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青少年教育的重要一环
一、家庭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
家庭是人类生活中最主要的社会基本群体,是社会的组成分子。作为社会基本群体的家庭,对人和社会具有多种独特的功能,其中有生物的、哺育的、教育的、心理的、经济的等功能。这些功能对下一代的生长和发展都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自古以来,家庭不仅是其子女赖以生存的场所,而且是他们最早接受教育的启蒙学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不断扩大和增强。
现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要按照国家教育目标、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家庭教育的特点是充满亲情,在和谐、爱抚、自然的气氛中进行,充满生活情趣,要求家长身教重于言教,突出示范性。学校是国家设置的专职教育机构,学校教育常有一定的强制性,要严格地按照国家规定的计划、按照课程表,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有严格的评价标准和制度。社会教育由社会教育机构组织活动,有明显的社会目的、政治目的,有详细的工作计划,受教育对象自愿参加,没有任何强制性,带有较多的娱乐性。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替代的,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和补充。许多教育家把家庭教育称作奠基教育、定向教育、终身教育是很有道理的。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父母养而不教,那么孩子将失去最佳的受教育期如果父母予以不良的影响,使子女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入学后学校要纠正其不良行为习惯,付出的代价要比正常的教育大得多。人生的头几年,主要受的是家庭教育。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正是家庭教育这项最初奠基工程的重要意义。在这人生的头几年里,家庭是最经常、最集中、最大量地对孩子施以教育的。孩子有如一张白纸,那些最初的印痕是很难抹掉的,甚至一辈子也抹不掉。这支画笔操纵在家长的手中,这项最初奠基工程的工程师、施工员正是孩子的父母。
即使孩子入学后,中小学教育也必须得到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才有望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之,没有家长的支持和帮助,教师的辛勤劳动也会受到妨碍或抵消。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社会教育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家庭教育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壮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道德基础上的”。有时孩子难以接受、掌握学校所教的知识,家长给予辅导和帮助,使他们能够尽快完成学习任务,掌握应掌握的知识。由于学校教育必须面向大多数学生,通常情况下,只能进行一般性的常规教育,加上学生多,个性差异大,教师往往难以进行深入、细致的个别辅导。在许多家庭的家长中,拥有各种各样的人才,在培养、发展孩子的某种兴趣、爱好、特长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完全可以大有作为。
家庭教育业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是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和迫切需求。随着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推进,开展家庭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不失时机地推进家庭教育现代化,对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配合学校实施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和补充,要紧密围绕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确定具体教育的具体内容,组织实施各项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有机联系起来,才能够形成工作合力,提高家庭教育效果。家庭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目标,在汲取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将现代科学育人知识和方法,大力普及到千家万户,转变家长的观念,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当前,要重点围绕两个方面开展活动:
首先,要围绕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各项活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要面向所有学校,面向所有学生,面向学生各个方面,开发学生发展潜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这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家庭教育要紧密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素质教育的核心组织开展各项活动。
一是配合中小学广泛宣传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省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实施素质教育的任务还十分繁重和艰巨,存在不少困难、障碍和压力,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认识模糊,观念滞后。因此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向社会和广大家长宣传素质教育的内涵、意义、途径和方式,帮助他们了解认识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和重要性,从而增强自觉性,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观,主动关心、配合学校推进素质教育。
二是配合中小学落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各项措施。要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这个平台,采取多种形式和办法,通过多种渠道,在实施课程计划、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安排课外活动内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引导、影响和帮助学生家长积极主动地理解、配合学校实施素质教育。
三是积极创造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家庭环境。要确立家长教育行为的法制观念,增强家庭教育的民主意识,尊重孩子,平等沟通,改变简单粗暴、压制体罚等不良作风,树立新的家庭教育理念,要引导家长利用亲情教育的优势,开展个性化教育,发展孩子个性,采取鼓励、引导、宽容的科学方法,耐心教育,不断提高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要重视和解决“重智轻德”的教育倾向,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教育的有机结合,教育孩子学会学习和求知。
其次,要围绕广大农民工子女教育开展各项活动。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加快了城市建设和发展步伐,也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和进步,与此同时,他们的子女就学矛盾也逐步地凸显出来。农民工子女就学存在三种情况,即:随父母进城就学,留在原籍农村入学,随父母返乡就读。我省是农业大省,也是劳务输出大省,以上三类儿童数量很大。据统计,我省农村0~17岁留守儿童约366万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留守儿童272万人,约占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36%,其中,双亲外出务工的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7%。留守儿童以跟父母一方或祖父母生活为主的约占73%,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在学校寄宿的比例大大提升,占留守儿童总数的30%左右,部分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独自生活,全省约有7万人。目前我省在省辖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就读的农民工子女达到7万人,约占省辖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7%。农民工子女教育是当前实施义务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对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意义重大,家庭教育要将农民工子女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予以落实。
一是在广大农民工中宣传《义务教育法》。要通过宣传教育,引导他们认识到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使他们明白自己子女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不按时送子女上学是违法的行为;使他们感到对自己子女在生活上照料,在学习上关心是应尽的职责,强化家长的法定监护责任,建立以父母亲及其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体系。
二是积极关心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未来,关系到众多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也关系到一代人的培养。家庭教育要将关心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作为重要的活动内容,积极配合政府、学校和社会组织各项活动,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要针对家庭成员经常性缺位导致的关怀缺失,对留守儿童实施亲情关爱;针对缺少正常的情感交流和心理关怀,对留守儿童实施心理关爱;针对家庭监管的缺失和学校教育的疏忽导致的学习困难,对留守儿童实施学习关爱;针对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的行为习惯不规范和道德养成教育缺乏,对留守儿童实施品行关爱;针对父母不在身边,缺乏约束和监管,人身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对留守儿童实施安全关爱。
三、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首先,要继续推进家庭教育现代化实验区建设。建立实验区是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要在前一个阶段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和完善,继续采取点面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试验的范围和层次。
一是要根据当前基础教育特点和要求,不断丰富家庭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要进一步促进家庭教育观念的现代化,使广大家长和社会摒弃陈旧教育观念,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步伐。要进一步促进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科学化,以及教育手段的现代化。要建立现代家庭教育的机制,实现家庭教育管理的规范化。要建立家庭教育的服务体系,做到保障措施制度化。
二是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现代化实验区的领导。有关试验点的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要加大领导的力度,帮助解决实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要加强舆论宣传,开展细致的工作,实现家庭教育的目标。要运用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建立保障机制,多渠道筹措家庭教育经费,推动家庭教育现代化实验工作。
三是要进一步改进家庭教育的手段,提高家庭教育的实际效果。要推动实现家庭教育培训网络化。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依靠学校教育的人才优势和与学生家长的广泛联系,以中小学校为依托,广泛建立家长学校,同时兴办电视、广播、函授家长学校,形成全方位的家长培训网络。要建立快捷灵敏的家教信息系统,通过媒体,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将各种家庭教育的新知识、新技巧传到千家万户。最近,省教育厅、省新华发行集团和有关媒体联合举办了大型公益教育系列活动——家长学堂,专门面向家长和社会、通过多种媒体传播先进教育思想和方法。讲堂向家长免费开放,不举行任何商业活动。家长学堂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强调系统性、针对性、科学性,从胎教、儿童少年期教育、青春期教育等方面安排课程,还注意结合一些社会关注的问题,如传统文化缺失、盲目追星崇拜、农民工子女教育、正确对待网络、成长期膳食营养、高考心理辅导、感恩情怀培养等方面设计授课主题。目前,已经播出两期,家长和社会反映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