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创新型国家的基本特征
(一)创新型国家概念的理论演变
创新型国家概念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从重视企业技术创新开始,到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等)的整合,再到国家系统层面的创新,最后逐步演变出了创新型国家的概念[25],演变的不同阶段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阶段理论之间有着继承性。
熊彼特1912年出版了《经济发展理论》,最早将“创新”(Innovation)思想引入经济学,建立了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理论。他认为“创新”是指新技术、新发明在生产中的首次应用,是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是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26]创新概念提出之后,国外学者开始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美国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奈特(Kenneth Knight,1967)认为创新是采纳某种变革的过程,此种变革对于该组织和相关环境是新的。[27]美国学者曼斯菲尔德(Mansfield,1968)认为,一项发明,当它被首次应用时,可以称之为技术创新。[28]在美国的相关研究中,创新被实用地界定为一种有意义的、新颖的、特定的变化。这种变化被认为在完成系统目标方面更加有效,既可在一个系统中也可在一个特定的项目中进行。[29]美国创新行动计划认为:“创新是一种特殊的、可定义的现象,其核心特质是在一定的社会水准层面上,围绕人才、投资和基础设施而组织运作的,是关于制订计划并自力更生实现自我的活动。”美国知识管理专家阿米登(Amidon,1996)对创新的定义是:新思想到行动。[30]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下简称经合组织)将创新的内涵扩大到知识的应用,指出创新是不同主体间生产、传播和应用不同类别知识过程中方向复杂的互相作用的结果。[31]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创新理论也出现了新的演化范式,催生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32]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System of Innovation)这个概念是由克里斯托弗·弗里曼在1987年首先提出的。他通过研究日本企业组织、生产组织、企业之间、政府的作用,深入分析了日本的技术创新机制,于1987年出版了《技术和经济运行:来自日本的经验教训》。他指出国家创新系统是一种在公、私领域里的机构网络,其活动和行为启发、引进、改造和扩散新技术。弗里曼在此所定义的国家创新系统实质上是国家技术创新系统。[33]
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竞争层次由企业上升到国家,政府开始从总体上对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进行指导,促进了对国家创新系统的进一步研究,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体现了创新研究的“系统范式”。[34]伦德瓦尔在其1992年主编的《国家创新系统:建构创新和交互学习的理论》中进一步发展了国家创新系统概念。他详细研究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构成与运作,认为创新是一个经济系统内用户和制造商相互作用的过程,市场是一个有组织的市场,由此创新就成为一个系统。[35]经合组织在1996年的报告中指出:国家创新体系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为了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通过建设性地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机构网络,其主要活动是开发、引进、改造与扩散新技术,创新是这个体系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36]简言之,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国家的创新主体以及相关的各种制度、政策,在推动创新活动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网络体系。创新主体包括企业、政府部门、大学、公共研究机构以及社会中介等。
在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指导下,世界各国都制定了许多促进技术创新的制度和政策,通过政府力量推动自主技术创新和国家层面的创新互动,提高国家整体的创新能力。[37]美国竞争力委员会2004年12月发表了《创新美国》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创新是美国的灵魂,是确保美国在21世纪领导地位的非常重要的手段。[38]为了确保美国能够在21世纪的全球经济中成功地进行竞争,保持繁荣和确保安全,布什总统在2006年2月正式签署了《美国竞争力计划——在创新中领导世界》。欧盟于2005年通过“研究与创新战略”,巩固和发展泛欧研究与创新活动,争取到2010年将欧盟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知识社会,建设创新型欧洲。日本2006年9月颁布了《创新25战略》,旨在通过增加对科学和技术的投入,促进经济增长。俄罗斯2008年提出《2020年前国家发展战略》构想,改变过分依赖能源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创新型经济。
(二)创新型国家的共性特征
创新型国家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基于两个标准来判断国家发展程度,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市场变换率,一般以工资水平来衡量;二是矿物资源出口占出口总量(货物和服务)的比重,以五年为一周期,如果平均值超过70%,就是典型的要素驱动阶段[39],或者叫作资源型国家。有别于传统的“资源型”“依附型”的国家发展战略,创新型国家是以追求原始性科技创新为国家发展基本战略的取向,以原始性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通过制度、组织和文化创新,积极发挥国家创新体系的作用,不断把国民经济推向从事高技术经济活动,从而处在世界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链条高端的一种国家类型。[40]纵观创新型国家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不同国家由于历史文化、经济体制以及自然资源享赋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但是它们形成创新型国家的过程存在诸多共性,这些共性构成了创新型国家形成的基本特征。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瑞士、芬兰、德国、瑞典等。它们具有的显著共性特征是,第一,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发(R&D)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般控制在2%以上[41],有的甚至高达3%。