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我不会”

教了三四年,那种上课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感觉有所稀释,对语文教学的门径似乎有了点领悟。但有个问题又常让我心神不安。课上学生颇有学习气氛,听讲也很专心,但进步不明显,尤其是部分同学的作文,长进很少。为此,课后我常与学生聊天,了解症结所在。不少学生自责,说自己基础差、不努力,有位课上从不发言的男同学笑嘻嘻地对我说:“老师,我喜欢上语文课,你讲得很好听,可惜我不会!”说“可惜我不会”时还低下了头,露出些许歉意。

淡然一语重千钧。教课,学生没学会,我这名教师“合”的什么“格”?我认为自己已经尽了很大努力,讲得一清二楚,怎么学不会呢?别说打业务底子,力求摆脱知之甚少甚浅的窘境,告别孤陋寡闻,就是对教材我也是潜心研究,查检资料,独立分析,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起码三四个来回,一篇篇课文反复推敲、研究,把文章的脉络、篇章的构成、语言的运用、作者的意图等,弄得一清二楚,力求使教材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钻研一篇教材,有时要花10小时、20小时,甚至30小时。我深知教师对教材若明若暗,一问三不知,别说有损教师的形象,起码愧对自己的良心。基于这样的认识,备课非认真读书、非刻苦钻研不可。3篇、5篇、8篇、10篇,上百篇独立钻研,开始尝到了庖丁解牛的滋味,往往能一眼看到底里。现在看来,真得感谢当时没有可提供抄袭的种种教学参考书,非自己学会走路不可,否则,高中课堂是站不下来的。阅读教材的本领真是逼出来的。

当时,学生的话语看似平常,但激起了我的深度反省。不可否认,我是努力的,但我只着力于“心中有书”,忽略了“目中有人”。我误以为只要讲清楚,学生就会懂,就能学会,越俎代庖,荒唐可笑。在教学工作中,学习者是第一因素,没有学习者就没有教学。杜威对此有一精彩说法: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正像没有买主就没有销售一样,还谈得上什么教学?同样道理,课堂里有学生,但脑子里没有他们活生生的形象,不研究他们的实际,岂不和没有学生一样?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方面的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作用。钻研教材、使用教材正是为了教学生,教好学生,我这种有书无人、重书轻人的教学,在不经意间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当然不可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教师要疏通了解学生的渠道,和学生接触,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态、书面作业,与他们的家长接触,处处做有心人,让学生思想、品德、知识、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生理特征等各种信息进入自己的脑中,分别储存起来。无论教哪个年级、哪个班级,总要精心地走进学生世界,课内课外了解,直接间接了解。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教学生要“观其所以”,观察学生的日常言行;“观其所由”,观察学生所走的道路;“察其所安”,考查学生的意向;“退而省其私”,考查学生私下的言行,摸清学生的个性,目的在于给他们个性中智慧的花朵提供发展的条件。我采用观看、倾听、询问、调查等多种方法,探索学生的知识世界、生活世界、心灵世界,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对有些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感同身受,共同探寻破解的方法。此时此刻,学生就不再是一个个名字,一张张卷子,一笔笔分数,而是立体的、灵动的、各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形象,变化着的、发展着的形象,充满希望,有无限的可塑性。

我这个人真懵懂,教了那么多年才开始接触到教育的本质,才懂得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学生,是我的教育对象;才懂得知之准,识之深,才能教到点子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离开了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悉心研究,那只能是在教教材,在表演给学生看。课如果只教在课堂上,就会随着教师声波的消失而销声匿迹;课要教到学生身上,教到学生心中,成为他们素质的一部分。特别是母语教学,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培养应力求惠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