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科学的研究方法,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说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技术和手段。任何科学理论都是人们运用一定的方法与手段所达到的对客观世界抽象的、系统的认识。当一门科学研究对象或研究问题及研究的特定目的确定以后,研究方法就成为科学研究的首要问题。不同学科由于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的不同,其研究出发点、研究过程以及研究方法都会不尽相同。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研究方法的确定关系到学科发展的前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教育经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交叉学科是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相互结合、彼此渗透交叉而形成的新学科。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包括定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一方面,可以借鉴经济学、管理学、财政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也可采用教育学中常用的方法,或者综合使用两种方式。
1.调查研究法
调查研究(Survey Research)是社会科学研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教育经济学研究中也被广泛应用。教育经济领域中大量现象的描述都需要深入的调查分析,需要翔实的数据支撑,这就要求尽可能多地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调查研究必不可少。调查研究法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说明调查方案的理论依据,进行可行性分析、问卷设计与选取样本等前期准备。(2)根据方案深入调查,广泛收集各方面资料。(3)对已经收集的资料进行深入整理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4)对已有数据进行理论分析,并进一步付诸实践检验。
2.定性与定量分析法
定性分析(Qualitative Analysis)和定量分析(Quantitative Analysis)是教育经济研究中的重要方法。瑞典教育学家胡森提出,教育研究中存在两种主要的研究方法:“一是模仿自然科学,强调适合于用数学工具来分析的、经验的、可定量化的研究,研究的任务在于确定因果关系,并做出解释;二是从人文科学推衍出来的,所注重的是整体和定性的信息以及理解的方法。”这就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在教育经济学研究中,总是要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28]定性分析法是运用对具体事物抽象的方法(由个别到一般的方法)确定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的质的规定性。定量分析法是借助数学模型等方法来揭示教育经济学中的数量关系,以此来客观反映教育中的经济现象。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定量分析则是定性分析的深化和精确化。
3.实证与规范分析法
实证分析或经验分析(Positive Analysis or Empirical Analysis)是一种以既定的社会行为为前提,分析和预测在这种前提下所产生的社会现象之间相互作用、不断再生和不断变化的运动过程的方法。它解决“是什么”等问题,即教育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教育投资问题等。规范分析或理论分析(Normative Analysis or Theoretical Analysis)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提出行为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规范分析法力求解决“应该是什么”等问题(如教育规模问题等),研究经济体系应该怎样运行。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进行价值判断,前者主张摆脱价值判断,后者主张价值判断贯穿始终。二者的联系表现在,规范分析要以实证分析为基础,规范分析的演绎前提和结论必须通过实证分析的实践检验;实证分析要以规范分析为前提,实证分析的问题来自规范分析,而且为规范目标服务,实证分析中推理的逻辑取向也是由规范分析规定的。因而在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中,通常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加以使用。
4.制度分析法
制度分析(System Analysis)是将制度纳入分析框架,将制度看作内生变量,探讨在不同的制度安排下,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问题。这种分析方法首先对经济学分析的前提假设做了重新界定,其建立在三个假定的基础之上:一是人类行为与制度具有内在的联系;二是人的有限理性,即环境是复杂的,人对环境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无所不知;三是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即人具有随机应变、为自己谋取私利的追求。在这三个假定基础之上制度分析法分析人类行为与制度的关系,说明了制度作为一种变量能够改变人们为其偏好所付出的代价。这种分析方法以强有力的证据向人们表明制度因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无处不在,制度对经济行为影响的分析也应居于教育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位置。
5.边际分析法
边际分析(Marginal Analysis)就是用边际效用学说来重新认识和分析价值问题。效用是指商品或劳务满足人们的欲望或需要的能力。所谓“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就是指最后增加的一单位商品或劳务所具有的效用。效用是价值的源泉,是形成价值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还不是充分条件,效用必须同物品的稀缺性相结合才能形成价值。一种物品越稀缺,边际效用越大,价值就越大。价值取决于边际效用,边际效用被认为是衡量价值量的尺度。由于边际分析是研究某一变量发生微小变动后另一变量所产生的相应变动,因此在经济学中引入边际分析法后就能精细地分析和研究各种经济变量发生变动时整个经济将发生什么变动。它主要研究市场与价格机制是如何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三大基本经济问题,以探索消费者如何得到最大满足,生产者如何得到最大利润,生产资料如何得到最有利分配的规律,逐步成为一门致用之学,并且构成宏观经济学以及其他应用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同样,在教育经济学研究中,边际分析法是教育投资、教育成本与收益分析的一个有效工具。
