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内容
拥有独立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是判别一门学科能否成为独立学科的主要标准之一。任何学科都有它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从而使它与其他学科相区别。恩格斯曾精辟地指出:“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互相关联和相互转化的运动形式的,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而它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有其特殊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研究对象”,即研究的客体,也就是研究的客观目标,是研究一门学科特有的一般性运动形态及其表现形式。科学研究对象的确定,应依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运动形式。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且尚在发展与完善中的学科,由于各国的研究起点不同且在发展过程中各国所面临的客观问题不同,因此对这一学科的研究对象认识和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目前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观点。
观点一:认为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的学科。厉以宁(1984)认为,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在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杨葆焜(1989)认为,社会主义教育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主义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王善迈(1989)认为,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以及教育领域中经济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中国大百科全书》[25]和《教育大辞典》[26]关于“教育经济学”的词条释文也都做了基本相同的表述。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双向的,既包括教育对经济的作用,也包括经济对教育的作用。这种观点强调的是宏观上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观点二:认为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的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的学科。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反映了教育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将经济学,尤其是投资经济学内容移植到教育经济学中的充分体现。《大英百科全书》论述道,“教育经济学是关于社会或就这整体以及个人在正规教育上的投资与收益的研究:它研究教育的经济投入和产出的一般特征,教育服务(人员)的需求与供给以及对教育进行经济计划时的各种方法”。与人类的经济和社会活动一样,教育需要一定的人、财、物资源投入。教育也可获得一定的产出,表现为受教育者知识、技能、能力的增进,价值观的形成等。这种资源的投入与产出也就是教育的成本与效益。
观点三:认为教育经济学是研究稀缺的教育资源如何配置的学科。科恩(Cohn,1979)在其《教育经济学》[27]一书中指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是在不管使用货币与否的条件下,人和社会是如何选择使用紧缺的生产性资源在各种社会成员和集团中进行(特别是通过正规教育)各类训练,发展知识、技能、智力和品德等。”中国台湾地区学者高希均(1977)认为,“教育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理论与原则到教育部门,特别侧重教育部门资源分配的效率、人力供需的配合、教育计划的制订,以及教育对经济发展、社会福利与公平原则所产生的短期与长期影响”。实际上,这种观点是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在教育经济学中的部分移植。
观点四:认为教育经济学以教育的经济性能为研究对象。邱渊(2000)认为,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范围是教育与经济交叉领域中以教育的社会功效为主的这个侧面的经济特征,它的研究对象的特点是教育经济性能的特点,即相对于其他社会现象而言的特点,教育的经济性能体现为教育活动这一实体的经济特征。
从国内外学者对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探讨可以看出,教育经济学所研究的是关于教育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问题,涉及范围广泛而复杂,与其他学科有很多交叉之处。在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或运动形式中,经济活动是最基本的活动,它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同经济活动密不可分。从教育的外部关系来看,经济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教育的需求与供给、教育的结构与规模、教育的增长速度,最终都是由经济决定的。同时,教育对经济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从教育内部来看,教育中也存在着经济活动。教育的运行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投入,也可获得一定的产出——受教育者知识、技能、能力的增进,社会所要求的价值观、品质、道德的形成等。同时教育又与人类社会的其他运动形式,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管理乃至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等有着密切联系。这些与教育相关的人类社会活动,也都有其独特的运动形式与规律。
因此,我们可以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做如下表述:教育经济学主要是运用教育学和经济学的有关理论、方法和手段,来研究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规律,同时也研究教育领域内的经济问题及其特征。教育经济学既要从宏观的角度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的规律,也要从理论与实际的角度探讨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的各个方面,同时还要研究教育领域发生的经济现象及其规律,为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和经济发展服务。
二、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从广义上讲,一门学科的研究内容指的是研究这门学科所涉及的所有范畴,它必然包括这门学科一切相关的物质与社会现象的运动和表现形式。由于涉及范围太广,因此对一门学科的广义内容全面进行研究是不现实的,只能研究其狭义内容,即研究与这门学科密切相关的主要物质或社会现象的运动形态及其表现形式,至于其次要的物质或社会现象可以完全不涉及,或者仅利用其他学科对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简单的介绍、评述等。
学科研究的内容与研究对象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因为研究对象指的是某门学科所研究的一般运动形态及其表现形式,是最为根本和主要的学科内涵,而研究内容则是该学科所研究的诸多运动形态及其表现形式。因此,研究对象是研究内容的核心部分,而研究内容则是研究对象的展开形式。换言之,研究对象决定了学科研究的基本内容,而基本研究内容必然涵盖其研究对象。但由于理论界对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看法尚未完全统一,不同的教育经济著作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着不同界定,因而其研究的基本内容也有所差异,课程内容体系也不尽相同。表1-4中列举了30多年来我国相继出版的主要教育经济学教材以及部分翻译著作。
表1-4 教育经济学部分书目
续表
