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现状和发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伴随着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的产生,以及教育实践的逐步深入和教育理论的逐步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文化的进步而不断革新和日臻完善。本节将概括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阐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现状,揭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20]

(一)萌芽时期

原始社会时期,教育在生产劳动中进行,人们一方面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把知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另一方面对传授过程的方式方法以及对年青一代的教育效果,进行自然的观察和原始总结,以便不断改进。当时的观察和总结往往是无计划的、不自觉的,而且是零散的、低水平的;通过观察获得的新发现,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总结也只是停留在思维上,没有文字上的描述和概括。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随着文字的出现,学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实践的日益深入,各方面文化科学知识的积累和丰富,观察法、经验总结法等教育研究方法为教育家们自觉运用,历史法、文献法、测量法、思辨法等教育研究方法也随之出现。我国古代孔子、朱熹等著名教育家对教育的研究,其方法主要是观察研究和经验总结。古代许多教育家为了对先辈教育思想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常查阅历史文献资料或对先辈教育言论进行注疏诠释,这些做法均属历史研究和文献研究。我国古代考试,特别是科举考试,就是对考生进行测量评价。

古代的教育研究方法曾有效地推动了古代教育研究,但它仅仅停留在定性描述和主观分析推断的水平上,还缺乏全面系统的逻辑论证和精确的定量分析及严格的科学实验验证。因此,当时所采取的各种教育研究方法还没有达到真正科学研究的水平。例如,那时的观察法是缺乏系统性的,教育观察者往往以不完全的经验或证据为基础,忽视同时存在的复杂的教育因素在起作用,或者让感觉及偏见影响观察与结论。在权威专断的古代,盲从权威、迷信古人是普遍现象,因此,人们观察教育现象,总结教育经验,思考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常常以权威的训谕为准绳。如我国古书记载的“法先王”“遵先王之道”等一类的话,就带有浓厚的教条主义和权威主义的色彩;在欧洲的中世纪,上帝和神高于一切,宗教思想也严重地束缚着人们的科学思维。

(二)兴盛时期

欧洲“文艺复兴”后,研究方法逐渐重视假设和实验。实验方法最早以力学形式为工程师所应用,但明确看到科学实验的重大作用并最先系统研究实验方法的是英国的培根(Francis Bacon)。培根在《新工具》一书中指出,科学应当是实验科学,要打破中世纪那种宗教式的思辨枷锁,就应当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促成经验和理性的职能的真正合法的婚配。他还主张用归纳法归纳经验。培根以定性实验和归纳为主,强调科学方法的经验性质,但忽视了理论方法的作用。16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开创了实验方法和理性方法、数学方法相结合的研究途径。17世纪以后,经验和理性结合的方法有了更广泛的运用,数学方法、逻辑方法等各种科学方法也相对独立发展。其他科学领域各种研究方法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尤其是自然科学的实验研究以及定量分析研究,为以后教育研究走向科学化奠定了基础。从17世纪开始,一批杰出的教育家如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第斯多惠、乌申斯基等人,把教育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大大地丰富了近代教育研究的理论和实践。

(三)全盛时期

从19世纪前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教育研究方法出现了以往任何时期都不可比拟的崭新面貌。

1.教育实验运动迅速开展

19世纪前后,比较著名的教育实验有:1768年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创办“新庄”实验学校所进行的教育实验;1825年英国欧文创设移民区“新和谐村”所进行的教育实验;1896年,美国杜威创办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所进行的教育实验。从19世纪末开始,在德国、英国和美国等国家,实验教育运动蓬勃发展。自德国冯特首创心理实验室(1879年)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以后,1882年英国的高尔顿又在伦敦成立人类学实验室,研究个别差异问题。20世纪初,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大力提倡教育实验,促进教育实验的开展,如德国梅伊曼主张用心理实验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法国比奈主张用实验方法研究儿童的智力发展;美国桑代克把动物心理实验的方法运用到教育上,还主张教育现象和教育理论必须有严格的实验验证。测量工具的发展和统计方法的进步,又为教育实验提供了技术和方法,从此以后,教育实验作为一种比较严格的科学研究方法,在教育上得到广泛的运用。

我国教育实验运动始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在美国教育实验运动的影响下,各地纷纷建立教育实验区,到1935年,各种教育实验区有193处,遍及全国各地。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陶行知创办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和山海工学团、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的定县实验区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验等。

2.教育测量运动蓬勃兴起

1864年,英国的费舍(George Fisher)编成世界上第一个成绩量表。之后,美国的莱斯(J.M.Rice)积极提倡教育测量,并于1895—1905年期间编制了算术、拼字、语言等测验。与此同时,教育测量运动迅速兴起,各种客观标准化教育测量纷纷出现,著名的有法国比奈(A.Binet)、西蒙(T.Simon)的智力测量(1905年)。1909年,被称为教育测量鼻祖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Thorndike)运用统计学的“等距原理”,发明了编制量表的单位,编成了《书法量表》《拼字量表》《作文量表》《图画量表》等标准测量工具,使教育测量走上科学化的道路,推动了教育测量运动的迅速发展。从此以后,各种学业成绩测验、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诊断测验、人格测验等客观标准化教育测量迅速兴起。