6.宏观和微观分析法
宏观分析(Macroscopic Analysis)是从整个社会或国家范围对社会事物总量的发展变化所做的考察分析。教育经济学研究中应用宏观分析方法,主要是从整个社会和国家的角度对教育经济现象进行考察分析,或对一国发生的经济活动与教育活动总量的发展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考察分析。微观分析法(Microcosmic Analysis)是对所研究的单个事物或事物内部进行分析。教育经济学研究中运用微观分析法,主要在于对教育内部的个体经济现象,或某一教育单位、教育者或受教育者发生的经济现象、经济条件的变化进行考察分析。教育活动都是通过微观教育单位——学校进行的,而学校的教育活动又是在宏观教育经济条件下进行并受其制约的。因此,教育经济学的研究经常将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二者互为前提和补充。微观分析要以宏观研究为指导并以宏观要求为原则,而宏观分析要以微观研究为基础并以微观内容为素材。只有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才能拓展新的内容,取得好的效果,因为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好方法。
7.静态与动态分析法
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既有相对的稳定,又处于运动之中。因此,在教育经济学研究中,应把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结合起来。静态分析(Static Analysis)是对某一时空点上的经济情况进行分析,观察其水平、规模、结构、特征等。教育经济学通常运用静态分析法对某一时期的教育经济现象进行分析、考察,对其当时状况和特点做一分析并得出结论,如某国、某地、某年按人口平均教育投资量分析,某年、某地(校)生均教育经费的比较分析,某年按人口平均国民生产总值与教育投资相对量的分析等。动态分析(Dynamic Analysis)是对所研究的事物或社会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变化及运动情况进行分析,以寻找一定规律的方法。在教育经济学研究中,通常采用动态分析法,对某一时期(过去或未来)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教育现象与经济现象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所发生的变化编制一定的数列,通过一定时间内教育经济现象数量、质量的运动变化趋向寻找一定的规律,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教育投资趋势研究、学校教育投资比例的发展趋势研究、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等。动态分析法的特点是,能够随时间的变动寻找事物或现象的变化规律,或预测某些教育经济现象在未来一定时间内的发展变化,它是在事物或现象运动中所进行的考察分析。
8.个量与总量分析法
在教育经济学研究中,根据具体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别采用个量分析和总量分析法。个量分析(Individual Analysis,又称“个体分析”)主要以单个经济主体的活动为着眼点和研究对象,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研究个体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其特点是把一些复杂的外在因素排除掉,从而突出个体经济主体运行的主要现状和特征。总量分析(Aggregate Analysis,也称“聚合分析”)是以经济发展的总体或总量为着眼点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在假定制度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它把制度因素及其变动的原因和后果与国民经济的个量都看成已知不变,在此前提下研究宏观经济总量及其相互关系。例如,在研究消费时,只着眼于考察社会总消费及其与总收入、总投资、总储蓄的相互关系。对于个体的消费行为及其变动则不予以关注。这种研究方法由于一开始就抓住了经济运动的总体状况及其总体结构的基本状况,因而其研究结果对把握国民经济全局具有重要作用。教育经济学研究中一般将个量分析与总量分析相结合,例如对教育个人成本与收益的个量分析以及对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总量分析等。
9.统计分析法
教育经济学研究中的统计分析(Statistical Analysis)是统计学中的数理统计方法在教育经济学研究中的具体运用,主要包括指数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等。统计方法是在事物的质和量的统一中,从量的角度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它通过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三个步骤,提示事物的质,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在实际研究中,往往将教育统计与经济统计方法结合使用来提示教育与经济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活动规律。这些统计分析方法是教育经济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如果没有适当的统计分析,教育经济学研究就只能停留在定性分析阶段,无法实现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学科的科学性就会受到影响。
10.比较分析法
