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艺术走进语文教学

情境教学在起步阶段是摸着石头过河,凭着感觉走。在第一阶段的“运用情境,进行片断语言训练”以及第二阶段“带入情境,为学生提供作文题材”都取得明显效果后,我作了反思:孩子的作文水平之所以迅速提高,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为孩子创造情境时都是优选富有美感的、意境广远的场景。于是,从我脑海中跳出一句话:美的魅力无穷!那么,美的作文教学成功了,如果让阅读教学美起来,不也同样可以走向成功?再说小学语文一篇篇课文是作家饱蘸情感写成的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美的物。小学语文本身就是美的。于是,我提出:让艺术走进语文教学。

根据艺术与教育两者的特点,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我把艺术的直观与语言描绘结合起来创设情境,从而找到了在阅读教学中借助情境进行审美教育的途径。

一、以图画再现情境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描写了许多动人的画面。用图画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课文中的形象一下子就鲜明起来。无数次事实表明,教室里图画一出示,孩子的眼睛就亮了。

我首先想到的是放大插图,但这样做费时费力,而且往往要请美术老师来帮忙。于是我想到简笔画。它简便易行,只需勾勒一个简单的轮廓,便一目了然,而且颇有情趣。例如教古诗《锄禾》,我用单一线条寥寥数笔,一个农民在烈日下耕作的形象瞬间再现。再如《月光曲》,课文描写了三个画面。第一幅我用粉笔画了一根细线,表示海平线,线上画一个圆圈表示月亮,表示“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第二幅是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第三幅是月光下波涛汹涌的大海。我都是几笔呈现的。

有人可能说我能唱会画,这就错了。我歌唱得很不好,画也挺蹩脚。不过我有一条,不会就学,不熟就练。就说这第三幅波涛汹涌的大海,怎么用简单的线条呈现?我先向美术老师请教,然后晚上一个人在家一遍遍地练。课堂上每分每秒都是珍贵的,不允许老师在上面慢慢地一笔一画地描。所以我必须练速度,上百遍练下来,手腕都练得酸疼了。在课堂上我给人的感觉好像画得那么纯熟,一笔就把波涛汹涌的大海再现在学生眼前。谁知道我在课前下的功夫呢!

可是有些画面不是简笔画能表现的,于是我就想到了剪贴画。

剪贴画以图形表现形体轮廓,不像放大图那样要求逼真,只要大体相似即可,即使有些变形也无妨。因此操作起来就方便多了。剪贴画最大的优越性是可以贴上拆下,灵活运用,使画面易于呈现“动态”;又无需现场操作,可节省时间。

例如《海底世界》这篇常识性课文,向学生揭示了海底的奥秘,老师应设法通过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到海底去。上课前我准备好一张用蓝色画就的大海图作背景,然后剪了一个潜水员的剪纸,通过语言描述,让学生担当潜水员,潜入大海深处去进行现场考察。随着老师的语言描述,学生仿佛真的来到大海深处,感受特别真切!

又例如《下雨了》一课,课文描写的“草地”“池塘”“路边”,完全可以用简笔画分别勾勒出来。但是故事中的角色——小白兔、小燕子、小蚂蚁在课堂上用简笔画就费功夫了,而用剪贴画则十分方便。“小白兔”可以从“草地上”到“池塘边”再到“路边”,分别与“小鱼”“小蚂蚁”对话,角色随着情境一个接一个出现,从不同角色的反应,表明下雨前的种种自然现象,这样的情境可以说是简明、生动、有效。

无论是简笔画,还是剪贴画,我都搞得比较粗略,因为倘若线条过于细腻、逼真,就会影响孩子想象。因此情境教学的画面是生动形象的,又是简约的,为的是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

当然语文插图也可以利用。尤其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更应该经常使用,同样可以创设生动的情境。例如我教《小音乐家扬科》《凡卡》这类课文,课文中的小主人公遭遇凄惨,简笔画、剪贴画就难以确切地表现了,那我就索性利用教材插图,加上语言描绘,同样把学生带入了情境。

二、以音乐渡染情境

音乐具有更强烈的感染力,更易于激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例如《荷花》,课文中“我看着看着,自己也变成了一朵荷花”,这样精彩的叙述怎样让学生获得真切的感受?借助音乐是再合适不过了。可以在新课开始时播放音乐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也可以是在教学重点段时,通过音乐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语言。

