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境教学法改革作文教学

中国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我们古代的诗人为什么能够写出这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呢?我以为首先是因为诗人在情境中萌发了情感,境中生情,情动而辞发,使诗人写下了动人的诗篇。这就是刘勰所说的“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尽管小学生写作文不是诗人做诗,作家写文。但是,它同样需要情感。何况我们的儿童又是富有**呢!于是我想通过创设情境,突破小学作文教学的难点。

我首先选择了大自然。

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亲近自然。大自然中那青山绿水,绿树红花,小桥流水,鸟叫蝉鸣,都是可以和孩子对话的。那初升的朝阳,落日的余晖,璀璨的明星,蒙蒙的细雨,飘飞的雪花,都是令人神思飞扬、流连忘返的。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教科书。所以我引导学生从观察大自然开始,从这么一个广阔无垠的世界里,去获取丰富的作文素材。

记得那是春天的一天,风和日丽,我带孩子来到了公园。我事先安排好观察顺序:走到公园桥上,我让他们停下来,凭着桥栏杆看桥下的流水。“大家看河水是什么样的呢?”我问。

“冰雪消融了。”(他们刚刚在课本上学到的词句)

“小河水在轻轻地流着。”

在这有意观察中,孩子觉得周围世界特别的新奇,唤起了他们对大自然的关注。我们继续往前走,放眼望去,“春风怎样拂起了岸边的柳枝?”

“柳枝在春风中**漾。”

“柳树已经萌发了新的绿芽!”

后来有不少同学写了柳树日记,吴洲就连续写了5篇。

我们来到草地上,围坐在水池边,望着喷泉回忆课文中的句子:“泉水在歌唱,小鸟在歌唱,小朋友也在歌唱。”大家一起进人了春的情境中。有孩子惊喜地说:

“李老师你看,小草从泥土里钻出来了!”一个“钻”字用得多传神!这句话到现在我还清清楚楚记得,还感觉这就是诗的语言。路过动物园时,恰巧孔雀开屏,有孩子说:“孔雀开屏了,它要和春姑娘比美呢!”这么美的语言只有在特定的情境里才能自然生发出来。

……

每次孩子观察之前,我都要先实地优选场景。从学校北边的田野到城南的公园桥畔,直至滚河岸边……都留下了我的足迹。

有一次为了寻找“秋天田野”的典型场景,我一个人来到城南郊外,搜索着相关的景物。猛然间我看到了在大桥旁边有一大片扁豆棚和丝瓜棚。丝瓜开了小喇叭似的黄花:棚下结了丝瓜,有的就像小朋友指头那么大,有的像手臂那么粗,得意地挂在棚下。还有扁豆花,一串一串的,紫里间白,在棚上翘首张望;有些刚谢的花已结了像蟹脚一样的小豆……这些色彩丰富、果实各异的瓜豆是多么适宜培养学生精细的观察力啊。从花到果实,从小果到大果,又是多么易于激起学生的想象啊!而隔河呢,就是一片开着毛茸茸白花的芦苇,在秋风中自在地摇曳着,真是诗情画意。再往远处看便是稻田和棉田,真是金黄的稻田和雪白的棉海。这是最能显示秋天收获季节特征的。我终于找到理想的秋天田野典型的场景。当时我恨不得马上找一个人,把我找到典型场景的热烈情绪向他报告:我找到了!明天成了!

第二天,我兴致勃勃地把孩子带到这里来观察。孩子们果真挽起衣袖和丝瓜比粗细……

我优选了场景和观察对象,也优选时间,优选观察程序。

我一大早把孩子带到野外,因为只有此时能观察到平常难得一见的露珠。果然,面对野花上晶莹的露珠,孩子们十分惊喜,纷纷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小露珠给野花戴上了珍珠项链,在阳光下闪亮而圆润。”“小露珠像大自然的眼睛……”兴之所至,我和孩子一起背诵起课文“野花是很多的,野花是很小的,野花是很美的……”“假如广漠的田野没有这些野花夹杂在芦苇中,微笑在田边地头,又将是何等的单调与寂寞?”

我招呼着孩子:“那我们去寻找吧。野花是大地的孩子,你们可以采集。”

孩子们像蜂蝶似的飞向野花丛中,兴致勃勃地采集野花。不多会儿,他们又跑回我面前,要我告诉他们野花的名字。

“李老师,这开着小白花的野花叫什么名字?”

“这是荠菜花儿。”

“这野花开着蓝色的花朵,像一个个小铃铛,叫什么名字?”

“它有一个很有趣的名字,叫婆婆纳。”

“这种野花呢?”

“这花儿粉红粉红的,它的叶边、叶茎都是紫红的,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紫薇。”

几个孩子齐声重复着我的话:“哦,紫薇,真怪好听的!”

