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安徽基础教育的回顾

“十五”以来,我省以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义务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教育发展的水平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省105个县(市、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从根本上保障了广大少年儿童义务教育的基本权利。2005年,全省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54%,小学的毕业生升学率99.56%,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97.78%。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省现有特教学校65所,在校三类残疾儿童19159人,大多数30万人口以上的县都建起了特殊教育学校,全省随班就读实验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80%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职业教育取得较好成效。高中阶段教育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初中毕业生升学率60.5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45.01%。

“十五”以来,我们重点抓了以下方面工作:

一、重点指导,分步推进,不断深化农村“以县为主”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2000年,我省在全国率先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取消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民集资,农村义务教育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和社会投入渠道丧失等问题凸显,催生了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改革。2001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国办发\[2002\]28号),首次明确: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围绕这一新的体制,我省从“保安全、保运转、保工资”着手,以撤销乡镇教办,建立乡中心校、建立财政部门监管的县级教育结算中心和县教育人才中心(“一破三立一建”)为重点内容,积极探索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和职责明确、政令畅通、人财事相统一协调的运作机制的建立,通过重点指导、分步推进,典型示范,不断深化改革,逐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为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政府办的投入保障机制的建立,我省目前正在青阳、金寨两县试点,并取得阶段性经验。义务教育开始由多渠道投入向以政府投入为主转变,由“农村教育农民办”开始向“农村教育政府办”转变。

二、加大政府财政投入,以农村中小学为重点,加强校舍建设,积极改善办学条件

(一)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

“两基”的实施,使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但是,我省农村中小学校舍多为平房,且大多是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三结合”建房,质量较差,相当一部分校舍已自然进入危房期,加上我省江淮流域及山区自然灾害频繁,县、乡财政薄弱,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农村中小学校的建设工作一度停滞不前,导致大量危房出现,严重威胁着农村中小学师生的生命安全。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2001年我省启动了一期危改工程(2001年至2003年),全省累计投入危改资金23.5亿元(其中中央和省级专款12.6亿元),改造危房557万平方米(其中改造D级危房412万平方米)。2004年,在已完成农村中小学一期危改工程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二期危改工程。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2亿元资金(含中央下达我省的危改专项资金),用3年左右的时间,支持县级政府消除农村中小学现有D级危房。截至2005年年底,我省已累计投入专项资金34.6亿元,改造中小学危房783.4万平方米,其中D类危房636万平方米,新建校舍840万平方米。

(二)实施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

2004年,为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国家实施以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为重点内容的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程,安徽省作为为数不多的中部内陆省份,被纳入国家西部“两基”攻坚工程项目规划,获得了2.3亿元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建设项目资金(中部省份最多)。我省以岳西、阜南、利辛三个未“普九”县为重点,兼顾山区(库区)及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等贫困地区,新建、改扩建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2004年至2005年,安排中央专项资金1亿元,在“两基”攻坚县岳西、阜南、利辛3县重点建设175所寄宿制学校;2005年至2007年,安排中央专项资金1.3亿元,在山区(库区)、贫困地区的50个县建设242所寄宿制学校。4年共规划建设寄宿制学校417所,投入资金23421.9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23000万元)。截至2005年年底,我省已完成55所项目学校、7.05万平方米的土建任务;开工128所项目学校、12.88万平方米的土建任务。

(三)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和中小学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建设工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

1.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为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文化输送到边远的山区和贫困地区,解决我省广大农村地区教育教学资源匮乏、师资短缺等问题,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加快农村教育的发展。2004年,我省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分期分批为农村中小学配备卫星接收设备、光盘播放设备和计算机教室。目前,已完成了二期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总投资为21476.1万元,建设了2614个教学光盘播放点、3886所卫星教学收视点、970所计算机教室。三期工程也已启动,工程实施完成后,将共建设4040个教学光盘播放点、6486所卫星教学收视点、1487所计算机教室,工程预算总投资34335.5万元,覆盖全省近49%左右的农村中小学。

