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教育管理学内容的三个层次
教育管理系统是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它存在于大的社会环境系统之中,受着社会环境中各个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教育系统内部也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教育管理学就是研究如何从实际出发,处理好社会环境和教育管理、教育内部实务方方面面的关系。以便提高教育质量和工作效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为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机会和条件;也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服务。
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有两个维度:管理职能维(规划、组织、指导、协调、控制、运筹、激励等)和教育、教学业务维(教务、思想教育、体育、生产劳动、科研、人事、财务、后勤等)。
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还可分为三个层次:教育事业的管理、学校和其他教育组织的管理、教育管理人员的自我管理。
一、教育事业的管理
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何按照党的十五大精神和邓小平理论把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要求,也是当前教育管理改革的主题。教育事业管理包含下列一些内容:
1.教育要面向21世纪,培养跨世纪人才,在教育的宏观管理上需要做好哪些理论上和实际上的准备?
2.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中,什么样的科学和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兴国?实际上有些科学和教育并不能兴国。
3.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期,在新旧体制转换的过程中,各种权力、利益、地位、责任的调整,必然引发出一系列矛盾。这些矛盾也会影响到教育系统中来。对于教育管理人员如何分析现状,正确处理这些矛盾,也需要从理论上提高认识,在方法上提高有效性。
4.如何实现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不仅是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的变化,也是探讨一种教育模式。从教育理念上是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这种教育理念如何转化为教育行为呢,就必须研究出素质教育的模式。使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原则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现在我国已经有一批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实施素质教育是建国以来基础教育改革中一次比较重要的改革,无论在教育理论上、教育体制上、教师队伍的建设上还是教学改革上都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5.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要想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必须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和培养出大批的专门人才。为此,我们必须制定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规划,对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速度、规模、类型、结构、数量、质量、领导体制、投资体制、办学体制、评价体制提出明确的要求。
6.为了依法治教,必须明确教育法在教育管理中的地位和它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提高全民的教育法治、法制观念,加大教育立法和执法的力度。保障我国教育事业沿着法制的轨道前进。
7.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各地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发展教育就是依靠智力脱贫,把人口负担变成人力资源优势。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如何改变中、西部地区教育的落后状态,特别是民族地区的教育和女童教育。
8.目前,我国各地还存在着一批基础薄弱学校,被家长们视为“信不过”学校。这种学校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现在改变起来也很难。但是,只要各地政府重视、政策到位和方法科学,改变基础薄弱学校是完全可能的。
9.在办学体制上如何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对于如何理解政府办学为主体,是否也可以进一步解放思想,像对公有制的理解那样,逐步扩大为国有民办体制和民办公助体制。关键还在于把教育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政府只进行政策性指导和督导、资源配置和信息服务。具体管理由学校组织或有法人地位的教育集团去完成。有关教研、进修、咨询、非政府的教育评估、教科书编写、教学设备的供应都可以与政府分离。
二、对学校和其他教育组织的管理