[42]例如,芬兰2010年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9%;德国在2006年发布的《德国高科技战略》报告提出,到2010年德国的科技研发投入将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第二,科技进步贡献率高。一般控制在70%以上,美国和德国高达80%。[43]第三,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作为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二者研发投入占世界的份额高达52%,美国和日本对国外的技术依赖度低于10%。第四,创新产出高,所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占全世界总数的99%。[44]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报告指出,经由《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专利申请,欧、美、日占据五分之三。第五,具有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创新型国家除了具有强大的科技力量之外,还表现为已经完成旧产业结构的调整,新产业结构实现了完整的优化和重组。第六,将自主创新作为促进国家发展的主导战略。美国2005年制定《国家创新法》,确保其在创新、研发方面的世界领袖地位。德国政府2006年发布的《德国高科技战略》报告,系统提出了国家高科技发展战略,目的是确保未来的竞争力和技术领先地位,并使高科技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芬兰的国家创新体系庞大且功能齐全,工作流程严密高效,自上而下可以分为六个层次:首要政治机构、政策解析与描述机构、政策调制与指导机构、研发创新执行机构、知识与技术转移机构、商品供应与服务供应机构。[45]
(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世界各国的国家创新体系不尽相同,但其对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所起的支撑作用却日益增大。《2011年世界知识产权报告——变化中的创新面貌》报告的序言指出,创新增长不再只是高收入国家的特权。穷国与富国之间的技术差距正在缩小。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增量形式和地方性更强的创新正发挥着与世界级技术创新相同的作用。[46]
1.发展需要
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我国发展也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质量,要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实现经济增长。[47]无论是与我国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相比,还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仍存在较大差距。要把中国从一个制造业大国,变为制造业强国,不仅要发展战略性新兴制造业,还要下功夫改造和提升那些传统而又有前途的制造业。例如,我国每年生产380亿支圆珠笔,但笔尖钢珠近90%来自进口,墨水80%进口或用进口设备制造。常用的中性笔,在美国卖1.99美元,我们制笔厂利润才1毛钱,在整个圆珠笔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当中我们有严重的缺失。引申到其他的重要产业,包括我们现在自称为高技术产业的产业上,我们的笔记本电脑利润连1%都不到,鼠标、手机利润更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十分艰巨。[48]落实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口健康,保障公共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迫切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迫切需要我们加紧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我国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49]正是基于这样的全局性考虑,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发展的理念。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2.国家创新体系发展目标
2006年,我国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确定了中国未来15年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即到2020年前后,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自主创新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主要模式;明确了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现阶段,有五个建设重点:一是把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二是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三是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四是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五是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50]我国科技创新的基本指标是,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5%,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对外技术依存度低于30%,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五位。[51]
3.教育创新尚未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存在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特定的发展阶段和市场环境决定了企业难以承担起创新的主要责任。完善的国家创新系统一般以企业为创新的主要力量,企业是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在我国,处于垄断地位的“国企”兼具生产性、非营利性和非竞争性等属性于一体,对市场的依赖度较低,国企这些特性决定了其缺乏强劲的创新动机和自觉性。而作为传统上最具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利润微薄使其面临着强大的生存压力,难以满足技术革新所需的大量研发经费投入,也难以承担创新所耗费的时间成本以及知识产权制度不完善所带来的风险。与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不仅在研发投入占比方面低于跨国公司,在研发投入总量上更是远远落后。比如,2010年微软公司研发投入达86亿美元,英特尔公司84亿美元,而我国当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全部研发经费仅737亿元,约合113亿美元。[52]所以,市场经济发展的完善程度以及产业结构的特点,影响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能力。
