带来启发,特别要提醒读者要从整体上给予把握,因为它还会存在许多具体观点以及表述的问题,整体上看我的基本观点已经呈现出来,具体问题也希望读者提出来,加以商榷指正。

王世元

于北京朝阳劲松五区

2015年12月12日

[1]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