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含义、特点和功能

首先,需要弄清楚这两个相关的概念:教育和教育科学。教育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常认为: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1]教育科学是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学科的总称。[2]

教育科学研究与一般科学研究不同。教育科学研究是科学研究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旨在揭示客观事实,探索教育过程发生、变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因果关系,对被观察到的教育现象、事实做出科学的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活动。有学者认为,教育研究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采用严格而科学的方法,认识教育现象,发现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以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发展教育理论的创造性活动。[3]有学者认为,教育科学研究是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作为科学研究的一种形式,它的突出特点是富有创造性。作为一种人类认识活动,教育科学研究不同于一般日常生活中的认识活动,它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其宗旨是为了解决一定的教育科学问题。[4]有学者认为,教育科学研究是有组织、有计划地采用科学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步骤去认识教育现象、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活动[5]。还有学者认为,教育科学研究是在一定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运用一定的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富有创造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也有学者认为教育科学研究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育上存在的问题的过程。[6]总之,一个教育工作者只要能够发现教育上的问题,并运用正确、系统的方法,以求得到科学的结论,解决教育上的问题,这种工作就可以说是教育科学的研究。[7]

与所有科学研究一样,教育科学研究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客观事实——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科学理论——教育理论与科学研究理论;方法技术——具体的教育研究方法。[8]也有学者将教育科学研究归纳为六个基本要素:主体——谁研究;客体——研究谁;问题——研究什么;目的——为什么研究;方法——用什么研究;条件——怎么研究。在这六大要素中,研究主体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组织者、规划者和实行者。研究客体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研究主体的认识对象,是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的寄寓对象,是研究方法与研究条件的作用对象。研究问题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研究主体的攻克任务,是研究客体的真实化身,是研究目的的实现中介,是研究方法与研究条件的作用对象。研究目的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向和灵魂,是研究主体的奋斗目标,是研究客体与研究问题的选择依据,是研究方法与研究条件的服务对象。研究方法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工具和手段,是研究主体的得力助手,是研究目的的实现途径,是研究客体与研究问题的剖析武器,是研究条件的辅助力量。研究条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供给保障,是研究主体和研究客体的服务对象,是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的依赖对象,也是研究方法的辅助力量。[9]

教师这个职业,是离不开“研究”的职业,因为教师面对的不是机器,是一个个具有鲜活个性的学生;因为现代社会变化快,“新”东西层出不穷,对教育领域的新东西要择优“研究”;因为“专家教师”队伍逐渐壮大,将推动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教师应成为研究者。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在于研究和解决教育事业与改革过程中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揭示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科学水平,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10]教育科学研究能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改善学校的管理,提高教师的素质,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教育理论。教育科学研究具有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范围的广泛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研究的伦理性等特点。[11]

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含义

人们通常把达到目的的途径(approach)、手段(instrument)、工具(tool)及技术(technique)统称为方法(methodology)。从语义学上解释,方法指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必须遵循的原则的说明。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方法是作为一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研究问题的一般程序和准则。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 of educational science)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所采用的方法。[12]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实现教育科学研究目的所采用的途径或手段,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围绕着研究客体而展开的创造性认识活动。[13]有学者认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为了认识教育过程和教育现象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和工具。还有学者认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以一定的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简言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人们在进行教育研究中所采取的步骤、手段和方法的总称。教育科学研究作为一种活动,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需要运用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解决教育实践问题和发展教育理论的重要工具[14]。

开展教育科学研究,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是实现教育科学研究目的的必需。本书将在第三章到第十章阐述教育文献研究法、教育观察研究法、教育调查研究法、教育测量研究法、教育实验研究法、教育个案研究法、教育行动研究法、教育叙事研究法等在教育科学研究活动中较常运用的方法。

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教育科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的系统性、控制性、严密性相比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复杂性、目的性、计划性的特点。教育科学研究所具有的特点也体现在科学研究的方法当中,与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相比,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主要具有目的性、规范性、灵活性。

(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目的性

教育科学研究目的在于探究教育规律、解决教育研究中的实际问题,因此,研究者在运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时,首先要考虑所选用的方法与所要研究的现象和解决的问题的对应程度及其针对性,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目的性具体体现在对研究目的的科学假设和对解决问题的明了陈述上。

(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规范性

每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都应有规范的程序步骤,研究人员使用标准规范的研究方法,便于在同行之间进行合作交流,研究方法的国际标准化,使教育科学研究的合作交流得以更为广泛、深入,包括研究成果的认定和推广。因此,规范性既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本身的特点,也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发展完善的必然。

(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灵活性

在实际研究活动中,研究者应根据研究的主体和客体及相关的各种因素,灵活选择运用某种或某些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由于教育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影响因素的多样性,研究人员采用研究方法应根据实际情况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财制宜、因物制宜。

有学者从其他不同视角分析认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具有目的性、移植性、多样性、规范性、人文性、创新性。[15]也有学者认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具有创造性、探索性,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艰巨性,可验证性、可控制性。[16]还有学者认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具有客观性、系统性、可靠性、创造性、科学性、人文性。[17]

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功能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笛卡儿)“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因此,科学中难能可贵的创造性才华,由于方法拙劣可能被削弱,甚至被扼杀;而良好的方法则会增长、促进各种才华。”[18](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能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师的素质,提高教师的地位,有助于教育理论的发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的基础,是教育改革的动力和保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备条件。

“导向”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主要功能。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实现教育科学研究目的的保证,离开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人员就无法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导向功能体现在整个教育科学研究活动中,从选题、论证,到展开研究、资料整理分析、成果表述评价等,无不彰显研究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直接影响研究工作的各个阶段或环节,研究人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其思想观点,也可以在研究工作过程中折射出来,并由此预测研究结果的成败。

不同视角对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功能表述有所不同,如有学者认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还具有简约功能、规范功能、探寻功能、训练功能等。简约功能是通过对教育研究方法的有效运用,可以使教育研究更简约,从而节省时间,提高教育研究的效率;规范功能是通过选用教育研究方法,可以规范教育研究活动的过程,使我们通过教育研究更准确地找到问题,并使教育研究结论更趋科学化;探寻功能是运用教育研究方法,可以探寻教育规律,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同时有助于研究者探寻教育知识的真伪,扩充教育知识的数量和范围,实现教育知识的增长;训练功能是从研究者个体角度看,教育研究方法对训练并提高教育研究人员的科学素养和研究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教育研究方法特别有助于训练教育研究者的思维和逻辑。[19]

伴随教育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导向功能日趋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