二是高水平、原创性科研成果的不足制约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活力。国家创新系统建设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重视作为创新之源的基础研究,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知识基础和创新动力。美国科学基金会的研究表明,美国近25年的经济增长,其50%要归功于以基础研究为动力的研究工作。[53]当前基础研究仍然是我国科技工作的薄弱环节,科技整体水平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尽管近年来我国论文产出数量不断提升,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性成果仍然较少。例如,2005—2009年,中国作者在《科学》和《自然》上发表的文献类型为Article的论文数一共444篇,但是与主要发达国家,如日本、德国相比,数量上差距仍然较大。汤森路透科技信息集团更新了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根据各个国家和地区于1999—2009年在汤森路透索引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统计分析出前20名国家和地区排名。排名参照指标为总引用次数、文章数和单篇文章引用次数。其中,中国的总引用次数排名第9,文章数列第5,而单篇文章引用次数未进前20。[54]《2013—2014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在148个国家中,2013年中国“高等教育与培训指数”排名为第70位,“健康与初等教育指数”排名为第40位。[55]
三是创新型人才短缺使得国家创新系统难以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人才发挥着纽带作用。当前我国创新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国家创新系统建设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从人才总量来看,我国劳动人口中的人才密度依然较低。经合组织2009年数据显示,我国每千名劳动力中的研究人员数量在所比较的35个国家中排名倒数第5,而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这一指标排名均靠前。从人才资源的素质来看,《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0)》认为,从总体上看,中国基本进入了人才资源综合实力强国的行列,但这主要依托于中国巨大的就业人口规模,而不是中国人才资源的平均科学文化素质。中国人才资源的平均素质,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大幅度落后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领军人才匮乏,在世界6400余位高被引科学家中,我国大陆地区目前仅有37位,香港地区有20位,台湾地区有13位。国内(不含港澳台地区)高被引科学家仅占全世界高被引科学家总数的0.06%,不仅远远低于美、英、日、德等发达国家,也低于印度、俄罗斯、巴西等主要发展中国家。[56]一方面,适应经济发展的新产业、新行业的人才更是短缺。例如,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的《紧缺人才报告》显示,由于中国的任何大中专院校都没有汽修市场专业,导致汽修市场人才奇缺,到2010年我国汽修人才需求量至少存在80万的缺口。[57]又如,截至2015年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6.20亿,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游戏和网络文学等娱乐应用规模不断增长。2015年12月,我国网络游戏用户达到3.91亿。[58]据非官方的统计数字显示,目前中国动漫游戏人才缺口达到了30万。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的教育系统尤其是高等教育系统面临着质量和声望危机,优秀人才大量流失。例如,从1999年到2009年,中国始终是美国国际博士生的最大来源国,占到了美国国际博士生数的45%,其中约90%都集中在科学与工程领域。美国《纽约时报》公布的数据显示,2002年在美国拿到科学和工程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到2009年仍然滞留在美国的比例以中国内地比例最高,大约91%。[59]2008年7月,美国《科学杂志》把清华、北大比作“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因为美国一项研究报告称,查询任意一个2006年美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大学本科院校,答案最有可能的是中国的清华大学,次之是北京大学。因此,2007年的《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显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输出国,更是精英人才第一大流失国。
四是教育创新缺失使得协同创新缺乏根基。成熟的国家创新系统是分工明确且各要素之间能够有效协作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能量的系统。创新既不单纯是企业的事情,也不单纯是科研机构的事情,它需要动员社会各种力量有效合作和沟通,共同致力于国家创新事业。与我国企业羸弱的创新力量相比,高校具有很强的研发和人才培养的能力。但企业与高校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互馈机制和联结网络尚未建立起来,导致知识传播与知识应用脱节。从一些创新型国家的经验来看,知识传播与应用、科研与教育的结合所产生的效果比单纯的某一个活动更有效。长久以来,作为知识传播者的高校和作为知识应用者的企业之间联系松散。一方面,高校的很多课程设置脱离企业的需要,学生在学校难以及时获取企业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导致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能成为企业急需的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另一方面,其他创新系统与教育体系缺乏合作使得最实用和前沿的知识技术难以及时回流到教育体系中,作为最新知识及时传递给学生。
自主创新,人才优先,教育为本。成功的富于竞争力的创新并不一定局限于技术领域,竞争优势的获得关键在于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技术和产业的综合优势。作为传统的人力资源大国,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需要教育创新,封闭、守旧的教育系统难以承担国家创新赋予的艰巨使命。国家创新系统建设要以实施国家教育、科技、人才三个规划纲要为契机,大力推进教育与科技、经济的紧密结合,推动协同创新,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施教育创新联合行动计划,使教育创新体系成为国家创新系统中最为活跃、最具竞争优势的创新要素。教育或学校(特别是大学)作为社会创新网络最大的“节点”,它发挥着集结与辐射的作用。只有集研究、人才培养于一体的教育创新体系的建立才能够将各创新主体及体系有效整合,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