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教育看教育——教育要刻不容缓地回归教育本位
北宋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写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告诉我们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人和事,从而看得更全面、客观、真实,得到科学的结论。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多从教育的视角看教育,看到的多为教育的艰辛历程和来之不易的成就。跳出教育看教育又看到了哪些呢?
一、跳出教育看教育,我们看到了什么
我们不妨选择最为大众化的网络媒体报道的2009年下半年几则影响较大的涉及教育的信息来分析一下。
(一)2009年教育部部长更替引发网民热议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经过表决,决定了教育部部长的更替,一时网友评论如潮,以致广州日报2009年11月2日刊登王石川文章《教育部部长易人为何广受关注》。文章说,一名官员的任免,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再正常不过。被免去职务,并无感情色彩,只是一个中性词。且有消息称,被免去部长职务者另有任用,就此而言,实属寻常。但是,教育部部长易人更引人注目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之所以如此,就是在网友眼里,教育部部长代表教育,而教育为整个社会甚至为每一个家庭所关注。
(二)央视曝八大“教育潜规则”
据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2009年11月2日报道:教育部门屡发新规,治教育顽疾却毫无起色。针对新规旧律,当前中小学教育还形成了多项潜规则。一是“免试就近入学”异化为“争相择校”;二是择校费“被自愿”;三是奥数改头换面;四是升学率还在争第一;五是“重点班”改名“创新班”;六是补习班挂名“家长委员会”;七是“你的学生我来教”;八是全日制培训班集体易地补课。
(三)《人民日报》五问中国教育
《人民日报》称:2009年10月12日,本报全文刊登了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教师节前夕考察北京三十五中时所作的重要讲话,字里行间让人体会到总理对中国教育现存问题的沉思。本版自10月19日至10月23日,从温总理讲话中归纳出五个问题是以“五问中国教育”。一问中国教育如何摆脱“危机”;二问怎样培养出更多“李四光”;三问“教育家”们在哪里;四问素质教育何以年年提年年缺;五问教师地位为何总没“到位”。
上面引用的为媒体信息,总体而言,媒体是代表大众的,是反映客观现实的。
“跳出教育看教育”,我们很少看到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对教育已经取得的成就的肯定和赞美,更多看到的是批评、要求,其严厉程度甚至令辛苦的教育工作者感到委屈和难以接受。但我们不必抱怨媒体,因为现代媒体主要的功能是发现并批评你的不足,而不是对你应该做到事情的肯定和歌颂。
“跳出教育看教育”,我们同样看到社会和公众对教育很高的期望值和要求的超前性。当教育工作者刚刚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教育投入不足得到有效缓解而喘口气的时候,社会已强烈要求推进教育均衡,要求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就教育部门而言,这句话已不仅停留在口头上,确实也真跳了,但相当一部分人都跳到对教育有利的角度去看教育,而不是以一个家长的角度、一个公众的角度、一个弱势群体的角度去看教育,“横看成岭侧成峰”,难以看出教育的全貌乃至弊端来。我们常说,越接近社会底层就越接近真实,跳出教育看教育有个往哪跳的问题,不然看到的未必是全貌或者症结,未必代表社会和大众的观点,也难以对症下药。正如今年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所指出的那样:“应该肯定,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无论是在学生的就学率还是在教育质量上,都取得了巨大成绩,这些成绩是不可磨灭的。但是,为什么社会上还有那么多人对教育有许多担心和意见?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跳出教育看教育,我们想到了什么
来自媒体的批评主要集中在教育管理和质量方面,而教育管理和教育质量应是教育的职责或本位。这标志着媒体乃至民众已经开始按照职能评价部门工作的得失。
媒体的批评应当使我们警醒,新的时期,教育的本位或者说重点是什么。
人民教育人民办及其后的税费改革时期,政府办教育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或正处于转型期,教育投入不足乃至由此引发的校舍安全、学校正常运转、教师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放问题等困扰着教育,教育部门乃至学校不得不为教育生存而奋斗,不得不将很多的精力用在争取教育投入上,一段时间教育不能集中精力于教育本身,不能潜心于教育,那是为了教育的生存基本条件而努力,除此别无选择。
《义务教育法》和《教育法》的实施、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政府依法治教、依法投入,从制度上和经费上为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提供保障,为教育回归教育的本位奠定了基础。
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政府部门的职能定位也逐步清晰。这要求各部门都必须认真地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角色并更好地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必须强化自身职业特征,做好本职工作。
教育的本位是什么。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的教师节重要讲话语重心长地期望教师“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我总觉得总书记这里的讲话不仅面向教师,而且面向教育、面向社会;“静下心来”“潜下心来”讲的不单是教师的的心态,还有教育乃至社会的心态;讲的也不只是个心态问题,更深层次还是教育的责任和社会的保障问题。总书记的期望代表中央同时代表大众。我想,由于党和国家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由于依法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教育部门、学校乃至校长已逐步从教育基本经费严重短缺的窘境中走出;全身心的加强教育管理,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条件正逐步具备。也就是说,教育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教育的质量和教育的公平为党和国家、为社会和民众高度关注,教育工作者已面临新的更加艰巨的任务。
三、跳出教育看教育,我们做些什么
在“上学难”已转变为“上好学校难”的背景下,在人民群众要求接受优质教育与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背景下,在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的背景下,我们的教育应当做什么。
(一)由重规模向重质量转变
我们的义务教育入学率已经普及;高中阶段已达到70%;高等教育已达到58%,各类学校的发展规模已达到一定的水平,上学难尤其是义务教育上学难已不再突出,但上好学校难,优质资源短缺已成为现实和紧迫的问题。另外,已实现普及的九年义务教育也亟待巩固和提高。再者,我们所讲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归根结底也是质量的差异问题,所以,提高质量将是教育部门乃至政府的一项重大任务。规模和质量,从理论上讲是并行不悖的,但从实施的角度讲,不同时期各有侧重。目前而言,提高教育质量任务尤为紧迫。
(二)由重物向重人转变
温家宝总理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认识到教育质量的提高最终取决于教师水平的提高,要看到目前教师队伍的现状与优质教育的需求相距甚远,加强师德教育和业务培训是我们提高教育质量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忠实遵循教育规律,努力提高教育科学化水平
这些年,我总觉得我们教育上提的口号多了,而在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实施上做得少了;在决策上我们深思熟虑少了,匆匆忙忙地拍脑袋决策多了;在做法上热热闹闹的场面多了,寂寞冷静实验研究的时间少了。教育也有个少一些折腾多做一些实事的问题。我们应当懂得、我们也应当使大众懂得,教育是有规律的,不管你认可不认可,它都是客观存在的;违背教育规律终归要受到惩罚的,从历史的、国际的角度都可以印证这一点。教育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的问题,需要集中力量在一个阶段解决,这是可以理解和必须做到的,但教育毕竟更是个系统工程,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周期,教育更需要一个长期的、全面的、科学的规划,更需要教育工作者乃至社会共同遵循教育规律及其科学规划,以科学的精神和态度认真地予以实施。
(四)由时间效益向科学方法效益转变
温家宝总理2009年教师节前夕在北京三十五中的重要讲话语重心长提出教育的一个不适应和三个亟待,如何教学、如何育人,总理心急如焚。我总觉得,到目前为止,就大多说学校而言,在追求质量上,我们的方法还是拼时间,拼加班加点,不要说研究层面的,就是一些基本的可以出效益的地方我们都还未做到,比如一些常规的东西:叫学生做的作业老师做过吗?叫学生背的课文老师背过吗?学生的作业是老师你改的吗?学生的试卷是老师出的吗?学生想的什么老师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