2.通过政府政策扶持,企业投资建设,学校分期还贷的办法,建设多媒体计算机教室

我省积极探索,在县以上中小学引入市场机制,采取“政府政策支持、教育和物价部门组织检查监督、企业投资建设、学校管理使用、投资成本收回后无偿移交”的办法,建设中小学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已圆满完成四批项目建设任务,吸引企业投资达7.73亿元左右,装备多媒体教室3887间,配备计算机17.7万台,生机比由2002年的142∶1达到目前的30∶1。

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和多媒体计算机教室项目的建设,有力地推进了我省中小学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为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改变农村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单一教学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逐步建立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制度,积极解决残疾儿童、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等弱势群体的义务教育问题为帮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学生完成义务教育,从2001年开始,国家和省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逐步推进实施“两免一补”(免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计划,2005年,这项工作全面展开。2005年开始,中央提供免费教科书专项资金,每年1.25亿元,向全省135万农村家庭贫困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省级财政负责建立免杂费专项资金,2005年调整支出结构,列出1.08亿元,首先免除了我省20个国家扶贫开发县义务教育阶段76万家庭贫困学生杂费;各市、县也筹集7000多万元资金补助寄宿贫困学生的生活费;同时,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精神,2006年我省在金寨、青阳两县进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工作试点,逐步免除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大量增加,其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日益突出。2001年以来,我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明确管理职责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以建立定点学校为突破口,落实和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的权利和同等待遇。目前,我省就学矛盾比较突出的省辖市市区已经建立了100多所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定点学校,在定点学校就读的学生一律与城镇学生同等收费,不收借读费。

四、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以及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等现状,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从2001年开始,在全国全面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改革首先在义务教育阶段进行实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课程改革,也是历次课程改革中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改革内容最全面的一次。在这个大背景下,2002年秋,我省在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先行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33个首批课改实验区,2004年秋,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全面推广阶段,全省所有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实验。目前全省已经有70%以上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进入新课程。2006年秋季开始,根据教育部要求,我省普通高中起始年级也全面实施新课程实验。

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我们以教师培训为推进课程改革之重点,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开展了大规模的新课程培训。建立了由高校、教研部门、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等组成的本地专家队伍和由各级、各部门、各学校共同参与、分工协作、形成合力的培训网络。通过培训,为各实验区培养了一批课改骨干力量,并积极建立以校为本的培训制度和教研制度,积极倡导教师形成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提高的新兴风气,形成培训和教研的长效机制,使新课程实验做到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切实提高了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这已经成为我省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中富有特色的经验。同时,结合首批初中课改年级学生毕业升学,以中考和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通过改革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制度,在全省中小学全面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以及积极探索和改革普通高中多元化招生录取招生制度等,逐步构建既能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考试评价体系。

经过3年多的实验和探索,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一个以“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新的教育理念正在得到大力推崇,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变革,重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教学行为正在逐步得到重视,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师生之间共同学习、平等交流的民主关系正在逐步形成。二是改革使教师对参加培训和教研活动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动力,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教研活动有计划并且广泛地开展,一个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教研、培训活动正在得到广泛开展,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风气正在形成。三是一个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考试评价制度开始建立。考试内容和形式开始发生变化,在重视终结性评价的同时,更加重视过程性评价,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四是通过改革,一个促进教材质量不断提高的教材多样化格局初步形成,教材立项、审查、选用制度逐步建立,促进了公平竞争机制的形成,教材的质量明显提高。五是全社会支持、关注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高度重视课程改革。实验区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宣传课程改革,社区、家长共同参与新课程建设的新机制也在实验区有了良好的探索,课程改革得到了媒体和社会公众的热情关注。

五、加强薄弱学校建设,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校办学行为,促进中小学校均衡发展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力度不平衡等众多原因,我省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教育发展水平还存在明显的差距,上学难、上学贵的现象在一些地方还十分突出,特别是在一些城市地区,择校之风愈演愈烈,以及由此引发的高收费、大班额等一系列问题,成为社会和家长对教育最不满意的内容,也成为当前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为解决城乡间、区域内的教育不均衡问题,我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加强薄弱学校建设