孩子接二连三拿来野花,我真有点答不上来了。

学生是自然的人,更是社会的人,他们必须学会观察社会。因此,我在中高年级便引导孩子去观察社会生活的场景和人物的活动。这与今天“课标”中要求低年段观察大自然,中年段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的要求相符合。

记得在学生上三年级学到建筑物这个单元时,我让学生观察了新建的汽车站,又去观察市图书馆。我设计四个程序,以促使学生渐入佳境:

第一,在图书馆门口看整个建筑的全貌,然后看进出图书馆的读者,尤其注意借到书的人迫不及待地边走边看的形象。

第二,参观书库藏书。从古代到现代,从中国到外国,孩子们面对琳琅满目的图书,情不自禁地小声惊叹:“真是知识的海洋啊!”我特别让孩子注意《马克思全集》《鲁迅全集》,孩子为一个人一生能写这么多书而惊叹不已。再来到古籍书库,他们又因为看到一本本线装书而好奇,再听管理员介绍《全唐诗》,孩子们由衷地说:“我们背的一点古诗真是个小数点。”民族文化的丰厚震撼着幼小的心灵。

第三,参观阅览室。我让孩子在门口停留片刻,注视一下门旁马克思的一段语录:“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大道的,只有在崎岖小路上不断攀登的人,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孩子们读着,有所领悟地点着头。

然后我提醒他们:“阅览室里的读者正在崎岖的小路上攀登,你们千万别打扰他们。”孩子们会意地掂起脚步,蹑手蹑脚地走进阅览室。

在那静谧的阅览室里,面对读者专心致志研读的情景,孩子们十分惊讶,他们第一次看到大人读书原来这样专心。不多一会儿,在我的示意下,孩子们蹑手蹑脚走出阅览室,他们惊喜地告诉我:“李老师,这些叔叔阿姨真是太专心了,我走过他们身边,他们连眼皮都不抬一下。”“我站在一位叔叔背后,看他在看什么书,然后我又弯下腰,想看看书名,他竟然没有发觉。”

我深感这既是观察,更是人文精神的熏陶,同样是榜样的暗示。鲜活美好的生活画面镶入了儿童精神世界的屏幕上,无疑会影响他们的心灵,影响他们的兴趣,影响他们的追求。

最后我让孩子体验一次在图书馆当小读者的乐趣。他们兴奋得欢呼起来。一走进儿童阅读室,大家就安静地各自选了图书,有滋有味地读了起来……

这样一番参观考察结束之后,在作文课上写《参观图书馆》,孩子们文思泉涌,写得轻松而愉快。作文的精彩自不待言。

当我把儿童带入特定情境中时,我发现学生情绪热烈,在这样的境界中,儿童非常容易地将情境中的声、色、形这些浸染着情感的表象与相应的词语沟通,产生“视觉经验的词语化”,“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这就使儿童在学习语言的初级阶段,词语伴随着形象,带着情感色彩进入他们的意识。这些词贮存在他们大脑的词语仓库里,是那样的鲜活,可谓“呼之欲出”。儿童作文由“难”变“易”,由“苦”变“甜”。儿童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情感素养也同时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发展。

这一段尝试,我觉得效果非常明显。孩子们喜欢作文了,有话可写了。他们作文再也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这样的情景在当时经常出现——

上作文课,下课的铃声响了,孩子们一个个还在埋头写着。我忍不住说:“同学们,该休息了。”

“不休息!”

“李老师我们不休息!”

“休息了会打断思路的。”

孩子们的认真执着让我心底发热,十分感动。

我清晰地记得三年级时,教完《海底世界》《海底的冷灯》一组课文,我让他们写想象作文《海底世界漫游记》。孩子们一口气写了两节课,就是不肯休息,他们似乎真的飞到了大海深处,已经在和海星、乌贼,和大海龟在对话了,有的甚至还遇到了海龙王,碰上了美人鱼,有的还骑在大鲸鱼背上了……

我说:“你们该休息了,到外面活动活动。”他们异口同声喊着:“我们不活动了,我们还没写完呢!”是怎样的力量,让一个个刚满十岁的孩子习作两节课仍如此快乐地写下去,我想,毫无疑问,这是情感产生的巨大驱动力!孩子们作文时,如果你走进我们的教室,你会发现他们中有许多人脸上浮着笑容。有一回,我偶然间问起其中一个学生:“写作文怎么笑眯眯的?”她脱口而出:“我好像又看到了那个情景!”

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既让孩子们得到休息,又不挫伤他们习作的热情。我说:“这样吧,课堂上没写完的在《观察日记》本上继续写,可以写续集。”孩子们在以后几天里,在《观察日记》上每天写上一段,每次都要在作文后写上:“要知美人鱼游向何方,请听下回分解。”有的写上“待续”,如此不知疲倦地整整写了一周。

孩子们深深地爱上了作文。

二年级的时候,我们班上就出了一本《小学生观察日记》,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那是1980年的春天,一个大出版社为一个班的小学生出习作的集子,在全国都十分罕见。书出版后,我把书发到孩子们手中,他们捧着、看着,成就感充溢心头。每个小作者拿到了5元钱稿费,我帮他们一人买一双白球鞋当作纪念。孩子们把鞋子穿在脚上,幸福无比,也自豪无比!孩子们开心极了,我们开了一个“我们的作品发表了”的主题班会。此后孩子们作文的积极性更是推向一个新的**。这以后不断地有孩子的作品在报纸上、刊物上发表。在那儿童报刊还不太多的情况下就发了70多篇,其中有三位同学在全国作文比赛中获一等奖。

情境教学法让我收获了作文教学的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