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过关”的一次考试
情境教学的第一轮实验进行了整整5年。
5年里,我和孩子朝夕相处,带着他们拔过萝卜,找过野花,看过中秋的月亮从天边升起……5年了,他们已经从刚入学时六七岁的幼童长成少年了。他们的知识多了,视野宽了,情感、智慧的幼芽是那样自由而幸福地生长着。我向领导提出:能不能让实验班学生不分班直接升入中学,以便跟踪。我的建议,有赞成的,有反对的。是参加统考还是不参加,上面迟迟没有定下来,我的心总是悬着。直到4月底,在距离升学考试仅仅剩一个多月的时候,决定揭晓:实验班参加全市统考。
局里某领导对我说:“李老师,你课上得不错,报告做得不错,文章也写得很好,现在就看学生考得怎样了!”听罢此言,我异常吃惊!统考我并不害怕,但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一些人眼里,最终的统考竟是情境教学多年实验唯一的检验标尺!
我及时召开了家长会,告诉家长我们要准备考试。很多家长都主动安慰我:“李老师,你不要担心,我们小孩就是考不取重点中学,也不怨你。孩子的学习质量我们是放心的。”有个家长说:“孩子的妈妈出差在外边,收到儿子给她的信,信写得非常好,我爱人就把信拿给同房间的人看,同房间的人看了竟不敢相信这信是小学生写的。”还有的家长安慰我时,自己都掉泪了。多好的家长啊,他们如此理解我,支持我,打消了我的一些顾虑。这种感受让我难以忘怀。
考试成绩出来了,我班学生的成绩打破了纪录!作为五年制的学生和兄弟学校六年制的学生一起考,班上43个人考入省重点中学的就有33个,其他10个孩子考上了实验中学,93.5%的学生作文考出了好成绩,其中55.8%达到优秀,优秀率是城区小学平均比例的12倍之多,阅读优秀率是城区平均水平的4.58倍。
教育局为了全面考察实验班学生的语文质量,决定再进行各项语文能力的测试。单项、综合加起来一共有10项,现在我都记得很清楚:
● 默写100个易错的字。
●两种复述。让学生读一篇阅读材料,20分钟后把阅读材料收上来。先作简要复述,看学生概括的能力;再作接近原文的复述,进行理解、记忆和速度三个方面的检测。
●朗读。先朗读自己最喜欢读的一篇课文,然后指定一篇学生没有接触过的文章现场朗读。
● 观察实验写作文。先观察一个小实验,然后写两篇作文,一篇是记叙文《记一次有趣的科学小实验》;另一篇是说明性的,写实验小报告。
●看图作文。从《人民教育》上选了一幅反映农村改革以后新景象的图画:《爷爷学骑自行车》。图上一个农村的老大爷,头上扎着条毛巾,骑着自行车歪歪倒倒的,孙子在旁边看着。我当时听说这是初中的作文考试题目,而且当时是1983年,是改革开放的初期,城市里的人对农村的新景象知之甚少,何况是小学生。写这样的作文确实难度很大。
●应用文。写一张留言条。意思是A代B给爸爸写一张留言条,告诉姑妈从外地来了,要到哪儿去接谁。人称几次转述非常复杂。
●童话作文。在黑板上画着许多的动物,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都有,让学生从中选择几个,编写童话,考学生的创造性。
市教育局对这场考试极为重视。从南通师范学校、省重点中学请来老师监考,考试结果进行了数据统计:全班83.6%的学生考得很出色,其中51.1%学生达到优秀,合格率100%。最后的结论是:“李吉林班的学生不怕考!”
优异的毕业考试成绩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实验的成功,证实了情境教学的有效。当时市委管文教的副书记遇到我,说了一句话:“李吉林,你终于过关了。”因为传统观念的影响,考试成绩总是比任何一堂课,任何一个学术报告,任何一篇论文、一本专著,包括学生的实际能力,都更容易使人信服。
这一年,我当选了省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经历了“决战”时刻的惊心动魄,我终于可以喘息一下了!
此后的一年,我将整个5年的实验进行总结。想啊,写啊,写啊,想啊,我常常伏案笔耕、彻夜不眠。我回顾了情境教学5年的探索历程,终于写成了《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一书。新中国成立40周年的时候,那是1989年年底,又从北京传来喜讯,我的专著《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在国家教委举办的首届全国教育优秀成果评比中获得一等奖。这一年,我51岁。
此后,我沿着情境教育的大道继续上下求索,为了孩子们的发展,奉献着我的心血和智慧。
作者简介:
李吉林,1938年生于江苏南通,1956年毕业于南通女子师范学校。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1983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85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情境教育”的创始者。发表教育教学文章数百篇,出版《情境教学详案精选》《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李吉林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教育的诗篇》《李吉林文集》等著作。