规律总是存在于大量现象中,只有从大量的现象比较中才能找出事物的运动规律。因此,在教育经济学研究中常常采用比较分析(Comparative Analysis),包括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单位之间的比较。相互比较是必要的,但比较不是现象的简单罗列和介绍,而是要找出其异同、约束条件和共同规律。同时,在进行比较分析时,比较对象应具有可比性,应采用科学的比较方法。比较方法是对两种以上具有可比性的事物,选择其大小或优劣进行比较。这一方法可分为横向比较研究和纵向比较研究。前者指对不同的国家、地区或单位,在某一相同的时段内的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与规律等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优劣点和异同点,并分别加以必要的量化或评述,以便使人们能够对别国、其他地区或其他单位的情况有所了解,并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有所借鉴。后者指对同一个国家、地区或单位在不同历史时段内的教育经济问题进行比较研究,可找出其发展变化趋势及特点。
上述几种研究方法只是教育经济学中较为常用的分析手段,但并没有穷尽,不少研究方法(如图示法等)也可以应用到教育经济学研究之中,在此不再罗列。
二、学习和研究教育经济学的意义
任何一门学科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其特定的现实意义,教育经济学也是如此。我国目前仍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时期,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教育事业发展也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更是成绩斐然。但我国的教育发展同样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公平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教育质量问题等,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就会阻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甚至影响国民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任何以解决问题为宗旨的实践活动都需要有一定的理论作为指导,这也正是教育经济学存在与发展的现实意义所在。学习和研究教育经济学,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开展教育经济学研究,有助于人们重新评价教育和经济的相互关系,揭示教育的经济价值,从而为政府部门处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提供决策的理论依据,促使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教育的经济价值在于国民教育对经济的贡献,美国经济学家明瑟(Mincer,1997)使用基于微观基础的人力资本收益方程核算了许多国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得出了“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收益增加5%~15%”的结论。[29]因而,教育的发展乃至高等教育所提供的人才资源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直接的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应反对把教育的经济功能扩大化,反对“教育商品化”。“教育商品化”(Commercialization of Education)是只看到商品经济对教育的积极作用,而忽视其消极影响,整个教育实践偏重于经济效益(姑且不论经济效益如何)。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的经济价值,避免教育商品化,有利于促进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学习和研究教育经济学,有助于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与教育结合现象,探索教育经济的规律,为教育工作者做好教学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使他们能够对教育经济规律进行因果性的探索,能够更自觉地对待各种教育实践活动,尤其有助于学校管理。学习和研究教育经济学,可以提高办学效益,从而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效益最大化是投资者普遍追求的目标,教育消费作为一种生产性投资,同样也应该追求投资效益的最大化。特别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还较低,物质财富相对贫乏,而教育需求却在不断增长,如何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满足日益增长的庞大教育需求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这就必须特别注重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学校办学效益。教育经济学主要揭示经济规律在教育领域中的作用及其特点,阐述影响教育投资利用效率的因素、提高办学效益的途径以及计量与评价教育投资利用效率的方法。这都将有利于教育工作者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加强教育工作的经济核算,提高办学效益。
学习和研究教育经济学能够对企业等社会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受教育者及其家庭的教育投资决策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能够使得个人及其家庭更为理性地看待教育的成本与收益,在不同的教育投资决策方案中做出更为合理的抉择,引导整个社会良好的教育消费潮流,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国家是教育的最大受益者,因为教育的经济效益虽然不能直接、立即体现在市场经济交换过程中,却存在于社会之中,教育不仅能产生经济效益,而且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国教育经费主要由政府承担是合理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改革教育投资体制,多渠道筹集资金以充实教育经费,缓解我国教育财政困境成为必然选择,也为人们所理解。在新的形势下,多渠道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有利于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这就要求有一支高水平的教育管理者与决策者队伍,既懂得教育规律,又懂得经济规律与管理原理。教育经济学将为之提供最为基础的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1]刘志民.教育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7.
