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一年多前,王世元同志将其力作《教育文化构建的人性基础》初稿送给我,希望我在阅读他的这部作品后提提意见,并为它写个序言。说心里话,阅读这样的著作我是非常乐意的,因为一方面这样的阅读有助于我了解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想和心路历程;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补充自己教育经验的不足。作为一名教育理论工作者,应该有丰富的教育工作经验。我过去虽然有过2年当小学教师的经验,但那毕竟是30年前的事情了。之后虽然时常因研究课题的缘故,到一些中小学去参观、座谈、讨论,但是对于学校教育实践明显地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了解,用“走马观花”来形容一点不为过。借助于阅读这样的作品,乘机补补教育实践这门课,真是非常有意义的。但对于写序言一事,我一直多有犹豫。我生怕写得不好,辜负了一位优秀教育工作者的期望与热忱,也败坏了读者阅读的兴趣与思想。无奈盛情难却,加之我在阅读之后确实也有些话想与作者、读者交流,就答应下来,凑成下面的文字,请大家批评。
王世元同志这本著作的核心主题是非常突出和清晰的,就是“教育文化观”。在长篇的论述中,他不仅致力于从概念上厘清什么是教育文化观,而且致力于从实践中分析和批判当下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流行的教育文化观及其对教育实践活动的消极影响,并且基于自己对生命、人性、社会、历史等的基础性研究,从公民素养、学校教育、个体成长三个维度提出理想的教育文化的基本特征。应当说,本书的思想结构是非常清楚的,前后的论述也比较严谨,观点与观点之间具有比较紧密的内在连结,在许多地方都提出了作者独到的又不失实践关怀的学术见解,是一部比较优秀的、牢牢奠基于教育实践基础上的理论研究成果。
“教育文化”或“教育文化观”这个概念乍一看非常难以理解,尤其是对于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而言。王世元同志大概也估计到它的理解上的难度,所以用了很多的笔墨来说明它。他为这个概念所下的核心的定义是“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或非正式组织群体、人类生命个体构成的人类社会对教育赋予某种价值的追求,进而形成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这个定义的关键点在于“人类社会对于教育赋予某种价值的追求”,落脚点在“(教育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从这个定义来说,王世元同志将教育文化理解为一种理想的教育生活方式以及在这种理想支配下所形成的教育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所以,教育文化于现实的教育实践会产生潜移默化的然而却是非常强大的影响力量。这种教育文化的影响,正是王世元同志所关注的教育现象。他认为,“当前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的众多问题,归结起来许多是教育文化问题。”我觉得,这个认识是非常正确也是非常深刻的。受制于历史上形成的陈旧的教育文化的制约,我们在推动教育现代化、建立现代教育体系方面确实效果不佳,这里面除了有环境的因素、条件的因素、能力的因素外,旧的或与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进步不一致的教育文化的消极作用确实是存在的。别的不说,在家长的心目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儿童观、教育观以及由此导致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集体无意识就极大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并影响到孩子内在学习动机的培养。对这样的教育文化进行深入批判是深化教育改革、激发学校活力、造就信息时代所需要的新型人才的必要条件。作为三十多年耕耘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一线的教育者,王世元同志敏锐地把握了这一重大问题并勇敢地投入到这种教育文化批判的工作中去,其情感人,其志可嘉!
作为一位对教育事业有着深厚感情的教育者,王世元同志在自己的思想中,不仅着力于批判,更着力于建设,提出理想的教育文化的模型及未来教育文化建设的方向。他认为,从社会角度来看,理想的教育应当体现尊重、民主、责任、科学的精神,并以此为核心素养造就“最佳公民”。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他提出扰启、内省、质疑和实践的概念,认为理想的教育过程应当是由扰启开始、经过内省、质疑,最后通过实践完成发展的任务。从个体成长的角度,他提出了独立、追求、养控和审美的主张,反映了他自己对于人的幸福生活所必须的核心素养的独立见解。三个层面的教育文化建构由外而内、相互支撑,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文化生态。尤其是,他提出,没有尊重意识的人类生命个体或群体,对非生命世界和生命世界都是一种灾难,包括人类自身,从而将尊重不单单看成是一种德行,更是将其看成是生命世界与非生命世界存在的法则,达到近乎“道”的层次,这是闻所未闻、发人深省的。他关于“扰启”“养控”“追求”等概念的分析,既有丰富的实践基础,也有独到的教育与人生意义。
王世元同志大学所学的专业不是哲学,而是物理学,毕业后长期从事物理学科的教学及管理工作。令人惊奇的是,他的这本著作却充满了哲学思辨的味道,不满足于对理想教育文化的规范性表达,而是努力地进入到理想教育文化得以建立的理论前提层面进行深度探索,反映了哲学思考寻根究底的精神。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和实践观察基础上,他对于教育文化的人性论基础有了系统的论述,涉及生命的本性、人类的本性、人类本性与教育关系等层次的论述。在生命本性的分析中,他吸收了大量自然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活力”和“关系”的概念,开辟了观察生命本性的内在和外在两个道路,具有很大的理论启发性。他关于人类本性及其与教育关键要素的关系,也已经超出以往教育学、教育哲学教科书的理论视域,形成了相关主题上非常独特的理论景观。
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也是变革社会和教育的实践论。王世元同志积几十年教育实践与思想的精华,完成这部颇有分量的理论著作,可喜可贺。在理论的建构告一段落之后,他还有意再次深入实践,在这个全面深化改革的春天里,创办理想的学校,追寻教育的理想。我也衷心地祝愿他能够带着对新的教育文化的向往,在教育实践领域做出新的成绩,更好地服务孩子,服务社会,贡献民族和国家!
石中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