我国学者从一开始就将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建设,对学科的研究对象、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体系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具有鲜明的学科指向性。王雪娟、陈平水(2005)对国内外较有代表性的32部专著(国外9部、国内23部)中的各基本内容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西方在教育经济学元理论、教师供求和教育效益部分的研究比重明显低于我国,人力资本理论研究较为均衡,其余基本理论研究则高于我国,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制高点是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对经济的增长作用以及教育发展计划;而我国在教育经济学科体系中,关于教育经济学的概述性知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成本、教育财政和经费,以及教育事业发展等领域的研究比例都在50%以上,它们也是学科建设的重点,如表1-5所示。
表1-5 我国教育经济学各基本内容统计
客观而言,早期的教育经济学著作的研究内容相对狭窄,没有形成完整的研究内容体系,主要是针对教育经济领域中的特定问题与现象进行分析,而新近出版的教育经济学著作则相对成熟,形成了系统的研究范畴体系,且研究主题也趋于统一。根据上述对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的限定,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或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及其规律
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作用及其规律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研究探讨教育经济学其他问题的理论基础。目前,教育经济学在这方面讨论的重点是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教育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特别是在教育对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促进作用方面,能够测算教育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教育直接产出的是劳动力和各种专门人才,能使劳动者素质提高,教育产出的劳动力和各种专门人才就是经济的基本投入要素。教育的进行又必须以经济提供资源投入为条件,或者说,经济和社会发展决定着劳动力的需求,包括劳动力的总量、结构与质量,教育则从宏观上决定着劳动力的供给,包括教育培养的劳动力的总量、结构与质量。教育经济学就是要研究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教育的规模、结构与质量如何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及可能提供的条件相适应。
2.研究教育与人力资本形成
人力资本理论是教育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教育与人力资本形成之间的关系也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都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性投资,但是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资本投资的重点开始由物质资本向人力资本转换。教育正是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基本形式,对人力资本形成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因为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主要是对人的智力进行投资,而智力投资的主要形式就是教育。教育是一种长期性投资,它并不一定能获得即时回报,而是在未来社会活动中逐步实现其内在价值和收益的。
3.研究教育投资行为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一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种不同熟练程度的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是培养和提高人的劳动能力,主要是培养和提高人的智力。同其他领域的活动一样,教育活动的进行必须投入一定的社会劳动,耗费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要进行教育活动,就必须从社会总劳动力中抽出一部分劳动力,消耗社会一定的产品和财富。此外,要进行教育活动,还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在商品货币关系存在的条件下,投入教育活动的人力、物力的货币表现就是教育投资。研究教育投资行为,主要涉及教育的产品属性、教育投资的特点、影响教育投资比例的因素以及教育投资合理负担与补偿等。
4.研究教育的成本与收益问题
将教育视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就必然涉及教育的成本与收益问题。教育成本是研究教育的经济功效或经济活动规律的出发点,没有进行成本分析,教育经济学只能停留在定性描述阶段,而无法做任何定量分析方面的工作。教育收益,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教育的投入—产出分析或成本—收益分析,最终可使人们了解教育的功效等。同时,通过教育收益率的计算和分析,可以给政府和有关决策部门提供指导性的指标,并能帮助有关部门调整政策、改善教育环境、调整教育规模等,以促使教育活动朝着更有利于国家与社会的方向发展。对教育成本与效益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教育成本与效益的概念、类别和计量方法分析。本书还将提出教育投资风险的概念,并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5.研究教育规模经济问题
教育规模经济是教育领域中一种典型的经济现象,也是教育经济学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产业属性,任何产业的经营都要依赖于一定的资源,而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其需要相应的理论来指导资源被充分利用的实现。一定的资源只有达到一定的经营规模,才会产生规模经济。教育作为人力、物力和财力聚集的单元,学校作为一定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同样存在着规模经济与不经济问题。因此,研究教育规模经济主要是将规模经济理论放置于教育领域,以实现最佳教育经济规模。
6.研究教育的供求与就业问题
研究教育的需求与供给主要是从宏观角度分析影响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制约因素,运用微观经济学的供求均衡理论,对教育的需求与供给予以经济学分析,描绘出各类具体教育的不同供求曲线,分析其各自的供求均衡模式,以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此外,教育与劳动力就业之间同样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教育具有人力资本投资性质,能够增加受教育者的人力资本存量,提高其将来工作就业的私人收益。一般来讲,一个人受教育水平越高,其工作收入水平也就越高。在一定程度上,就业问题的存在与教育供求之间的非均衡有关。
7.研究教师薪酬与学生资助等具体问题
教育经济学既要从宏观角度研究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要从微观角度研究教育领域内的具体经济现象,如教师薪酬、学生资助制度等。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已经代替物质资本成为价值创造的主体,教师劳动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环节,在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增进社会公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研究教师劳动报酬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学生资助研究同样十分重要,如何确保贫困学生的入学机会是教育资源有效配置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题中之意。
以上列举的只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或共同问题,而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形成与发展、理论基础、教育财政等也都属于教育经济学的应有研究范畴。
上述研究内容也基本反映了本书的内容框架,如图1-3所示。
图1-3 教育经济学核心内容示意
因此,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可以简单概括为:教育投资等经济性输入行为,形成了一定的教育成本,影响教育的需求与供给,在教育规模经济作用下,产生教育的经济性输出,促进全社会的人力资本形成与积累,为社会提供大量的高素质劳动力,解决社会就业问题,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增长与发展,并产生了其他社会效益,进而进一步通过教育规划等途径影响教育投入等行为,形成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