学校是办学的实体,学校校长是法人代表,他受政府教育行政机关的委托对学校工作全面负责。学校的管理就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教育法令、法规,把提高教育质量、健全教学与生活秩序、增进效益和调动教职工积极性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在这一领域要研究的问题包括:
1.学校与社区的关系
每个学校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哪些机遇呢?学校正面临哪些挑战呢?学校发展的希望又在哪里呢?学校将可能遇到什么困惑和危机呢?这是每个学校管理人员经常思考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管理学就是研究如何识别和捕捉机遇,主动去迎接挑战,使自己摆脱困境,引导学校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2.学校发展规划和计划
如何制订学校长期发展规划和近期的工作计划是学校管理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规划和计划就是设计学校的未来,安排学校的未来。一个学校或者学校的负责人如果对未来缺乏渴望和追求,对未来丧失信心,这个学校或其负责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行为的动力。制定规划的关键是预测、决策和运筹的科学化、民主化。
3.学校的组织建设
学校管理是通过组织来实现的。学校组织不同于政府或企业组织。无论在组织的层次与结构上,在职务、责任、权力的配置上还是在信息的沟通与联络上都要考虑到文化、科学、教育的特点。做到指挥灵、信息通、效率高。
4.学校秩序
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工作经验的积累都是建立在稳定、平衡、有序的学校秩序之上的。但学校环境又是动态的,动态的环境往往会打破原有的稳定、平衡、有序的学校秩序,出现了混乱、失衡、无序的状态。因此,学校管理者就要在动态的环境下求得新的平衡。
5.学校教育资源的配置
办学离不开资源,资源对每个学校来说都是有限的,重要的资源也往往是匮乏的。学校管理就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如何通过开发和组合,起到增值的效益。资源组合的方式不同,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6.学校文化与管理机制
如何运用学校管理机制和文化来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的一切成就、荣誉、质量、效益都是教职工创造的。他们的创造力和才能能否充分发挥,关键在于管理。管理为他们智慧和才能的发挥提供了机会和条件,管理也帮助人们扫除了各种障碍。
三、学校管理者的自我管理
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既然干部如此重要,所以教育管理就要从提高干部的自身素质入手。以下几个方面是普遍需要关注的问题。
1.学校管理者的影响力场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相互影响的过程。这里既有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影响,又有被管理者对管理者的影响。学校管理者要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就必须让被管理者佩服你,信任你。如果大家对管理者缺乏佩服和信任,管理者的权力再大,也是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因此,教育管理学就是要告诉我们如何才能扩大管理者的影响力场。每个管理者的影响力场的强弱和范围大小是不同的。美国社会学家莫雷若的社会测量法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己在非正式群体中的位置和群众对自己拥护的程度。为了不断地扩大自己在组织和群体中的影响力,就必须从自己是否善于正确的使用权力、自己的智能结构完善程度和本人的品德修养等方面来研究和改进。
2.学校管理者的类型
每个学校管理者都应该问一问自己是什么类型的学校管理者。实践表明,有人依靠自己的资历和上级赋予的权力而形成家长型管理;有人凭借智能,成为指挥和操纵别人的棋手型管理者;有人重视人的感情在管理中的作用,是关系和谐型的管理者;有重视理性思考的学者型管理者;有社会活动家型的管理者;有“维持会长”型管理者;还有无能的管理者。美国学者布莱克(R.R.Blake)和莫顿(J.S.Mouton)在《新管理方格》一书中,按照关心业务的程度和关心人的程度,各自划分为九个等级,然后把关心人的程度和关心业务的程度结合起来,这就形成了81种管理者类型。每个学校管理者都可以从管理方格图上找到自己属于哪种类型的管理者。同时也明确自己距离理想的管理者还有多远。
3.学校管理者智能结构
要想使自己成为一个成功的教育管理者就必须不断完善自己的管理智能结构。学校管理者的管理智能大致有下列五个方面:
(1)概念的能力。学校管理者无论处理任何事件和人的问题,都能提出明确的指导思想或原则。办事没有概念,也就是没有原则。学校管理者就是利用概念统一大家的认识,引导大家去行动。
(2)决策论证和可行性分析的能力。决策就是在特定条件下的最后选择。选择之前要充分的论证,把各种矛盾都暴露出来。只要我们做好充分准备,有对付矛盾的办法,矛盾也就不可怕了。
(3)沟通和协调的能力。只有沟通才能增强彼此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只有协调才能把分散的力量集合为一个整体,消除各种矛盾和冲突。沟通应该是全方位的,既要和教职工沟通,与自己的助手沟通,还要和自己的上级领导沟通。人与人相互之间的尊重、理解、信任、支持和友谊是沟通的基础。
(4)组织实施能力。学校管理者对学校各项常规工作心中有数,懂得如何确定目标,应该做什么?由谁去做?什么时候做?在什么地方做?用什么方法做?评价标准是什么?对非常规性工作要有应变能力。
(5)自我反省和评价的能力。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的一生都是在同自己的无知作斗争。人要确定自己的模糊区在哪里,人要有勇气冲出误区还要承认自己的盲区。学校管理者就是通过分析和评价的工具来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必要时还要重塑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