在实施的义教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重点加强农村薄弱学校建设的基础上,2005年,省教育厅启动薄弱学校建设工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的意见》,就强化政府行为,以县为主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并调整教育支出结构,调剂出1500万元资金,首先帮助和指导各市、县重点改造500所薄弱学校,为重点指导改造的薄弱学校配备一些最基本的教学仪器、体育器材和图书。2006年又在省财政的支持下,筹集3000万元,重点帮助和支持全省500所农村初中建理、化、生实验室。

(二)积极推进中小学招生制度改革,规范办学行为,逐步均衡区域内中小学校生源分布通过全面取消小学升初中考试,大力治理少数初中学校考试招生行为,积极推进和完善示范高中招生指标按照毕业生数和办学水平等因素分配到各初中学校的制度,逐步引导生源分流,缓解盲目择校行为。这项工作我省已经坚持了多年,2005年,我省示范高中招生指标到校的比例已经达到60%,一些地处偏远或相对薄弱学校开始有更多的学生能够升入示范高中。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及国家有关文件精神,我省2004年已经叫停公办学校改制行为。近期,省教育厅又专门印发了《关于坚决清理纠正义务教育阶段办学体制改革试验工作的通知》,对已经改制的学校按有关法律和国家文件精神进行全面清理、整顿和规范。并对一些择校矛盾突出的城市地区,重点治理。2006年,我省加大力度,在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继续严格执行国家“三限”政策基础上,坚决取消同城范围内的“借读”等变相扩大择校范围的不规范行为。芜湖市委市政府出台《芜湖市关于促进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并痛下决心,从2006年开始,停止三所改制初中学校招生,从根本上解决芜湖市城区的越来越突出的择校矛盾。合肥和芜湖的做法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和震动,受到了绝大多数群众的欢迎。也为我省各地全面治理择校行为、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工作正式拉开序幕。

2006年7月,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首次以政府的名义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了全面的要求和部署,进一步强化了提高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新时期的重要意义和政府职责意识。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是安徽省“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之一。我省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中心,以改善农村教师队伍状况和加强骨干教师选拔培养为重点,注重效益,深化改革,优化管理,取得显著的成绩。

一是通过特级教师和“教坛新星”以及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评选,初步形成建立了一支以特级教师、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教坛新星”为主体的中小学骨干教师梯队。二是不断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全省有43.4万名中小学在职教师通过过渡和认定取得教师资格,5.1万名社会人员通过认定取得教师资格。三是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工作,教职工编制核定到县工作已经完成,以中小学教师聘任制为重点的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全省中小学有20.15万名教职工实行了聘用合同制。四是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十五”以来全省各级各类干训达到2万人次,总体培训率达到95.86%。通过培训,我省中小学校长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政治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五是进一步实施城乡对口支教工作。2001年以来,省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和鼓励城乡学校教师交流,开展对口支教工作,据统计,近三年全省安排到薄弱学校对口支教教师3875人,薄弱学校新进教师6711人,培训教师11.4万人次。六是加强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工作,积极改善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2005年年底与“九五”末比较,普通高中、初中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务的比例,分别由21.1%、3.8%提高到23.3%、6.9%;小学专任教师中具有小学高级及以上职务的比例由26.5%提高到44.38%。具备中高级职务的教师中,中青年教师比例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已成为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

七、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督导评估制度,保障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措施得到切实落实为保障义务教育水平得到不断巩固提高,我省制定了《安徽省“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复查考核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度到评估办法》,以新时期农村义务教育工作重点为主要内容,对已经实现“两基”的县(市、区)建立定期复查制度。2003年开始,每年重点抽查10~15个县(市、区)。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建立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制度的意见通知》精神,我省省委组织部、省政府教育督导团、省教育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督导考核制度的通知》,将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教育工作的书记、县长在工作中是否切实保障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统筹管理制度的建立,作为对县级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工作职责三个一票否决之一。这项监督措施在全省引起很大反响,各县(市、区)都以积极态度认真对照标准进行自查。在2005年试点工作基础上,2006年,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共同组织了19个督查组,对全省85个县(市、区)“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经费投与管理”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重点考核,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督查,不仅促进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保障了义务教育投入的切实到位,更重要的是在全社会营造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氛围,提高了县(区)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认识,有利于党政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提高了县(区)党政领导干部依法保障教育投入的责任意识。

