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教育管理学的教与学

一、学习教育管理学有用吗

这是每位学习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当他们开始接触这门学科的时候,都会向教师提出:“它对我们现在的工作或将来的工作有用吗?”为了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本书作者曾经向各种类型的学习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人们是抱着不同的动机或目的来学习的。

第一类学习者是为了丰富和充实自己的智能结构,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增多一份机会或条件而来学习教育管理学的。他们认为,现行教学计划培养出来的人,在智能结构上有很多缺陷,人不能总定位在某一种专业或职业上。现代社会要求人由单一专业结构向着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现代管理科学和外语、计算机一样,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工具。在各行各业中要想取得成就都离不开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各行各业的管理又是相通的。学习教育管理学只要有这个大目标就行了,目前不必给自己设置具体的目标。

第二类学习者是想成为一个成功的教育管理者。他们已经在教育部门工作多年,对教育工作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们把人生的价值定位在追求教育管理上的高成就。学习教育管理学能够使自己掌握教育管理的客观规律,学会做正确的事和如何正确地做事,他们希望在学习教育管理学的过程中能够找到一条成功之路。

第三类学习者主要想通过学习来获得一种学历证书、文凭,以改变自己现在的身份和地位。至于所学内容是否有用,那是次要的。

第四类学习者属于随便听听。是随大流或凭兴趣,自己尚无明确的目标,对教学也没有要求。

第五类学习者是想挑挑教育管理学的毛病。他们认为,教育管理学教材上写的东西都是学者们编出来的,实际上是行不通的,还不如我的经验管用。

这五种不同类型的学习者同在一个教室里学习,对教师的教学自然会有不同的评价。本书作者是把自己的教学定位在如何使自己成为成功的教育管理者,同时尽力满足想丰富和充实自己智能结构的那些人的要求。

所谓有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职业技能性的知识,如教育调查、教育统计、教育评价、教育测量之类。学会了也就能用了。另一种属于思想方法、价值观念。它的有用性不同于前一种。它要经过体验、领悟和学习者自己的再创造。这类学科往往是一听就懂,但做起来就不一定对,关键在于没有体验和领悟。

对于在职的学习者来说,下列情况需要应用教育管理学的知识:

1.当你被委任一个新的领导职务时,你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地位,是“正职”还是“副职”,增强自己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感。你要考虑自己如何才能比前任领导者干得更好一些。你的目标是什么以及怎样才能实现目标。你要同先进单位比较,找出工作中的差距和矛盾。

2.当你接受一项新任务时,你在搞清楚任务的性质和特点之后,如何才能把任务转化为行动目标,如何对现有的实力和潜力做出估计,如何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在多种可能性中如何找出最适合自己情况的那种可能性。

3.当你在工作中取得成绩的时候,需要上报材料,你要把自己的经验、体验上升到一种明确的思想,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学习教育管理理论可以帮助你重新认识自己的经验,完善你的思路。

4.当你遇到失败或挫折的时候,需要一面镜子,照一照自己的问题究竟在哪里,以便激励自我、调整自我。教育管理理论就是一面镜子。

5.当你工作中遇到麻烦,感到苦恼的时候,例如,时间不属于自己,而属于别人,自己想做的事情却排不出时间;自己在群众中的威信下降了,出现了指挥不灵,信息不通,效率不高,办事不力;上级对你不信任了;学校内部人际关系紧张;办学资源不足等。面对这些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摆脱困境呢?教育管理理论也许可能帮助你排除烦恼,走出困境。

上述问题在教育管理学中虽然都没有提供明确的答案。但是,我们却能从书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思路。

二、怎样才能教好教育管理学

1.教育管理学教学成功的关键是通过教学活动唤起学习者对本学科有较高的期待。让他们从学习中得到乐趣、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体验和领悟到管理的威力,从而找到了自我的生长点。在哈佛大学里有一句名言:不断地向你的智力和忍受力的极限挑战,并帮助和促使你去延伸这些极限。我们学习教育管理学就是向学习者的智力挑战。