[2]邱渊.教育经济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9.
[3][美]E.科恩.教育经济学(中译本)[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
[4]林荣日.教育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9-10,15-16,18-19,43.
[5]游正伦.教育经济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
[6]朱坚强.教育经济学发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
[7]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8,39,44-45.
[8]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课题组.教育经济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2.
[9]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3.
[10]王培根.高等教育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4-5.
[11]李京文.教育: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9(2):19-21.
[12]胡守强.论教育与社会再生产的关系[J].高等农业教育,2002(5):22-23.
[13]霍文达.教育成本分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13.
[14][美]萨缪尔森.经济学(中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1.
[15]安应民.论人力资本投资及其意义[J].西北人口,2001(2):41.
[16]厉以宁.教育经济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3-4.
[17]杨葆焜.教育经济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4.
[18]王善迈.教育经济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3.
[19]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379.
[20]高希均.教育经济学论文集[M].台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7:9.
[21]王善迈.关于教育经济学对象与方法的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1.
[22]陈红,朱冬梅.微积分的引入与经济学的发展[J].经济师,2006(6):24.
[23]强天雷,任保平.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研究方法述评[J].经济评论,2001(3):52-55.
[24]白燕.教育经济学理论对高等教育改革的若干启示[J].科学教育论坛,2005(2):184.
[25]王雪娟,陈平水.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现状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24.
[26]朱柏铭.公共经济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58.
[27]王玉崑.教育经济学[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28-29.
[28]林荣日.教育经济学(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5-16,33-34.
[29][日]天野郁夫.社会选拔与教育[M]//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8,133.
[30]李德显,陆海霞.高等教育机会获得与家庭资本的相关性研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的分析[J]. 全球教育展望,2015(4):50-60.
[31]周峰.现代人本主义教育功能观试析[J].教育研究,1990(12):8-12.
[32]S.Bowles.Towards an Educational Production Function[M]//W.L.Hansen(ed.). Education,Income,and Human Capital.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0.
[33]George Psacharopoulos,Keith Hinchliffe. Further Evidence on the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among Different Types of Educated Labor[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2,Vol. 80,No. 4:786-792.
[34]Matthew Calver.Closing the Aboriginal Education Gap in Canada:The Impact on Employment,GDP,and Labour Productivity[J]. International Productivity Monitor,Spring 2015,28:27-46.
[35]J.S.Coleman.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8,94(1):95-120.
[36]William T.Dickens,Isabel V.Sawhill,and Jeffrey Tebbs. The Effects of Investing in Early Education on Economic Growth[R]. Washington,D.C.:Brookings Institution,2006.
[37]C.Jones.R&D Based Models of Economic Growth[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5,103:759-784.
[38]P.A.Samuelson.Diagrammatic Exposition of a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5,37:350-356.
[39]C.V.Brown and P.M.Jackson. Public Sector Economics(4th ed.)[M]. Oxford:Basil Blackwell,1990.
[40]A.H.Maslow.Dominance-Feeling,Personality and Social Behavior in Women[J].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39,10:3-39.
[41]A.H.Maslow.Dominance-quality and Social Behavior in Infra-human Primates[J].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40,11:313-324.
[42]P.A.Samuelson.Economics:An Introductory Analysis[M]. New York:McGraw-Hill,1948.
[43]T.W.Schultz. Investment in Man:An Economist's View[J]. Social Service Review,1959,33:106-117.
[44]T.W.Schultz.Capital Formation by Education[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0,68:571-583.
[45]T.W.Schultz.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51(1):1-17.