八、普通高中教育的规模和优质资源迅速扩大

(一)高中阶段教育事业规模有了较快的发展

2004年,全省共有普通高中758所,当年招生40.27万人;比1998年的15.25万人增加25.02万人,平均每年增4.17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105.02万人,比1998年的40.09万人增加64.93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0.82万人;每校学生数平均达1385人,比1998年校均学生数631人增加754人,大大提高了办学效益。2004年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重达到55.64%,比1998年的29.32%提高了26.32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4.38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2004年提高到41.78%。

(二)高中阶段优质教育资源获得较大扩张

到2004年年底,全省已建成省级示范高中106所;建成市级示范高中130多所,省、市两级示范高中数占全省普通高中总校数的30%左右,省、市示范高中在校生数40余万人,约占全省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49%。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群众选择优质高中教育的需要。

(三)高中阶段课程和考试评价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十五”期间,我省普通高中进行了课程改革实验,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新课程方案,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了课程载体。在实施新课程方案的同时,还对高考科目设置和普通高中毕业会考进行了积极稳妥的改革,全省高考从2000年起实行“3+文综/理综”的科目设置方案,既体现了改革精神,也有利于平稳过渡。

(四)普通高中教育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

为切实加强示范高中管理,规范其办学行为,充分发挥示范高中的示范、辐射、引领作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徽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并及时召开全省示范高中建设与发展工作会议,从规范办学和招生行为、教育教学管理、学籍管理、教师队伍管理、制止乱收费、责任追究及考核评优等方面,对示范高中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规定和要求。高中“择校”严格执行“限分数、限人数、限钱数”的“三限”政策规定。

九、当前存在的主要困难

(一)义务教育经费仍然严重短缺

生均教育经费、生均公用经费、生均校舍面积均处于全国倒数位次,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扩大。(2004年,我省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小学在全国居倒数第5位,初中倒数第3位;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小学倒数第4位,初中倒数第1位。2004年小学生均校舍3.9平方米,比西部地区平均数低0.8平方米,比中部地区平均数低1.2平方米,比东部地区平均数低1.7平方米)。2007年,全省将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省财政将承担20亿元的杂费支出,压力很大。且免杂费后的补助资金尚不能弥补原收费资金,学校办学资金不足问题也进一步凸显。目前中央对各省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按现行标准执行,从试点县情况看,虽然我省杂费标准不低,但因公用经费拨款标准较低(小学10元/年,初中15元/年),使得公用经费总额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因此,中央对我省试点县免杂费补助标准低于我省现行“一费制”收费标准,给学校正常运转带来困难。(中央每生每学年补助标准为:县镇小学203元,农村小学173元,县镇初中263元,农村初中233元;我省现行“一费制”每生每学年标准为:县镇小学1~3年级212元、4~6年级256元,农村小学1~3年级162元、4~6年级206元,县镇初中330元,农村初中276元。按此计算,安徽金寨和青阳两县一年缺口就达294万元)。同时,财政拨款滞后也给学校正常运转带来了很大压力,目前都是靠试点县预拨资金实施保障机制,全省推开后可能会出现因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而导致学校办学间隙性困难。

(二)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北方地区财力有限,有编难补

在我省北方地区部分县,教师“有编难补”的现象普遍,教师短缺严重,缺额最多的达到应配备教师的1/3左右。皖北地区农村初中平均班额都在75~82人之间,有的班学生数逾百。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短缺,为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需要,一些学校不得不临时聘请代课教师。近几年,安徽省中小学代课教师数量呈上升趋势,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分别为17840人、20469人、20627人和22959人。这些代课教师主要分布在农村,其工资大多数由学校自筹。

(三)中小学普遍缺少教学仪器设备,县际差距较大

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在现有生均仪器设备值、生均尚需仪器设备值、普及实验教学按校总普及率、教学仪器达标学校总达标率等方面与全国平均水平都有较大的差距,如果与发达地区比较,差距则更大。即使按现有的全国平均水平测算,尚需仪器设备金额达22.6亿之多,其中小学缺少仪器价值约12.8亿元,初中缺少仪器价值约9.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