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实践与探索
义务教育三十年 九曲黄河十八弯——给美国朋友一个中国义务教育印象
2012年4月19日,我接待“中美基础教育领导者能力建设项目”美方校长代表团。为了让异国他乡的美国朋友比较清晰地了解安徽省义务教育发展的状态,我将从宏观上对安徽省义务教育进行解读。
我的题目的含义是:安徽省的义务教育虽经历艰难曲折,但最终实现预期目标,如九曲黄河终归大海。
安徽是中部省份,有6800万人口。是一个人口大省,也是一个教育大省。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即小学、初中学校19304所,在校生8306502人,专任义务教育教师407818人。
我把安徽省义务教育的发展概括为三段:即:义务教育的普及阶段(1986—2006年);义务教育的巩固阶段(2006—2010年);义务教育的提高阶段(2010—2016年)。简称为“义务教育三段论”。
一、义务教育的普及阶段(1986—2006年)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是全国实施义务教育的标志,而2006年我省通过国家“两基”(包含义务教育)验收,所以我把这一段作为我省义务教育的普及阶段(1986—2006年)。
这一阶段概括说我们要实现两大目标:义务教育政府办学;每个孩子有学上。
这个阶段我们做了四件大事:改革办学体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改善办学条件。
(一)改革办学体制
1985年5月27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7月1日起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了义务教育政府办学、以县为主办学和教育优先发展。
(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解决每个孩子有学上的问题。目前我省小学、初中学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9.81%和98.63%;而1986年小学、初中学龄儿童入学率分别为96%和68%。
(三)实现基本办学条件
具体说是“三保”,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保校舍安全、保证学校正常运转(保工资、保安全、保运转)。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阶段。从中央至地方各级政府为此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直至2007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三保”任务最终实现)。
(四)实施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
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我省从2002年起在义务教育学段逐步实施课程改革,课程改革内容包括教育理念更新、教材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和评价制度改革。
二、义务教育的巩固阶段(2006—2010年)
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2006年我省通过“两基”验收,标志着义务教育基本实现,因此作为这一阶段的起始段,在2006—2010年间建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免费教育;完善校舍建设;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绩效工资制度;实施了中小学教师编制核定工作。即既完善了义务教育的基本保障条件,校舍安全建设和保障经费运转,又开始把均衡、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提上议事日程。
这是对义务教育成果的巩固阶段。这个阶段我们做了四件大事: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城乡同步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教育,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加强学校校舍建设,大幅度提高校舍安全建设标准;以2007年教师节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标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对中小学教师新一轮核编,实施旨在加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特岗教师计划”和“免费师范生计划”、教师培训计划;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义务教育的提高阶段(2010—2016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2010—2020年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国家明确的任务是考虑到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不同地区的,我省属于中部地区,教育相对发达,所以目标任务完成可相对提前,这就是我把第三阶段化为“2010—2016”而未划成“2010—2020”的原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2010—2020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他们的相互关系是:教育的核心任务是育人,两项重点工作是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保障这一目标的实现要靠教育优先发展、改革创新。包括加大投入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我们的具体任务是: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2年我们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4%;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教育家;实现从“有学上”向“上好学”的转变。
九曲黄河十八弯,说的是黄河虽经曲折,但终归大海。我省义务教育亦如此,虽经曲折,但总体趋势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使每个孩子有学上,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实现起点的公平;继而提高教育质量,使得每个孩子有好学上,以实现教育过程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