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能违背规律——接受《新安晚报》记者刘高威的采访

教育是一门科学,是有规律可循的。换句话讲,教育的规律是不可违背的,作为社会、家长或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教育规律,并遵循教育规律去办事。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总督学、国家督学李明阳2月29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因此现阶段讨论教育本真这个话题特别有意义。

一、懂教育的人太少

李明阳认为,现在这个社会上,认为自己懂得教育的人太多,但实际上懂得教育的人又太少。关注教育与懂教育不是一个概念,关注教育是一件好事,但并不意味着就懂教育,目前懂教育的人非常紧缺。大家对教育缺少深入、严肃的研究,缺少一种很严肃的试验与认真归纳,并将其上升到理论层面。

追求教育的本真,要将一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提出来,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不要过于从个人、一时一地的角度去理解,而是客观、全面、历史地去分析,然后得出一些可操作性的能上升到理论层面的总结,再在教学实践中去实践。

例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是现在整个社会相当多的中小学校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大家逐步认识到过重的课业负担影响青少年全面发展,影响了身心健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幸福感。人的各个阶段的幸福感是不一样的,青少年也有他的幸福感。但是,过重的课业负担压抑了学生的幸福感,不论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或学习成绩一般化的学生,成绩都是以幸福感换来的。学生可以换来比较多的学习时间,好的学业成绩,为将来带来某种好处,但是却丢掉了儿童的天真、欢乐与幸福感。而这种幸福感,到了中年、老年后不可能再被复制,这种代价实在太大了。

二、剖析教育现象应理性

李明阳分析说,出现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要进行认真分析。

第一,多年计划经济形成就业一次定终身的模式。在过去,是否读大学是就业的分水岭。上好大学,有好工作,如果被淘汰,就得不到好工作、好待遇。读大学带来的是穿草鞋或穿皮鞋的机会,很多孩子不得已想尽一切办法取得高考的成功,将来获得一份好工作。现在,虽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完善,就业观念也得到改善,但这种惯性并没有消除。

第二,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中央、省都在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问题,市县不能再喊口号,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为上面。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了解作业。具体化来讲,布置作业前,教师做过没有?教师可知道重点和难点在哪里?哪些知识点是有价值的,哪些是没有价值的?教师是否已经认真分析过。其次,教师要把握好教学时间。教学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达到一个临界点后,对学生已经没有任何意义,过了一个临界点,便会对孩子有害。最后,每个学生的个性不一样,接受知识的程度也不一样,教师要因材施教,了解每个学生。

第三,家长同样有责任。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比较普遍,都希望孩子读大学。这种愿望是好的,对社会有益,能够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但是,家长也要思考,虽然目前大学录取率比较高,但上好大学的比例依然低,孩子受到天赋、努力、爱好、环境等条件限制,不可能会有同一个结果。家长应该更有包容性,考虑社会发展大的趋势,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让孩子拥有快乐、幸福的一生。有些家长给孩子购买了大量的教辅材料,孩子完成回到家要完成学校作业,再完成家长布置的作业,再预习明天功课,他们时间有限,也需要休息。

第四,少数地方政府对学校下达升学率指标,对升学率高的学校进行奖励。政府的导向作用很明显,学校主要精力抓升学率,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此外,社会上一些以营利为目的,以各种渠道推销教辅资料的群体,也为增加学生负担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答案要立足于综合分析

“这时,我们就必须理性,系统解决这个问题。”李明阳表示,第一,从教育主管部门来讲,将来实行中小学课程改革,减轻中小学校教材数量过多、难度过大问题。第二,要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倡教师向45分钟要效益。教师备一节课花费100分钟与花费200分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备课是备到班,还是备到学生是不一样的。对学生的辅导也要有针对性,因材施教是教师教学的道德底线。第三,要改变家长的观念,“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孩子不论做什么都可以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第四,政府引导学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既关注优秀毕业生,也要关注那些弱势群体。学校培养人才,是面对整个社会培养方方面面的人才,不是某方面的人才。对于社会来说,各种人才都重要,政府要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对那些推销大量课辅资料的群体以综合治理办法治理。

一个教育现象的背后有深刻背景,要解决需要全面分析,然后在政策、指导层面解决这个问题,例如,课业负担这个问题,我们要从各种角度分析。在看到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同时,我们也要知道学生没有负担也是不正常的。每一个成功人士的成功都来之不易,都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都有一个艰辛的道路要走。而学生在儿童、少年这个人生的阶段,也要为将来走向社会承担责任而作准备,在这个阶段不可能没有负担。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个别农村还存在“两头红”现象,“太阳老高才上课,太阳高挂已放学”,我们不能重视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相反的问题也存在也要解决。

解决课业负担是千千万万教育现象中的一个问题,要采取科学、精细的态度解决,而不是采取大而化之的态度。李明阳告诉记者:“以这种方式来深刻分析、提炼和总结,就是他对追求教育本真的理解和思考。”

四、教师道德立于社会顶端

我省的教育改革将走向何方?趁着采访间隙,记者特地与李明阳聊起了这个话题。

李明阳认为,我省义务教育层面走得很扎实,1986—2006年用20年时间解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问题,使所有孩子有学上,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之后政府解决了校舍安全问题、平安校园建设、防震改造等,现在的学校校舍是安全的、宽敞的。下一步为学校提供保障经费,保障学校的正常运转。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要求在提高,现在上好学校难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如何将学校办得更好,满足百姓需求成为新的挑战。

当前,扩大优质资源诸多因素中最关键的师资力量。第一,数量问题。总的来说师生比还存在两个问题。城市与农村的师生比不完全一样;师生比过高,导致大班额问题不能完全得到解决。此外,突出问题是幼儿师资不足,现在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在抓学前教育,要加强幼儿师资建设。第二,从质量上讲,要全面提高教师队伍质量。一是抓师德建设。尽管社会由各个群体组成,但教师是最重要的群体之一,道德要求也不一样。教师要具有奉献精神。对教师的要求,有别于其他社会成员,奉献精神是教育的明显特征。教师道德要立于社会的顶端,教师与医生的道德不能滑坡,否则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滑坡。教师是培养人的,是社会文明的传播者,要传播整个社会的道德和价值。因此,每年师资培训、师德年和规范教师行为活动中,师德建设都放在第一位。二是要抓好业务。当前对教师培训的重视已经提高到历史的高峰,国培计划、省培计划、远程教育等,要让培训常态化。三是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开展各种奖惩制度,激发教师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