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青山不放松
有一件事又给了我新的思考。一天下午,学校请来了一位同志作报告,会议结束,我与学生走出礼堂,边走边谈。我说:“今天报告的内容比较好,谈青年学生如何求知、如何成长,有自己的一些看法……”一名调皮的男同学冲着我说,“好什么啊,他讲了150多个‘这个’,其他我什么也没听到。”说着就把练习本打开给我看,上面画了计数的一个个“正”字。我愕然了,想不到语病有那么大的危害,把讲述的内容也掩盖了。事后我反躬自省,深感自己的教学语言毛病不少。一是啰唆、重复、不简洁;二是词汇贫乏,说来说去就那么几句大白话,无色彩,无味道;三是有语病。我是江南人,半路出家,语音不准;脑子转不过来时,我会下意识说“呶”,思维跟不上,下面的话找不到适当的词,就来个“但是”,其实,根本不需要转折,我却乱转折。
用清楚明白的语言传授知识、启发思维是教课的基本条件,含含糊糊,闪烁其词,杂乱无章,学生就会坠入云里雾中,得益甚微。教学用语里既要有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谨的书面语言,有文化含量,学生学习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之中,就会受到熏陶与感染。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就在行动上下苦功。我的目的是力求“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作为语文教师,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不能说的是一套,自己行的却不一样。如何规范自己的语言,清除语言中的杂质,提高语言的质量?我是多管齐下。一是训练自己思维的条理化,锻炼“心明”,促进“言明”;二是勤奋阅读,增加知识素养,丰富词汇量;三是用“以死求活”的方法,用比较规范的书面语言改造自己不规范的口头语言。当时年纪轻,有劲儿,追求完美。我把上课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然后修改,把不必要的字、词、句删除,把不合逻辑的地方改掉,然后背下来,进而口语化。这样一来,啰唆、重复、语病大大减少。
每天到学校,须步行20分钟才乘到公共汽车。这20分钟里我就把上课的内容在脑子里“过电影”:怎样导入,怎样展开,怎样发展,怎样掀起**,怎样结尾;这个问题下来,学生会怎么回答,回答不出,怎么引导,怎么铺垫……乘上车,有时继续想,乘过站的状况常有发生。这样的把心贴在教课上,不仅提高了语言的质量,而且一堂堂课心中很踏实,无丝毫飘浮的感觉。
写,也是如此。自觉地坚持写“教后”,梳理思想,提升认识,评说得失。写学生品德评语,力求一人一个样,各有特点。批改作文,总批就是一篇小文章,与学生倾心交流。学校要求写的计划、总结、质量分析等,无不一丝不苟。
我一直认为写得好,首先是做得好。只有深入实际,深入思考,确有体会,确有见解,下笔才流畅无阻,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而今,我已是80岁的老人,发言不用稿子,写文章不用打草稿,大概就是年轻时锲而不舍下苦功的缘故。
正当我教学实践兴冲冲之时,急风骤雨式的“**”开始了,我在劫难逃,被打入劳改队。“为什么教学那么卖力,受到市里表扬,是‘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吹鼓手’!”“为什么那么关心帮助学生,是‘腐蚀学生’!”“为什么那么卖力钻研业务,是‘知识越多越反动’、‘反动学术权威’!”一顶顶“桂冠”压得我透不过来气。侮辱、监督劳动、审讯、批斗,周而复始,我从未遭遇过如此的打击,万思不解。特别是看到有些十六七岁的学生,原本很可爱,曾几何时,变成打砸抢的模样。一皮带抽下去,腿上留下一道痕迹,血就会冒出来,打的是他的老师啊!边剪老师的头发,边逗乐,边大笑,把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着的是什么魔?人性到哪去了呢?我困惑、愤怒,欲哭无泪。善良应该是人的本性,为什么要扼杀,让兽性发作?在处境极端险恶的情况下,我更加想到教育非抓不可,一定要把青少年教育成“人”的样子,有人心,有人性,有情有义,把握做人的底线。
人间自有真情在,有的老师、有些学生关心我、鼓励我,我在逆境中活了下来。胡乱折腾了两三个月,总算放回家住,每天去学校报到:劳动、检讨,改造灵魂。熬到了所谓“复课闹革命”,学校开始恢复上课,要我带一个乱班,做班主任。从此,我就成了带乱班、乱年级的“专业户”。
对我而言,这又是一个新考验。以往教的都是比较好的班级,不存在纪律问题,而今学生受“读书无用论”及打砸抢影响,逃课、打架、偷窃,个别学生简直无法无天。面对学生无辜受害,我更感责任重大,要竭尽全力真心帮助他们。挨家挨户访问,三次五次,八次十次,和家长做朋友;与学生相处,呵护,真诚,将心比心,遇到问题,换位思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先做到,以此赢得学生的信任。逐渐地我的话语能在知音者——学生的头脑里回响激**,收到良好的效果了。学生进步了,所带班级转变了,所带年级先进了。
正有点沾沾自喜时,一篇周记猛击了我的心灵。“今日早操时,你骂学生十三点,你的阶级感情哪里去了?你还像不像个教师,配不配当教师?”太厉害了,上纲上线,我边读边脸上发热。我从不骂学生,同学总说这位女同学十三点(即北方说的“二百五”的意思),因她不断闯祸,无理取闹,又不听规劝。那天早操她在操场上惹这惹那,像旋转的陀螺一般一刻不停。我提醒多次,她不理睬,我黔驴技穷,脱口而出:“你又不是十三点!”这句话真灵,她马上不乱动了。话一出口,我就很后悔,深感自己的无能,但没想到对这位同学伤害的严重性。冷静下来扪心自问,确实有愧。
感情问题来不得半点虚假,对学生丹心一片,情深似海,就不会出言不逊,伤学生的自尊。学生的生命是宝贵的,是有尊严的,岂能冷嘲热讽伤学生的心!我没有掩饰自己的错误,主动到班级读了同学的周记,说明自己为何言语不逊,心里是怎么想的,并向被嘲讽的同学道歉,请她原谅。这件事我记了一辈子,教训深刻。面对各种学习懈怠、思想行为偏差,乃至被家长赶出门的学生,我总坚持满腔热情满腔爱,不断拷问自己的感情与责任,力求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学生千人千样,有个性有潜能,资质优良的学生,教育起来同样有相当难度。没有大爱,没有水磨的功夫,就不可能拨动他们的心弦,奏出悦耳的乐曲。
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每个学生的成长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他们的个性,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与潜力,善于“长善救失”,把蕴藏的种种潜力变为发展的现实。学生世界的事无须喋喋不休,动辄禁止令,管头管脚,而要坚持正面教育,关键处引导。几十年来,我教过各种类型的学生,面对这些丰富的“书”,我一本一本认真读,一点一点学习、领悟,逐步懂得师爱的真谛,也品尝到亦师亦友的无穷的乐趣。
长相忆,我那些个性迥异、充满活力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