3.教育调查开始被重视,并逐步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

19世纪以后,教育研究者开始重视运用调查法,早期著名的教育调查是1897年美国莱斯(J.M.Rice)进行的拼写练习调查。此外,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还有一些影响比较大的教育调查,如19世纪末美国的斯坦利·霍尔(Stanley Hall)采用问卷法进行的教育调查;1910年哈佛大学教授哈诺斯(Paul Hanus)进行的学校调查;1911—1912年纽约市开展的大规模学校调查。所有这些教育调查,在其方法、手段的使用上都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规范化和科学化。以后,随着教育调查法的广泛运用,教育调查方法在其复杂程度和量表使用方面也有较大发展。此外,教育统计学及其他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也为教育研究向科学化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这一时期总的看来,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广泛移植于教育研究领域,使教育研究方法向科学化跨进了一大步。同时,教育研究者也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教育研究法,并不断创立新的教育研究法,从而逐步形成了教育领域独特的研究方法体系。

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现状[21]

从20世纪50年代起,传统的教育研究方法进一步完善,现代教育研究方法进一步发展,各种新的教育研究方法不断出现,丰富了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体系和运用技术有许多新的突破,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状况,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技术上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一)大规模的教育调查越来越多

调查研究法是社会科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教育研究者越来越多地采用此法。在我国,近年来既有数以万计的个人进行的教育调查,也有很多协作进行或集体组织进行的教育调查;既有本地区教育调查,也有跨县、跨省市或全国性的教育调查。其中,规模较大的是1986年进行的中国普及义务教育调查,这项调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教科文卫委员会牵头,中央各有关部门参加,组成三个调查组,分赴江苏、湖南、四川三省进行调查研究。近年我国新课程试验情况的调查研究,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调查研究,学生心理与思想品德教育的调查研究,关于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调查研究,关于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研究等,普遍在一些省市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起来。

(二)注重以开发智能为中心的教育试验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苏联、美国、西德以发展学生智能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实验很多,如在课程改革方面,出现了赞可夫、布鲁纳、根舍因三大典型学派的改革实验,在教学方法上出现了“发现法”“探究法”“解决问题法”等改革实验。30多年来日本等国又在积极进行“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教改”试验以及开发早期智力的早期教育实验。在我国,以发展学生智能为核心的教育实验也很多,例如:20世纪80年代有的研究通过“综合构建教学体系”教学实验,试图在儿童心理中构建一个“井架”,使儿童智力的潜能如地底的原油喷涌而出,有的研究通过“小学生语文能力整体发展”实验,以发展学生思维和语言为中心,通过语文教学结构的整体改革,促进小学生语文能力整体发展。我国开展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新的国家课程标准,以发掘学生智能为中心的“教改”试验更加受到重视。

(三)重视长期追踪研究法

长期追踪研究的典型例子,是美国自1921—1972年为期51年对超常人创造能力发展和培养的追踪研究。许多研究资料表明,由于教育的复杂性,教育周期长,用较短时间很难看出问题的实质性变化,因此,进行长期的追踪研究或纵贯性研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近60年来,运用这种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人越来越多。例如,美国布卢姆关于早期教育重要性的研究,对近千个儿童,从幼儿园到他们成人时为止,进行了长期的追踪研究。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研究,对实验班各种教学效果的分析,依据的是长期跟踪听课、记录所取得的数据。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身心发展和德育成长的研究,也进行了数年乃至一二十年长期的追踪研究。从国外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所发表的许多教育研究报告看,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运用长期追踪研究或纵贯性研究而取得成果的。根据我国教育家长期教育研究实践的经验,以及在国外教育研究影响下,近30多年来,我国教育界对长期追踪研究已开始重视。

(四)系统科学方法引入教育研究领域

系统科学是“三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和“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的总称。“三论”以系统论为核心,“新三论”是系统论的新发展。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前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三论”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美国、英国、西德、苏联等国的许多学者,试图用控制论的观点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认知活动的控制。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Skinner)创立的“程序教学”以及西德弗兰克等人创立的“控制论教育学”,就主要从信息理论和控制理论角度出发来考察教育现象。苏联巴班斯基运用系统方法研究教学过程,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我国自1979年以来,开始重视运用“三论”方法研究教育问题。“新三论”是20世纪7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近年来,运用“新三论”方法研究教育问题已引起人们的重视。

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

教育科学研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伴随近代教育科学实践和自然科学观念方法的发展而产生,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和拓宽,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呈现出相互融合、纵横交错的局面。综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沿革,为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研究者总是在继承传统的教育研究法的同时,又结合教育发展的实际进行改革和创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者又不断移植和应用其他科学的研究方法于教育,这就有效地促进了教育研究方法从经验描述阶段向科学探索阶段过渡,呈现出现代化、综合化、规范化的发展趋势。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

教育科学将自然科学、数学的定量方法部分地引入教育科学研究之中,使教育科学研究更加科学化,同时也不排斥对教育科学的定性分析。例如,对教育活动中的知识、智能和思想品德三个方面的研究,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可以进行量的分析,智能发展状况只有一部分可以用数学方法,而道德品质则很难做出量的统计,因此,教育科学研究中必须将定性、定量的方法相结合,对于教育领域中的一些很难量化或不宜量化的现象,则仍须采用定性为主的综合描述法。[22]

(二)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使用

现代科学发展的分化与综合,新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兴起,不仅丰富了教育科学的内容,而且为教育科学理论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利弊,在研究中要注意发挥各自优势,综合运用才能更有效地解决教育问题。因此,教育科学研究必须积极吸取和借鉴各学科的成果和方法,加强多学科的沟通与合作,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23]

(三)研究手段和技术日益现代化

随着微型计算机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已被广泛应用于教育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在数据处理与实验控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用计算机采集、整理、储存和分析数据,可提高运算的速度和结果的准确性,如运用于对大样本的研究数据进行处理;此外,计算机还具有对研究结果进行复杂的各种多元统计分析的能力,目前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专用统计软件包有社会科学软件包SPSS和统计分析软件包SAS,这二者都具有数据处理、图像输出、图表绘制等众多功能。[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