[46]T.W.Schultz.Educ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M]//N.B.Henry(ed.). Social Forces Influencing American Education.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1.
[47]T.W.Schultz.Reflections on Investment in Man[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2,60,5:1-8.
[48]T.W.Schultz.The Economic Value of Education[M]. New York:Th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3.
[49]E.F.Denison.The Source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lternatives Before Us[R]. New York: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1962.
[50]Gary S.Becker.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A Theoretical Analysis[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 70,No. 5,Part 2:Investment in Human Beings.(Oct.,1962):9-49.
[51]Gary S.Becker.Human Capital: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ducation[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4.
[52]J.Mincer.The Production of Human Capital and the Lifecycle of Earnings:Variations on a Theme[J].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1997,15:526-547.
[53]E.Cohn.The Economics of Education[M]. Cambridge,MA:Ballinger Publishing,1979.
[1] [英]M.布劳格.教育经济学导论(中译本)[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25-27.
[2] E.Cohn.The Economics of Education[M]. Cambridge,MA:Ballinger Publishing,1979.
[3] S.Bowles.Towards an Educational Production Function[M]//W.L.Hansen(ed.). Education,Income,and Human Capital.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0.
[4] George Psacharopoulos,Keith Hinchliffe. Further Evidence on the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among Different Types of Educated Labor[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2,Vol. 80,No. 4:786-792.
[5] Matthew Calver.Closing the Aboriginal Education Gap in Canada:The Impact on Employment,GDP,and Labour Productivity[J]. International Productivity Monitor,Spring 2015,28:27-46.
[6] J.S.Coleman.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8,94(1):95-120.
[7] 李德显,陆海霞.高等教育机会获得与家庭资本的相关性研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的分析[J]. 全球教育展望,2015(4):50-60.
[8] William T.Dickens,Isabel V.Sawhill,and Jeffrey Tebbs. The Effects of Investing in Early Education on Economic Growth[R]. Washington,D.C.:Brookings Institution,2006.
[9] 杭永宝.中国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类测算及其相关分析[J]. 教育研究,2007(2):38-47.
[10] C.Jones.R&D Based Models of Economic Growth[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5,103:759-784.
[11] 田成诗,盖美. 我国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经济计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6):53-58.
[12] P.A.Samuelson.Diagrammatic Exposition of a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5,37:350-356.
[13] C.V.Brown and P.M.Jackson. Public Sector Economics(4th ed.)[M]. Oxford:Basil Blackwell,1990.
[14] A.H.Maslow.Dominance-Feeling,Personality and Social Behavior in Women[J].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39,10:3-39.
[15] P.A.Samuelson.Economics:An Introductory Analysis[M]. New York:McGraw-Hill,1948.
[16] T.W.Schultz.Investment in Man:An Economist's View[J]. Social Service Review,1959,33:106-117.
[17] T.W.Schultz.Capital Formation by Education[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0,68:571-583.
[18] T.W.Schultz.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51(1):1-17.
[19] T.W.Schultz.Educ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M]//N.B.Henry(ed.). Social Forces Influencing American Education.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1.
[20] T.W.Schultz.Reflections on Investment in Man[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2,60,5:1-8.
[21] T.W.Schultz.The Economic Value of Education[M]. New York:Th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3.
[22] E.F.Denison.The Source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lternatives Before Us[R]. New York: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1962.
[23] Gary S.Becker.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A Theoretical Analysis[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 70,No. 5,Part 2:Investment in Human Beings(Oct.,1962):9-49.
[24] Gary S.Becker.Human Capital: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ducation[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4.
[25] 董纯才,等.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26]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7] E.Cohn.The Economics of Education[M]. Cambridge,MA:Ballinger Publishing,1979.
[28] [瑞典]胡森.教育研究的范式(中译本)[G]//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研究方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79-183.
[29] J.Mincer.The Production of Human Capital and the Lifecycle of Earnings:Variations on a Theme[J].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1997,15:526-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