2.教育管理学教学的作用不仅仅是向学习者传授系统的教育管理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更为重要的是使学习者学会思考,把他们的智力的潜能释放出来。我们要让学习者掌握成功管理的思路和方法,就必须教他们能够自己站在一个高层次上去把握和分析问题。让他们学会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如何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学会在信息资源不充足的情况下做出自己的选择。学习者不要期望从书本上或老师那里得到答案。你要相信在现实的管理实践中,没有任何人会给你准备好一份正确的答案,并且任何答案都不会是完美的。

3.教育管理学教学的难点不在于内容是否深奥,而在于如何把教育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转化为学习者的信仰和追求。教师要让学习者相信他讲的这些都是真的、对的,首先他自己就相信这是真的、对的。教育管理学的教学就是要改变人过时的观念、错误的信仰和价值观,构建出新的管理逻辑。使学习者相信,我要成为一个成功的教育管理者,我也能够成为一个成功的教育管理者。

4.教育管理学的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前,经验传递是主导模式。学习者都在模仿前任教育局长和校长的治教之方。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教育管理的培训模式以读书和学习系统的教育专业课程为主。60年代到80年代,由于行为科学的盛行,教育管理的培训模式强调对教育管理学的行为改造。80年代以后,在权变管理理论的影响下,情境模拟教学的模式大受欢迎。在计算机管理辅助软件的帮助下,学习者可以在虚拟学校中,按照理论假设进行各种各样的教育管理改革的试验。这种虚拟现实的教学方法备受关注。未来教育管理的培训模式还会有新的发展。

5.教育管理学教学中容易发生的错误

(1)关于教育管理的标准环境和非标准环境问题。任何教育管理都是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教育管理的实践是在非标准环境下,而讲教育管理学的人无法针对错综复杂的环境,只能构想一种标准环境,而现实生活中这种标准环境根本就不存在。于是就出现了“理论上是正确的,而实际上往往是做不到的”的看法。

(2)关于教育的常规管理和例外管理的问题。教育管理学教材中讲得比较多的是常规管理,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是,教育管理人员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往往遇到的是非常规现象。实践需要多讲一些例外管理。

(3)关于教育管理中人与事的关系。教育管理学是办事的科学。人们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做许多事情,要懂得程序、规则、标准。因此,如何做好事情就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而事情做得好坏关键在于人。人的认识、感情、态度、能力、责任心又是很重要的。教育管理学不应该“见物(事)不见人”,成为一个没有人的管理学。

(4)关于权力在教育管理中如何应用的问题。世界一切管理活动都与权力有密切关系。教育管理虽然不同于政府机关和企业的管理,但也离不开权力在教育组织中的作用。现在教育管理学教材中很少论述权力的实质、学校权力的特点以及教育管理者如何正确、有效的使用权力。

(5)教育管理学的教学起点问题。对于广大的学习者来说,教育管理学是他们刚刚开始接触的一门新的学科。但是每个人的教育管理的实践经验早就有了。他们从当小学生开始就知道了学校管理,只不过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所以教育管理学的教学起点是非零开始。教师要在“教其不知”、“解其所疑”上下工夫,千万不要把学习者当成毫无所知的人。教师要从思想上真正把学习者当成学习的主体,按照他们的实际需要组织教学。

思考题:

1.什么是教育管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

2.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教育管理学?

3.没有学习过教育管理学的人,只要有管理的职务和权力,同样可以办好教育。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4.教育管理学是由哪三个层次所组成?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5.为什么会产生“理论上是正确的,而实际上又往往是办不到的”看法?

6.对当前比较流行的三个以上版本的《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进行比较,分析它们各自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1] 余长根.管理的灵魂.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10

[2] [美]林德尔.告诉你一个真哈佛.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286

[3] 余长根.管理的灵魂.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