用音乐渲染情境,并不局限于播放现成的乐曲、歌曲,对一时找不到合适曲子的课文,在教学必需时,教师自己的弹奏、轻唱以及学生的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问题是要运用恰当。《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篇课文,新授时,我轻轻地哼唱几句,那很有力度的节奏感,鲜明强烈的曲调,似乎每一拍都伴随着纤夫沉重的脚步,让学生感受到伏尔加河上纤夫的愤慈情绪,唤起学生关注的情感。

有些接近儿童生活的课文,有相适应的歌曲,不妨让学生自己轻唱或哼唱,同样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以表演体会情境

孩子喜欢表演,也喜欢看别人表演。既是表演,就得担当角色。担当了角色,孩子就由“本角色”变为“他角色”,那种新异感,往往使他们激动不已。当然表演角色不只是个别儿童,有时全体儿童都是角色担当者。

以表演体会情境,孩子担当的角色一般是课文中原有的,有时随着情节的发展和为了增强效果,也另外增添角色。如《蚕和蜘蛛》,就增添了蜻蜓作裁判员;《刻舟求剑》,就添加了同船人以帮助丢剑人。用得最普通的是童话、寓言、故事中角色的扮演,那些狼呀、大公鸡呀、小山羊呀、小狐狸呀,头饰一戴,教室里的气氛立刻热烈起来。扮演角色的,当观众的,个个兴奋不已,如同身临其境。表演开始,教材中的角色活灵活现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孩子们成了热情的演员或观众,很快进入了教材描写的情境之中。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的同学。此情此境中,儿童的情感很自然的移入所扮演的、担当的角色中。于是,角色的喜、怒、哀、乐,就是自己真情实感的表露。

《春晓》这首诗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对于一年级的孩子,理解这一点是有难度的。我便让孩子担当诗人,让他们经历诗人写作前所经历的情境,这样难点就可迎刃而解。

教学时,我让全体儿童都担当诗人,我轻轻地放慢语速描述:“现在你就是诗人!你听着老师的讲话可以自由地做做动作。”孩子一听“当诗人”,快活的劲儿一下子提上来。我轻声细语:“夜深了,你还在灯下看书。看着,看着,你就睡着了。”孩子很自然地伏在桌上,表示睡了。片刻,我继续描述:“半夜里,外面刮起了大风,诗人你被风雨声惊醒了。”孩子们坐起来,表示醒了。“听着听着,一会儿你又睡了。”孩子又伏下身子。“清晨,耳边传来一阵阵鸟鸣声,诗人你醒了。”孩子们有的伸伸懒腰,有的站起来。此时我问:“在这春天的早晨,你被小鸟的鸣叫声吵醒以后,你起床了,走到窗前,想到哪两句诗呀?”孩子们快活地争着说,还模仿着古代诗人吟诗的腔调:“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大家乐不可支。我又提出:“诗人你忽然想起昨天半夜里风吹雨打的情景,于是你又写了两句诗,是哪两句呀?”孩子们稍作思考便说:“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就这样,他们带着角色意识和体验,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诗歌描写的情境。此时,儿童的整个身心都投入了角色,他们成了真正的主角。

在情境教学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我总喜欢回过头来看,带着对儿童、对教育发自内心的热爱,去回味、体验,其间渗透着理性的思考。通过反思,我发现第一阶段运用情境进行片断语言训练;第二阶段带入情境提供作文题材;第三阶段创设情境进行阅读教学,渗透审美教育,虽然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摸索,一个局部一个局部地去认识,但这些都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每一个阶段都包含着儿童发展的各方面要素。至此我顿悟到,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

这时,我开始接触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同时看到四川教科院的一位学者查有良先生著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这些论说在当时令人耳目一新,我如饥似渴地学习,很快就将它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以及“场论”联系起来。在这些理论的启发下,我的脑海里突然跳出一种概念,我觉得我所创设的这个情境就是一个“心理场”,在这个“心理场”里,老师的语言作用于儿童心理,儿童的反馈又会作用于老师的心理。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与教材之间是一个多向折射的“心理场”。于是我意识到:情境教学是可以促进儿童整体发展的。情境的创设必然对儿童的知识、能力、智慧、情感、意志全面地产生影响。

于是1982年秋天,当我的实验班升入四年级的时候,我尝试着把“系统论”和“场论”融合起来,努力运用到自己的情境教学中来。经过归纳,演绎,我提出了“运用情境教学促进儿童整体发展”的新思路,总结出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五个要素。到此,我觉得自己又提升了一步,情境教学不再是平面的,情境教学站起来了!

我将情境教学促进儿童整体发展的五个要素概括为:

第一条: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

第二条: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

第三条: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

第四条:以激**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

第五条:以训练语言为手段,贯穿实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